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

九月二日,拖沓了許久的袁紹終於不情不願的班師南陽,雒陽的君臣也終於鬆了一口氣。

在袁紹兵壓伊闕關時,幾乎每天都有官員上表勸說劉協向劉辯請降,各種理由都有,比如“孝悌之義”“先帝遺旨”“南陽天命所歸”等等。

雖然重量級的幾位高官始終未曾表態,導致此事上不了檯面,但越發洶涌的勸降浪潮還是極大的影響了雒陽朝廷的運轉。

尤其是司徒盧植重病臥牀,這位當朝第一人的倒下,讓滿朝文武更是人心惶惶。

所幸袁紹終於撤軍,稍稍弱化了一些請降的浪潮。更是讓一些人生出了幻覺,以爲馬騰韓遂被雒陽朝廷招安成功,兩邊還是有一戰之力的。

對此,楊彪冷笑道:“本官這個主持招安事宜的人都沒有這般妄想,他們倒是真敢想啊!”

“父親大人的意思是……馬騰和韓遂不可信?”十五歲的楊修跪坐在楊彪對面,有些訝異的問道。

楊彪冷笑道:“西涼邊鄙之地出身的匹夫,還是羌漢混血,如何可信?盡是一羣狼子野心之輩!”

“那父親爲何要費盡心思招安他們?還爲此與滿朝文武爭論?”

楊彪悠悠道:“不過是試探罷了。一試袁紹與弘農王的關係;其二嘛……想看看蓋勳究竟如何了。”

楊修愣了下,反問道:“父親想回關中?”

這下輪到楊彪愣住了,詫異道:“你能看出爲父的意思?”

“蓋京兆尹總掌三輔之事,與他相關的也只有三輔,父親既然想知道京兆尹的情況,那自然是謀劃關中了。”

楊修說的輕描淡寫,楊彪卻有些錯愕的上上下下掃視了一遍自己的兒子,繼續發問道:“那你說說,爲父的計劃究竟是什麼?”

“以小人之見,大人恐怕是認爲雒陽不可久守,南陽勢大,不可攖其鋒芒,故而意圖請聖駕西行入關中閉守?只是小人尚有不解之處,父親爲何執意不肯向南陽請降?以父親大人的地位身份,若領頭請降,想必弘農王也不會薄待於您。”

凝視着楊修,楊彪的心中生出了老懷寬慰之感,父子心意相通,有子如此,又夫復何求呢?

見楊修提出疑問,楊彪溫聲道:“這很簡單,楊氏還要名聲。爲父爲了打造自己理想的君王,選擇了與袁術合作,而這一步踏錯,便是步步皆錯,再難回頭。

那些青史無名的官吏無所顧忌,而爲父是太尉,是弘農楊氏當代家主,是註定要在史書上留下一筆的人。而若是朝秦暮楚,如牆頭草一般兩邊倒,後世又當如何看待我楊氏?

爲父回不了頭了,天子是爲父與袁術扶上皇位的,爲父有責任將他培養爲一代聖君。而弘農王是爲父趕下帝位的,若再俯身臣服,史筆丹青之下,恐怕楊氏的名聲就徹底臭了。”

“恕小人直言,如今楊氏的聲名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父親參與廢立君王的事是瞞不過天下人的,遲早會爲世人所知。楊氏逆臣之名恐怕是洗不掉的。”

楊彪微微蹙眉,嘆道:“爲父又何嘗不知呢?只是儘儘人事罷了,況且……也未必洗不掉,只是還沒到那個時候罷了。”

“既然大人心中已有成算,小人也不便多勸。只是不知此次試探,是否盡如大人之意?”

“唔……”楊彪摸了摸鬍子,輕笑道:“還算如意吧,蓋勳顯然是真的不行了,否則他不會放縱馬騰韓遂入武關的。而袁紹與弘農王的關係嘛……倒是挺符合爲父此前的猜想,其中大有文章可做。

如此一來,入關中也未必是絕路,或許還有轉機也未可知。”

楊修頷首道:“關中沃野千里,爲三秦霸業之基,自是非凡之地。只是……大人既然說馬騰和韓遂不可信,入關中豈不是羊入虎口?”

“他們不可信,不止是對於我們而言不可信,對於南陽來說也是如此。尤其是如今南陽勢大,馬韓二人對於我們而言或許不是絆腳石,更可能是助力啊。唯有我們的勢力超過南陽一方,馬騰和韓遂纔會站到那一邊去,這是利益的抉擇。”

楊修若有所思的點點頭道:“那如今的問題便是,要如何請聖駕西行。滿朝文武,又有幾個會同意遷都之議呢?”

“大軍在我們手中,他們不同意也得同意,如今盧植病倒,正是天賜良機。過些日子爲父便進宮請詔,只要能拿到兵權,遷都便是板上釘釘之事了。”

楊修喟然道:“如此做法,恐怕人心難附啊。”

“一切都要等進了關中之後再說,到時候他們自然會明白爲父的苦心。如今中原已經是戰火紛飛之地,天子繼續在此也並不安全。不如倚崤函之險,靜觀中原亂局,以待時變爲上。

爲父明日便讓管家先行入三輔,去探查清楚情況,也是爲遷都做些準備。”

“……恐怕不用了。”楊修搖搖頭,有些得意的笑道:“既然猜到了父親大人的意思,自然要爲父親大人分憂,小人已先行遣派人手西去,他們會做好準備工作的。”

楊修洋洋得意,希望得到楊彪的誇獎。然而楊彪的臉上並沒有如他預料中那般露出喜悅的表情,而是驀的陰沉了下來。

“大……大人,這是何故?”感覺到氣氛不對,看着楊彪可怕的神情,楊修有些結巴的問道。

看着楊修誠惶誠恐的樣子,想到他才十五歲,楊彪長嘆一聲,幽幽道:“阿修啊,你聰慧伶俐,遠超同輩中人。自小更是博覽羣書,爲人處世也頗爲守禮,爲父一直是以你爲驕傲。”

“不敢當父親大人這般盛讚……”楊修恭敬的回道。

“這都是爲父發自內心之語,並非虛言哄你開心。只是你尚有一處問題,頗爲根深蒂固,這一痼疾若不加以改正,恐怕遲早會釀成大禍啊!”

楊修滿臉疑惑的問道:“請父親大人示下。”

“那便是‘難得糊塗’,切記,‘難得糊塗’啊。永遠不要急於在人面前表現自己的才華,永遠不要。”看着語重心長的楊彪,楊修一時有些不明所以。但還是順着話道:

“請大人放心,小人一定謹記教誨!”

第一章 初見第四百六十九章 肉湯與細作(下)第三百三十八章 援兵第三百四十五章 大巫祝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百四十四章 興兵爲國,安問袁盧第二百七十章 入主冀州(下)第二百七十九章 各懷心思(下)第九十一章 開幕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一百五十一章 驚變(下)第三十九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二百五十四章 人心之變第四百零二章 關靖第四十七章 定計第二百九十六章 常山之戰(八)第二百一十二章 豪傑之論第五百零八章 父子(上)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二百七十四章 對錯(下)第一百三十一章 戮第一百九十四章 投名狀第二百零二章 火併第一百一十五章 縣衙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第八十八章 招攬第六十三章 賈詡第三百九十二章 衝突第三百六十二章 試探(下)第五百二十七章 朱雀闕上(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速斷第五百四十二章 平定關中(七)第一百四十三章 救命稻草(第二更,求首訂)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勢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一百五十章 驚變(中)第五百二十四章 京兆尹府(下)第三百四十九章 儒宗(上)第二百五十章 各懷鬼胎第三十八章 兵要第二十九章 敲打第二百零三章 城門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四百七十八章 忠心耿耿(上)第十五章 英雄第四百二十九章 少年天子(三)第一百二十九章 官與賊第八十二章 不忘初心第二百一十六章 決戰(上)第五百一十五章 論官(上)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官第三百七十六章 歷陽之戰(中)第五百八十章 和親(上)第三百零五章 河南之變(下)第三章 抉擇第三百五十章 儒宗(下)(四千字)第三百五十二章 老友(下)第四章 吹捧第三百一十三章 謀劃(下)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一百五十九章 動亂(上)第二百五十三章 酸棗會盟第二百八十四章 定人心第五百五十三章 父女第一百八十八章 愛諸將婦第一百七十五章 信息不對稱第一百二十五章 機關算盡太聰明第一百六十六章 雒陽終局(下)第三百零九章 風水輪流轉(上)第五十一章 腹心第二百四十七章 羣雄起(中)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四百四十七章 叛(上)第三百零二章 戰後雜事(中)第五百四十五章 平定關中(十)第三百八十五章 特別的人第五百一十八章 名利第二百零九章 大復仇第二百二十九章 終變(三)第二百零四章 焚糧第三百九十六章 臨戰決議(下)第二百零六章 常山趙子龍(下)第二百二十二章 宮變(中)第一百七十章 奴與民第一百九十二章 鄉賢與巨寇(上)第三百四十四章 法術勢第三百七十二章 私心第四百零七章 說服(中)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州(下)第五百七十五章 南宮爭執(下)第八十章 宗室第三百六十章 哪也不去第一百九十五章 信念第八十四章 孫慎第四百六十七章 攻敵必救(下)第二百四十九章 冀州田豐第四百六十一章 兗州初戰(中)第一百零八章 出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