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最後的絮叨

長平公主身後是定王、永王和昭仁公主,除太子外,崇禎皇帝的幾個遺孤都在。

李四急忙收拾收拾,讓娥子趕緊給這些王子公主搬坐器。

見罷了禮節,年紀最大長平公主安坐,卻讓定永二王和昭仁小公主站立在身後。

李四自然也不能大剌剌的坐下,只好和娥子同站在這些小王子小公主的右首。

長平公主翻來覆去只是不停的說李四的忠貞,無非就是“先皇識人,託孤之重”這些聽着讓人血熱的話語。再就是以私人身份對李四的救命之情表示感謝,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內容。

這大半夜的,身爲公主的長平跑過來不可能只說這些廢話吧?

偏偏長平公主沒有要開門見山的意思,東拉西扯的不住說着,就連在一旁的娥子也聽得不住打呵欠。

“娥子瞌睡了,你先回去睡覺。”

“嗯,四叔那我先走了哩。”頭腦簡單的娥子擡腳就走,到了門口才想起來給諸位王子公主見禮。

和娥子同樣年歲的長平公主微微一笑,擺手示意娥子不必多禮。

“殿下可是爲了赴死軍搶掠士紳之事?”李四可不象娥子那丫頭一樣心思單純,知道長平公主不可能是過來聊天的,索性單刀直入的開門見山。

“那些士紳麼,多有劣跡在先,又私通反賊外寇,就是咱們赴死軍不搶,也會留給滿洲人。”長平公主對着李四點點頭:“士紳搜刮民財兼併田產,早已是民怨沸騰。李校典爲取之,每壯大赴死軍一分,我大明恢復之機就多了一分。自京北出來時候,民僅有三萬,軍不過三千,經李校典一路捶打,而今追隨之民已有五萬六千餘衆,赴死軍兵力擴至五千。若不是李校典行雷霆手段,焉有今日?太子與諸位學官以爲,李校典所作所爲於國於民都是有功無過。”

李四對沿途的士紳大戶可算是一場噩夢,除了搶走糧米銀錢,還縱火焚燒大肆破壞,那士紳勢力連根剷除。這讓李四的名聲直追前不久才退去的闖軍,在很多讀書人眼中,就是李自成第二。

地主士紳階層是封建王朝安身立命的根本,再強勢的帝國再英明的君主也不敢和這個階層過不去。

可全天下的財富都集中在地主士紳手中,也造成貧富懸殊加大,直接反應就是烽火處處的造反大軍,然後就是王朝更替了。

江山易手也罷,王朝更替也罷,地主士紳階層從來就是巍然不動。要想發展壯大,只有打他們的主意,難道還把他們巧取豪奪來的財富留給滿清?

李四早已料到那些東宮學官必然激烈反對,但是他們也僅僅是能在言論上反對而已,並不能阻止或者改變什麼。

讓李四沒有想到的是,長平公主居然這麼說,而且是代表太子和那幫子學官。

要是東宮的那些人激烈反對,李四反而會應對自如,畢竟早就有所準備的嘛。想不到東宮人等忽然大力贊同,並且爲搶掠士紳找出許多理論依據來……

“長平公主不是爲了士紳而來,肯定是有更大的事情要說。”李四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關節,索性默不作聲等長平公主把話題挑明。

夜色愈濃,孤燈昏黃。

李四和公主都沒有說話,在昏黃的燈光下遠眺外面漆黑的夜色。

此時的長平公主反而沒有剛纔的輕鬆從容,根本就不看李四,只是遙望着無邊無際的黑暗,良久方纔說道:“先帝託孤之時,稱李校典爲我大明最後的鐵骨諍臣,曾有言必聽之計必從之的遺訓。當時我與太子尚不能完全領會其中之意,今日方知先皇目光之深遠……”

夜風拂過,滌盪起絲絲縷縷的潮氣,浸的是人臉上冰涼。長平面色凝重的說道:“當日李闖破京,情形萬分危急,我也是重傷在身。彌留之際,李校典曾有意拋棄我於亂軍之中,是也不是?”

“當時情形實在危急,已顧不得許多,若殿下支撐不住,只好如此。”當時李四確實有“留一把刀於公主”的說辭,這是很多人都親眼目睹的。

當時那混亂危險的情況之下,誰還有心思帶一個隨時可能喪命的公主?

“李校典的心思我也明白,換做是我,也是如此的做法,這須怨不得你。”長平公主說的平靜之極,淡然的就象是在說明天的天氣一樣。

這位頗有心思的公主深夜造訪,不可能是來說這些的,李四還在等她的下文。

“當時重傷的若是太子,李校典會不會拋下太子不管?”說的還是那麼雲淡風清。

“斷不會拋下太子。”

“爲何?”

“太子爲國之儲君,大明正統,天下存亡斷續之所在,就算是捨去性命也要護了太子突圍的。”

“好,”長平公主極力扮出從容平淡的樣子,但是難以掩飾一絲絲的顫音:“放眼天下也只有忠誠伯記得太子是我大明正統……”

連稱謂都從李校典換成了忠誠伯。

忽然明白了這位公主想要說什麼。

李四面色頓時陰沉的厲害起來,後退一步躬身行禮:“敢問公主殿下,是不是派人去了應天府?(南京)”

“忠誠伯都知道了?”長平公主詫異的問道。

在涿州的時候,曾派出四十名侍衛去應天,想着聯絡南直隸的各部官員等,好讓他們準備派出兵力迎請太子。

畢竟這個李四顯得不是那麼聽話,還是兩手準備的好。

“赴死軍以治軍之法治民,有人擅自脫離大隊,焉能不知?若不是看在這些人等出自東宮,已派馬隊追趕以逃兵論處。”

整個遷徙隊伍都是實行軍事化管理,好幾十個人離開不可能瞞得過李四的耳目。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要不是看在太子的面子上,這些人早被執行軍法了。

對於開小差的逃兵,從來就是不論對錯不問緣由的行軍法,然後傳首諸營以儆效尤。

赴死軍大戰數場千里迢迢護送太子,更有萬千百姓相從,目的地就是應天。爲的就是讓太子到達陪都之後登基爲帝,好收拾大明山河。結果呢?結果是太子等人並不信任赴死軍,或者可以說是不信任李四。在私下裡偷偷摸摸派人去了陪都應天,偏偏這種見不得人勾當還被李四發現……

從坤寧宮開始,就是李四帶着這些少年公主王子們,於亂軍之中拼死殺出,可謂是恩同再造。直到如今拋棄辛苦經營的村莊故土,率赴死軍並萬千百姓大遷徙,如此血誠忠貞還被懷疑的話,怎麼說也是寒心之舉。

身爲公主的長平羞愧的滿面赤紅,本已經準備好的諸般說辭竟然無法出口。

李四已經躬着身子:“想必應天諸部諸王已整軍北上,旦夕之間即可迎請太子及諸位殿下。江南爲我大明龍興之地,自多忠誠之士,又有六部勳王坐鎮,太子歸應天之後,收拾河山昭雪先帝之恥指日可待。如此也好,臣這肩上的擔子終於能夠放下,終於沒有辜負先帝託孤之重,就是當即身死,也有臉面見先帝於九泉之下了……”

好吧,既然你們已經私下裡偷偷聯繫了應天的大明各部各軍,那我這身上的擔子也可以卸下來了。崇禎皇帝的託孤之重我也算是完成了,剩下的就看你們的吧。

李四還是躬身而不起:“臣也曉得東宮諸公每多猜忌,可非常時期需有非常手段,既已聯絡應天,江南尚有我大明百萬雄兵萬萬子民,可爲收拾社稷之資。赴死軍上下本是鄉民村夫,爲護衛太子而倉促成軍,無論戰力還是軍紀都難比江南大軍之萬一。且赴死軍早已厭戰,待到時機成熟,懇請太子允我赴死軍上下解甲歸田……”

對於李四的猜忌,那是由來已久,要不然也不會偷偷摸摸的派人聯絡應天。這下李四算是撇清了自身,既然你們信不過赴死軍和我李四,那好辦,等應天方面的百萬大軍過來,我就解散赴死軍,省的咱們君臣相疑。

李四的忠誠可不是在太子身邊鼓鼓譟噪說出來的,是實打實的血戰而來。又有崇禎皇帝託孤的囑託,怎麼說也不應該懷疑。

一席話說的長平公主臉上青紅不定,羞愧的不敢看李四,卻不得不面對。

“我……我也曉得寒了忠誠伯的心,”長平公主雙手虛扶,示意李四起身,奈何李四就是不動,還是保持躬身行禮的姿勢:“太子年幼,諸位學官都是文臣,哪能如忠誠伯這般深知亂世之艱辛?若前番種種有寒忠誠伯之處,萬勿爲念。”

說着,長平公主微微蹲下身子。

如此作爲,長平公主已經算是把身段兒放到最低了。

李四也不好要這個公主真的給自己賠禮,急忙起身閃在一旁:“殿下言重了,臣不敢受。只待能夠平安到達應天……”

“不去應天了。”長平公主看着李四,微微俯下身子輕聲說道:“福王已登監國之位,改元弘光……”

南明小朝廷應該已經建立了,所謂的監國只是一個噱頭,說不準現在的福王正準備稱帝呢。李四早就料到這一點,只不過因爲信息的閉塞還沒有聽說而已。太子等派遣侍衛去應天,肯定也知道了這個消息,這樣的話,太子再也沒有退路,赴死軍就成爲太子可以倚重的唯一力量。

因爲早就料到這點,李四纔敢說什麼到了應天就解散赴死軍的大話,因爲李四根本就沒有想過去應天和南明小朝廷扯上關係。

瞧瞧歷史的南明小朝廷吧,簡直就是窩囊廢中的極品。所以帶太子去應天之是一個託詞,真正需要的還是發展自己的勢力。

太子等人遲早會知道福王稱帝的時候,到時候赴死軍就是太子唯一可以借重的力量。只是沒有想到他們知道的這麼早而已,或許這也是好事情,可以儘可能的把太子的名分和赴死軍的實力捏合在一起。在這個時代,大義的名分是個很重要的東西。

用強勢手段把太子拉住,遠不如讓局勢把他們逼迫到赴死軍的戰車上更加有效和穩定。

所以李四說的什麼“護送太子去到應天之後就解散赴死軍”云云都是徹頭徹尾的謊話,直到現在李四依舊做出震驚的架勢說着謊話:

“福王?稱帝?太子纔是大明正統,纔是天下共主。福王稱帝就是反叛……”

“我……我願代太子出征,剿滅福王叛逆,樹我大明正統。”

有明一朝,正統二字就是天下的焦點,尤其是崇禎以後,南明的幾個藩王爲了爭奪所謂的正統,完全無視滿清迫在眉睫的威脅,自己是大打出手。

李四咋咋呼呼的叫喊着,長平公主反而被感動的一塌糊塗,反而勸告李四:“江南諸將已盡歸福王,前去聯絡的侍衛根本就沒能過江,就被馬士英攔截下來。還說太子已葬身亂軍之中,僞冒太子者斬。去的四十個侍衛只七人生還……”

“我赴死軍雖是精銳敢戰,終究不是百萬江南士卒的敵手。爲今之計,唯有潛心壯大赴死軍,待到時機成熟,再樹起我大明正統旗號……”長平公主心有所感:“我原本以爲天下朱氏是一家,只要太子一到,江南諸王必然景從如雲。卻原來皇位足以抹殺這所有的一切。原本在江南的那些官員早忘記太子纔是大明正統,只要福王給他們高官厚祿,誰還記的九死餘生的先帝骨血?普天之下,唯有忠誠伯可以依賴。先帝臨行之時,曾言“李校典是大明最後的鐵骨錚臣”,今日我才知道這句話的真正的含義,原來先帝早就看到了今日之局面……”

“殿下言之甚善,只要咱們廣積錢糧厲兵秣馬,不難收復大明故土,到時候天下人自然分的清楚誰纔是真正的大明正統。”李四先是指名未來的大好形勢,勾畫出一幅大好藍圖,然後就開始訴苦:“只是東宮諸公對赴死軍收集錢糧之舉多有微詞,長此以往,難免生出許多罅隙……”

“只要能光我大明故土,復先帝血脈,甚麼樣的手段也用得。”說話間,長平公主從衣內取出一封書柬:“這是太子給忠誠伯的諫令。”

太子的諫令寫的花團錦簇言辭華麗,無非是些“泰山如礫黃河如帶,永不相疑”之類的話語,基本上算是指天盟誓永不懷疑李四的意思。

很明顯,這份諫令是東宮學官們集體商議的結果,只不過他們受身份的限制不好親自和李四談這些。只好利用長平公主這個既非官方又能代筆太子的人,至於這份諫令,當然是在李四大表忠心之後才能拿出來。

李四立刻大作慷慨激昂狀,連長平公主也感動莫名,溫言幾句之後這才放心的離去。

“嘿嘿,老朱家總是喜歡拿這些東西出來,朱元璋當年前腳頒發給臣子免死牌,後腳就大加殺戮,這份諫令好似還不如免死牌的吧。”李四把太子的諫令放在燈火上點燃:“不論如何,如今的大義名分終於和赴死軍捆綁在一起,是時候大展拳腳了。”

第30章 大智如妖第134章勢力勢力,就是勢和力第37章 騎兵不是那麼簡單的第211章 門戶大開第227章 狂熱的戰爭衝動第55章 這回可是真的發了第95章 你心知來我肚明第7章 波瀾雖小影響深遠第24章 我不管你的身份有多高第22章 實力與實力的較量第63章 桃源末日第98章 忽悠,接着忽悠第59章 大火無溼柴第124章 爲何而來?送死第39章 大年初一頭一天第99章 裙帶關係不好使第81章 怪叔叔和小蘿莉的幕後故事第90章 似是而非的道理忽悠人第75章 添油是不好的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112章 從這一刻起,我們要去死第197章 利益的選擇第103章 堯舜還是靖難?難說的很第17章第226章 民風在變第1章 崇禎年間的菸民第188章 其實早就註定了第81章 怪叔叔和小蘿莉的幕後故事第199章 兇光畢露第150章 有名爲七殺第59章 大火無溼柴第160章 潸然淚下第130章金玉碎而溝壑平(2)第103章 堯舜還是靖難?難說的很第114章 車輪比天高第127章 何謂英雄?看這裡第53章 黃瓜如鐵第140章 仗義每多屠狗輩第13章 木之本水之源第226章 民風在變第129章 金玉碎而溝壑平(1)第33章 山寨版戰略家第26章第103章 堯舜還是靖難?難說的很第227章 狂熱的戰爭衝動第20章 戰場上的九連環第81章 怪叔叔和小蘿莉的幕後故事第154章頹局大振第8章 活財神第33章 山寨版戰略家第193章 生死之間(1)第226章 民風在變第77章 真是久仰了第215章 連環炮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開第55章 這回可是真的發了第198章 掩蓋的目的第198章 掩蓋的目的第99章 裙帶關係不好使第149章 大問題其實好解決第102章 底層力量真的有用?第116章 匹夫得逯第100章 我真的沒有辦法第10章 老辦法也有效第47章 其實激烈的戰鬥並不存在第103章 堯舜還是靖難?難說的很第48章 咱們要回家第46章 小小逆流第128章 傾盡全力最後一擊第85章 通道一定要打開第167章 牛鬼蛇神蘊真蓮第167章 牛鬼蛇神蘊真蓮第215章 連環炮第189章 記的回來第87章 小蘿莉的婚嫁事第204章 分分和和第110章 拼圖完成第45章 我們是來發財的你們逃命去吧第199章 兇光畢露第220章 苦難盡頭是苦難第171章 趁熱打鐵第68章 多情環哇多情環第34章 該咋過還咋過第73章 從搶劫犯到綁匪第9章 小丫頭是瞎說的,真是瞎說的?第一波第221章 大火末日第223章 神魔同道第58章 亂象紛呈第214章 窮第66章 血對血,牙對牙第214章 窮第193章 生死之間(1)第164章 識字了吧第138章 三天和五天的差別第229章 大結局第28章 我也想是真的第186章 過去不過去?第10章 老辦法也有效第148章 你看我們多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