第762章 三路北伐

ps:(感謝光輝的憲章朋友投的月票,以及超級大胖朋友投的評價票,今天第二更送到!)

這時,李若虛走到牆壁上掛的一幅巨型地圖前,對着殿內站的一衆將領道:“目前,軍部擬定的作戰計劃,仍是決定分成三路大軍進行進攻。西路軍統帥仍是張憲將軍,轄下有部隊二十萬人。其中老兵十五萬人,新兵五萬人,以關鈴和牛通兩位將軍爲副將,從洛陽出發,北渡黃河,攻取孟州。然後再兵分兩路,一路向西攻打運城,一路向北直撲太原……”

西路軍原有十萬人,在去年的北伐中,損失是最少的,僅傷亡了萬餘人左右。在攻破洛陽之後,張憲便將金軍中反正的漢人士兵,經過一番教育之後,編入了自己的作戰部隊,在後方增援上來的新兵到達之後,便開始了重新整編。他的部隊訓練時間也是最長的,可稱得上是以逸待勞,蓄勢待發。

而他面前的敵人,則是金軍的後起之秀,現在已經成長爲金軍的名將之一,徒單合喜。

徒單合喜的軍隊只有六萬餘人,大部分兵力已經隨紇石烈志寧前往了遼東。因此,他的目標也是以守爲主,力保太原不失。

而軍部之所以要在西路軍安排這麼多人馬,而且還多爲老兵,主要是防止遼軍可能出現的異動,畢竟山西一帶緊靠遼國邊界。雖然遼國現在是大漢的同盟,可誰也保不準不會有什麼變故。畢竟在漢人心中。這些異族的信譽都不太好。

李若虛這時又接着說道:“中路軍的統帥,則是嶽……太上皇親自擔任。兵力十五萬,由下官任軍師,魏王、樑王任副將,張力、韓彥直二位將軍也歸太上皇調遣,中路軍的作戰計劃是從汴京出發,北渡黃河,進攻鶴壁,再北上攻打安陽和濮陽,向邯鄲推進……”

太上皇自然就是岳飛。他聽到這個稱呼,也感覺頗爲無奈。而魏王則是嶽震,樑王則是嶽霆。岳雲都成了皇帝了,自然也只有按照慣例,讓自己的爹爹岳飛成爲了太上皇,而兩名弟弟也封爲了王爺。

原本中路軍的統帥,軍部是想讓陸文龍來擔任的,因爲岳飛已經成了太上皇了。讓太上皇親征可是有點離譜。

但岳飛知道此事後,卻執意提出由自己擔任統帥。他一心所想的便是收復河山。直搗黃龍,怎麼可能因爲身份的變化就放棄?

首相虞允文在仔細考慮了一下後。也覺岳飛擔任統帥有利於穩定軍心。象已經成了魏王的嶽震,樑王的嶽霆,以及岳雲的義兄張力、義弟韓彥直。如果不由岳雲出面,當他們的統帥,換個人只怕還無法鎮住這幫衙內呢。

而且衆人也深知,在如今的漢國,要論威望、軍事才能、武功等幾方面都衆望所歸的人,除了現在的皇帝岳雲外,便只有這位太上皇岳飛了。他就算什麼事都不做。坐鎮軍中,也如定海神針一樣,能讓所有的軍官和士兵安心。

所以,考慮再三之後,軍部還是同意了由岳飛擔任中路軍統帥,同時還將嶽震、嶽霆、張力、韓彥直四位身份尊貴的“衙內”安排在中路軍爲將。

中路軍的十五萬兵力中,老兵只有五萬人。新兵倒有十萬人。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原因是中路軍在去歲的戰爭中,損失過於慘重,在重編之後,岳飛雖然講究以老帶新。狠抓訓練,讓部隊的戰鬥力沒有下降太多,但也改變不了軍中已經是以新兵爲主的態勢。

只不過,他們面對的敵人白彥敬,則比岳飛的狀況更差。他手下的兵力雖然有十萬人,卻基本上爲生拉硬扯抓來的壯丁,主力大多都隨紇石烈志寧到了遼東與遼軍作戰。現在的士兵戰鬥力已經不能和去年相比。

而且,最讓白彥敬叫苦不已的是,他的地盤完全無險可守,全是一馬平川,防區的城池都不甚堅固,被漢軍大炮一轟,只怕就要跨蹋。這樣一來,如何防守啊?

李若虛接着又說道:“我軍的東路軍,則由陸文龍將軍任統帥,陸游大人爲軍師,魏勝、李顯忠二位將軍爲副將,統兵二十五萬,其中漢軍爲五萬,南洋聯軍二十萬。從濟南北渡黃河,進攻德州,然後再一路向北,攻打滄州和霸州。此路還可得到李寶將軍的水師配合,一旦陸上進攻不順,可由水師戰艦運載士兵從敵人後方登陸……”

“等等!若虛!朕的位置在哪裡?朕剛纔聽你說了三路大軍的安排情況,貌似朕是站一邊看熱鬧了?”岳雲聽聞之後,立刻大爲不滿地質問道。

這個作戰計劃是他在南洋作戰時,在虞允文的主持下,由軍部草擬的。所以他這個當皇帝的根本就沒參於進去。原本他以爲,軍部的作戰計劃會一如既往地任命自己作東路軍的統帥。但卻沒想到根本就沒有他的份了。

“這個……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萬金之軀,怎麼能上前線打仗呢?爲了國家和民衆着想,陛下應該回臨安去,主持朝中事務……”李若虛苦口婆心地勸道。

“不用了!朝中政事自有允文這位首相操心。朕還是御駕親征算了!”岳雲不客氣地說道:“還是按去歲的計劃那樣吧,由朕擔任東路軍的統帥吧!”

李若虛聽聞之後,求助似地向岳飛、張憲等人張望,希望他們出面勸服這位一心要上戰場的皇帝。

但他沒想到,岳飛此刻卻站起身,大聲感概道:“好!雲兒你果然不愧爲我岳家的好男兒,哪怕就是當了皇帝,也要上戰場打仗!咱們岳家的男人,只能死在戰場上,決不能老死在牀上!”

他的話雖然聲音不算很大,但卻是說得斬釘截鐵,不容人反駁,而在場之人多數爲軍官,聽到之後也大受振奮,紛紛響應叫好。

這種情況下,李若虛無可奈何,亦只能點頭同意,修改了作戰計劃,讓岳雲擔任了東路軍統帥,而陸文龍則任副帥。

好在東路軍的進攻任務並不是很重,他們面對的金軍將領僕散忠義雖然也是名將,但作戰風格卻是中規中矩,兵力也僅有八九萬人。以岳雲的指揮水平,要在如此大的優勢下擊敗他,應該也非難事。

在作戰計劃確定下來之後,各路漢軍士兵在將領的率領下,奔赴前線,他們個個均心情澎湃。因爲這極有可能是對金國的最後一戰了。

第128章 攻入汴京第670章 南洋的治理方案(上)第23章 定計(上)第661章 與遼國的北伐同盟第四三十二章 掌控衛戍軍第144章 說服義軍第28章 完顏亮的陰謀第188章 連續民變第366章 抵達京都第606章 黃秀麗來了第55章 冤家路窄第450章 舞女比武第384章 與趙瀅兒的談判第591章 火槍賣還是不賣?第693章 金軍的謀略第232章 葫蘆谷之戰(一)第104章 犒賞大軍第37章 完顏宗敏的擔憂第458章 危險時刻第729章 辛棄疾的奪權方案第803章 遼國女帝第56章 楊幺之妹第730章 趙琢之死第76章 預談判第285章 張恆的反撲第262章 靠上了一棵大樹第485章 臨安的應對第122章 百姓衝營第564章 原來是一位女皇帝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284章 雨柔的妙計第295章 再見楊月第238章 葫蘆谷之戰(七)第114章 銀鈴公主第541章 巴東之戰(下)第176章 寡婦上門是非多第245章 千鈞一髮第537章 初戰巴東(下)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403章 二探浣衣院第36章 動之以情第270章 堂審開始第460章 死裡逃生第696章 進攻穎昌第448章 營救岳飛的計劃第110章 掃尾事宜第611章 招搖撞騙的岳雲第748章 穿山越嶺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71章 留下金使第814章 大決戰(上)第830章 收了成吉思汗的母親第316章 撲朔迷離第236章 葫蘆谷之戰(五)第53章 舌戰金使第744章 出兵南洋的決定第767章 德州之戰(下)第543章 吳璘的投降第225章 朝廷的商議第291章 報仇雪恨第370章 呂宋的消息第48章 假山裡的少女第39章 突襲(中)第410章 潼關之戰(一)第469章 盧容之戰(上)第80章 險象環生第516章 兵戎相見第721章 日本的劇變第464章 海外都護府的體制第44章 新式柺杖第158章 分兵第475章 臺灣軍事學院第618章 地方官員的苦衷第308章 臨安花魁大賽的運作第642章 万俟卨的大麻煩第620章 抵達河內第814章 大決戰(上)第551章 九嶺鎮之戰(二)第645章 賢內助第669章 南洋的戰事第53章 舌戰金使第766章 德州之戰(中)第641章 南洋都督府第517章 襲營之戰(上)第162章 決戰小商河(三)第350章 臺灣軍節度使第455章 酒樓混戰第693章 金軍的謀略第500章 宋金之間的首場海戰(一)第344章 火槍雛形第391章 上京十三釵第194章 約法三章第414章 潼關之戰(五)第587章 兩拔宋使第121章 明確思想第497章 以水制勝(下)第655章 遼國公主來了第759章 插手日本內戰第364章 薩摩藩的覆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