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糧草

大秦咸寧七年五月,秦軍再出潼關,大將軍張培賢率部猛攻函谷,秦軍看上去絲毫沒有去歲新敗的感覺,士氣旺盛,人人爭先,各個用命。

函谷守軍大駭之下,請援急報接連東去,但對於去年南北奔波,接連大戰,各部皆有損傷,兼且疲憊異常的後周兵馬來說,哪裡能在如此短暫的時日中,派出援兵?函谷關失陷,由此變得不可避免。

逾十日,函谷失守,守將謝真率殘部東逃,秦軍乘勝追之,謝真部得沿路州府鄉勇接應,且戰且走,與秦軍先鋒王纓部接連大戰,最終被圍於澠池西二十里雙峰口,秦軍主力隨後趕到,重重圍困之下,當晚,後周大將謝真自刎于軍中,副將毛11率千餘殘兵歸降,謝真子謝文淵率心腹數百人,趁夜突圍,與秦軍激戰競夜,終不得脫,悉數戰死。

咸寧七年五月末,折匯率軍步步紮營,卻密派大將折溪趨前,於三河渡突襲後周水軍,焚後周水軍數十,洛陽水軍指揮使史康平僅率數只艦船狼狽逃回洛陽,隨後史康平厚賄於洛陽留守,兼領樞密副使錢祖範,誣洛陽洛陽守備司使文成武探報不利,致水軍受襲大敗。

而此戰之敗,其實怪不得旁人,還是洛陽留守,兼領樞密副使錢祖範聞聽秦人再來大驚之下,手忙腳亂,不聽文成武等人相勸,輕派水軍出城迎敵所致,而今大敗,錢祖範驚懼之下,卻也只想找個替罪羔羊出來,遂一邊拼命派人流水般的將請援急報送去開封,一邊命人拿文成武下獄卻派自己的子侄兄弟,護送家眷,以遞解文成武入京的由子,都一股腦的去了開封。

他這一番作爲下來,令洛陽守軍士氣大沮不說,上行下效,其他洛陽守吏紛紛派人護送家眷東逃一時間洛陽人心惶惶,兵無戰心,將無鬥志,秦人大軍未至,每日間出城逃難者,卻已成羣結馱,錢祖範這個時候卻是醒悟過來,急命人緊鎖四門晉提轄官馮大可領守備四城之責,禁人出城。

但卻已經晚了,是夜,守備洛陽東城城門守卒百餘人,殺領兵提轄偷開城門而走,卻無一人發覺,至天明,東城城門大開,逃難百姓一涌而出,兵卒到時強行關了東門,殺搶門百姓數十,鮮血遍地哭號之聲震天動地。

是日,洛陽四門皆有百姓聚於城門之前,祈守門兵卒大開城門,放他們離去,哀求無果之下,激憤難當,與守軍驟起衝突,之後迅速演變成了民亂,並蔓延到城內,洛陽四門守軍出營平亂,至天晚,洛陽城才重歸於平靜,但只這一日間,洛陽百姓死傷逾千數,整個洛陽,更是烏煙瘴氣,到了這個時候,連普通百姓也明白,洛陽恐怕是守不住了大秦咸寧七年六月初二,張培賢,折匯會兵於洛陽城下,再圍神京古都。

但不得不說,像洛陽這等大城,攻拔實非易事,即便城中內亂不止,孟珙死後,守卒士氣低迷,但秦軍到時,猛攻數日,竟不可得。

其時,洛陽急報已經傳了開去,後周朝堂震動,卻也沒有多少猶豫,急發各路援軍救援洛陽。

但致命的是,洛陽糧草卻已經所剩無幾了,要怪的話,卻還要怪去歲一戰,後周各路援軍將一鼓作氣,趕出了河洛,各路人馬向朝廷請功,多有誇大其詞,而軍中將帥,如嶽東雷等人,與秦軍激戰連場,又勇奪函谷關城,使秦軍遺屍無數,狼狽而走,也以爲秦軍元氣大傷之下,再無進軍河洛之力。

由此,後周朝堂上的一般重臣們,從攝政王以降,皆以爲河洛無憂矣而經過這一年的戰事,各路兵馬頻繁調動往來,又與秦人激戰近有半載,糧草靡費實在驚人的很,既然以爲秦人無力東窺,又逢冬日,糧草雖陸續運往洛陽,但對於洛陽數十萬百姓而言,這點糧草卻實在少的可憐,只能勉強維持日用罷了。

但後周朝廷也是無法,河洛秋收之糧,多數爲秦人一掃而空,各路大軍往來,沿路就食,靡費糧草無數,又是個大窟窿,所以,到了這一年初夏,洛陽糧草還在拖着,只等秋收來臨,洛陽各處糧倉纔會略微豐盈一些。

但在這個時候,秦軍來了,進兵之速,更非去歲可以比擬,等到洛陽被同,道路斷絕的時候,洛陽糧草卻只夠半月之用,比去歲最危殆的時候還要少。

這種戰略上的失誤無疑是致命的。

逾半月,援軍未至,洛陽糧斷。

而在此時,秦軍的優勢其實並不算太大,十數萬大軍,塞於河洛狹窄之地,面臨的局面與去歲毫無二致,拖延時日的結果,將是面對蜂擁而來的各路後周援軍的圍困。

但與數百年前,唐太宗李世民攻洛陽王世充不同,秦軍上下沒有一人甘心在此時退兵而去…不用張培賢等人激勵士氣。全軍上下,無有一人言退者,即使王纓部屢攻虎牢不下,折匯部頓兵於汝州,八千秦軍在偃師城下屢攻不克,也沒有一個人在張培賢面前相勸退兵的。

六月二十,大將折溪於汝州城下爲流矢所中,不幸戰死,折匯大慟之下,親到陣前,督軍猛攻,更言道,城破之後,必屠此城,然城內百姓,不顧刀矢,相協守城,逾十日,汝州堅城,依舊挺立不倒。

這還不算,張培賢麾下悍將孫羽戰死於洛陽城頭,部將王承業戰死於洛陽城下,鎮軍將軍顧興河戰死於虎牢,殿前司禁軍偏將蘇有成中伏,戰死於偃師北山。

戰事膠着,秦軍兵甲雖利,但後周各軍,抵抗之激烈,比之去歲,有過之而無不及,偃師守將趙漢臣戰死,副將呂勝繼之,呂勝戰死,其妻楊氏率三百府中家將健僕上城拒敵,與夫同死,軍民感之,奉趙漢臣幼子趙廣爲主,死戰不退,牢牢將八千秦軍精銳拖在偃師城下。

汝州守臣蔡文俊守城重傷,爲激勵軍民死戰,自剄死,知州許國善乃一文人,率衆守城,持戈向前,身披數創,血盡之時,狂呼殺賊,撲城而下,與敵協亡,別駕嚴緒繼之,城中軍民,前赴後繼,將折匯一部,死死拖在汝州。

比之順風順水的河中之戰,讓秦軍大軍上下沒有預料到的是,第二次河洛戰事卻是如此的慘烈,如此的悲壯。

如果這般僵持下去,戰事將向秦人最不願看到的方向扭轉,但就在這個時候,洛陽斷糧了。

這座中原古都,身處四戰之地,歷經風雨,一旦中原烽煙四起,這座繁華古都,立成浮屠地獄,無可躲避的命運,空擁山河表裡之盛,卻好似受到了命運詛咒一般,根本無法成爲帝王立業之資,於是讓這座古都漸漸爲歷代帝王所棄。

而這一次,好似輪迴宿命一般,它依舊沒有逃開,先是洛陽留守錢祖範見事不可爲,驚恐之下,率人大開洛陽東城城門,欲突圍而走,卻陷於秦軍陣中,終被秦軍所擒,並趁勢入洛陽東門,洛陽城破。

守將馮大可聞聽錢祖範先逃,東門失守的消息,目眥皆裂,率殘部萬餘人出城,與秦軍決於洛水之畔。

秦軍擊鼓大進,馮大可率部轉戰來去,終陷重圍,是夜,馮大可於亂軍之中,悲呼小人誤國,自刎而死,除千餘心腹將士,死戰不降,皆戰死於洛水之畔外,餘部皆降,是夜,洛陽城陷。

這無疑是扭轉戰局的一戰,洛陽失陷,秦軍在河洛間終於找到了最穩固的立足之處,一處活,則處處責活。

大將軍張培賢方入洛陽,一邊派信使向朝廷報捷,一邊急命潼關運送糧草入洛陽,以解洛陽糧草之危,接下來,命江善帶兵援折匯,命王纓撤軍虎牢,轉攻偃師。

兩日後,江善到汝州,與折匯合兵攻汝州,汝州殘破,百姓死傷狼藉,已不堪戰,江善新銳之軍,士氣正盛,狂攻不止,終是在後周荊襄援兵抵達之前,陷汝州,堵死了荊襄援兵背上的通道。

而虎牢關與洛陽近在咫尺,後周兵馬陸續雲集於虎牢關,但洛陽已陷,無人敢於率軍輕出虎牢。

張培賢趁機分兵四出,底定河洛州府,大秦咸寧七年六月末,偃師城破,河洛之地,烽火漸漸平息,到了這個時候,秦軍雄踮洛陽,陳兵於河洛之間,卻再無後顧之憂了。

“河洛戰報,大捷”種七娘臉上帶着難以掩飾的喜色,疾步走進來。

趙石一身輕衣,正低頭處置軍務,聞享,猛的擡起頭,須臾,從她手中接過戰報細瞧。

這一看,就是好一會兒,種七娘也不打攪,爲他斟上香茶,將桌案整理一番,忙忙活活半天,這才靜立於趙石身後。

趙石瞧的仔細,戰報籠統,但他卻也能從中瞧出許多,半晌之後,放下戰報,意料之中,卻也有些意外。

意料之中的是,這一次出兵,果然打下了洛陽,爲日後平定後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意料之外的是,傷亡卻是重了許多,按照戰報上說,傷亡近萬,領兵大將也戰死了四五人之多,若沒有什麼虛報的話,以秦軍之精銳,這一戰可謂是傷亡慘重,連折溪那樣的悍將都戰死了,這一戰到底有多慘烈,也就可見一般了的。

“傷亡有些重了啊。”趙石不禁喃喃自語。

種七娘在他背後揚了揚英氣的眉梢,笑道:“後周君臣雖然昏聵,卻總有些忠臣的,不然的話,哪裡能自足於中原這麼久?總歸是好消息,這麼一來,咱們這裡也能鬆一口氣了不是?”

趙石轉頭微笑,這話不假,一旦拿下洛陽,與潼關守軍相互呼應金兵就算大舉南下,對大軍糧道的威脅也不再是那麼大了,而河中戰局對於大軍主力來說,也就不像原來那麼重要,身上的擔子可不是輕多了嗎?

卻聽種七娘又笑嘻嘻的道:“這一下,張大將軍不知又要愁白了多少頭髮呢,哪裡還有閒心來管咱們?”

看着嘴角眉梢帶着些狡黠和幸災樂禍笑的小兒女態畢露的妻子,趙石不由心頭一熱,不由拉住了她的手,摩挲了幾下,種七娘的臉立馬紅了。

不過隨即,趙石的眉頭便漸漸擰了起來,種七娘見了,有些不安不過片刻之後,笑意從她的臉上也淡了下去,夫妻兩個幾乎同時想到,這怕不是什麼好事啊要知道,能讓張大將軍愁白了頭髮的不是別個,糧傘而已,洛陽無糧,數十萬百姓嗷嗷待哺,大軍糧草夠不夠?就算夠用,朝廷又支撐的起嗎?

這時纔是六月離秋收還有三個月呢,驟然增瞭如許負擔,其間有沒有變數?

不用問哪裡會沒有?河中先不說,後周豈能甘心失去西京如此重地?必然率軍反撲到時候軍糧一旦不濟,糧草是先供給河洛大軍,還是河中這一部偏師?那還用想嗎?

他孃的,趙石心裡罵了一句,若沒了後方支應,自己哪裡去弄那許多糧草?

不過,到底只是擔憂而已,潼關到底有多少糧草,去歲一年中,到底又有多少糧草運到潼關,這個他不清楚,糧草之事,向歸兵部,戶部協理,而到了潼關,也有大軍留後韓聰把握,他不是大軍主帥張培賢,能得韓聰稟報。

“不用太過即便河洛缺糧,也不能斷了河中糧草纔是”種七娘輕聲安慰。

趙石點點頭,這只是隱憂,即便短了糧草,也不會立即斷了河中供給纔對,不過隨即他便搖了搖頭,道:“我擔心的不是這個,我擔心的是兵部”

種七娘眸光一閃,默然無語。

趙石站起身來,踱了幾步,戰報還是太過籠統了,河洛缺糧,沒說到底缺多少,洛陽糧草是宇了,不然洛陽打不下來,但河洛府縣缺不缺糧?河洛春耕情形如何?這些他都不知道,所以也不好猜測。

傳…趙全德,趙幽燕術…

不一時,兩人皆到,趙石直接便吩咐兩人道:“我命你二人去潼關催要糧餉,記住了,找人打問一下嗯,可直接問韓大人,河洛到底缺糧幾何?讓他給個實話,若是其含糊其詞,你二人務必討要足夠十萬大軍兩月之用的糧草回來,若他不予,速速回報於我知道,明白嗎?”兩人遵令離去,趙石又吩咐道:“傳令下去,潼關軍糧未到之前,各部節省用度,有靡費者,重處之。”

種七娘一驚,不由勸道:“如此一來,有礙軍心士氣,怕是不妥吧”趙石皺着眉頭搖頭“未雨綢繆,宜早不宜晚,真到了缺糧的時候,那才叫麻煩過了這兩個多月,待到河中秋收,就什麼事都不會有不然的話趙石苦笑,大軍缺糧,還打的什麼仗?到時候,恐怕也只有一個辦法了,百姓家中有餘糧的不少,強徵一些,總歸能緩大軍之急,但那麼一來,河中人心怕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安穩了,軍中朝令夕改,多數要吃敗仗,民政上呢,久安之地要好些吧?但河中情形只會更糟。

“唉,笑的有些早了,原來愁白了頭髮的,是咱們”鼻七娘鬱悶道,之前的興高采烈,卻是沒了半點蹤影。

不過她這一句話,卻是將趙石逗笑了“行了,也許是咱們杞人憂天了也說不準,嘿,蜀中是咱們打下來的,這會兒要是餓了肚皮,可就是遭報應了”

種七娘也咯咯的笑了“要真斷了糧猛林,張佩官,孟青這樣的漢子,不如都送回去,還能節省點糧草“是不是還要加上你家夫君我?讓你這樣吃的少的來領兵就是最好?”夫妻兩個笑語相答,不由都笑了起來……

全本推薦:、、、、、、、、、

最新全本:、、、、、、、、、、

第897章 交底第80章 收徒第801章 親戚第750章 太子第496章 風起(五)第1337章 邀約第370章 部落第1030章 交戰(三)第508章 雲涌(八)第1424章 問話第12章 行路第261章 府中(一)第1466章 參劾第1417章 漢陰第936章 權勢第967章 殘酷第208章 年關(一)第119章 雲涌(十九)第645章 生員第571章 孤行第786章 議和(八)第1424章 問話第792章 家聚第538章 催敵第1489章 收穫第730章 大防第1413章 明遠(二)第1442章 文樓(二)第947章 借力第1290章 教誨第161章 破寨第246章 故人第570章 融洽第611章 勸說第1030章 交戰(三)第1415章 心眼第103章 先生第517章 雲涌(十七)第636章 定計(二)第1302章 沈鶴(二)第168章 揚威(二)第865章 歸去第1406章 夜宴(二)第518章 雲涌(十八)第1252章 峽口第375章 遇匪(一)第1379章 啓程第1354章 放權第1343章 大事第1422章 太子第695章 宮爭第1316章 封賞(二)第255章 變起(一)第1355章 踏青第1009章 功勞第1260章 韋州(六)第1383章 談商第772章 鏖兵(五)第1407章 爭權第1165章 遠見第577章 激戰第240章 血夜(八)第1066章 深意第931章 見客第980章 稱臣第100章 捉賊(四)第352章 祝壽(二)第273章 開拔(三)第379章 風雪(二)第345章 入山第386章 回京(一)第1466章 參劾第1560章 狹路第489章 勞軍第251章 爲謀第1204章 李氏第1033章 相爭第418章 聖旨第918章 死戰(一)第789章 家書第451章 因由第653章 年關第1418章 碰撞第1474章 大案(二)第1429章 書信第1398章 激戰第208章 年關(一)第899章 圍城第1439章 做歌第970章 收穫第317章 少君第972章 女奴第1326章 消息(二)第278章 關下第142章 出行(一)第1428章 稍定第385章 歸去第1082章 冬天(二)第1358章 考量第788章 驚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