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開發東北

第412章 開發東北

“唳——”

六月初,隨着時間流逝,讓整個北方緊張萬分的盛夏終於快要過去了。

這種氛圍在長城以南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但對於長城以北,尤其是依山傍水的一些部落和人來說,他們並不覺得夏天有多麼恐怖。

真正讓北方牧民和農戶覺得恐怖的,是自五月中旬以來,不斷奔走的明軍兵馬……

“駕!駕……”

遼闊的科爾沁草原上,裝備精良的明軍騎兵策馬南下,向着燕山山脈奔走。

不止是他們,諸如遼東、朵顏、大寧等地的騎兵都紛紛奔走,但數量不多,似乎是拱衛重要人物的衛隊。

他們路過時,許多歸順大明的牧民和遷移北上的農戶都特意看向了他們,沒有絲毫畏懼。

誰都知道眼下大明軍紀森嚴,而齊王又寬於百姓,每年都三申五令的讓各軍不要欺負駐地上的百姓,違者革去軍職,收回軍屯田。

這些馬匹會送給軍隊,而耕牛則是會交給遷移而來的漢人。

遷移到泰寧三府的漢人,可以選擇領取耕牛耕種,也可以學習放牧。

朱由檢解釋着,但末了卻不忘對站在角落的王承恩說道:

不過這玩意不是說有銀子就能隨便弄出幾十、上百萬臺,生產線是困擾大明的一個重要問題。

這些顧慮,朱由檢只要解決了,哪怕沒有蒸汽機,三年後的遼東依舊能增加數百萬畝耕地。

“嘿嘿……不是宮裡的不行,是殿下節儉慣了。”孫守法笑了笑,語出驚人,讓傳菜的宮女太監都心裡一緊。

“咩——”旁邊的羊羣也紛紛跟着叫嚷起來。

孫守法嘟囔着站了起來,同時揉了揉肚子,顯然路上沒吃東西,有些餓了。

按照拖拉機大概五天開墾一畝荒地來說,一臺拖拉機除了農忙的那半個月,以及長達五個月的冬期,剩下的時間是六個半月,兩百天不到,能開墾四十畝地。

可問題在於,牧民們手上是沒有那麼多渠道來販賣馬匹的,因爲北方的大型牲畜基本被官場壟斷了。

這還是因爲他在天啓六年後,將開墾糧食標準降低後的結果,但即便如此,遼東耕地依舊以每年二三百萬畝的數量而增長。

王承恩的話算是極爲委婉了,實際上他很清楚,遼東的百姓對於自家殿下頒佈的政策極爲信任。

按照畝產五斗半純糧食來說,養活一個成人最少需要六畝地。

三衛兵馬也沒有什麼事情,因此幾乎時不時就會約着官撫民、曹猛等人前往哈剌溫山狩獵。

如果朝廷發不出軍餉,那再森嚴的軍紀,也會在短時間內垮塌。

也就是在化肥不夠,內地不向泰寧、朵顏輸血的情況下,當地的七十幾萬百姓,最少需要五百萬畝耕地,才能保障他們的主糧不會斷。

另外,他還要建設配套的農用器械工廠,不然只有蒸汽機,沒有組裝的地方,蒸汽機弄出來也只能抽水。

在他們看來,糧票到了手裡,不管貪官污吏平時怎麼貪污,只要周圍有皇店,就一定能靠糧票兌換糧食。

“想要前往關外屯墾的,朝廷按照每畝地二十石糧票來回,然後按照原價賣給當地的百姓,可以接收分年支付。”

如草原上的羊,每年有數十萬被皇店驅趕南下,在江南以高出北方三到五倍的價格販賣,還有差一些的下等馬也會被高價賣出。

分牛羊的時候,歸順大明的普通蒙古人有三十二萬之多,對於他們,朱由檢按照每人五隻羊,一頭牛,一匹馬的方式進行分配。

弄到後來,傳授知識的漢人移民也不好意思,只能跟着蒙古人一起給朱由檢、朱由校兩兄弟祈福。

如這戶牧民有三口人,那就每年交一匹馬就足夠,如果有五口人,那就是一匹馬加兩隻羊。

長春宮的膳食很簡單,無非就是三個素菜搭配兩盤肉一碗湯和一碗米飯罷了。

這樣的局面,詭異而和睦,放在十年前,恐怕雙方還在互相拼刀子。

這還是沒有任何官方支持,而屬於百姓自發屯墾的情況下。

“殿下,這次您要打建虜了吧?”

他記得很清楚,在四十年的時間裡,單純使用人力的情況下,黑龍江和吉林這兩個地方的耕地面積,從一百六十萬畝不到,飆增到一億畝。

如果這條政策頒佈下去,那當地要面對的根本就不會是僅僅十幾萬百姓出關,而是幾十萬……

“用了、如果不用的話,連七鬥都不一定有。”

如果選擇放牧,那官府也會按照發給蒙古人的數量,同樣發放牛羊馬匹給漢人,同時會爲漢人找一個蒙古牧民作爲老師。

之所以對牧民們這麼好,也是因爲各有所需。

“泰寧府不錯,牧民活得滋潤,百姓也活得滋潤……”

他們只能賣給官場,又官場賣給南方,而對於他們來說,實際上養馬也並不困難。

之前朱由檢下達過降低遼東開墾移民的糧食標準,那是因爲大旱太嚴重了,大明沒有那麼多餘糧供給他們。

朱由檢的話沒有說錯,遼東的百姓手裡確實有不少糧食,而且經過這麼些年的推廣和旱情,糧票這玩意的信用力比銀子還高。

“哪怕到了明年,他們也不會一次性把糧票兌完,今年遼東秋收的米麥,加上瀛洲的六百萬石米麥,足夠應付過去了。”

這點也是蒙古牧民接受的一些新式教育,他們知道了分牛羊是朱由檢下得令,心裡自然感激朱由檢,許多人還爲朱由檢每天祈福。

之後張作霖大力支持的十年時間裡,東北的耕地數量又快速增加了近五千萬畝。

算下來,這差不多是每年新增一千萬畝耕地,使用拖拉機的情況下,這個速度並不算快。

這樣嚴苛的軍規讓許多明軍士兵都老實本分,當然這只是一部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天啓四年以來,朝廷軍餉每年都發得很足,士卒沒有必要去搶百姓。

打生打死的蒙漢兩族,只花了六年的時間就可以稱兄道弟,而蒙古貴族和漢人貴族依舊將他們視作螻蟻。

當近兩千騎兵從各個方向不斷涌入燕山,只是兩三天的時間,他們便紛紛抵達了燕山縣,並且在燕山縣外修築軍營,一副準備長住的模樣。

“這曹總兵和官總兵才南下沒幾天,怎麼連孫總兵都南下了?難不成要打仗?”

今日吃熊,明日食虎,山珍野味盡入其腹。

泰寧三府的蒙漢百姓生活和睦,然而他們的歲月靜好,卻是建立在明軍巡邊嚴格的背景下。

他從大定宮門口,一直喊到了長春宮,最後跑進了殿裡,在見到四年未見的朱由檢時,他激動的直接跪下稽首,行了一個大禮。

當然、前提是大明得提供足夠的拖拉機給關外百姓,形成村集體來開墾。

這幾十萬畝耕地的增速對於大明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當地還有六百多萬畝的空缺,依舊需要大明從內地不斷爲其輸血。

朱由檢整理了一本本奏疏,對着動筷的孫守法詢問,而他也邊吃邊說道:

“承恩……”朱由檢看向王承恩,對方躬身表示聽到了,而他也順勢說道:

“今年開始向遼東下達新政,有願意前往長城外開墾耕地的,朝廷發放耕牛一頭,糧票三十石。”

不過這種時候,當地官府會給死了牛羊的牧民再發一次牛羊馬匹,但這些是需要還的。

“六百萬畝……六千臺……”

對於這羣許多曾經是奴隸和普通牧民的蒙古人來說,大明可比那虛無縹緲的呼圖克圖汗要實際多了。

他這邊處理奏疏,王承恩很快讓人帶着膳食來到殿上,特意給孫守法搬了一張桌子。

這看上去有些多,畢竟一匹馬的價格在五兩到二十幾兩不等。

“從瀛洲調回來的十五營兵馬,補全之後便護送百姓北上,後續上直都督府也會調兵保護他們。”

因此只要維持着當地皇店的糧食數量,把糧食擺在那裡讓百姓安心,基本都不會爆發擠兌事件。

這種時候見到了孫守法這些人,他心裡自然高興。

幾十萬人,他們手裡有二三百萬畝耕地,真按照二十石一畝的價格回收,朝廷可拿不出四千萬石米麥。

遼東的百姓都是移民前往,糧票幾乎伴隨了他們在遼東落地生根的所有時間。

王承恩經過朱由檢的解釋,這纔想明白。

“老子現在是大明人!”

當然,在衆多蒙古人裡,活得最滋潤的還是曾經的兀魯特部。

“今歲泰寧府就要繳田賦了,他讓我轉奏殿下您,說泰寧府今年可以繳納田賦十五萬石,稅銀一千六百餘兩,牧稅牛羊馬匹兩萬不到。”

兀魯特部的蒙古人得到了陰山腳下廣袤的肥沃土地,而他們的頭領把都兒和他們的伯爺賽罕則是在京城裡享福。

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人一隻羊,三個人一匹馬。

“殿下!殿下!”

這樣的辦法,讓許多蒙古人學會了大明的官話,而許多漢人也學會了蒙古話,雙方相處和睦。

人口翻了兩倍不止,耕地三倍不止。

朱由檢算了算,工廠如果順利的話,三年的時間裡,應該能爭氣的弄出一萬臺拖拉機,這一萬臺拖拉機,大概率能在四年時間裡,陸續開墾十萬到四十萬畝耕地。

“宮裡的膳食不行,你將就將就吧。”

甲冑聲在大定宮響起,留着一臉絡腮鬍的孫守法一邊小跑一邊東張西望,嘴裡喊着“殿下”。

他雖然在泰寧府駐守,但吃的東西卻不差。

“嗯?”漢人老農帶着一絲疑惑看向蒙古老農,卻不想對方瞪了他一眼,用不太熟練的官話喊道:

“你距離最遠,來得最晚,曹猛和官撫民,還有賀世賢、孫應元他們都來了,一個時辰前我們剛用了午膳。”

“按照用了肥料過後有九鬥麥,七鬥純糧食的畝產,養活一個人也得要五畝地。”

“他們自己家裡還有許多米麥,不出意外的話,他們會在前往關外後修築房屋,然後過冬,等到明年自己的糧食吃完纔會兌換糧票。”

朱由檢在心裡算賬,同時頭疼的想起了這些地方的耕地數量。

“百姓拿了糧票,你以爲他們會直接全部兌換嗎?他們可帶不走這麼多糧食,況且放在家裡也頂多三年就會黴變。”

泰寧三府的牧民,每年直接和間接爲御馬監創造的財富就接近二百萬兩銀子。

“得在最短的時間裡,讓東北反哺大明,但得保證當地的糧食問題。”

大明在長城以外的草場大致在兩三億畝左右,而朝廷把草原免費拿給牧民放牧,並且將繳獲的牛羊馬匹都分給了他們。

百姓們有顧慮,覺得長城以外太遠了,而且土地不能買賣,只能租借,另外關外還有建虜的騷擾。

第四年工廠達到六千臺的產量後,第五年應該能增加六萬畝到二十四萬畝耕地……

根據泰寧三府的統計,眼下三府一共有七十三萬餘頭牛,八十二萬餘匹馬,以及六百多萬只羊。

“另外朝廷會組織軍隊護送他們北上,並且規劃村鎮,駐兵保護他們。”

孫守法經常讓人給朱由檢寫請安的軍報,勤快的時候三天一份,繁忙的時候也能保持十天一份。

瀛洲調回十五營兵馬,這給了遼東足夠的兵力,哪怕按照“一旗守一村”來規劃,他們也能保護三百七十五個村的百姓。

“殿下……”王承恩聽了朱由檢的話,不免提醒道:

不過增長也會到頭的,尤其是大明的遼東地區面積並不大,實際上能開墾的都開墾的差不多了。

“給這廝弄些膳食,別等他回了泰寧府,說我虧待了他。”

“是……”王承恩帶着笑意應下,而孫守法則是自己搬了張椅子,坐在距離朱由檢十步外,穿着甲冑說道:

張作霖的惠農政策,無非和朱由檢一樣,發放農具,牲畜罷了,而朱由檢比他多的政策則是包括了直接發放糧食這塊。

分下來之後,許多牧民終於從貴族手下幹活的奴隸,成爲了自己的主人。

望着那數百疾馳南下的騎兵隊伍,一蒙一漢兩個放牧的瘦弱老農不免閒聊了起來。

“雖說眼下各地尚有近千萬石的存糧,但百姓手裡的地也不少。”

在他頒佈新政後第九個年頭,也就是幾年,遼東人口已經達到七百萬,耕地三千二百萬畝。

屆時,只要百姓不發生大規模擠兌的情況,遼東御馬監手裡的糧食,足夠百姓日常兌換。

眼下大旱稍微減退,加上有了瀛洲、舊港這兩個大號充電寶的回血,朱由檢完全可以恢復原來的政策,以此讓東北耕地在未來三年增加六百萬,乃至數千萬畝。

朱由檢看了一眼傳膳,基本和他中午吃的一樣,因此開口讓孫守法別嫌棄。

“駕!駕……”

“那好像是孫總兵的旗幟吧?”

“在關外四年了,和我說說泰寧府眼下的情況如何。”

“按照這價格,每個百姓手裡都有四五畝,但凡有個十幾萬人要涌出關去,那朝廷就能回收六七十萬畝地,得拿出一千四五百萬石糧票……”

他這個猜測不是無故放矢,而是因爲他在前世扶貧資料裡的時候,看過一些東北開發的相關資料。

御馬監只需要發糧票,而糧票這東西,想印多少完全看御馬監自己。

倒是朱由檢和王承恩笑着搖頭,沒說什麼。

漢人老農摸了摸下巴的山羊鬚,而旁邊的蒙古老農則是抓了抓自己的絡腮鬍:

“打得北虜就好了……”

大明給歸順的蒙古人開辦了官學,分發了牧場,發放了牛羊,還開辦皇店,讓他們能輕鬆嚐到“蒙古貴族老爺們”才能吃到的糖,穿上的綢緞。

“……”聽到這話朱由檢略微沉默,七鬥麥子去了麥殼後也就五斗半的模樣,大約八十斤左右。

“起來吧,你好歹也是一省總兵,注意一些……”

經過齊王黨反水,燕山派迅速墮落,錦衣衛和御馬監貪污受賄的各種事情後,他對於身邊四周的人都充滿了質疑。

當年朱由檢從河套、土默特兩部繳獲的二百餘萬牛羊,如今數量翻了接近三倍。

不過這些銀子不會全部都歸入國帑,而是會用來採購中等馬和上等馬,以及一些成年的耕牛。

哪怕這三百多個村只有十幾萬人,那每年也能開墾十幾到幾十萬畝耕地。

兩人的這關係,基本上就是泰寧三府的蒙漢關係。

說起來、朱由檢在吃的上面,倒真的不如他。

“好像是……”

泰寧府雖說是府,但經過四年多的遷移,當地不過只有三個縣,十五個鎮堡和百來個村堡,不足十萬漢人百姓,五萬蒙古牧民。

不過十萬人,加上東林剩下那批能幹事情的人被朱由檢丟了過去,民生自然不用孫守法擔心,他每日就負責管好自己手裡的三衛兵馬。

算上奉天的耕地,一共一億五千萬畝左右,其中有一億兩千多萬畝屬於新墾地。

他們的和睦實際上也證明了,階級矛盾纔是真正需要解決的矛盾。

對於牧民們的稅收,朝廷徵收的並不多,基本上是三賦一,而要求也是馬匹。

“俺就沒想外放當一個總兵,是殿下您強留我的。”

朱由檢只能把目光放到了人力開墾上,儘管他們開墾的速度慢,但勝在人多。

朱由檢投資的六個蒸汽機工廠,年產的農用蒸汽機只有六千臺,並且還需要三年才能達到這個數目。

一臺價值一百三十兩的拖拉機,一年開墾十畝到四十畝不等的土地,這比不上後世一臺大型機器幾天幹幾百畝的效率,但在這個時代絕對算得上性價比超高的生產設備。

當然,這是無樹林的平原情況,如果是有樹林的地方,這個效率會大打折扣,基本一年只能開墾十畝。

“畝產不高……”孫守法一邊吃飯一邊說道:

“今歲泰寧府百姓耕種的田地,高者不過畝產一石,低者不過八斗,大部分百姓都是九鬥麥。”

加上有熊廷弼、孫應元、袁應泰三人坐鎮,遼東的吏治比起其他地方還算清明,所以百姓一口氣兌幾十石糧食的情況基本不存在。

朱由檢的政策是沒問題的,在他沒有支持遼東移民和耕地前,遼東百姓不足三百萬,耕地不到一千萬畝。

“殿下教訓的是,倒是奴婢想落了……”

這實際上和銀行一樣,大部分銀行都沒有紙面上的存款數,基本都拿去發放貸款了。

“遼東和泰寧、朵顏一共有七百六十多萬百姓,養活他們最少就得接近四千萬畝耕地,但……”

哪怕遼東經過了朝廷移民支持的大開發,並且已經連續不斷的開發了七年的時間,但當地的耕地數量也不過三千二百多萬畝,算上泰寧和朵顏,也不過就是三千四百萬畝左右。

自天啓四年以來,他們在官府的規定下遷移放牧,牛羊馬匹的數量增長了兩倍不止。

“嗯……”朱由檢一邊處理奏疏,一邊迴應孫守法,同時說道:

“等伱吃了東西,我帶你們去暖閣向萬歲請安,然後再說打建虜的事情……”

正在批閱奏疏的朱由檢看着孫守法那幾年不變的性格和模樣,心裡無奈的同時又有一些慶幸和竊喜。

按照朱由檢的計劃,大明得全力推廣關外農耕,用拖拉機來開墾耕地,在二十年內將關外耕地數量發展到兩億畝,將關外人口提升到兩千萬。

“殿下!俺終於又見到您了!”

“用了化肥了?”朱由檢皺眉,而孫守法點了點頭:

“末將來的時候特意去問了一下範景文,按照他的話,泰寧府眼下有耕地五十七萬餘畝,每戶百姓都有兩三頭耕牛。”

遊牧民族最害怕的就是白災,而蒙古包加蜂窩煤,再加隨意可購買的皇店糧食、鹽鐵油茶,牲畜增長的速度自然很快。

比之它,朵顏府的百姓要多些,蒙漢人口近六十萬人。

畝產八十斤麥子,如果不能搞中農經濟,那泰寧府的百姓一旦離了大明,連自己自足都做不到,而朱由檢要的是東北未來反哺關內。

之所以能增長的這麼多,自然也是因爲冬季的時候,他們可以去皇店購買糧食和大豆、草料來給牲畜吃。

“還是得加大人力開墾,尤其是遼河流域的耕地……”

當然,養這麼多牛羊也很難,偶爾出現瘟疫就會成片死亡。

“放牧!”沒氣好氣的蒙古老農轉身便繼續放起了牧,而漢人老農見狀也撇了撇嘴,跟着放起了自己的牧羣。

“我也沒說你不是啊!”漢人老農朝着他對吼了一聲。

“十五萬石?泰寧府的畝產很低嗎?”朱由檢聽到這話有些驚訝。

眼下御馬監是沒有數千萬石米麥,但只要他們印了糧票發給百姓,百姓就會認爲御馬監有。

“末將領命”孫守法裝模作樣的抱拳,朱由檢搖了搖頭,只能暗歎這廝還是那麼渾。

“遼東的畝產稍微高些,不過估計長城以北的就不行了。”

他這種思維,有限侷限在了數據上,對此朱由檢笑道:

但只要不發生大規模擠兌事件,一筆筆小規模的兌換,它還是能拿出來的。

“行了,那就按照這樣辦吧……”朱由檢站了起來,看向正在擦嘴的孫守法,笑道:

“走吧,帶你們去向萬歲請安。”

“誒!”聽到要去見皇帝,孫守法三下五除二的擦乾淨了嘴,順帶用泡茶漱了漱口,緊接着跟着朱由檢走出了長春宮……

第二更估計晚上八點左右

(本章完)

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239章 出兵南洋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108章 緝拿抄家第472章 不偏不倚楊文嶽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386章 殺紳分地第355章 諸藩戰爭序幕第650章 螻蟻舉臂第451章 蠢蠢欲動第466章 終末第317章 旱情不斷第633章 世代更迭第482章 小民營生第157章 羣臣逼宮第664章 番外篇(十二) 三王歸齊第632章 齊王待我第315章 太廟前的分地競拍第37章 浙兵戚金第574章 萬事不留人第651章 千難萬難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52章 兄友弟恭第296章 南征北討內安民生第422章 均貧富論第629章 調教家兄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366章 諸藩戰爭開打第81章 天賦異稟第87章 一團亂局第334章 試探建虜第96章 扶弟魔第297章 局勢複雜第328章 官逼民反第583章 北軍西征第486章 發兵平緬第364章 上元佳節第667章 番外篇(十五)諸藩積怨第10章 局勢艱難第470章 精打細算虎墩兔第430章 檢在帝心第122章 京中兵馬無男兒第36章 小不忍則亂大謀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120章 天啓元年第70章 真實的滿清八旗第586章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第542章 局勢紛亂第406章 有弟必坑朱由校第353章 分憂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58章 勇衛營虎將孫應元第404章 暗流涌動第202章 遼東備戰第680章 番外(二十八)鶺鴒在原第595章 天災人禍第26章 截胡工部第201章 發展迅猛的市舶司第564章 西征第38章 皇兄就是拿來坑的第222章 西北難題第246章 《明荷南洋條約》簽訂第162章 宗室問題第403章 明莫戰爭第672章 番外(二十) 國策第480章 戰後疾苦第560章 扶持大侄子第272章 大慈大悲洪承疇第428章 一正兩貴三平妃第268章 鹽茶官營第219章 建虜斷骨第215章 炮擊老奴第503章 一路向南第181章 裁撤遼鎮第10章 局勢艱難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章 最毒婦人心第331章 抄家流放第487章 苦練內功第75章 回京第515章 名將隕落第502章 京中軼事第374章 火燒倭豬第233章 籌備復套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155章 畝產八石的番薯第590章 子不類父第267章 太廟獻俘第696章 後記(十六)報團取暖第700章 後記(二十)隆武新年第62章 戚家軍到來第71章 遼鎮敗壞第437章 揉碎牡丹鋪牀前第286章 欲哭無淚虎蹲兔第658章 番外篇(六)五大案第186章 明金佈局第255章 狂飆六百里第158章 奢安之亂爆發第174章 漢奸該死第105章 士紳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