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2章 淚流滿襟

三萬大軍齊聚獐子島,把這個不是很大的海島擠得滿滿的。碼頭附近的海面上,佈滿了明軍的船隻。有大到四百料的船隻,也有一百料不到的船隻。

船隻的類型也是多種多樣,有戰船,有普通海船,甚至還有漁船,看來登萊方面是把所有能收集到的船隻都調過來了。

不過船隻再多,都留有一條水道供遼東陸地上的夜不收返回獐子島,或者有任務的出島離去。

這一切都井然有序,可見在登萊巡撫盧象升的統帥之下,登萊明軍的軍紀,比起以前只好不壞。

明軍將士們已經收到盧象升傳下去的將令,明日一早就將踏上遼東大地,和其他兩路友軍一起,光復遼東。

這個將令一下,很多從遼東大地上逃到登萊的明軍將士,想起被建虜所侵佔的土地,想起被建虜所霸佔的房屋,想起被建虜所害的家人,無不淚流滿襟,甚至有得忍不住滔滔大哭起來。

有很多同伴,沒有等到這一天。臨死之時託付給自己的親人、鄰居、路人、同袍,拜託他們替自己報仇。

曾幾何時,遼東形勢的發展,讓他們看不到一絲希望,不少人爲此感到非常絕望。記得在崇禎二年末,許多人曾仰天大聲質問蒼天,爲什麼好人沒好報,壞人卻還無法無天地逍遙在遼東大地上?

到後來,朝廷派了盧中丞前來,形勢開始好轉。但讓他們真正看到了復仇的希望,還是中興侯帶領的新軍。

這支部隊殺建虜猶如屠狗宰雞,不費吹灰之力。還能以區區兵力,就前往遼地腹地,就在建虜的肚子裡翻江倒海,甚至攻陷了建虜的僞都,最後還能全身而退。

這種戰績,他們在以前從未想過。建虜在面對新軍時候的恐懼,他們在以前也從未見過。他們心裡漸漸地明白,只要朝廷一直用中興侯,光復遼東將不再是夢想。

當朝廷撥了一萬支燧發槍下來,還有新軍中的老卒來訓練他們的時候,他們就隱約感覺到,他們非常盼望的那一天將不再遙遠。

今天,奪回失去的家園、土地,爲家人報仇,徹底趕走建虜的這一天終於來到了。

這些明軍將士痛快地釋放了自己壓抑了多年的情感,換而代之的是一種興奮。他們討論着要殺多少建虜才能夠本,討論着戰後邀請同袍去曾經的家裡做客,討論着在遼東大地上,再沒有窮兇惡極建虜的幸福生活。

還有一些明軍將士,佩戴上了自己在前次戰役中獲得的勳章。不管是銅質勳章,還是銀質勳章,都是他們的榮耀,他們殺建虜立功的證明。

他們就是要帶着這些榮耀,返回故土。讓沉睡在遼東大地上的親朋好友看看,他們沒有忘記他們,他們在努力殺敵,爲光復故土而努力!

盧象升明白手下這些將士們的心情,知道他們等這一天已經等得太久了,因此他並沒有用嚴格的軍紀來要求他們。

他此時正在召開出戰前的最後一次軍事會議,所有高級將領都有出席。

“此次戰事,侯爺要求我們一路殺過去,把遼東大地南部的建虜都堵在網中。等在瀋陽擊潰或者殲滅建虜主力之後,再開始掃蕩網中的建虜。因此,侯爺並沒有嚴令我登萊軍在瀋陽戰事一起就趕到。”

盧象升一邊說話,一邊掃視着兩排將領。他並沒有坐在帥位上,高大的身軀站在那裡,顯得非常有威勢。

“不過侯爺沒要求,但我們要對自己有要求。你們想親自去攻下瀋陽,殺進瀋陽城,攻佔建虜的皇宮,還是等着友軍打下來之後,纔到達瀋陽城去觀光一番而已?”

盧象升說到最後,反問語氣很強烈,聲音也大。

所有將領心有默契,全部出列,抱拳或者敬新式軍禮,大聲地回答道:“末將絕不丟登萊的臉!”

盧象升聽得很滿意,以他的個性,他也肯定是不樂意等着友軍打下瀋陽後,自己只是去觀光而已。

“好,衆將都有此決心,本官很是欣慰。但我登萊離瀋陽最遠,又是沿路攻擊前進,因此及時趕到瀋陽的困難不小。接下來,我們來議一議怎麼以最快的速度,打到瀋陽去。”

盧象升先擺擺手,讓衆將歸位,然後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道。

所有將領的身體站得筆直,認真而嚴肅地聽着盧象升講話。他們是有這個決心,可也知道,如果要做到的話,確實如中丞所說,困難很大。

就在他們等着盧象升給他們做指示之時,大堂外快步進來一個軍士,單膝跪地稟告道:“稟中丞,中興侯信使到。”

盧象升一聽,連忙吩咐道:“快請。”

不一會,隸屬於特種部隊即霹靂大隊的信使就出現在大堂,先向盧象升敬了一個新式軍禮,然後稟告道:“侯爺急件。”

侍立在盧象升邊上的盧二連忙從信使手中接過捲筒,轉呈給盧象升。

盧象升一手握住捲筒,一手輕鬆一擰,那蓋子就擰了下來。

當盧象升倒出裡面的一卷紙,略微一瀏覽之後,不由得大喜過望,眉毛都揚了起來,大聲地問道:“這是怎麼得來的,確切麼?”

信使穩穩地站在兩排將領之間,略帶自豪地回答道:“蒙古科爾沁族已投降大明,他們獻上了此圖,經過我霹靂大隊覈實,屬實。”

又是一個爆炸性的消息,讓大堂內的氣氛一下燃了起來。未戰就有敵人投降,而且不是幾個敵人,那是有幾萬人馬,這真是天佑大明!

有了新的變化,就要重新制定新的作戰計劃。

信使先是把情況具體地給盧象升做了一遍彙報,然後才告辭離去,去向中興侯覆命了。

登萊怎麼打,有盧象升在,鍾進衛很放心,因此沒要求信使帶回登萊軍的具體作戰計劃。

在盧象升的主持下,大堂內的將領們你一言,我一句,特別是四小的發言,更是積極,逐漸形成了一個完善的作戰方案。

次日一早,大軍開拔,浩浩蕩蕩的船隻猶如一塊漂浮在水面的浮萍,移向了遼東大地的海岸。之前還到處都是人的獐子島,頓時就空蕩蕩了下來。

第200章 昌黎隱憂第848章 不愧爲隆武帝第93章 以一敵四第167章 紙幣定樣第574章 應對第468章 死營凱旋第11章 昏迷第229章 下有對策第136章 京師風暴第536章 峽谷大撤退第498章 藩王會議(8)第200章 昌黎隱憂第165章 今昔天下之比第756章 攻陷險關第676章 既生瑜何生亮第584章 海灘演講第360章 災情第559章 大搞基建第167章 紙幣定樣第527章 騾子和馬第604章 六王議政第442章 票號之爭第170章 水泥建築第682章 突變第260章 首勝第159章 各有心思第64章 輿論之論第152章 流水線和標準件第800章 何方神聖第52章 救災第693章 葡萄牙人的妥協第692章 驅趕海賊攪局東南亞第778章 戰後困境第468章 死營凱旋第648章 吐血第401章 說起來容易第828章 第二重運糧保險第861章 壞事變好事第345章 背水一戰第617章 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第351章 收穫不少第5章 相信(3)第861章 壞事變好事第117章 工匠的處境第146章 農業研究院第153章 府內見聞第495章 藩王會議(5)第381章 八百里秦川第173章 張母教子第403章 全民皆沾利第809章 幼學的衝突第664章 打天朝人的臉第526章 新軍演練第449章 新式軍服第94章 一線生機第360章 災情第488章 朝鮮局勢第215章 鹽商的對策第384章 登萊戰略第779章 翹首以盼第156章 劉興祚第203章 昌黎第四戰(3)第426章 誰主誰輔第254章 白杆軍第285章 建虜的危機第1章 相遇第315章 立威第679章 新軍能行麼第171章 鹽政會議(1)第233章 韃子想撤了第854章 請罪第602章 否極泰來第38章 兩策之論第196章 救還是不救第344章 白杆軍現第563章 鄭芝龍的驚詫第322章 組建遠征軍第199章 推波助瀾第373章 應對寧錦第799章 過揚州嘆第495章 藩王會議(5)第716章 釜山是大明的了第685章 日本橫渡太平洋出使歐洲第24章 防禦第158章 彷徨和驕蠻第187章 昌黎第二戰第458章 又聞盧象升之名第176章 捷報分析第596章 城破第740章 長生天也要聽大明皇帝的第94章 一線生機第543章 下馬威第590章 追是不追第181章 昌黎動員第688章 腦袋被驢踢了第232章 挽留炮灰第754章 紅夷大炮來了第321章 三千營的考驗第409章 微服私訪第210章 反腐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