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7章 左廂

鐵騎縱橫,捲起漫天煙塵。

彌勒川原野之上,到處皆是草原騎兵縱馬奔馳的彪悍身影。

不魯黑臺破彌勒川軍司左寨大營,脫黑脫阿破彌勒州軍司右寨大營,接着兩人率兵合圍彌勒州軍司主寨。

彌勒州軍司副將元正安率兵在主寨拒敵,但野利阿貴棄軍而逃,強敵又是突然來襲,彌勒州軍司上下,漫無準備,哪裡還能守得住。

第二日正午時,主寨已然被攻破,元正安率部退守內寨繼續與敵死戰,部將馬風起等人,卻趁元正安與敵激戰之時,趁亂率軍突圍而走。

元正安獨立難支,但其人在部下之中素有威望,實非野利阿貴等人可比,所率一千二百餘軍兵,幾乎全部戰死於主寨之中,元正安首創十餘處,渾身浴血,猶自奮戰不休。

心腹欲趁其力竭,夾其突圍,元正安卻掙扎怒罵不止,又見麾下軍兵死傷狼藉,已無回天之力,遂趁心腹不備,抽刀自刎而死。

黑山威福軍司,彌勒州軍司兩大邊軍,党項將領之中,卻只元正安一人力戰而亡,時至今日,西夏沒落之景象,已是顯露無疑。

廢話少說,主寨中漸漸平靜下來,脫黑脫阿與不魯黑臺隨即下令,幾個千人隊立即四散而出,開始追亡逐北。

在彌勒川上,到處都是西夏潰兵奔逃的身影,但他們根本不可能逃得出去,來去如風的草原騎兵從後面從容的追上他們,彎刀過處。往往便是一蓬熱血噴灑而出。一個個西夏並被追上殺死。

慘叫痛呼之聲。響徹天地,夾雜着的,則是草原戰士狂野而又嗜血的笑聲。

直到第二日天色將晚,追擊的草原戰士們才陸續返回,他們一個個興高采烈,馬脖子上多數都帶着一個個血淋淋的人頭,一身的血腥氣息,看上去猙獰而又可怖。

這個習慣還是秦人帶過來的。而統領大軍的木華黎,也下令,之後征戰,以人頭來計算各人功勞,不然的話,以草原人的習慣,並不願將敵人的頭顱都砍下來,那無疑是在褻瀆於戰死之勇士。

所以,在草原上,兩方廝殺。除了那些比得之而後快的大人物之外,其他人的人頭並不會成爲戰士們的戰利品。

但隨着秦人在各個部族中影響日廣。這種習俗也漸漸被取代,此時回來的戰士們,就分外欣喜的將帶回來的人頭按次交到一處,記錄下他們的軍功,以待來日論功行賞。。。。。。。。

大秦成武五年四月,西夏黃河北岸徹底失守,黑山南北兩處,黑山威福軍司,彌勒州軍司,盡皆全軍覆沒。

黑山威福軍司指揮使,兀剌海城守將拓跋安明降敵,彌勒州軍司指揮使野利阿貴棄寨而逃,倖免於難。

其餘部將,或死活俘,沒有一個人逃得了的。

而木華黎所率草原部族騎兵,只在彌勒州軍司主寨中,受到了一些頑抗,其餘諸處要地,皆是一鼓而下。

比起黑山威福軍司來,彌勒州軍司的抵抗要激烈的多,讓脫黑脫阿所部有了損傷,雖然不重,但還是讓脫黑脫阿惱怒異常。

草原人向來尊敬勇士,對於力戰而亡之西夏軍兵,安葬了事,但其他只顧着自己逃走的傢伙,卻是倒了大黴。

脫黑脫阿隨即下令,一隊隊的西夏降俘,被押到空地之處,彎刀麾下,立即便是人頭滾滾。

等到木華黎率兵來到這裡,空氣中依舊散發着難聞的血腥味道。

對於脫黑脫阿殺俘之事,木華黎並沒有多說什麼,殺俘在秦軍那裡可能有諸多忌諱,但在草原部族中,卻是屢見不鮮,並沒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就算脫黑脫阿不做,木華黎自己也會下令,殺上一批。

不過在之後,木華黎還是告誡於衆將,西夏盡多漢人,對於這些除了軍兵之外的漢人的處置之權,永遠在他手中,其他人若肆意妄爲,便要受到他的嚴厲懲罰,此令將遍行軍中,任何人不得有違。

隨後,在彌勒川上駐兵一日,大軍啓行,繼續南下。。。。。。。

而大軍渡過黃河的時候,卻已經是十日之後的事情了,這個時候,李刑也已帶兵趕了上來。

但隨着野利阿貴南逃,草原部族南下的消息也已傳開,大軍一路之上雖無阻礙,但勝州,豐州,麟州等處,卻已經是風聲鶴唳。

這些地方,已經是西夏左廂神勇軍司的轄地了。

西夏彌陀洞。

這裡名不見經傳,也不如何險要,但自西夏立國以來,便爲西夏左廂神勇軍司駐地,在左廂神勇軍司威權最重之時,被控豐州,麟州重地,南則威加銀夏,軍令到處,連嘉寧軍司,靜塞軍司也都不敢有絲毫違抗,即便是西夏皇帝的聖旨,也沒有左廂神勇軍司司主的口傳軍令好使。

但世事變遷,如今的左廂軍司已然難尋舊日威風,尤其是當年秦人降將任得敬叛反之後,左廂軍司遭到重創,反而是靜塞軍司一戰成名,之後也徹底脫離了左廂軍司操控。

接下來的數十年間,左廂神勇軍司也漸漸向駐守西夏東北方向的一個地方軍司轉變,待得李元康成爲西夏國相,威權自重,其侄兒李元翰也是異軍突起,成爲西夏諸將之首。

叔侄兩人一內一外,把持軍政大權之後。

李元翰經略東北,掌左廂軍司兵權,左廂軍司才漸漸有了起色。

而今,西夏也流傳着,政出元康,令出左廂的言語,在西夏日薄西山的今日,左廂神勇軍司卻在漸漸重拾舊日威權,這樣的情形,也不得不讓人感嘆世事之奇了。

不過開春之後,還算平靜的左廂軍司駐地,如今卻是一片亂象。

從北邊豐州,麟州過來的信使,一個接着一個,草原人南下的消息,不脛而走。

有的說,草原蠻子已經殺到了勝州,豐州,有的則說,草原蠻子破了兀剌海城,劫掠一番之後,便回去了。

有的更說,草原蠻子在秦人那位大將軍的率領之下,已經破了勝州豐州,直逼麟州,左廂軍司今日便要騎兵,救援麟州了。

衆說紛紜間,左廂軍司上下,軍心漸漸浮動。。。。。。

不過到底這裡是左廂神勇軍司駐地,左廂神勇軍司這些年來,屢攻大同,與金人大同守軍着實打過幾場硬仗,可以說,如今左廂神勇軍司之精銳,已隱隱爲西夏諸軍司之冠。

但遺憾的是,李元翰曾經離開左廂軍司一年多,也就在這一年多時間裡,左廂軍司便迅速的墮落了下來,貪賄橫行,軍紀懈怠,與地方官吏勾結,橫行不法,買賣糧草馬匹軍械之事,蔚然成風。

待得李元翰迴轉,左廂軍司幾乎已經不成樣子了,朝中權貴,左右勾連,將不少軍中棟樑排擠出左廂軍司,任用的則是朝中權貴之親信人等,左廂軍司糜爛之速,讓人瞠目結舌。

不過等李元翰回來,這些人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有着叔父李元康的支持,李元翰整頓軍紀,安插得力部下,懲治不法,人頭滾滾而下,終於重又將左廂軍司兵權徹底握在手中。。。。。。。

爲此,李元康叔侄是沒少得罪了人,朝中又是一番黨爭,向秦人稱臣之議,是李元翰第一個提出來的,往日裡議和之聲不斷的一些大臣們,卻一下掉過頭來,攻訐於這叔侄兩人。

爲此,耽擱了一些時日,西夏使臣纔去到大秦,但朝中風波不斷,國相李元康勉勵支撐,也是焦頭爛額。

實際上,根子還在於,整治左廂軍司得罪的人太多了,河南地,富庶之處,商旅往來,貿易興盛,李元翰的一些舉動,顯然是斷了不少人的財路。

但李元翰已經顧及不到那麼多了,即便是叔父來信,字裡行間,都透着讓他處事的圓轉一些,給人留些餘地的意思。

不過李元翰心中隱有恐懼,哪裡會聽這個,當即就頂了回去,徑自整飭軍伍,操練人馬,更是將手伸向了嘉寧軍司,在去歲冬天,親至嘉寧軍司,以嘉寧軍司司主私販軍械事,不經有司,便鞭了嘉寧軍司司主三十鞭子,奪其兵權,令副將野利宏吉掌嘉寧軍司軍權。

這一下,真的是捅了馬蜂窩,可供人攻訐之處實在太多太多,便是李元康,也再壓制不住,朝中已經隱隱傳出,要押李元翰進京入罪之說。

但李元翰在送給叔父的私信當中則言,使者入秦已久,卻無消息傳回,秦人居心叵測,不得不防,侄兒統左廂軍司重兵,爲國守邊,責無旁貸,若果秦人無意於我西夏,侄兒所犯罪責,當一力承之

但秦人若來,侄兒當領兵與秦人戰於沙場,爲國盡忠,雖死無憾。。。。。。。

語出不詳,李元康攬信而觀,心中雖有惱怒,卻也盡多不安,最終,腦海中只浮現出四個字,國事維艱。。。。。。。。

求贊,最終那一場戰事,阿草現在開始琢磨,應該怎麼來描述了,大家盡請期待,別忘了投月票。)(未完待續。。)

第1372章 交託第899章 圍城第1009章 功勞第307章 聚殲(二)第671章 伴駕第936章 權勢第1427章 夜談第1385章 糊弄第783章 議和(五)第1047章 狂勝第1395章 讚語第1265章 韋州(十一)第440章 演武(二)第30章 殘軍第1428章 夜談(二)第146章 出行(五)第737章 退兵第371章 誓言第1396章 破敵第809章 桃林第701章 亂子(二)第133章 先生(四)第780章 議和(二)第1058章 翻臉第1257章 韋州(三)第382章 豪傑(六)第210章 年關(三)第1105章 商人(八)第497章 軼事第1343章 大事第85章 風雲(三)第763章 入甕(一)第1325章 消息第21章 意外第901章 猛虎第470章 秘聞第478章 圍城第1430章 巡狩第1304章 論政第829章 皇權第814章 內衙第1109章 盟約(四)第1130章 喜事(二)第623章 相鬥第1229章 軟硬第1444章 文樓(四)第430章 遊園(三)第55章 奴才第803章 漏風第763章 入甕(一)第218章 偶遇第208章 年關(一)第1148章 國策(四)第279章 血流第1560章 狹路第1394章 交底第42章 謀算第1567章 風雪第243章 崩殂第1280章 天狼第864章 吉兆第1494章 入城第157章 祝壽(七)第268章 絕情第1356章 大將第126章 波瀾第1465章 家宴第862章 收官第334章 山匪(四)第655章 同窗第305章 完顏第1185章 家事第375章 遇匪(一)第130章 先生(一)第711章 妹夫第896章 悄臨第1007章 戰果第558章 寨子(二)第1243章 西涼(七)第1117章 盟約(十二)第1267章 軍心第20章 戰後第490章 勞軍(二)第816章 內衙(三)第972章 女奴第16章 血戰(三)第1406章 夜宴(二)第1200章 祭祖第770章 鏖兵(三)第1335章 質問第1318章 偶遇第440章 演武(二)第1146章 國策(二)第1289章 歸來第1414章 兄弟第1562章 大軍第600章 來人第491章 青龍第495章 風起(四)第408章 親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