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8章 道途

韓風蕭蕭的北國大地,山河鋪玉,樹掛瓊瑤,朔風凜凜,滴水成冰。

就在這樣的天氣之中,汾州南十數裡的大路上,一行車馬迤邐而行,旌旗在寒風吹拂下到烈作響,戰馬不時低聲嘶嗚着,噴吐出一團團白氣,踏在冰凍已久的冰雪之上,不時的打着滑。

馬上的騎士儘量將身子伏在馬背上,心裡在詛咒着這該死的天氣。

與他們相比,更加艱難的則是護衛在車馬之嗶的那些步卒,只能不斷的邁動已經凍的刺痛到發麻的腿腳,在積雪中跋涉前行。

幾輛廂車發出吱扭扭的聲音,在馱馬牽扯之下,晃晃悠悠的行在路上,好像隨時都有可能停下來。。。。。。。。。。。。

“朔雪寒斷指,朔風勁裂冰,胡中射鵰者,此日猶不能。翩翩羽林兒,錦劈飛蒼鷹,揮鞭決白馬,徑自出河中。。。。。。。

。。

廂車中有人吟哦,聲音飄出車廂之外,讓緊挨着馬車,臉上被如刀寒風吹的青青白白的段從文抽動了一下嘴角,心裡話,這詞句到是頗有雄渾之意,也帶着自傲自誇的味道,勉強也算應景,但這位老先生哆哆嗦嗦的說出來,只能讓人覺出一殷酸氣,其他的嘛,還是問問這些艱難跋涉的兵卒們同意不同意吧。。。。。。。

偏偏這個時候他家老爺子的聲音響起“王老大人豪情一如當年佩服佩服。”

雖然覺着自家老爺子臉皮可比以前厚的多了,但好在這位王老大人還有點自知之明。。。。。。。。。。

“苦中作樂而已,不當大人一讚。,…

“老大人過謙了。。。。。。。。。。。。”

接下來便是兩個人相互吹捧,段從文蹙着眉,催馬便挪遠了些,迎着北風,往前面望望,心裡則估摸着,今日也許天色將幕時便能到汾州,想到這個,段從文就滿腹的心事。。。。。。。。。

說起來,這全怪車上的老爺子,還有車裡那個不知所謂的王老失人。

他本在河洛張大將軍麾下效力,而且頗受重用,不論去年還是今年連番戰事他都很是立下了些軍功,如果沒有意外的話,這次敘功下來,應該是能進五品將軍了,好上一好,四品將軍也能爭上一下,當然,能傳諸於子孫的爵位是求不來的還得看君恩如何才成。

就在這個時候,皇后崩逝,舉國皆喪,戰事也便停了下來,在他看來攻取河洛,中原府縣,盡皆在望,而連番征戰,士卒疲憊,國庫可能也不很輕鬆正好藉此時機,休養生息個一年半載,再行用兵也是不遲。

其實也正如他所料議和欽使隨即便到了河洛,對於軍中將領來說議和當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像段從文這樣的聰明人都明白,這不過是緩兵之計,待到大秦兵精糧足之時,什麼和議也不過是一張廢紙罷了。

所以,軍中大將雖心有未甘,卻也並不會從中作梗,擅自阻撓和議,而與後周議和之事,卻還得看朝中的大人們,軍中將領置喙的機會並不算多,換句話說,也就是事不關己,冷眼旁觀便是。

實際上,讓軍總將領們期待的還是軍功犒賞,時間漸漸進入冬日,國喪大禮也已塵埃落定,爲陣前將士請功的奏摺戰報什麼的都已經送交了上去,這個冬日,軍前將士們也再無心於戰事了,一個個眼巴巴的盼望着朝廷聖旨下來,起碼河洛秦軍將士就是這麼一番情形。。。。

。。。

本來他也算閒了下來,還曾趁着張大將軍召集衆將議事的機會,逛了逛洛陽古都,說實話,迭經戰亂,又逢冬日的前年古都並無多少出彩之處,看慣了長安繁華的他,洛陽景象卻是讓他有些失望的,但怎麼說呢,經年征戰,滿眼兵戈,一旦閒裡出遊,到也別有一番偷得浮生半日閒的逍遙心境,也便掩蓋了那幾許失望。。。。。。。。。

不過清閒的日子也就到這裡了,出使河中的議和欽使王老大人上書朝廷,大將軍趙石率兵徑取太原,也就是說,議和時辰已經到了河中,不過還沒等見到趙大將軍當面,人家卻已經起兵去打金國重鎮太原了。

段從文不知道朝廷諸位大人們是怎麼考量的,也不知道皇帝陛下對大帥此舉到底怎麼看,反正不多時,朝廷令喻便到了河洛,命觀軍容使段德,也就是他的父親爲議和副使去河中。

段從文也是世家子出身,家學淵博,這裡面的味道多少能體會一些出來的,估摸着是朝廷怕王老大人壓不住大帥,所以才命自家老爺子北上河中。

不過這一下,段從文就倒黴了,老爺子點名要他隨扈於側,段從文心裡這個膩歪勁兒就別提了,現在河中那位的脾性,旁人不曉得,他段從文在其麾下效力了那許多年,還能不知道?

大將軍剛毅果決,于軍中威望極高不說,這心腸。。。。。。

上也冷酷的很,想要壓住趙大將軍?難。。。。。。。。

欽使到了河中,大帥還能領兵北上太原,也許是瞅準了戰機,也許嘛。。。。。。。。就是對議和之事就是反感到了極處,誰知道呢,這些年沒見,大帥越發位高權重,心性稍有變更也是有的。

不過在他想來,父親這回奉旨北上,實在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與後周議和,邁不過張大將軍,一般的,與金人議和,也繞不過趙大將軍就是了,一旦。。。。。。。父親這裡纔是真個難受。。。

。。。。

而他曾爲大將軍舊部,處境則更尷尬些好在自家官職還不算高,應該在議和之事上插不進嘴去,不然的話,對上嚴剛可畏的大帥,那才叫倒黴呢,不過他也知道,自家老爺子那裡也犯着嘀咕呢,不然絕對不會讓他帶兵護衛,取的還是自己曾在大帥麾下效力多年的那點情分罷了不過,也不知這些年不見,還管不管用。。。。。。。。。

於是,不情不願的他帶兵護送老爺子來到河中解州,那位王老大人可好,還在解州呆着呢,時值冬日道途往來不便加上向朝廷請旨,一來一回,就將近一個多月過去了,這位王老大人呆的到是老實。

。。。。。。。

轉頭望了望車廂,段從文抽了抽臉,算是笑了,別聽車內兩位語出輕鬆,估計那狹窄的車廂怎麼也容不下這兩位的憂思煩惱的,比起他們來,自家雖然勞苦了些,卻算不得什麼了。

汾州已然不遠,到了那裡自己是掉頭就走呢?還是等議和之事出個結果再說?

不過大帥那裡肯定是要去拜訪的,簡拔之恩,不能忘了,加之大帥膝下喜添一中,自己也要盡些心意,讓大帥知道段從文非是忘恩負義之人,至於其他的,能不沾就不沾太原府一戰,也不知大帥脾氣如何不要受了無妄之災纔好。。。。。。。

還有老爺子那裡,跟李承乾牽扯的太緊了些,也不知會不會惹惱了大帥。。

。。。。。。

他這裡思緒連篇,連寒風吹在臉上,也不再如之前般難受了,而車廂之內的兩位也確如他所料,煩惱更多。

不過他們的煩惱和段從文所想卻不同的多,王老大人乃京師大族王家的人,段德不用說,黨附於兵部尚書李承乾,與王家走不近,但可以說,兩人與汾州那位趙大將軍,都有着深深的隔閡。

而今在趙大將軍眼皮子底下,與金人議和,兩人擔着的心事只有更重。

而兩人在解州,聞得太原府大戰方酣,心裡有些驚駭,又有些竊喜,驚的是,趙柱國好大的膽子,太原那裡陳有金人重兵,他竟也敢率兵溺戰,一旦失利,河中必然糜爛,之前的戰果可也就煙消雲散了,而且,這次議和也必定是波折重重,真真是讓人惱恨。

喜的則是,趙柱國自爲官以來,雖屢有錯處,但總是能得當今聖上心意,每每皆能化險爲夷,又兼功勳卓著,實在是不好相與。

但如今冒然率兵北進,不論勝敗,都算是逆了聖上的意思,再大的恩寵,於領兵大將來說,有些忌諱也是不能犯的,顯然,趙柱國恃寵而轎,終於留下了一個不小的把柄。

不過話雖如此說,但兩人身爲議和欽使,能做的其實並不多,兩人在這個上面,到是有志一同,聽得趙大將軍真個率兵與金人大戰於太原,便不約而同寫了奏摺,命人急送回京,接下來便是靜觀其變了。

。。。。。。。。。

只是這次朝廷旨意還沒有下來,趙大將軍大破金兵於太原府,盡殲太原金兵精銳的捷報卻已經到了解州,兩人不敢怠慢,細讀戰報,各有心思。。。。。。。。

王老大人是個文臣,於戰事上不懂太多,先且不說,但段德是什麼人?戰報只看了一遍,心中便已大喜。

果然不出所料,趙柱國與金人戰於太原,雖大勝,卻也損傷慘重,所謂大捷,不過一場慘勝而已。

不同的人,想的自然不同,也許旁人會想,這大捷來的着實不易,應是一場大功勞,但像段德,便只會想到,趙石輕兵冒進,雖勝猶敗,對於他與王老大人來說,真真是件好事。

一來,金人大敗之下,議和之事定能順遂,可以省下許多脣舌以及計較。

二來呢,趙石損兵折將,功勞也難掩其過錯,若非其有開疆拓土等大功在身,說不定這一次就能治他不聽將令,擅自用兵等等罪責,不過這次就算不能治罪,也定能使陛下轉換心意,召其回京,只要將其召了回京,其實和治罪也沒什麼區別,軍前大將,奉召回京,與治罪何異?

三來嘛,尚書大人深厭趙柱國,這一次若能使趙柱國待罪回京,尚書大人那裡必有章程,而他這次出京爲的是什麼?最終還要靠尚書大人舉薦。。。。。。。。

可謂是一舉三得好的不能再好了,當然,這些陰暗的心思,絕對不可能向旁人提起,連親兒子也不成的,所以他一邊寫就奏章,明送於朝廷,私下裡,卻也給李承乾送了一封書信回去,至於尚書大人怎麼做,他這裡就管不着了。

而禮部侍郎王老大人這裡,雖看的並不分明,但心思也絕對不會比段德少,送信回京也是必然的,至於書信都送到了誰的手上,就不必細說了。

兩人心中各有算計,卻也不能再呆在解州不動了,火燒火燎的啓程,往汾州而來。。。。。。。

兩人打算的挺好,但坐鎮解州的南十八和孫文通是什麼人?兩人的種種舉動,皆都落入眼內,警惕之心隨之而起,幾乎是立即便命人快馬送信往汾州,言明其中利害,好叫趙石善加提防,再有,就是請趙石拿個主意,斷不能讓兩人的一面之詞惑亂朝廷耳目。

兩位智謀之士並未慌了手腳,但無奈的是,此時卻無多少手段可以施展,國喪之時興兵,本就授人以柄,加之未能靖功於一役,更是雪上加霜,而朝中來使,又是派來的這麼兩個人,想到這裡面的意味,兩人心驚之餘,也只能勸趙石早做打算,其餘嘛,離京千里,也是無法可想的了。

而此時,車廂中的兩人苦中作樂,說着些同話,身子冷的有些吃不住,但也只能硬撐着,話題也慢慢轉到了此次和議上來。

其舍心思再多,這卻纔是他們此次奉旨河中的使命,與金人議和,其實兩人就此事商議了已經不止一次,兩人奉旨而來,目的地絕對不是汾州,可能是要去太原或者大同的,當然,就算金人有議和之心,你來我往的商談也是少不了的,換句說話,兩人此行,只爲向金人提出和議,其餘的,就非是兩人能夠做主的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充其量,兩人只是使臣而已。

而兩人也算是一文一武,與金人提出議和,脣舌上的功夫一定是要做好的,不止如此,太原大戰對於他們來說,雖有諸般好處,但難保金人不會輸紅了眼,不允和議也是有的,而這,就是見功夫的地方了。

一個呢,要探聽金人動靜,二個呢,還要說服金人權貴,允了和議,這樣一來,要做的可不止一樁一件,說起來,準備的頗爲倉促,來的人也不算多,這個也不奇怪,要說大秦立國百餘載,出使敵國,以爲和議卻還是頭一遭,準備不足也是難免。

而最讓段德有些頭疼的是,不管心裡怎麼不願意,此次和議,卻還得趙大將軍鼎力相助才成。。。。。。。。。

是的,就得趙大將軍鼎力相助,按照朝中的意思,與金人議和,可以稍稍退讓幾分,河中大部,可以還於金人,只留解州等幾處立足之地即可,在這個上面,若沒有趙大將軍點頭,恐怕根本不可能說於金人知道,那麼和議也就少子八分成算。

其餘種種,要趙柱國伸手的地方還很多,有的可以用皇命來說話,有的卻也需好言相求,和這位年輕的大將軍打交道,兩人也都加着十二萬分的小心呢。

兩人就這個沒少商量,段德要強硬一些,覺得朝廷聖旨未曾明言讓大將軍趙石參與和議,加之他有觀軍容使之職在身,所以不需怎麼看趙柱國的臉色。

但王老大人卻不同意,趙大將軍率兵北來,前些時朝廷明詔其執掌河中軍政,若無此人相助,議和之事如何能夠順遂?事事以皇命壓之,趙柱國完全可以以上奏朝廷爲由,拖延和議,最終讓兩人騎虎難下,獲罪於朝廷。

以他看來,更爲可怕的還不是這個,而是陰使手段,讓兩人客死異國,婁是如那蘇武一般,成了金人階下之囚,給人放牛牧馬,想要魂歸故國都不可得。。

。。。。。。。。。那纔是最讓人恐懼的結果,當然,這話不能宣之於口,但確實也是王老大人最擔心的。。。。。。。

兩人商議多次,也只能商量個隨機應變的結果出來,兩人嘴上不說,其實心底裡,最盼着的,還是朝廷能夠下旨,將趙柱國召回京師去,那樣一來,纔算爲和議掃清最後的陣礙。。。。。。。。

剩下的路途之上,兩位心機深沉的大秦朝臣商談着議和諸事,眼見天色將幕,不覺間,汾州城那高大的身影也終於出現在了視線之內,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金人議和使臣,卻也已經走在了路上,比他們或許要晚上一些,心思卻要比他們還要急切百倍。。。。。。。。

。。。

第232章 黃雀第156章 祝壽(六)第310章 心結第1549章 降人第1561章 碰撞第528章 七娘第1311章 君臣(三)第28章 等?退?第329章 鏖戰(三)第88章 衝突第449章 笑語第1142章 禁軍第1412章 明遠第760章 誘敵第606章 夜談(一)第566章 謀算第1163章 下風第1377章 談戰第1382章 騎兵第930章 忠誠第469章 貴客(二)第290章 弒君第1401章 商隊(二)第1393章 安撫第200章 嚴苛(二)第1463章 亭會第793章 家人第1509章 論賞第672章 勘議第1494章 入城第1069章 敬酒第791章 歸家第1016章 封號第1409章 佈局第901章 猛虎第1285章 漢官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二十八章 艱途四第482章 參議第1383章 談商第552章 接戰第1123章 盟約(十八)第329章 鏖戰(三)第100章 捉賊(四)第1章 聚會第1375章 大夫第958章 北上第337章 遇敵(二)第48章 定軍(一)第923章 安定第771章 鏖兵(四)第734章 臨汾第1006章 忠誠第1429章 書信第1351章 搗亂第1154章 拜會(四)第1255章 韋州第464章 炫耀第693章 重遇第303章 魏王第21章 意外第182章 爲官第1395章 虎牢第1570章 尾聲(一)第138章 來訪(一)第1255章 韋州第789章 家書第1524章 前事第1232章 匪類第414章 山林第203章 嚴苛(五)第843章 大軍第949章 賞識第106章 反拙第260章 佈置第1134章 晚間第333章 山匪(三)第694章 慾望第958章 北上第965章 長遠第1218章 無力第219章 詰問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六百三十九章 國武三第1372章 調侃第201章 嚴苛(三)第1086章 震撼第1355章 偶遇第1166章 人情第221章 校場(二)第196章 音境(二)第1078章 重生第1104章 商人(七)第85章 風雲(三)第1114章 盟約(九)第1398章 戰爭(二)第992章 小勝第1316章 封賞(二)第572章 進退第697章 道人第51章 兒戲第470章 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