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人事

(二更,)

大秦成武七年九月。

朝廷下旨,宣大將軍張培賢回京,江善繼任河洛宣撫使,掌河洛兵權,大將魏懷德,任宣撫副使輔之。

段從文,調任河中宣撫副使,守上黨。

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河中布政使段德上書請辭,欲告老還鄉。

這是題中應有之義。

父子二人,不可能同在一路,掌軍政大權,其中一人需要避嫌。

不用怎麼細想,很多人就已經明白,朝廷有意如此,段德也終於走到了宦途盡頭。

不過和其他正德年間的老臣不同,這位當可以算得上是善始善終。

經過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正德年間的老臣們,已紛紛故去,而能像段德般從容退下來的,可沒幾個。。。。。。。。。。。。。

他也是成武年間,第一位自動請辭的地方大員,由此,也加快了成武興革的進程。

而且,像他這樣知曉進退的老臣,朝廷自然優容有加,回京之時,陛下親自撫慰,賞賜無數,連爵位也晉了一等。

着實也讓許多人感慨此人的睿智。

兒子眼瞅着便能晉大將軍位,自身也能安於晚年,這樣的人物,歷朝歷代都有,但絕對不會太多。

爲臣之道,求的其實就是這樣一個全始全終,這不但是臣子之幸事,何嘗又不是君王之幸事?

有鑑於此。陸續便有兩位布政使以年邁爲由,上了辭呈,朝廷順勢照準,這也爲成武興革,掃清了地方上的一些障礙。

同時,從成武六年開始的動盪,漸漸趨於平息。

令人意外的則是,十一月間。靈州路宣撫使李池勳從黑水城回軍途中染病,回到靈州路病情轉重,隨即上書請辭靈州路宣撫使之職。

這位出身平涼鎮軍的老將,可以說,並沒有太亮眼的功績。

但其人半生行伍,參加過第一次第二次東征,參加過平蜀之戰。又曾率兵直入長安。立下過擁立之功,後又隨大將軍趙石攻伐西夏,一戰功成。

這人其實應該算得上是西夏的掘墓之人。

在靈州一戰過後,率兵追擊西夏殘部,殺傷無算,又合兵王覽部,拔黑水城,徹底消滅了西夏殘餘勢力。

出身當年西軍的這位老將。其實終於完成了那許多同袍不曾完成的使命,不但親手將大秦的戰旗插在了興慶城頭,而且,兩次差點捉到西夏末帝。

只可惜,這些來的太晚。。。。。。英雄已是遲暮之年,不過,只這兩年歲月,爆發出的光彩,卻足以爲人所稱道。

到了大秦成武七年十月。朝廷旨意還沒下,西北已經報來喪訊。靈州路宣撫使李池勳病逝於任上。

這個消息,終於給大秦成武七年添上了一抹悲色。

朝廷納晉國公趙石之言。以大將軍之禮,葬之,並晉一等侯,蔭其子孫數人。

涼州路宣撫使郭猛與李池勳相厚,代朝廷親往弔唁,西北各路人馬,紛紛派兵護送李池勳靈柩回鄉,極盡哀榮。

這其實也是成武年間,第一位病逝於任上的軍中上將。

隨後,朝廷再開先河,以大同守將張鈺,出任靈州路宣撫使。

即便沒聽說大將軍趙石親自保舉,但誰都明白,這和大將軍趙石肯定脫不開關係。

張鈺可以算是半個蜀人,出身長安國武監,曾任大將軍趙石親衛統領,於第一次太原之戰時脫穎而出。

如今,以不到四十的年紀,出任一路宣撫使,堪堪摸到了大將軍的邊兒,足足算得上是平步青雲了。

隨後,大將李刑的任命也下來了。

詔李刑急赴大同,建驃騎軍,編制四萬,兼任大同守將,趙幽燕副之。

同時詔王覽在榆林建飛遠軍,編制一萬,以悍將萬春年副之。

和這些加官進爵,或是榮於身後的軍中大將相比,回京述職的大將軍張培賢,就不太一樣了。。。。。。。。。。

實際上,還得怪張培賢自己,從詔書去到河洛,再啓程回來長安,其實用不了多少時日,但這位大將軍足足拖到了十一月,纔回到京師。

這個時候,朝廷本來有意讓其出任樞密副使,也算是給有功之臣留個不錯的位置,幹不了多久,但總歸不能讓功臣寒心不是?

但朝中變化很快,張培賢慢的一慢,便也沒他的位置了。

種燧舉薦前殿前司指揮副使楊勝,出任樞密副使。

張承也沒閒着,他舉薦的是參知軍事盧霖。

趙石也加了一把火,薦的是剛履任兵部左侍郎不久的張方重。

一來二去,楊勝,張方重中選,四位樞密副使齊了,等到張培賢慢悠悠的回到京師,已經沒了位置。

要說,張培賢也不會這麼不靠譜。。。。。。。。。。。。。

奈何,他在河洛呆的真是太久了,根本無法曉得朝廷如今變化是多麼急劇,還想着按照往常的習慣。

瞧瞧風色,然後知會一下親近友好,順理成章的爭取個好位置。

就像七年多以前張培賢回京,一個樞密副使的位置妥妥在等着他,而且,不用等太久,順勢就能接任樞密使。

在景興末年,以樞密副使之位,酬答有功之臣的事情,已經不算新鮮事兒了。

但到底被趙石攪合了,長安一場驚變,樞密副使的位置還在,但他自己都不敢去坐了,因爲留在京師,實在讓他心驚膽戰。

就算如此,也還有河洛大軍的權柄在後面等着。

而如今,七年多過去,情勢早已面目全非,不在長安,聽到的再多,也無法感受到朝堂上那種緊迫和隱隱的不安。

於是,張大將軍遲到了。。。。。。。。。

等他奉旨回京的時候,早已塵埃落定,張大將軍的處境,一下尷尬了起來。

這會兒,宦海沉浮多年的張大將軍,終於在門庭冷落中,終於明白了過來。

只要他順利的交卸了河洛兵權,其實他也就沒有太多的選擇了。

他和趙石完全不一樣,趙石回京,就算不顧忌其人本身,也要顧忌他那些膽大包天的舊部。

所以,誰也不敢輕辱之。

就算當年先帝要處置此人,也足足準備了多半年,最後還是功敗垂成。

而他張培賢。。。。。。。。舊部是不少,但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諱,爲他拋頭顱灑熱血,將身家性命都系在他身上嗎?

也許,他握着河洛兵權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人,還不少,但當他交卸了兵權,回到長安,也就沒那種可能了。

江善,段從文,魏懷德等人,都不是那樣的人。

他本人用兵求穩,在宦途上,也喜歡左右逢源,所以,他賞識的部下,便也缺少那種敢將天捅個窟窿的決絕。

而此時,有人已經開始彈劾他治家不嚴了。

世上之事,就是這般,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

而且,錦上添花之人,多數落井下石之輩。

此時,朝廷之意不言自明,明白了這個,登張府府門的人越發的少了。

張培賢不敢再耽擱,於成武七年末尾,上了辭呈。

而這之前,戶部侍郎韓聰,屁股還沒坐熱,便被人彈劾德行有虧,被皇帝陛下申飭,令其閉門思過。

什麼德行有虧,也不過是在河洛布政使的位置上,納了兩房妾室,其中一個是後周降臣的小妾,所以稍微用了點見不得人的手段罷了。

不過,這位閉門思過還沒完,就又有人彈劾其縱容門下族人搶奪旁人財貨家產。

這事就不用提了,河間韓氏,在河間一家獨大,就算約束再嚴,不肖子孫做出點什麼浪蕩之行來,也不用太過奇怪。

如今翻出來,也不過是時也命也罷了。

這種事很平常,韓聰在河洛離任的時候,便已威風掃地,如今算是找些細故,收拾其人而已,還算留着餘地呢。

於是,戶部侍郎大人,很快就成了戶部郎中,不久,又外放出京,成了漢中知府,連河間韓氏族長,這一任的勇毅伯,也受了牽連,很快便被降爲三等伯,到了他下一代,只能做個縣子了。

河洛兩位大員的遭遇,有異曲同工之妙。

朝廷也再次上演,秋後算賬的戲碼。。。。。。。。

不過,張培賢到底和韓聰不一樣,正經的三品大將軍。

朝廷稍微逼迫是有的,但只要其人識得進退,朝廷斷不會做的太過。

張培賢辭呈一上,朝廷拒絕勉慰,張培賢固辭不受,如此再三,恩典紛紛落下,讓一位大將軍頗爲風光的歸去田園了事。

實際上,成武七年末尾這番人事變動,難受的可不只張培賢一位大將軍。

身在河中的大將軍杜山虎,也感覺到了從長安襲來的寒潮。

他和張培賢唯一的區別就是,他還有着掙扎之力。

而這一年,河中送往長安晉國公府的年禮,尤爲豐厚,杜山虎令幼子入京,給趙石帶來了他的親筆書信。

書信中其實就一個意思,他該怎麼辦。

當時,趙石只略一沉吟,只道了一句,“讓你父親速速回京吧,我保你一門平平安安。”(未完待續~^~)

第1064章 秋獵第62章 追蹤第1462章 麻煩第370章 部落第1064章 秋獵第255章 變起(一)第1042章 輪戰第771章 鏖兵(四)第351章 祝壽(一)第101章 捉賊(五)第45章 說笑第761章 驚濤第276章 爭強(二)第206章 嚴苛(八)第239章 血夜(七)第27章 完勝第428章 遊園(一)第60章 山賊第100章 捉賊(四)第1094章 草場第130章 先生(一)第182章 爲官第170章 狀元第634章 人來(七)第42章 謀算第1337章 邀約第534章 詭異第1568章 逃亡第277章 初到第894章 戰爭第482章 參議第1265章 韋州(十一)第1303章 女子第258章 潼關第655章 同窗第1263章 韋州(九)第1082章 冬天(二)第24章 定計第701章 亂子(二)第942章 刺殺(二)第1200章 祭祖第979章 見面第1426章 震懾第1031章 交戰(四)第九十一章第636章 定計(二)第1070章 奪旗第1151章 拜會(一)第403章 獎懲(八)第453章 條陳(二)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一六章 密諜第1547章 大將第804章 安排第1521章 長亭(三)第1093章 終結(完)第649章 偶遇第1492章 過往第1510章 較量第111章 夜宴(二)第1422章 黃四第584章 諸事第149章 心意第1438章 舊情第787章 宣旨第1432章 興革第1390章 河洛第1081章 冬天第544章 父子第1268章 使者第262章 練兵第351章 祝壽(一)第1513章 請假第755章 太原第1469章 女國第153章 相抗第464章 炫耀第1500章 運氣第293章 小勝第1682章 問難第1174章 宮飲第973章 圍獵第1405章 夜宴第785章 議和(七)第1544章 餘波第264章 拜會(二)第425章 軍務第1066章 深意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1504章 範本第227章 進京(二)第1163章 下風第1325章 消息第835章 京軍第144章 出行(三)第132章 先生(三)第21章 意外第11章 明晰第993章 惑敵第404章 獎懲(九)第635章 定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