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0章 邀請

“太子殿下有請國公同行。”

漫長的旅途,一旦新鮮勁兒過去,誰都會覺得無聊,也許只有那些可着勁兒想在沿途風景,或者是雄壯,威嚴的長長隊伍中,找尋着靈感,在心中匯聚成華麗辭藻的文人們,纔會一刻不停的睜大眼睛,豎起耳朵,將自己的全部精力融入其中吧。

隊伍中並不缺少這樣保有着浪漫情懷的詩人墨客,大秦越來越是強盛,作爲大秦的京師長安,也必然會在恰當的時刻,結出散發着燦爛光芒的果實。

其實,自大秦立國至今,秦人文壇並無多少值得稱道的地方,好像從不曾止歇的戰亂,也讓秦人上下,沒有太多的工夫去琢磨華麗的辭藻文章。

像杜甫等在苦難中誕生的詩人,實在是太少太少了,而八百里秦川,也從來不是詩人的搖籃。

不過,隨着大秦的強盛,疆域的擴展,長安必定也是之後文華匯聚之所在,現在其實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越來越多的來自四面八方的騷人墨客正在長安古都中尋找着機會。

詩文作爲他們必不可少,也最直觀的武器,被用到的時候也越來越多,大秦文壇其實也正在不時裝點着自己的服飾,並慣性的開始沿襲盛唐遺痕,並追逐着日漸遠去,但依稀可辨的先賢足跡↘,w△ww.。

不過盛唐人物,佔盡風流,從初唐四傑,到安史之亂中的李白,杜甫,高適。顏真卿等等。各個才華橫溢。幾爲天授,那是一個時代文華所聚,實非後人可以比肩。

所以,其實處於大秦成武初年的文人墨客們,只能悲哀的發覺,他們好像正處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非常尷尬的時代。

他們既不可能承繼前人之光輝,以他們的才情卻又不能開一派之先河。和正處於幸福中的武人們比起來,他們的些許光芒只能在開疆拓土的功勳之下,黯然失色。

不過,話說回來了,即便武人在大秦朝堂動盪之中,佔盡了上風,但文明的火花,卻在刀槍的護衛之下,已經開始點燃,只待柴禾填入罷了。

對於趙石而言。這些東西他自然不會太過關注,他也沒有那麼敏感而又多愁善感的情懷。天生跟這些東西不搭調。

不過車駕還沒到潼關,幾天的工夫,已經出現了十幾篇詩詞文章,除了兩篇華麗麗的宮體詩之外,其餘皆爲應景之作,得太子殿下讚許,並傳於行伍之中。

這些文章詩詞自然會先來到趙石手中,然後再往後傳。

趙石隨意的瞧了瞧,自然看不出什麼新意來,而且,也斷引不起他的共鳴。

只是他也不是一竅不通,只略微瞧瞧,便能感覺出,這些詩詞文章,即便是宮體詩,也帶着些雄健之意,少有靡靡之音。

這是地理,人情風物,以及時代格局所決定的,並沒有什麼奇怪之處。

而且,他的眼界更加開闊,還知道,七言,五言之類的詩句越來越少,長短句,也就是詞這一形式越來越多的出現,實是受了南唐以及後周,或者是蜀人那邊的影響。

就像府中幕僚們所討論的那樣,詩已盡於前唐,詞將起於江南。

實際上,詞這種形式,早已有之,只是如今更加興盛而已,在趙石看來,詩的形式更難,詞則自由的多,換句話說,作詩的難度現在降低了,是文人們比較無奈的一種選擇,因爲和前唐那些大詩人比起來,後人感到無法超越,於是選擇了避讓而已。

而什麼唐詩宋詞元曲,正是一階階的開始走下坡路,到了元曲,其實就是勉強湊數罷了,已經離開了文人們的掌控,變成了大衆化的歌曲形式。

是進步還是倒退,趙石沒工夫去思量那麼多,之所以還能瞧瞧想想,就是因爲這些跟他的謀劃有着些關聯,但仔細想來,關聯也不是那麼大。

到了東宮長史崔晉崔文顯的一篇“嘗言大同商事啓”(找了很久,給太子上書的文章沒多少,所以名稱會不會出現錯誤,就不管那麼多了,見諒。)引起了趙石的注意。

這是給太子殿下的進言,而又已經形成文字,也就和朝臣向皇帝陛下進言的文書差不多了,說的對於不對,都是要負責任的。

一般照宮中規矩,向太子殿下進言的文書,會很快出現在皇帝陛下龍案之上,即便是現在,也會有專人迅速將這些旅途上出現的東西,快馬加鞭送回長安給皇帝陛下御覽。

這些規矩非常之多,不在東宮呆上一段時日,估計即便是一些爲官多年的朝臣,也不會事事清楚,一般是得到東宮召見,現學現賣罷了。

至於趙石,這麼多年下來,連出席朝會時還會偶爾犯錯,就不用說東宮這裡的事情了。

這篇文章引起他的注意也很正常,大同通商已經數載,如今漸趨混亂,而這次太子代天巡狩,大同商事正是起因。

隊伍後面跟着的參知政事張老大人,也是因上書言及大同商事而被頭一個錄入此行名單的人物。

可以說,不管後來發生多少事情,太子此行又肩負了多少任務,大同商事種種,都將是太子此行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東宮長史在旅途之上進言此事,雖說瞧着有些倉促,但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對於大同那邊的商旅往來之事,東宮從屬不定已經議論多久了呢,只是如此明白的形成文字,照趙石看來,怕是東宮屬官爭寵之舉,用不着他來操心。

而太子那邊夾雜在詩篇當中明發出來,心意就不好猜了,是看重這位東宮長史崔大人的才能,還是屬意於其人的文章,就只有東宮那邊的屬官們心裡清楚了。

趙石不關心這些,他只看重文章本身,其他的都不很在意。

嘗字,可以說是曾經,也可以理解爲嘗試,對於這種文字遊戲,或者是文人們的故弄玄虛趙石也懶得去糾結。

文章不長,這位崔長史也說的並不算多,在這個上面,和滔滔大言的那位張老大人顯然沒法比。

但在趙石看來,卻更實在,文章中所言,真知灼見談不上,但卻可以說言之有物。

顯然,這位崔大人是去過大同的,而且,對化外胡人有着一定的瞭解,尤其是對商人這個職業本身,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實際上,只看完了這篇文章,趙石就明白,這位崔大人對大同商事是持有着悲觀看法的,他認爲大同商旅或可興盛一時,卻最終會走向沒落。

當然,他沒有明說,他只是在文章中做了簡單的對比,大秦物產豐饒,胡人可易之物單一,這樣不對等的貿易,會造成怎樣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掠奪式的貿易,會讓胡人心生怨恨,久之,見識過漢人富庶的胡人,將會做出怎樣的決定,也就分外明白了,文章中最後隱約指出的也正是這一點。

趙石看完之後,撇了撇嘴,和後面那位張老大人雖然論點不同,但可謂殊途同歸,還是在抑商上打轉兒,不過他這裡更進一步,卻想通過抑制漢商來撫慰草原胡人,真的是很奇葩的觀點。

交易不成,白送即可,這他孃的是什麼玩意?

趙石這裡一看完,甩手就扔給了東宮來人,命其傳給後面人等了,東宮來人嚇的一哆嗦,一溜煙的沒了影兒,晉國公只是發了一通火兒,就讓東宮易了主兒,在東宮從屬心裡,晉國公實在比皇帝陛下好像還要可怕上幾分……

說起來,根子上其實還在於東宮地位的問題上,因大秦屢屢因奪位而生紛爭,一次鬧的比一次歡實,所以東宮臣屬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漸漸不再沿用唐制了。

東宮屬從最高的也就五品官,是爲東宮賓客,其實和各府中幕僚無異,在東宮中有職位,在朝堂上卻多無實職,這是東宮之位一直不太穩當的原因之一,也是歷代皇帝將奪位之爭控制在一定範圍之內所做出的努力。

東宮太子佔的優勢很大,卻又沒有決定性的優勢存在,這一套把戲讓大秦皇位之爭逐漸變得越加殘酷了起來,但與此同時,也讓登上皇位的皇帝不那麼庸懦,爭奪皇位的鬥爭不會波及太廣。

誰都明白,這只是相對而言,像長安之變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但皇家卻有自己的章程,登上皇位的皇帝,經歷了太多的爾虞我詐,也就看不慣自己的兒子們安穩而又順理成章的坐在那個位置上……

於是乎,心硬如鐵的大秦皇帝們,便一代代的從血親的圍攻堵截中殺出來,然後毫不猶豫的將自己的兒子們再扔進去,並極力維持着這個矛盾而又冷酷的循環。

而晉國公稍稍表示了不滿,正掙扎在這個循環當中的太子殿下,很快便派人過來邀請晉國公同行,不得不說,在光亮的外表之下,這些皇家子弟看上去也很可憐。

第561章 人情第594章 自污(四)第1466章 參劾第1454章 老僧第198章 軍營第99章 捉賊(三)第308章 聚殲(三)第1240章 西涼(四)第754章 離間第1008章 賜名第17章 血戰(四)第499章 不安第465章 突然第1478章 突兀第278章 關下第425章 軍務第1180章 追問第598章 相聚第1199章 指點第1080章 分裂第213章 年關(六)第617章 家族第696章 苦口第1055章 宴請(二)第813章 着涼第24章 定計第1055章 宴請(二)第817章 天香第471章 激鬥第771章 鏖兵(四)第188章 開始第1433章 謀算第1402章 商隊(三)第1312章 君臣(四)第949章 賞識第1145章 國策第1079章 改變第568章 恩威第1151章 拜會(一)第1212章 富貴第1369章 聚飲(四)第802章 傳話第500章 異心第257章 變起(三)第1111章 盟約(六)第349章 韃靼第750章 太子第1274章 白晝第445章 棧道第196章 音境(二)第407章 獎懲(十一)第684章 相遇(七)第1013章 女眷第七卷千里江山入戰圖五百二十八章 艱途四第1348章 周枋第989章 將軍第211章 年關(四)第1074章 王庭第841章 寧陰第407章 獎懲(十二)第153章 相抗第180章 壽筵(七)今天只能一更了第1281章 天狼(二)第370章 部落第1420章 書信(二)第531章 上門第1295章 求懇第927章 部衆(三)第225章 謀算第104章 目標第334章 山匪(四)第38章 解圍第386章 回京(一)第1409章 情仇第831章 蛻變第1519章 長亭(一)第11章 明晰第50章 定軍(三)第383章 商人第106章 反拙第1212章 富貴第458章 童生第1225章 蠻王第81章 捉賊第1125章 南來第674章 喋血第525章 任命第549章 軍法第811章 駙馬第682章 相遇(五)第47章 剷除第719章 開端(八)第74章 夜戰第1427章 夜談第521章 戰報(一)第1041章 對戰第1249章 西涼(十四)第567章 混亂第769章 鏖兵(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