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 卷萬里征途會英豪

萬泉縣始建於唐高祖武德三年,其得名,與所處地理有直接關係。

孤山乃晉地名山,山勢雄奇,風景絕佳,歷史也很悠久,《山海經》曾雲“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北望少澤,其中多草。。。。。。。其草多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景山便是如今的孤山了。

漢光武帝劉秀親祭河東汾陰后土祠,順路登臨孤山,也曾在孤山東南麓“崑崙臺”處敕建風伯雨師之廟,這也只不過是孤山古蹟之一,其餘在這裡便不細數了。

而萬泉縣城就建在孤山北麓的半山之處,而且當時的縣城近圍孤山四周確實到處都遍佈着清澈的泉水。諸如雙泉、聖水泉、雕石泉、半截桶泉、檻泉、暖泉和東、西澗泉等等。“地脈雙涵碧,清分一味涼。在光交印彩,雲影雨呈祥。浪暖鱗爭躍,風寒蚌競光。林蔭有孺子,相對歌滄浪。”

詩詞讚的便是東澗涌泉,讀此詩,絕然無有今人所謂“萬泉無泉”的那種感覺。

讓趙石難受的是萬泉縣縣城就在孤山的半山腰上,着實是個易守難攻的所在,攻破了幾個縣城,趙石也感覺到了和自己的預想很是差了一些,要說女真人在他腦海中的印象深刻的很的,女真人建立了兩個朝代,一個大金,一個清朝,這對於歷史上的少數民族來說絕對是獨一無二的,女真人的強大可見一斑。

但是自從入了河東,實在沒看出女真人強大在哪裡,各縣守卒雖少,但並非都沒有一搏之力,但用望風披靡這句話來形容這次行軍是再合適不過了。縣官和守備將領都是望風而逃,一點求戰也無,整個河中府就好像不設防一般,任他們縱橫來去,是金人太過自大,完全沒有想到秦人會渡河來攻,還是已經到了末世。。。。。

恐怕是兩點都沾一點邊兒的,從那位縣令公子武文煥的口中,也可知道一些金國如今的情形,漢人地位一直不高。被女真人或是契丹人欺壓甚苦,各種苛捐雜稅壓地人們透不過氣來,各個雜胡也度日如年,抽殺法就好像一柄利劍懸在他們的頭上,太行山中盜匪如叢。屢剿不靖,各處起義接連不斷,這還只是河東一地。其他各處恐怕也是如此,到了這個處處漏風的地步,還召集了三十萬大軍來打潼關,趙石都有金人是不是瘋了的感覺。

“金人從來如此,大業二十一年罰夏,小子那時還在襁褓之中,河東北路西京附近十室九空。不分男女老幼皆要隨軍而行,爲大軍支應糧草,便是河東南路青壯也被抽調一空,後大軍一敗再敗。糧草難以爲繼,竟有殺人食肉之慘事,很多百姓皆爲肉人,聞之讓人悚然。

後又趕上災年少雨,百姓餓死道途者累積如山,這些年大。。。。。。金國連年征戰,伐秦。伐周。大多皆是如此,河東西南皆爲黃河環繞。北有陰山,東橫太行,自大業二十一年一戰之後,除卻此次三十萬大軍陳兵潼關,其餘未有大的戰事,還算好的,聽聞幽燕之漢人百姓生活困苦,勞役繁重,金主每每用兵後周,漢人百姓便死傷狼藉,女真貴族更是役漢人百姓若牛羊走狗,橫徵暴斂全無人性,十戶漢人百姓到最後有九戶成了奴戶,朝不保夕之下,到如今更是義軍蜂起,太行山中盜匪便有大半兒乃是這些窮苦無着之百姓。

古有作“無向遼東浪死歌”者,“長白山前知世郎,純着紅羅綿背襠。長槊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聞官軍至,提刀向前蕩。譬如遼東死,斬頭何所傷。””

面容清消的中年人滿臉都是激憤之色,蹩手蹩腳的騎在馬上,和趙石侃侃而談,他便是虞鄉縣令武試舉的兒子武文煥了,他自小讀書,但卻未曾出仕爲官,連科舉也未參加過一次,無非是因爲父親這個縣令當的太過窩囊,讓他心有慼慼罷了。

不過從他話語之中就可看出,此人見識到是不淺,對於如今地大金朝廷也很失望,尤其是對那些女真貴族更是切齒痛恨,開始時隨在秦軍之中,被這些形容兇狠的秦軍士卒層層圍裹,很是有些戰戰兢兢的。

不過後來覺得生命無憂,又得了自己父親吩咐,在趙石面前到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起來,這番話說的杜山虎幾個頻頻點頭,嘖嘖稱奇不已。

“這詩好像聽過,是一首反詩吧?”張鋒聚摸了摸腦袋道,這裡已是萬泉縣境內,孤山高大的身影在衆人眼中越見清晰,不過衆人地心情已不如初到貴地般急切和慎重,他們這支前鋒也已大致完成了任務,大半個河中府都是掌握之中,就是不知後面的中軍是不是已經攻下了河中府城而已。

武文煥趕緊欠身道:“將軍文武全才,說的自然不錯,這詩正是隋末反王王小波所作,雖是大逆不道,但也是官逼民反,百姓沒了活路才鋌而走險,和如今地情形一般無二的。”

“哼,官逼民反?哪個是官?哪個是民?金狗難道也成了官了?你一個漢人,堂堂的男子漢大丈夫,給金狗做牛做馬已是大大丟了祖宗的人,還有臉提什麼官逼民反?”杜山虎張嘴便道,他很是看不慣武文煥唯唯諾諾,時不時還要拍上別人幾個馬屁的樣子的,不過他卻不知,金國境內的漢人如今大多便是如此模樣了。

武文煥立時被杜山虎說地臉色漲紅,訥訥無言,想要反駁卻也沒那個膽子。

和武文煥同爲嚮導的其他人都離的遠遠的,大約有四十餘人上下,趙石對於嚮導也有自己地選擇,這些人中不是讀書人便是商人,讀書人讀的書多,知道地便也不少。商人是走的路多,見識便廣,這其中的關節他把握的很是清楚。

“萬泉縣防禦如何?”國家大義上的事情便是辯個三天三夜也未必能說地清楚,到是金國如今地情形讓他還感些興趣,不過現在他最關心的還是戰事。

“萬泉縣縣令叫沈衝,是。。。。。。是個不錯地。。。。。。。。人,他和小人父親不同,乃是金主遊幸孤山時欽點的縣令,連知府阿麻兒呼對他也是忌憚三分地,萬泉縣的位置又好。勞役少上許多,所以百姓還能安居,這裡還駐紮着兩個千戶官兒,本來應該有兩千兵丁的,但這些將軍們慣於吃空額。現在縣城中估計最多有七百兵,不會再多了。

但縣城就建在孤山的半山腰上,雖有道路。想要上去也得花些氣力,再加上沈衝很得人心,恐怕不易。。。。。。

便說着便不斷的挪動自己地身子,一來是和這位少年將軍說話着實有些不安,二來卻是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急行軍,大腿內側已經磨的皮開肉爛,不過爲了自己性命着想。卻是沒敢有半字怨言吐出口地。

“段瑞。”

“末將在。”

“帶上二十個人,先去詐城看看。”

段瑞應諾了一聲,回身便去招呼了二十個軍士,都換上金人的盔甲。再找了兩個河中本地的商人,迅速疾馳而去。

這個辦法在琦氏用過一次,由於他們快馬加鞭,幾乎沒有任何停留,臨晉陷落,琦氏竟然半點沒有察覺,輕易便在夜晚騙開了城門。到了萬泉。不妨再用上一次。

於此同時,河中府城城門大開。在城前一列列嚴整肅殺的秦軍將士注目之下,一羣府城官吏高舉着知府阿麻兒呼的人頭出城請降,張培賢以及他身旁諸將幾乎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秦軍到府城之下方只兩日,攻城器具剛製作完成,正待攻城之際,城裡居然派出使節,說是要請降,張培賢生性謹慎,生怕中了詭計,要求他們出城投降,還列了好大的陣勢,一旦不對,便強行攻城,到了此刻,方知是真,所有人都覺得腦子有些轉不過來。

張培賢有些發愣,這河中府算是拿下來了?真就這般輕易?金國三十萬大軍就在一月之前,還在潼關之下耀武揚威,兵戈之勝讓人不敢正視,如今他麾下只有一萬人馬,一府之地便唾手而得,他入行伍多年,這等地變化還讓他仿墮夢中。

直到身旁的段其豹嘿嘿笑了起來,他纔回過神來,笑着道:“這下韓老伯爺可要高興壞了。”

段其豹眉開眼笑之際,還不忘一個勁兒的點頭,勇毅伯韓煒號稱河中王,不過卻是黃河西岸臨近京兆一處不大的所在,這個河中王也就名不副實,如今原河中府到手,恐怕最高興地莫過於這些大秦河中出身的將領了,這也是段其豹隨於這支偏師之中的原因。

完顏烈慢慢合上迷信,手指不由自主的敲擊着紅木桌案,陽光從窗外照在他的臉上,卻不能抹去他眉間的憂慮。

“你來之前,耶律圓宜正在幹什麼?”

見他動問,一個滿臉都是風塵之色的健壯漢子趕緊答道:“大帥,小人走時,耶律大人正想召開國議,將反對之人一網打盡,耶律大人還說,請大帥見信立即啓程回京即位,他可替大帥將攔路地石頭都先搬掉,不過大帥一天不回到上京,大事便一天不能成爲定局。”

說到這裡,他滿臉焦急地看向完顏烈,心中也在奇怪,這位大帥怎麼就不着急呢,這可是天大的事情,也不見有半點地慌張和失措,甚至連喜色都難看到一點,真是難以測度到了極點。

完顏烈搖了搖頭,嘆了一口氣道:“耶律大人一片苦心完顏烈心領了,你回去告訴你家大人,這個皇帝完顏烈不想當,讓他另外推舉旁人吧。”

在大漢目瞪口呆之中,完顏烈笑着接着道:“不過耶律大人能在這個時候想到完顏烈,這個情分我記住了,你告訴耶律大人,若是上京城呆不得了,就到西京來投我便是,我必定保他平安。”

直到大漢垂頭喪氣的離去,看着他的背影,完顏烈嘴角泛起一絲冷笑,其中還夾雜着難言的憤怒和懊喪,“成事不足敗事有餘,若他事先知會於我,皇位還不是我囊中之物?哼,不過又是個被官兒迷了心竅的傢伙罷了,若從上京貴戚中選一人繼承皇位,他還能多活幾天,到如今。

喃喃自語之中,完顏烈狠狠一巴掌拍在桌案上,上京和西京千里之遙,趕到上京哪裡還來得及,心中暗道,這下不光耶律圓宜自己人頭不保,便是他完顏烈也有天大的麻煩,如今他身在汾州,身邊依舊有二十萬大軍在,他有意帶十萬人馬直回京師,什麼都已準備妥當,這時卻是傳來這麼個消息,新皇登基的第一件事不但要砍了耶律圓宜的腦袋,他不用想就能知道,接下來一定是從南京和北邊調撥人馬防範於他,耶律圓宜,耶律圓宜,真個是壞了我的大事啊。

天啊,過兩天阿草又得出差,看樣子更新字數又不能固定了,鬱悶中。。。。。。。。

———————————————————————————————

第111章 夜宴(二)第440章 演武(二)第946章 道官第978章 使者第600章 來人第380章 風雪(三)第1498章 內外第216章 年關(九)第243章 崩殂第456章 驚變(二)第1549章 降人第1033章 相爭第1418章 碰撞第181章 決死第1443章 文樓(三)第1223章 降敵第992章 小勝第856章 中書(四)第808章 打動第1313章 君臣(五)第951章 知府第1402章 商隊(三)第325章 傳旨第1426章 震懾第811章 駙馬第816章 內衙(三)第695章 宮爭第74章 夜戰第383章 商人第417章 家事(二)第1397章 戰爭第250章 小方第1189章 廷議第1518章 卷 終第1417章 商議(二)第260章 佈置第1681章 來歷第349章 韃靼第594章 自污(四)第1397章 突變第1235章 破關第1365章 滑頭第1540章 驚喜第1177章 女人第329章 鏖戰(三)第1284章 興慶第1371章 醉酒第620章 陛見(二)第923章 安定第1351章 周枋(四)第1428章 夜談(二)第30章 殘軍第721章 開端(十)第416章 熱鬧第936章 權勢第1393章 驚悚第495章 風起(四)第7章 徵兵第1142章 禁軍第756章 施政第302章 斬獲第413章 離京第934章 論賞第1356章 消息第1377章 談戰第703章 亂子(三)第998章 號角第1356章 大將第20章 戰後第1539章 豪傑第603章 孩子第1197章 小兒第424章 來客(二)第569章 刺殺第1199章 指點第1184章 事多第682章 相遇(五)第367章 狂戰(三)第531章 商議第1314章 君臣(六)第188章 開始第1376章 行軍第1372章 調侃第1323章 家宴第八卷繁華盡處是吾鄉六百八十九章 新鮮三第719章 開端(八)第417章 家事第1401章 歸程第406章 親族(一)第372章 歸來第1275章 戰果第294章 精兵第346章 許諾(一)第1075章 分封第947章 借力第379章 風雪(二)第952章 辛苦第512章 雲涌(十二)第266章 陣前第1476章 入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