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阿蜍倉皇跳 田舍奴驕狂

現下到的胡牧只是頭一批,人數少,不足設邑,然亦得署吏管理。

莘邇早計議停當,打算暫任一唐人爲主官;爲顯信用,請拔若能遣一人過來擔任副官。

此二官,總掌內徙胡牧諸事。

以下,每五十落左右,五到十個阿烏爾,置一“裡”,照顧胡牧的習俗,模仿“牧團”的稱呼,呼爲“團”,或“大阿烏爾”,任團正、團監、耆長各一。

令狐奉收胡的目的是爲了徵兵,此“裡”,實即部隊編制中的“隊”。

一隊五十人。五十個胡落,落出一人,正好一隊;徵得狠點,落出兩人,百人又正好一屯。

團正三吏,前兩者由郡府、將軍府任命,也分由唐、胡擔任,一個負責政務,一個負責警衛、治安;“耆長”從阿烏爾的頭人中選,畢竟這些胡牧是內徙的,若只任外人爲官,不好管理。

團正、團監、耆長好選,郡吏已給莘邇推薦了七八個團正的候選人,團監的話,莘邇也已從蘭寶掌、乞大力、禿連樊等胡人軍官的族人中挑出了十餘個老成可靠的備用。

副官亦無爭議。

唯獨“主官”,郡府內有兩派意見。

這就是莘邇斟酌未決的事情。

兩派意見的主張者,分別是張道將和黃榮。

張道將推薦了一個張姓的郡吏;黃榮推薦的郡吏亦姓張,叫張景威。

二吏姓同,出身相異,張道將舉薦的那人與他同族,是張家的小宗子弟;張景威則是寓士。

莘邇前世雖無做官的經驗,但見多聞廣,深知世態人情,不敢說隨世浮沉,起碼不會迂腐。

時下閥族強盛,且不論張、黃兩人所舉薦之吏的出身,只他兩人的出身,一個隴地冠姓,一個勢單寓家,該選何人,不言而喻了。儘管黃榮頗爲得用,張道將不怎麼恭敬自己,可也根本不用考慮,必然是選張道將舉薦的那吏。

用了此人後,不說討好張家,至少對他們表現出了善意,將會對自己日後在郡中的施政有益。

然而問題是,張道將舉薦的此人,論能力委實比不上張景威,連胡人的話都不怎麼會說,如何能遣他任此重要的職務?

收胡這事兒,令狐奉非常重視,萬一被此人把好不容易召來的胡牧們給弄得逃掉了,找誰說理去?吃掛落的還不是自己!

莘邇明裡暗裡,提示了張道將好幾次,叫他換個人選推舉,也不知張道將是悟性低,沒聽懂,還是沒當回事兒,篤定莘邇會接受他的舉薦,遲遲沒有改換人選。

老實說,莘邇很無奈。

我暗示得這麼明顯了,你還不肯換人。老子一郡太守,難不成要我求着你?你家雖然勢大,老子不要臉面的麼?

莘邇本非委曲求全之人,推賈珍進火坑、騙禿連覺虔打劫、帶胡牧襲掠小綠洲、給氾丹兩瓶葡萄酒及逐客,等等之事雖是被迫作出,亦可見其性格的一面。

於是,既然再三暗示,張道將仍是不肯換人,而今頭批的胡落已到,不能再等了,立在臺上的莘邇顧視了片刻從吏們,暗歎一聲,作出了決定。

張家勢力再大,比得上令狐奉麼?到郡以來,莘邇對張家客客氣氣,張道將再是無禮,也一笑置之,此類小事,固然可以讓步;涉及軍國要務,關係自身前途,卻是無法遷就。

羊馥已在兵卒家屬居住的西營騰出了空地。

莘邇吩咐他道:“待造冊完畢,分罷牧場,你把他們帶到西營住下。休息幾天,等主官、團正到來,再啓程南下。”

羊馥應諾。

莘邇與傅喬、史亮等吏迴轉城中。

到得郡府,登堂入座。

莘邇對黃榮說道:“景桓,你把張曹史叫來。”

張景威現任郡府尉曹史。

黃榮馬上明白了莘邇的意思,抑住喜色,恭謹應道:“諾。”退後數步,出去急尋張景威。

張道將怔了下,問莘邇道:“明公,哪個張曹史?”

“尉曹。”

“喚他來作甚!”

莘邇和顏悅色地說道:“明寶啊,你舉薦的張吏,不通胡語,不宜主管胡牧。而下召來的胡牧不多,縣邑未設;所任之官,悉爲板授,姑且使張曹史代領一段罷。”

“板授”,意爲無王命,不是出自朝廷的正式任官,沒有印綬,但可食祿。

才召來百餘落的胡人,些許人數沒有必要興師動衆地請令狐奉任官,莘邇自行除吏,暫時管理即可。待到胡牧的人數增多,有個幾千人,可以設縣了,再請朝廷委派官吏不遲。

張家在郡朝的舉薦,何時被郡守拒絕過?張道將萬沒想到莘邇居然不用他的人選,一下就急了,怫然說道:“張景威身材短小,名‘威’,何有威儀?蕞爾鄙吏,兼無德望,焉能牧胡!”

“曹史,一曹之副,不能說是蕞爾吧?尉曹庶務繁劇,張曹史佐曹數年,年年考課優績,郡府譽爲‘能’。試試看。”

尉曹是郡府諸曹中事務比較繁雜的一個曹,主掌轉運服徭役的卒徒。曹中吏員平時的工作經常接觸役卒、刑徒。

張景威在尉曹幹了七八個年頭了,沒出過紕漏,卒徒固不能與胡牧相提並論,但能把同樣不易管教的卒徒管得順順當當,可見其組織能力優秀,管理胡牧應無問題。

“明公!胡牧猾狡難治,主官選非其人,勢將貽患!‘爲政以德’。張景威門寒身素,無威無德,便能理些俗務,何來‘能’名?刀筆吏耳。決非良選!明公如試,請試道將所舉。”

張景威好歹是關中士族出身,祖上出過幾個兩千石的,只因是外來之戶,於本地家人稀少,族姓不重,到了張道將嘴裡,便成了“門寒身素”,與寒士等類了。

莘邇再次給他劃重點,說道:“你舉的張吏,德名雖有,不通胡語,如何能夠署管胡事?”見張道將還要再說,不想在大堂之上與他爭論,沉下臉,說道,“張君,你不要再說了。”

張道將氣惱之極,面紅脖子粗的,甩袖出堂。

傅喬坐在莘邇的下手,看得目瞪口呆,心道:“張家我去過幾回了。平素見這張明寶,覺他還不錯,小明玄理,擅弈、書,不意怎麼傻乎乎的?幼著說的清楚,‘板授’之官,‘姑且代領’。何爲‘姑且’、何爲‘代’?等不是‘板授’,正式命官時,大可再換別人。此一張吏不通胡語,沒法任用,你到時另舉他人不就行了麼?何必執拗,與你的主君當衆爭執?更無禮擅離。”

傅喬這些天的日子過得非常滋潤,即便他是因爲得罪了令狐奉,乃才被貶至建康的消息已經傳開,可仍然天天有本地雅好風流的士人請客,宴會不斷,日日談玄。

宴請他的士族中,張家是主力,三五天便邀請他一次,每次且都有本地的名士相陪。張道將的父親張金知他好女色,還贈給了他兩個能拉會彈的美婢,與他結交的意思相當明顯。

每次他到張家,即使未逢休沐,張道將也會回家作陪。張道將對莘邇時有不敬,對傅喬十分尊崇,傅喬對他的印象不錯。未曾想,他竟當衆與莘邇爭執,並一怒出堂。

雖不得令狐奉歡心,憑藉“妙識玄理”,傅喬以獲罪之身,而爲當地士人追捧;縱爲令狐奉愛臣,缺少清遠的雅趣,莘邇以新貴之資,而不被當地士人看重。

傅喬注意到莘邇的神色不快,想道:“張家累世居隴,姓冠郡縣,本地的唐士、胡酋多依附之,族人出仕朝廷、地方的很多。張金的大兄,降迎及時,大王念其族望,未加責黜,依舊拜爲大農。

“幼著雖得大王寵信,畢竟家聲不及,根基不牢,宗親姻戚與我一樣,又都被令狐邕殺了,孑然一身,外無連枝;他以二十餘之齡,督三郡軍事,官居五品將軍,宰掌一郡,可謂年輕貴重,其雖非氣盛之人,當着如許多的郡吏,倘使落不下面子,因此致怒,與張家鬧起來?”

想到此處,傅喬心生隱憂。

張家名重西州,與宋、麴、氾等姓,共爲隴地的一等士族。

這一代的張家人,大宗以張金兄弟爲首。張金養望數十年,已隱爲建康郡士人的領袖,把控着地方的輿論。他的兄長張渾現爲朝中大農;大農與郎中令、中尉併爲王國三卿,主國秩的收取及財政的出入,類如後世稅務、財政部門的長官,掌握着定西國的經濟大權,位高權重。

就連令狐奉都沒有動張渾的官位,可見其家在朝野的影響力。

較以張家在隴地的根深蒂固、枝繁葉茂,莘邇遠不能比。

傅喬擔心莘邇氣盛,萬一與張家懟起來,便是有令狐奉的偏袒,估計亦佔不到便宜,十之八九,恐怕會落個灰頭土臉。

他心道:“以我與張金打交道的這幾次看,這個人,並不像郡裡的風評,不是謙退寬和的人,胸懷丘壑,內實棱巖,非易於之輩。幼著與我生死交,數次幫我,我不可隔岸觀火。”

於是,傅喬徐徐笑道:“府君威嚴,遂使阿蜍倉皇跳竄。”

蜍,是張道將的小名。

用在此處,乃一語雙關,奉承莘邇的威嚴,只是沉了個臉,就嚇得張道將像只蟾蜍似的跳着逃走了。

吃驚張道將無禮表現的功曹史亮等郡吏,也如傅喬一般,深恐莘邇發怒,俱悚坐無言,聽得傅喬此句,無不心中讚歎:“傅公機敏!”窺覷莘邇神情,見他轉怒開顏,皆鬆了口氣,慌忙都歡笑起來。

莘邇正覺下不來臺,有心動怒,稍忌張家聲勢;無動於衷,諸吏面前,將墜己威,拿不定主意時,得了傅喬的此句緩解,顧盼傅喬,心中想道:“老傅這口活兒,有一套!”借梯下樓,掩住心中不懌,哈哈大笑。

黃榮在尉曹的官廨找到了張景威。

張景威是黃榮那個小團體中的一員。

黃榮當着莘邇的面恭恭敬敬,對張景威自吹自擂了不少,好像是他硬從張道將的手裡給張景威搶到了此職似的。

張景威三十多歲,不是毛頭小夥子,非是黃榮幾句話便能哄到的。

他心知既如黃榮所言,莘邇目前一心公務,對土、寓之別並無興趣,也就是說,沒心思收攬寓士爲爪牙,那以黃榮、張道將兩人的家族身份論,莘邇不選張道將所舉之人,定是因爲別故,與黃榮無關;不過亦知若無黃榮舉薦,他也沒這個機會,故沒挑破黃榮的牛皮,對黃榮甚表感謝。

兩人入堂,拜倒行禮。

莘邇取出已寫好的公文,付與張景威,授他“板司馬”職,對他說道:“而今以後,你屬我將軍府管。我對你只兩點要求,不許欺凌胡牧,此其一;公平處事,此其二。能做到麼?”

張景威個子不高,聲音洪亮,乾淨利索地應道:“能!”

府中有職位的吏員不到百人,莘邇全都見過,對張景威的印象很深,個矮聲響,言行幹練,詢問他尉曹庶務,他皆能流利作答,有條有理。一看就是個能幹的人,很對自家的脾氣。

也是因了有此印象,才認可黃榮對他的舉薦,最終才選用署他。

否則,就算張道將所舉非人,又豈會隨便任他?

聽他回答得乾脆,莘邇滿意地點點頭,說道:“給你兩天時間,與曹掾交接曹務;交辦完後,你從備選的團正名單裡挑兩個你認爲合用的,然後收拾收拾,與他倆去軍營,把胡牧分成兩團,使其各舉耆長一人,便領之南下,往去牧場罷。”頓了下,說道,“我已令羊長史定下團監,你和他們熟悉一下;並從軍中選了唐、胡騎各十,撥你統帶。”

五十落一“團”,乞大力召來了百餘落,只夠先設兩團。

張景威應諾。

不提張景威交接、準備上任,也不提莘邇遣人去盧水胡中,請拔若能派人來任副官;卻說張道將含怒出堂,徑歸家中。

見到他的父親張金,張道將恨聲說道:“田舍奴驕狂!”

第四十五章 海頭胡舞旋 索恭夜獻策第十九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上)第二十七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三)第二十六章 麴侯以畫謝 非議大事者第二十四章 宋方內外策 氾寬邀兩賓第五十四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五)第五十二章 火燒連天地 三軍盡拜服第五十二章 無雙麴鳴宗 止啼溫石蘭第四十四章 西出玉門關 龜茲有寶貝第十八章 道智夢授戒 張龜謀盡職第十七章 安崇護軍商 健兒授舒望第三十九章 遣使赴江左 姚戎攻關中(中)第二章 香火亦沒用 子明辛苦了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二十四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六)第三十五章 黃奴氣勢雄 確乎家雀耳第二十二章 留與勃野妹 宋羨狗東西第二十九章 揖謝與用法 養士霸王術第三十六章 憐子亦丈夫 上書請募兵第五十五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六)第一章 侃侃析時局 竊竊覬神器第四十七章 子喬獻遺策 魏主東北遁(中)第二十九章 且失徵虜信 鮮少真矛盾第十六章 豪牧羊馬萬 應徙多貧困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十二章 翁主挽弓射 太后一怒威(上)第二十八章 張公心非石 阿蜍女郎耶第三章 大王生日宴 太后玉臂滑第六十五章 萬勝呼如雷 寬猛宜相濟第三章 令狐圖遠謀 虎賁苦不足第三十三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下)第三十三章 飛黃騰踏去 美人嫁醜夫第十二章 援手產成就 從茲覺我存第九章 果然是肥差 焉爲短視徒第四十一章 兵貴以雜利 人馬先相親第二十二章 留與勃野妹 宋羨狗東西第十七章 唐艾出奇謀 李亮三斫營(中)第十九章 元光秘事發 平羅成關鍵第二十七章 傅黃春風意 大力急事報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苟將軍第二十九章 龍驤真英雄 徵虜淚滿襟(五)第七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上)第四十一章 蒲茂不求歌 顯美戲愛婢第三十九章 圍獵神射術 樗蒲擲萬金第二十四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六)第四十三章 卿輩哪得談 奇襲成都城(十一)第五十六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上)第五十五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三)第五十九章 驅荔兩相耗 覓策殺姚桃第三十三章 苟雄送兒衣 李亮要事辦第四十八章 白純堅壁守 索張爭請戰第九章 一讓苟將軍 求援拓跋部第一章 僧誠止募兵 建武督秦州第二十二章 伴君如伴虎 攻敵攻不備第二十八章 土寓大有別 君率殘相近第二十二章 獻鹿止謠傳 溫言寬太后第三十一章 舉手設錄事 反掌覆宋家(上)第六十七章 兵分主與偏 湖陸送棉衣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二十二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上)第五十二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四)第三十一章 度牒束僧侶 鐵券約鮮卑第五十九章 天爽征伐時 夏夜花香濃(上)第五十一章 唐艾識孟計 苟雄斬姚國(三)第九章 被動化主動 兩個老實人第五十七章 左氏無枝鵲 獻俘赴王都第六十四章 左氏殿中熱 神愛揮馬鞭第三十二章 莘邇堪爲敵 宋閎蓄勢撲第二十章 宴荔聰明誤 孟朗破朔方(中)第二十三章 機敏促約成 魏主囑諸子(中)第二十五章 怒命斬平羅 得令點兵出第十章 元光非池物 景桓再獻策第五十六章 麴球拒秦衆 季和挫爽軍(四)第四十八章 麴爽大出兵 馬糞薰元光第十二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六)第二十四章 後宅刀兵動 客舍訪客多第二十七章 兵分東西路 按劍候氾君第四十六章 安西一路進 徵虜兩路攻第三十七章 有球心亦安 左氏送臥具第二十七章 甲騎向無前 三軍喚吾虎第三章 禦敵策已備 張韶領兵至(下)第二章 聲東而擊西 那就讓他來第二十五章 不可亂正統 遺策滅賀渾第二十三章 變革收穫大 起意除宋方第三十七章 張金父子免 長齡伉儷情第二十三章 趙興報父仇 元光救獾孫(五)第八章 延曹奪槊精 賀蘭威名震(中)第十章 高充隨機變 二讓苟將軍第五十六章 太后玉趾訪 將軍恭謹對(上)第六章 黃榮政鬥才 陳蓀報朝恩第十三章 傅喬倉皇至 禿連狼狽回第五十四章 蒲秦佔洛陽 江左攻下邳(五)第二十一章 黃榮駁氾議 勃野使拓跋(下)第二十四章 宋方內外策 氾寬邀兩賓第五十三章 請做獅子王 羅什願從行第五章 陳氾明暗謀 莘邇斥門戶第七章 車兵述少願 祆廟逢安崇第五十章 膽壯自作餌 勿延襲敵營第三章 羊髦投門謁 唐艾上佳士第十九章 大力耿直人 進退定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