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盡收南方
【擊敗追兵之後,李靖又率軍直奔江陵城,一路上勢如破竹,一舉攻破江陵外城和水城,包圍了內城,期間還俘虜了大批舟艦。
但緊接着李靖卻下令把這些舟艦放入江中,讓它們順流而下。
這做法讓他的部下很是懵逼,並問道:“好不容易到手的戰利品,不善加利用以攻敵,反而棄之以資敵,是何道理?”
李靖解釋道:“蕭銑之地,幅員遼闊,南出嶺表,東距洞庭。而唐軍則是孤軍深入,江陵城堅,若攻之不克,敵方援軍四集,則己方將陷入腹背受敵的危險境地,到那時,有再多的舟艦也是枉然。
若將它們棄之江中,任其塞江而下,敵方援軍見之,必謂江陵已陷,不敢輕進,猶豫之間,必派人覈實情況,往來之間,已浪費至少一個月的時間,待援軍得知實情,我軍已拿下江陵。”】
【結果也正如李靖所料。
斷絕蕭銑的援兵後,李靖率五千精兵爲先鋒,直至江陵城下。
蕭銑遣驍將楊君茂、鄭文秀出戰,被李靖擊潰,俘甲卒四千餘人,李孝恭率大軍繼進,將江陵圍得水泄不通。
蕭銑想要戰鬥,奈何兵力不足;想堅守而援軍卻不至。
無計可施之下,蕭銑與部下商議後,最終穿上喪服率領文武百官開城投降。
李靖率軍入城後,很多將士都想搶劫財物,但是李靖卻堅決反對,他說我們在南方還有很多地盤沒有打下,如果現在就燒殺辱掠,那麼其他城鎮會拼死抵抗。】
【唐軍在李靖的帶領下,不行那燒殺辱掠的惡性,採用懷柔政策安撫民心,受到百姓一致好評,很快樑國其他城池也都望風歸降。
蕭銑投降幾天後,他的十幾萬援軍趕到,他們聽聞蕭銑戰敗,唐軍寬厚,於是不戰而降,後來蕭銑被押往長安處死。
李靖經此一戰威名遠揚,李淵也爲李靖的軍事才華所折服,並封李靖爲上柱國、永康縣公,然後大手一揮把李靖給派去了嶺南,“貶”得更遠了。】
“好你個老六,嘴上喊着小心肝兒,下手卻比誰都狠!”
“哈哈哈!笑死我俺了,李淵這是對李靖有多大恨啊!”
“李淵說:我可以饒你性命,給你施展才華的舞臺,但我沒事兒還是想搞搞你,要不然心裡實在不舒暢!”
【雖然被“貶”去了嶺南,但李靖依舊盡心盡責,他越過嶺南,收復九十六州,得民戶六十餘萬。
武德六年八月,淮南道行臺僕射輔公祏乘吳王杜伏威入朝之機,僞稱杜伏威被囚,詐稱得伏威書令起兵,於是江南皆反。
李淵隨即令李孝恭爲元帥,李靖副之,李𪟝、任瑰、張鎮州、黃君漢等七總管並受節度,出兵平定叛亂。
輔公祏派馮慧亮、陳當世率三萬水師屯博望山,陳正通、徐紹宗領步騎二萬屯青林山,並於梁山連鐵鎖以斷江路,築卻月城,延袤十餘裡,又結壘江西以拒唐軍。由此,馮慧亮、陳當世所部水師與陳正通、徐紹宗所部陸軍互爲犄角之勢,防禦甚是嚴密。
爲此,唐軍也兵分兩路,李孝恭與李靖帥水師駐舒州,李世𪟝統一萬步兵渡過淮河,攻拔壽陽,駐硤石。】
【李孝恭召集諸將商討對策,諸將皆以爲,馮慧亮部駐博望山,陳正通部屯青林山,不僅兵力強大,而且已經同時佔據水陸之險要地勢。
且對方水陸兩部互爲犄角之勢,防禦嚴密,一時之間,難以攻下。既如此,不如繞過敵方正面的防線直取丹楊。
丹楊乃是敵軍的大本營,只要拿下丹楊,馮慧亮和陳正通部自然不戰自潰。
孝恭正打算採納此策,但李靖卻表示反對,他認爲:馮慧亮、陳正通部確實是輔公祏的精銳之師,但輔公祏親自留守的丹楊兵力必然也不少。
丹楊城堅,而我軍連博望山等隘口都不能攻克,輔公祏據堅城死守,豈是旦夕之間所能攻克的?
若丹楊久攻不下,馮慧亮等人趁機從我們背後發功進攻,那麼我軍將陷入腹背受敵的險境,恐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而且馮慧亮、陳正通二人都是久經戰陣的大將,此番堅壁不出,並非怯戰,不過是輔公祏嚴令他們堅守不出,意圖挫傷我軍銳氣,遲滯我軍攻擊罷了。
爲今之計,應當示之以弱,誘敵出戰,在野戰中殲滅敵軍。】
“李靖的對局勢的分析能力當真可怕.”
“好比兩人對峙,一方是正常的視角,另一方卻能把你前後左右裡裡外外看個通透.這還怎麼打?”
“正是因爲有着對局勢的全面把握,這纔有李靖戰無不勝攻無不取的威風吧。”
【一通分析下來,李靖成功說服了李孝恭。
於是,唐軍先是故意派羸弱之兵進攻對方構築的防線,示敵以弱,而後暗中集結精兵等待戰機,意圖打他們個措手不及。】
“嘿!這招韓信熟啊!”
“果然,示敵以弱,誘敵深入的計謀,哪個時候都不過時啊!”
【攻擊對方防線的唐軍皆是弱旅,自然攻之不下,他們佯裝敗退(其實也差不多就是真的敗退),陳正通果然中計!
陳正通率領守軍追擊,不過數裡,卻正好遭遇李孝恭的主力精兵,遭到慘敗。
唐將闞棱之前是杜伏威的部將,而陳正通所部步軍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
雙方甫一交兵,闞棱便脫下鎧甲表明身份,敵方士卒見了之後鬥志全無,紛紛逃走或者投降,李孝恭、李靖等將領便乘勝擴大戰果,拿下博山、青林兩地。】
【說到杜伏威,這裡要多提兩句。
衆所周知,前有三國亂世,後有隋唐,亂世出英雄!
隋末大亂時期,杜伏威趁機揭竿而起,組建了農民起義軍,並且他還將自己的起義軍發展壯大爲當時最強農民軍,超過了瓦崗!
杜伏威少年時期也是一個窮孩子,因偷盜被告上官府後,與輔公祏亡命天涯,中途聚衆爲盜,那一年,杜伏威只有十六歲,再之後就是組織起義。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杜伏威和輔公祏到了長白山一帶,然後輾轉到了淮南地區,杜伏威因英勇善戰,很快脫穎而出,做了首領,自稱將軍,並開始擴大地盤和兵力。
武德二年,李淵遣使招降杜伏威,而杜伏威也審時度勢,歸順了李淵,而對於杜伏威的歸降,李淵也給出了足夠的誠意,封杜伏威爲吳王,並且賜姓李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