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斥賊

送殯隊伍中,換上鎧甲的北軍中候劉表皺眉看向對面的軍隊。

混雜的白波賊寇與南匈奴軍並沒有直接衝殺過來,而是停在了一箭之地外,似乎並不在意漢軍的佈陣。

雖然有充足的時間改變了陣型,但劉表還是捏了一把冷汗。

此次護衛的出殯隊伍大約有三千人,雖然都是北軍精銳,裝備精良,訓練有素,遠非賊寇與匈奴兵可比,真要面對面衝殺,對面五千人還真不是這三千人對手。

但隊伍太長了,裡面有太多的達官貴人。除了託病不來的何進,就連另一位輔政大臣,太傅,錄尚書事袁隗都在其中。

更別說還有天子與太后,以及靈帝的棺槨。刀劍無眼,萬一出現些許差錯,他這個北軍首領怕是難逃罪責。

兩方人馬就這麼遙遙對峙,劉表正要派人喊話詢問,忽見一人走了過來,正是司隸校尉袁紹。

“景升兄,北軍可能保護天子、太后以及滿朝公卿?”袁紹開門見山的質問道。

劉表微微沉默,嘆氣道:“本初,刀劍無眼,亂軍之中會發生什麼誰也無法保證啊。”

袁紹蹙眉道:“那該如何是好?”

“爲今之計,當儘量拖延時間,待大將軍整頓都內兵馬趕到,有西園軍在,必可將這些賊寇一網打盡。”

袁紹似乎很是頭疼,愁眉苦臉的嘆氣道:“哎,也不知這些逆賊是如何渡河的,丁建陽把守渡口,卻讓數千叛逆離雒陽如此之近,罪不容赦!”

劉表微微搖頭道:“如今不是追責的時候,丁建陽若有罪責,大將軍自有處罰。關於這夥賊寇,他們似乎並不想開戰。依表之見,可前去談判,暫拖時間。”

“景升兄此爲老成之言,大善。這羣逆賊當真荒唐,口稱誅宦,卻衝擊先帝護靈隊伍,愚不可及!”袁紹先是點頭讚賞劉表的決斷,繼而一臉不屑的嘲諷道。

劉表聞言卻是心裡微微一動,但此時也不好多說什麼,只是問道:“本初以爲該派何人前去問話?”

袁紹沉默了半晌,嘆氣道:“紹自去吧,比兩千石、假節,也能臨機決斷,不必事事請示。”

言罷,策馬出列,身後的劉表一時愕然,反應過來的時候袁紹已經踏出軍陣。

……

此時,賊軍之中兩人騎馬並行,一人作文士打扮,方巾束髮,文質彬彬,卻掩不住臉上的煞氣;另一人面容粗獷,短衣長褲,身披獸皮,頭戴氈帽,揹負一把長弓,典型的非漢人裝束。

文士姓郭名太,中平元年曾隨天公將軍張角起兵,後來兵敗潰散,去年二月又糾合十餘萬兵馬於白波谷起兵,號曰白波軍,寇掠河東與太原。

面容粗獷者乃是前任南匈奴單于欒提羌渠之子,名爲欒提於夫羅。

張純勾結烏丸、鮮卑等族叛亂,漢廷力有未逮,因而徵召附屬的南匈奴各部出兵平叛,羌渠單于便派出於夫羅聽從漢廷徵召。

結果引發國內不滿,欒提羌渠被殺,於夫羅請求漢廷幫他平亂,當時靈帝病重,漢廷未曾理會。於夫羅憤而夥同白波軍叛變,然而實力太弱,未能有大的戰果。

因而目前在這支聯軍中於夫羅的地位要次於郭太,桀驁的匈奴人在中原碰了兩年的牆,也學會了低頭。雖然並行,但與郭太說話時於夫羅的語氣都非常剋制。

“於夫羅單于,你猜這些官軍接下來會怎麼做?”郭太微微一笑,開口問道。

於夫羅眺望了一眼,蹙眉道:“郭首領,這些都是漢廷精銳的北軍,我們雖然帶來了最精銳的兒郎,但也未必能勝過他們。這樣等他們布好陣勢真的沒問題嗎?”

郭太輕輕搖頭笑道:“單于,我們並不是來作戰的,僅憑五千兵馬也不可能戰勝北軍,更別說很快就會趕來的西園軍以及其他精銳了。”

於夫羅疑惑道:“我們這樣帶兵逼近雒陽城,已經是在挑釁大漢了,若是在草原王庭,這便是宣戰。”

“我們可是受邀而來,單于可以再擡頭看看這些旗幟。”

於夫羅擡頭看向後方軍陣,每隔一截便有士卒高舉大旗,上面很是顯眼的寫有“誅閹宦,清君側”。

“有些時候未必需要打仗才能解決問題,單于不妨再好好了解下中原文化,我想這對你請求援兵會很有幫助的。”

郭太本待再好好教教這個草原人什麼叫大義,什麼叫名分,但見前方漢軍派出數騎,郭太也暫且打住,策馬上前應對。

“不知前方是白波軍哪位渠帥?匈奴單于於夫羅可在?”

聞聽此言,於夫羅不由得面色一緩,心裡對來者添了三分好感。

欒提羌渠死後,叛軍擁立須卜骨都侯爲單于,完全拋棄了他這個漂泊在外的右賢王。後來須卜骨都侯身亡,南匈奴王庭空缺了單于位置,以老王代替執政。

因而事實上於夫羅這單于未曾得到南匈奴或者漢廷的承認,從官方層面講他還是右賢王。這也是於夫羅耿耿於懷之事,如今聽使者稱呼他爲單于,不由得暗暗點頭。

郭太策馬上前,笑道:“草民郭太,不敢當渠帥之稱,不知前方是朝中哪位貴人?”

“原來是郭渠帥,本官乃司隸校尉袁紹。”

“‘四世三公’,天下名門,郭某失禮了。”郭太一臉惶恐,連忙在馬上欠身行禮。

“郭太!朝廷念及先前宦官專權,民生維艱,爾等從賊多有苦衷,故而對爾等多有手下留情。今日乃先帝入陵之時,你卻帶兵逼近雒陽,是何道理?莫不是要朝廷徵召天下兵馬覆滅你白波軍?”

袁紹突然變臉,怒氣勃發的揚鞭指着郭太斥道。

郭太翻身滾下馬來,叩首道:“先帝入陵,草民萬死不敢打攪,只是有奸佞借先帝入陵之機潛伏逃竄,草民認爲這樣纔是褻瀆先帝啊!還望袁司隸明鑑!”

→☆→☆→☆→☆→我是文言文的分割線←★←★←★←★←★←

持至屍逐侯單于於夫羅,中平五年立。國人殺其父者遂畔,共立須卜骨都侯爲單于,而於夫羅詣闕自訟。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單于將數千騎與白波賊合兵寇河內諸郡。時民皆保聚,抄掠無利,而兵遂挫傷。復欲歸國,國人不受,乃止河東。須卜骨都侯爲單于一年而死,南庭遂虛其位,以老王行國事。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

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三百五十四章 孫家雙子第四百七十九章 忠心耿耿(下)第三十二章 荀府第十九章 荀公達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六章 入城第一百零六章 冀州刺史第四百九十二章 退匈奴(六)第五百五十八章 曲城鄉侯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肉計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三百一十一章 風水輪流轉(下)第二十七章 醒轉第九十七章 比試(中)第一百二十一章 死人不會說話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敵必救(上)第三百二十一章 王子師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五百四十四章 平定關中(九)第四百五十一章 改變(下)第五百八十二章 和親(下)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三百三十五章 鄭玄(下)第一百五十七章 亂起(中)第三百一十八章 窮途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十四章 失望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五十五章 相人第一百一十一章 趙女第一百四十一章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第二百九十二章 常山之戰(四)第二百六十二章 世事之妙第二百七十六章 選擇(下)第四百三十七章 南匈奴之戰(三)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一百八十九章 外力與齊心第一百七十二章 談利言義第三百零四章 河南之變(上)第五百八十五章 中原僵持(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勸學(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三百二十七章 賞罰(下)第三百一十五章 虎牢關(上)第二十三章 君明何須慮王莽(起名無能了)第四百四十章 信件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三百三十三章 青州亂起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三百六十九章 雜談第二百四十三章 站隊第三百零七章 任峻(中)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一百七十四章 站隊第四百九十三章 退匈奴(七)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四百三十章 少年天子(四)第九十四章 弓似霹靂弦驚第四十章 崩第二百二十五章 兄弟(下)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六十一章 人之將死第六十六章 時代的落幕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二百五十六章 會盟(上)第五百零九章 父子(下)第一百六十五章 雒陽終局(上)第四百一十一章 奉天子以討不臣(四千字)第六十四章 北芒山第四百一十四章 太史慈(下)第一百四十六章 斷其一臂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百三十六章 廢立(二)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五百二十九章 新任京兆尹第三十三章 玉玦第四百章 公孫紀第一百三十三章 爭辯第二百二十八章 終變(二)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五百七十章 荒唐一夢第二百九十三章 常山之戰(五)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二百七十三章 對錯(上)第三百四十三章 渤海之戰(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二百九十八章 常山之戰(終)第三百六十八章 冀州內務(下)第一百零四章 尋劍第五百六十章 誘之以利(上)第三百九十章 勸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