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孤不信命

第333章 孤不信命

【天啓八年六月初一,五鼓,全陝天赤如血,子時漸黃,日高懸空。佔曰此赤眚也,主大旱,有急兵……】

“說說吧……”

朱由檢坐在澄城縣衙內,而面前則是站着一排排他隨身帶着出門的欽天監官員。

面對朱由檢的詢問,欽天監的一名博士只能硬着頭皮站出來說道:

“天赤如血兆示一朝國運……”

“聖人以爲“赤色者主兵荒”,因此像血月、血色的天空都被視爲不祥的災難徵兆,尤其是兵禍和旱災。”

“唐朝太史令李淳風所著的《乙巳佔》有云:“赤氣出天船中,不出一年有自立者……”

“赤氣漫漫血色者,流血之象……”

“赤氣覆日如血光,大旱,人民飢,赤地千里……”

“赤雲臨圍上東西陳,國且負兵……”

“赤氣屈旋停住者,其下有兵血流……”

一個不足兩千萬石,一個不足三千萬石,得出的結論便是今歲大明田賦總收入恐怕不足五千萬石。

他話裡的意思,朱由檢一聽就大概明白是什麼意思,當即便迴應道:

畢自嚴不是怕這個政策讓自己變忙,擔責任,而是覺得他有必要提醒一下朱由檢。

朱由檢對孫傳庭詢問,而孫傳庭也回稟道:

“眼下慶陽府、平涼府、延安府、朔方府、寧夏府的災民和黃冊,已經在拱衛營的清點下算出,田畝也藉機丈量查出。”

這可是原本能收上來近八千萬石的田賦啊,眼下卻只能收上來六成。

從這次的案中,他大概摸索出了一個不用花大代價安置人的手段。

收上來那麼多銀子,那麼多糧食,朱由檢可不是爲了自己享福才收的。

“今歲九千九百餘萬軍屯田,估計絕收四千二百餘萬畝,能收上來的田賦,恐怕不足三千萬石。”

“這……這……或許有不臣之人妄圖自立,擾亂朝綱……”

“官學優秀者,可免一切費用入燕山學府,燕山學府優秀者,可入應天、順天學府。”

這一京兩省佔據了大明三分之一的人口數量,而朱由檢如果沒有記錯,它們在小冰河十七年大旱中的第一階段大旱裡,影響並不大。

這個階段,除了雲南和遼東沒有遭遇大旱,其餘諸省最少也被覆蓋最少一年。

朱由檢不相信大明朝上億人擠不出這點銀子。

若是沒有軍屯田,單純依靠戶部,並且還免除三響和各項雜稅,恐怕大明朝會比歷史上滅亡的更早。

也就是說、倘若朱由檢不能在天啓十五年以前,把江南這一京二省的人口密度降低,那他要面對的局面將要十分殘酷。

腐敗遏制不住就換人,只要有千百萬學子,朱由檢就不信還找不出幾十萬能臣幹吏。

沉默片刻,朱由檢詢問起了酒價,而畢自嚴也道:

朱由檢唯一不太瞭解的,主要是中層的貓膩,而顧秉謙身爲人臣,從中層一步步熬上來的,別的他不敢說,但中層的貓膩他可清楚得很。

不過這依舊處於政治上的手段,他眼下需要處理的,還是陝西的事情。

“燕山第三、第四學府改爲順天、應天學府。”

“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纔是經世之道。”

想讓當地主動遷移,這幾乎不可能,但這也難不倒朱由檢。

“下官領命……”畢自嚴無奈的在心底嘆了一口氣,只能應下。

陝西、山西、北直隸、山東、河南的人口密度,朱由檢從天啓二年的白蓮教起義開始就已經着手,只要繼續走下去,那麼賑災壓力只會越來越小。

一語說完,朱由檢擺手示意欽天監官員紛紛出去,而他們也只能嚥了咽口水,在朱由檢的注視下,踉踉蹌蹌的退了出去。

在朱由檢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後,率先站出來的果然是眼下大明朝的大管家畢自嚴。

六營兵馬,合計一萬八千餘人。

“山西、北直隸、陝西、河南、山東,這一京五省儘快查出準確的數額,牽連的百萬人,按照距離、先後遷移舊港、南州。”

這四百多萬孩童中,男丁即便二百萬人,也需要六萬多教習。

“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汴梁之際,也出現了“赤氣亙天”等天象……”

這人站出說了許多話,都是一副大明快要亡國的口氣,而另一人也站出來作揖道:

爲了避免不長眼的士紳煽動百姓,朱由檢更是選擇諸省拱衛營互相調換,並且給南直隸、浙江各自徵調三營拱衛營。

這人越說,話音便越抖,時不時的擡頭看一眼朱由檢的表情,然而朱由檢全程表情平淡,反倒是站在左右的孫傳庭、顧秉謙等人臉色難看。

朝廷發了四千多萬石來賑災,結果災民一粒米沒吃到,糧食就被變賣了大半,還有七百多萬被他們存了起來。

“殿下,此種天象在歷朝歷代發生過多次,且大多出現在王朝末年的時候。”

“傳令,各地糧價不得高於五百文。”朱由檢皺眉下令,也不顧當初七百文的話了。

“天以輕清爲體,色變昏黑者,君不明;慘白者,喪憂,赤如火血,兵起,天下亂。”

想到這裡、朱由檢也對畢自嚴問道:“眼下已經是六月,以戶部估計,今歲的田賦有多少……”

“慶陽、平涼、延安三府的災民,組織向河西遷移,遷移者發糧票十二石,農具衣物。”

“另外陝南百姓可以組織遷往川東的潼川、保寧、順寧、重慶四府。”

況且、這還只是教習的俸祿,還有學子們的就餐,書本的種種費用。

顧秉謙這人的好處就是審時度勢,順勢而爲、而說……

“只有西安府、鳳翔府、漢中府、鞏昌府、臨洮府還沒開始着手……”

燕山學府的教學比例,畢自嚴是清楚的,人數最多不能超過三十人。

“糧食絕收,今歲的酒價如何?”

以大明的體量,這幾千萬石並不算多,因此朱由檢還需要對人口下手。

所以面對魏忠賢下發的政策,他通通順從批下。

“寫大明齊王朱由檢有言,天色赤如血,乃國朝中興,盛世之象!”

也就是說、南直隸在京察開始前,除了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孝陵衛外,當地會駐有六營兵馬,而浙江也是駐紮六營兵馬。

黃河流下的上萬首級場景還歷歷在目,從四品到九品,河中頭顱一應俱全。

相比較他的悲觀,朱由檢反而沒有任何壓力。

歷史上魏忠賢在政治上不聰明,常常被下面的人蠱惑當刀,顧秉謙看出來了,但並沒有提醒魏忠賢。

“不過以陝北五府的清查情況來看,陝南五府的人口約在四百萬左右,合計人口數約在八百萬不到。”

“三省的官倉還有多少糧食?”

整個明末小冰河十七年大旱分爲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天啓七年到崇禎八年,換到眼下也就是天啓十五年。

“大概不足兩千萬石……”畢自嚴作揖迴應,而朱由檢看向王承恩,王承恩也作揖迴應道:

“陝西軍屯田有七成絕收,河西絕收三成,山西絕收五成,北直隸絕收四成,河南絕收兩成,廣東絕收五成,福建……”

持有銀錢的他們爲了活命而買糧,這就導致了糧食運抵南京便被搶購一空。

“北軍都督府暫調三營拱衛營協防山西,山西與北直隸拱衛營換防,山東拱衛營與南直隸拱衛營換防,福建與浙江拱衛營換防。”

“入應天、順天學府者,除了免除學雜費用,每年嘉獎六兩的就學銀。”

“若是按照一人十八兩教習銀,恐怕日後教習銀會是一筆很大的支出……”

“數百萬孩童所需的教習,數量恐怕不少。”

從崇禎九年到崇禎十六年,大旱不僅持續在北方肆虐,甚至將整個閩浙、江西覆蓋。

北宋朝廷天禧年間不過三千多萬百姓,結果僅僅商稅和專賣就能收到兩千一百多萬貫。

“眼下陝西災民數量可清查出來了?”

朱由檢畢竟是當過兵,當過基層幹部,扶過貧的人。

只是在欽天監官員們離開後,顧秉謙還是上前對朱由檢作揖道:

“殿下、雖說諺言不過是無稽之談,但國朝上下八省大旱,況且入秋以來更有波及之象,若是下面的官員再有如韓潮此類倒行逆施之人,那有人自立也並不奇怪。”

“不願意遷移的人,先發糧票六石,黃河僱工的差事也可以先幹着。”

扶持北方來對抗南方,最後瓦解南方的官學和私學,接管南方官學私學,那士紳話語權也就被朱由檢掘了大半。

因此、所有人都等着朱由檢開口,想清楚被意有所指的這位殿下是個什麼態度。

然而、面對他們的等待,朱由檢卻輕嗤一笑,當即起身道:

“你們說這天象預示着天下危亡,國君的處境不佳,朝廷政權的覆滅……”朱由檢話鋒一轉:

“可孤偏要說這是盛世之象!”

因此他在隱晦的提醒朱由檢,別太放權給中層,因爲權力一旦下放,不管是給基層還是中層,事態的走向都會難以控制。

朱由檢堂堂皇皇的迴應畢自嚴的擔憂,並且說道:

“從百姓手中收了這麼多賦稅,難不成要用於享樂?亦或者窮兵黷武?”

只要有銀子發餉發俸祿,就不用將田賦折色,那麼大明朝手中便一直會有幾千萬石糧食可以調動,賑災。

不過、魏忠賢是魏忠賢,朱由檢是朱由檢。

“陝南五府的百姓尚且還有一些錢糧,但陝北五府已經不堪重負,三百八十二萬人中,除了朔方府和寧夏府百姓尚有錢糧,其餘三府近一百九十三萬餘人可以說人盡災民。”

這樣的人,說白了就是弱化版的朱元璋。

這樣子看上去不是很多,但畢自嚴清楚,一京三府四省只是一個開始……

說白了,眼下齊王黨勢大,誰提京察就是想讓齊王黨搞自己,所以閹黨和其他小黨派紛紛閉上了嘴。

“殿下、雖然只在一京三府四省執行,但波及的孩童恐怕不下數百萬……”

“另外、官學學子免除一切學雜費用,單獨設立官學司,官學入學五年,孩童年十歲之前不就學者,罰其父母各鞭撻十次。”

一個個絕收數據被王承恩彙報,之所以能收集的這麼清楚,也是因爲糧食絕收這種事情,實際上從四月就能看出的緣故。

孫傳庭的話,讓朱由檢鬆了一口氣。

“這這……”聽到朱由檢“大逆不道”的話,欽天監官員紛紛跪下,勸諫道:

“殿下、這是先人總結的天象,不可能隨意添加或更改啊……”

或許是他看出來了,他敢定七百文,官吏就敢和糧食一起把糧食擡到六百九十九文,他定五百文,官商勾結之下就敢把糧價擡到四百九十九文。

“前朝元順帝在位期間也曾發生過多次“赤氣亙天”的異象……”

這羣人的底線,比他和畢自嚴想的還要低。

大明只要解決了賦稅問題,以他的制度,足以成爲除漢唐外,第三強亡的大一統王朝。

畢自嚴算的很清楚,一京三府四省,以目前黃冊上最新的人數來算,合計是三千七百餘萬人,這其中丁口占半。

可到了第二階段,也就是明朝無法維持對內鎮壓,對外防守的階段,這個局勢就徹底改變了。

“刨除第三、第四學府,其餘學府分拆搬遷至各省,六年後要達到每省一座。”

朱由檢收的賦稅,是要用在這些上面的。

“約一千餘萬石,各級貪官污吏變賣大半,另外五省的官倉經過調查尚有一千餘萬石,估計是沒來得及貪墨太多……”畢自嚴作揖迴應,讓朱由檢皺眉不已。

“算上抄家所獲,八省糧食一共多少,夠災民吃多久?”

“他們上漲兩成,我們也上漲兩成,皇店的燒酒漲至十文。”朱由檢轉頭對王承恩吩咐。

顯然、朱由檢已經不指望田賦了,他更指望酒課司的銀子。

有人自立?放眼天下,有誰能自立?除了朱由檢有能力,還有誰能有能力?

這天象解讀的,不知道還以爲朱由檢要反了。

他語氣加重,一顆字說出,欽天監官員們只能拿着手中的天象書籍,顫顫巍巍的寫上了“天色赤如血,國朝中興,盛世之象”等十二字。

什麼是勢?他在誰手下辦事,誰就是勢。

這兵馬人數看似不多,但足夠在每府留下最少一千人。

邊事開疆拓土,內政普及官學、以工代賑,遷民實邊,發放田畝,緩解土地兼併……

這一京二省在歷史上沒有大規模餓死人,原因是當地工商業發達,地下水容易開採。

朱由檢在試圖搶奪民間話語權,而這一舉動無疑讓在座衆人神經緊繃。

不過、這佔據大明三分之一人口的三省雖然能養活自己,但糧食的產量卻下降了。

“江西、湖廣當地的拱衛營派往南直隸,浙江,江西與湖廣重新招募新軍。”

要是沒有劉四等人起義,殺死貪官韓潮,這四千多萬石糧食恐怕只有不到一成能送到百姓面前。

“寫!”

這個條件註定難以做到,況且遷移安置他們也很難。

朱由檢交代了一下孫傳庭,便對畢自嚴道:

“查抄的黃金送入京城暫存,白銀調給皇店,由皇店從四川、湖廣、江西、南直隸等地籌買糧食。”

“戶部的收入足夠,只要把田賦和商稅釐清,加上今年開始的酒課司,不怕拿不出銀子。”

也就是說,他前世便是基層,對於基層之中有什麼貓膩是很清楚的,而這輩子他身爲權貴,大明朝階級的最頂層,對於頂層的貓膩也十分熟悉。

到了那個時候,每歲的俸祿支出便是一筆天文數字了。

指望他們良心發現,倒不如指望大旱消失。

減少人口密度,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在每個省的軍屯田情況彙報之後,王承恩才道:

“至於山西和河南的災民,能遷移遼東則遼東,不能則河西。”

“按照酒課司的回稟,今歲天下酒價均上漲了兩成。”

因此、儘管稻田沒有產出,他們依舊能靠桑樹和紡織業養活自己。

因爲他很清楚,即便他提醒了魏忠賢,但魏忠賢依舊會被人蠱惑着當刀,而自己若是提醒,說不定會被有心人處理。

大明天啓年間的百姓是北宋天禧年間百姓的數倍,即便賦稅折半,也遠遠不止眼下收上來的兩千多萬兩現銀。

廢除南京京察的權力,等於是把江南文官在京察中的話語權直接折斷。

也就是說,按照五科教習都在教習的情況下,最多覆蓋一百五十人。

“燕山的第三、第四學府有多少學子了?”

朱由檢繼續詢問,而畢自嚴胸中早有腹稿,條理的回答道:

“八省發下來的賑災糧,一共還有二千九百三十萬餘石,除去渭北的災民需要直接發糧以外,其他地方的賑災糧,依舊能以常平倉來平抑當地糧價。”

“回殿下,一共有一萬兩千餘人了。”王承恩站了出來,而朱由檢腦中過了一遍後便道:

糧商知道江南糧價高昂,便都把糧食運到江南,而最後餓死的,還是北方百姓……

“孤告訴爾等,孤不信命,若上天真的不讓大明有盛世之象,那遭遇天譴之人也是孤,與爾等無關!”

“寫……寫什麼?”欽天監官員一頭霧水,而朱由檢則是俯視他們,眼神冷靜道:

這個階段的大旱,主要還是以北方爲主,四川和福建、湖廣、兩廣等地基本上沒有連續超過三年大旱的情況,而江南也只有幾個靠近北方的府縣遭受波及,並不算特別嚴重。

說罷、朱由檢對欽天監諸多官員說道:“寫!”

“六年後之後,燕山除第三、第四學府外,其餘學府改爲三年學制。”

面對朱由檢的手段,所有人都沒有說什麼,而朱由檢則是感覺到了人手依舊不夠用,因此開口道:

因此、在告訴了畢自嚴不用擔心沒有銀子後,他便果決道:

“一京三府四省從即日起開始放出消息,戶部撥銀子,工部着手修葺各地官學,明歲九月初一,各地開始招學,十月初一一京三府四省的官學學子開始入學。”

這麼多的銀子和糧食,必須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

不過對此,朱由檢卻已經下了決心。

如果不是朱由檢在天啓五年開始遷移百姓前往朔方、河套等地,恐怕災民的數量會翻上一倍。

不過眼下京察之事又被朱由檢重新提了起來,並且他還要對京察進行修改。

自家殿下,到了最後必然要推廣至整個大明兩京十七省。

唯一需要在意的就是南直隸和浙江、江西這一京兩省。

“第三、第四學府的學子,將六兩的就學銀提升爲十八兩的教習銀,以主科劃分五科,授予官學教習身份,接管官學。”

“先人?”朱由檢冷笑道:“孤百年之後,亦是先人,如何又有不得添加刪改之舉?”

京察、這當年黨爭的利器,自天啓三年東林黨被一步步擊垮後,便開始鮮有人提,原因很簡單……

六大船廠和已經開始籌建的交趾船廠雖然建造船隻速度很快,皇店也有足夠的體量,一次性遷移幾十萬人。

一千拱衛營,即便是數萬人的民變都能鎮壓,誰要是不長眼,朱由檢不介意再殺一批人。

按照一人十八兩銀子,這六萬多人一年就需要近一百二十萬兩的支出。

但這樣的遷移卻是需要幾個月時間和大量人力物力的,一年遷移百萬人,這已經是大明眼下對舊港、交趾能做到的最大遷移體量了。

“如宋徽宗改元建中靖國,結果改元后的第一天,夜裡就出現了“赤氣亙天”的異象。”

儘管沒有統計十歲以下孩童有多少,但就去年統計的出生數量來算,這一京三府四省最少有四百多萬十歲以下人口。

“上疏萬歲,請監察司與新就任的都察院御史、六科給事中,大理寺判官組織京察。”

“傳令,即日起,北直隸、泰寧三府、山西、陝西、遼東、河西等一京三府四省的官學,俱換成燕山教材。”

這三地的經濟結構就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會因爲朝廷發田而大規模遷移,除非朱由檢能給他們每個人發上百畝。

掃視顧秉謙等人,朱由檢這才繼續道:

“另外,請南京京察權力廢除,即日開始只使用北京京察全國。”

人口劇增導致的土地數量不足,這對於其他王朝或許是弊端,但對於他來說不是。

延安三府兩百萬不到的災民,大明朝還是可以應對的,不說別的,就這次抄家所得的近八百萬石米麥,就足夠讓這二百萬人吃一年飽飯。

那便是“興大案,遷囚犯”。

江南官員有幾個乾淨的?但凡抓到一個,定罪遷移九族,那都能遷走數百上千人。

只要興大案,對貪官污吏進行定罪,依九族來遷移流放,想要弄走數百萬人並不困難。

不過要想在江南興大案,那朱由檢就得提前做些準備了……

(本章完)

第264章 令人期待的宗室廷議第575章 天無二日第432章 再苦一苦瀛洲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549章 廣州繁會第27章 給皇五弟什麼王號第540章 揣着明白裝糊塗第639章 齊國新春第524章 老謀深算第216章 打斷建虜的脊骨第443章 風雨前的平靜第453章 硝煙四起第137章 訓喀喇沁第631章 競爭夥伴第462章 哥舒夜帶刀第361章 廢除徭役第539章 好景不長第412章 開發東北第254章 狼山之戰第167章 齊王監國第244章 復設舊港承宣布政使司第416章 驕兵悍將第348章 典吏閻應元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283章 興京城的垂死野豬第495章 復起孫傳庭第213章 天啓犁庭第159章 穩住遼東第510章 天啓通寶發行第110章 大用人才第653章 番外篇(一) 彈冠相慶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265章 病來如山倒第388章 籌謀基礎教育第624章 三龍同朝第314章 貧者越貧,富則越富第490章 師徒第466章 終末第260章 收復朵甘第229章 漩渦中心的黔國公府第52章 兄友弟恭第519章 閒來無事第5章 新帝第一朝第196章 理念不同第67章 戚金練兵第568章 三龍同朝第435章 齊王冠禮第363章 《平緬事宜》第533章 恍若隔世第649章 自古以來第145章 老奴慫了第407章 積讒磨骨朱由檢第400章 南亞困局第129章 殺人誅心第39章 文官多奸詐第602章 齊國繁華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197章 西南援遼第266章 多方震動第330章 貪官晉商 弔民伐罪第380章 是齊王黨還是顧黨第689章 後記(九) 鹹嘉之盛第383章 總歸得殺人第65章 帝者不怒第414章 兄弟之爭第563章 廟堂新氣象第505章 解放烏斯藏第660章 番外篇(八) 慈烺當官第34章 奸宦毒婦第6章 少年天子的爆發第573章 燕山不滿第82章 黃口小兒有蠻力第185章 中原動盪第198章 好三叔福王第146章 遼事落幕第194章 諸王認慫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413章 建虜惶恐第685章 後記(五)堯年舜日第518章 時不我待第107章 巡撫徐淮第325章 天啓八年第686章 後記(六)永昌承平第114章 整頓畢節第513章 天啓十三年第528章 穩中向好第458章 北山血戰第369章 大侄子朱慈燃第277章 開誠佈公第99章 爭鋒相對第456章 八里堡之戰第71章 遼鎮敗壞第226章 收拾內賊第80章 少年縱馬第22章 富得流油的御馬監第516章 拔高標準第261章 天災不斷第131章 小兒腹中藏毒計第115章 攤牌第345章 工業革命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