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大宋新體制的確立

虞允文聽聞之後,卻是眉頭一蹙。他思量了片刻後說道:“薜大人,凡事皆要一分爲二來看。雖然趙琢現在就象一個炭元一樣,留下他不放心,殺了又不敢。表面上我們不能動他,感覺有些束手束腳。但也多了一層好處!對於我們迅速安定已控制的江南、兩廣、福建等地區十分有利!”

“哦?虞大人請講,薜某願聞其詳!”薜源一聽,心中亦是微驚。

虞允文輕撫頜下三縷長鬚,緩緩道:“大宋到如今已經立國兩百餘年,在各地民衆及官員心目中仍有不少威信,雖然大都督及嶽元帥也是名震天下,但在江南的士林文人心中,地位卻並不太高,而恰恰這部分人對於地方的影響力又是極大。如果我們擁立趙琢爲帝,則很快便能安定江南諸地的民心……這是其一!”

“而且,眼下貴州、湖南、江西三地我軍纔剛剛進入,未能完全掌控。如果我們以大宋新帝的名義進入三地,那便是朝廷的官軍,掌控當地權力乃是名正言順之事,有了大義名份之後,可以減少不少阻力,抗拒我們進入的人便可視其爲叛逆。這是其二!”

“另外,四川的吳璘、荊襄的劉琦兩大武將,皆掌握重兵。且這兩人不管是官職還是心氣都是極高的,如果大都督以自己的名義招降他們,只怕難以成行。但如果以大宋新帝的名義要他們重新臣服於朝廷,則名正言順,佔據了大義名份。他們縱使不降,也不敢撕破臉,面子上定會表示服從。挾天子以令諸候的好處,早在三國時期曹操那裡就已得到體現。我們也可以此計行之!”虞允文解釋道。

不愧是大都督的頭號智囊,果然心思縝密,考慮周到。薜源聽聞之後。不禁大爲歎服。

但王童卻是有些擔憂道:“可那趙琢以前和我們關係極差,只怕不會聽我們擺佈吧?”

虞允文卻是搖了搖頭道:“文青不必過於擔心,下官觀趙琢其人膽小怕事,行事畏首畏尾,是一個難成大器之人。以後時機成熟,將其一腳踢下來也是輕而易舉之事。如果是趙眘,反倒難辦一些。畢竟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是決不會容忍被臣下架空的……今日在城下,如若不是万俟卨和範同兩人在旁攙扶。趙琢只怕早在大都督的氣勢下癱倒了。這等小人,只需和他說明厲害,恩威並濟,必能將其收得服服貼貼。”

“好!這事就交給我來辦吧!”薜源嘿嘿一笑道:“微臣本就是海盜出身,在威脅人方面,比兩位大人更有心得一些!”

衆人一聽不禁莞爾,於是擁立趙琢爲帝的事就這麼定了下來。

接着。鞏月漓又彙報了新佔的廣東、廣西、福建三地情況,這三地已經安插了不少臺灣系的官員進去,而原有的官員被去職後,則有些心懷不滿,恐怕得想辦法予以安置才行。

虞允文微微一笑道:“此事也不難辦,將這批官員調往江南任職即可。眼下江南各地州縣,在被金軍佔領時,很多官員都逃亡了,至今未歸。正好以這部分官員補江南各地官員的空缺。他們因出自異地,又是從被我們控制的廣東、廣西、福建三地來的。必被江南本土官員視爲我們一系之人,容易受到排擠。他們如果想在當地立足腳跟,就只有全心全意站在我們這邊。而江南本地官員若想和他們相抗,也會在朝中尋找支撐。而這時,趙鼎、王居正、薜弼、陸游等有江南士林背影的官員則會成爲他們的首選對象。如此一來,便可迅速將江南之地士林官員對大都督的不滿轉移開來。”

衆人聽後,均覺有些毛骨悚然,這虞允文的計劃還真是陰狠。連自己人都被算計進去了,但卻不得不承認,他的辦法是能最快穩定江南局勢的方法。

這時。劉一寧卻拋出了一個問題:“諸位,眼下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呢。有一些沒有被金軍擄走的官員。如吏部侍郎朱鬆、御史中丞何鑄、兵部尚書劉子羽等,這些人又如何安置呢?他們原來是屬於中立派的官員,可未必會投靠我們。若是用之,恐怕會和我們意見相左,和我們唱對臺戲。不用,卻又怕別人說大都督只知任用心腹,沒有容人之量。這個難題如何解決呢?”

岳雲一聽,也覺是個大麻煩,這歸根到底還是自己在朝中的根基太淺了。武將方面還好,岳家軍原有的將領就不少,再加上自己新挖掘出的一些將官,也可算勉強夠用了。可在文官方面,差得就不是一般多了。以前在臺灣時,事務比較少,地盤也小,還不覺得。可如今進軍臨安,佔據江南之後,這個問題就愈發突出了。由此看來,這些人如果不用,倉促之間還找不到多少人來替代他們。

“允文、隨威、文青,你們和趙鼎、王居正、薜弼他們商量一下吧,草擬一個名單出來,看哪些人可以留用。那些在金軍入侵時賣國求榮,投降金賊的就堅決不能用!”岳雲斬釘截鐵地說道。

這個難題他覺得自己難以處理,就索性拋給了幾位屬下。

三人無奈,只得領命。然後,岳雲又吩咐鞏月漓注意城中官員商紳的動向,防止有人尋釁生事,禍害百姓。

自己這個“內廷”的會議結束後,便召開了“外廷”的會議。這“外廷”的會議除了自己臺灣系的屬下外,還有新附的趙鼎、王居正、薜弼等人。岳雲便想趁此機會把臺灣的管理體制搬過來,以免仍沿用宋朝體制,造成人浮於事,官吏冗員太多,朝廷財政負擔困難的弊病。

岳雲將自己的想法一提出來,立刻就遭到了趙鼎等人的極力反對。他們雖然也看出了原先宋朝官制的弊端,卻覺得現在江南新復,如果立刻就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便會造成人心不穩。

不過岳雲和虞允文、薜源等人卻覺得,眼下皇帝新立,百廢待興,正是改革的大好時機,如果等一切都已經穩定下來,再行新的體制,只怕所遇阻力更大。是以,在岳雲的堅持下,趙鼎、薜弼、王居正等人也最終同意了岳雲的意見。

隨後,虞允文便將他們早已寫好的朝廷新的機構編制方案拿了出來,讓趙鼎等人過目。趙鼎等人聽起那些諸如議會、法院等等名字,均覺繞口異常。但見一衆臺灣系的官員均無動於衷,也不好反對。

“不過就是換了一個名稱嘛,應該沒啥關係吧!”這就是趙鼎等人的想法。

如果說機構改革讓趙鼎等人還能接受的話。法律上的改革則讓他們眼珠都差點瞪了出來。

因爲按岳雲的意思,先要頒佈實施一部被稱爲《大宋憲法》的法律,規定大宋的各項律法命令,朝中的各項制度均不得與《大宋憲法》相違背,並明確一點:即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法律,所有人犯法均會被追究違法責任,包括皇帝在內的皇親國戚、大臣宗室、功勳武將皆不能例外。

要知道,中國古代便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雖然到了宋代時,大臣犯法也要被追究責任。但宋代的律法向來寬鬆,對於文官更是規定,只要不是謀逆便不會處以死刑。更不用說追究皇親國戚,甚至是皇帝的什麼責任了。

當看到這方案中,聲稱就是皇帝違法,也會被追究責任,且與百姓的處罰一樣時。讓趙鼎等人頓覺毛骨悚然。

在他們看來,皇帝犯了錯,下個罪已詔就算是不得了的大事了,可按岳雲的想法,如果皇帝通敵賣國,殺人放火,一樣也要被追究違法責任甚至刑事責任,與平民完全無異。這真的稱得上是驚世駭俗了。

岳雲也深知,自己的這項改革,要是放在和平年代,根本別想成功。如果不借金軍入侵,皇帝更替,自己又正好手握重兵,掌控數省大權時推行下去,以後局面安定了,反對勢力緩過勁來了,就更難推行下去了。

“這個……大都督,就算老臣肯答應,那琢殿下會答應嗎??”趙鼎見岳雲一派的官員全都將這視爲理所當然,只好婉轉地問道。

“趙大人就不必擔心了!屆時薜某會陪同大都督一起去拜會琢殿下的,相信琢殿下會作出明智的選擇的!畢竟他現在還沒登基,只是一個皇子而已,我們如果要另立新君,也未必非要選他啊!”薜源這時眼中閃過一絲寒光道。

趙鼎和王居正、薜弼三人對視了一眼,都連連搖頭,他們深知,自己等人雖然被江南當地的官員視爲了岳雲一派之人,但他們和真正的岳雲的心腹親信還差得遠。

“既然大都督主意已定,老臣也就只好附議,就按此方案辦理吧!”趙鼎聞言只得無奈地說道。

趙鼎現在爲百官之首,連他都屈從了,其他人縱是心中不願,也只好唯唯諾諾地表示同意了。畢竟現在岳雲纔是掌控實權的人。

第235章 葫蘆谷之戰(四)第200章 万俟卨的毒計第601章 趙構之死第580章 趙構的還價第143章 緊追不捨第249章 新的聖旨第565章 “性賄賂”第9章 撤軍危機第125章 運籌帷幄第664章 法院斷案第371章 遼國東征了第176章 寡婦上門是非多第324章 大賽結束第649章 前往四川第783章 沙河之戰(中)第147章 掉入溶洞第325章 回到水師第513章 清風茶樓第230章 應對之策第449章 臨安朝貢第79章 遇襲第694章 秦熺見駕第240章 葫蘆谷之戰(九)第350章 臺灣軍節度使第588章 吃定了你!第826章 遇上搶親第162章 決戰小商河(三)第14章 論商第772章 漢奸紅貓第301章 侯賽因的要求第92章 王氏的陰謀第757章 大理國王段譽第246章 藩鎮協議第6章 拜會曹公公第113章 負荊請罪第630章 黎元雄中伏第105章 宴會驚變(上)第671章 南洋的治理方案(下)第502章 宋金之間的首場海戰(三)第513章 清風茶樓第270章 堂審開始第59章 楊月的困境第770章 處心積慮的秦檜第526章 彭澤之戰(三)第662章 臨安的怪事第233章 葫蘆谷之戰(二)第761章 日本大混戰第752章 曼德勒攻防戰(三)第520章 三國內部的混亂局面第627章 占城的垂死掙扎第419章 救出韋太后第618章 地方官員的苦衷第398章 再見銀鈴第414章 潼關之戰(五)第430章 各施計謀第640章 占城降伏第573章 帝王心術第405章 契丹人造反了第680章 紇石烈志寧的佈置第203章 鞏家莊之行第790章 銀鈴公主當使者第605章 岳雲的三項條件第605章 岳雲的三項條件第282章 討要軍餉第306章 花魁大賽第810章 準備對遼開戰第372章 鬧劇的開國大典第90章 三個政敵的密議(上)第756章 假途伐虢第571章 黃秀麗的逆推第364章 薩摩藩的覆滅(上)第785章 慘烈的勝利第648章 佈置救災第758章 大理降伏第427章 漢城危機第359章 山越人來攻第218章 風雨欲來第322章 詩詞較量(上)第564章 原來是一位女皇帝第699章 嶽霖之死第808章 女兒嶽念雲第575章 遇刺第568章 飄雪閣的聚會第269章 事情鬧大了第661章 與遼國的北伐同盟第224章 “後周後人”第332章 薜源相投第822章 中華帝國的體制第399章 引發嫉恨第402章 見到韋太后第248章 宣撫司的變動第379章 皇宮中潛伏的危機第747章 魏勝請戰第623章 強渡紅河第452章 糾結的李家第523章 奇襲隨州第613章 橫插一槓子第681章 金軍的空城計第47章 參加壽宴第809章 陸游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