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五章 主力出現

東海郡,乃是舊南青州所在,郡治在朐山縣。當初越王勾踐爲了入霸中原,在朐山附近建都。

秦一統天下後,朐山縣一地立石爲界,爲大秦的東門,也就是秦朝的極東之地。朐山縣外朐山港,是一個天然良港,在港外有一海上大島鬱州遮蔽,所以不用懼怕遭到海上風浪襲擊。

朐山縣位於登州和江都兩大港之間,本是地理位置極其出色,但無耐東海郡人煙稀少,在大業七年時全郡也只有二萬七千戶,在全國中位於下郡。

於是朐山縣就孤伶伶的懸在這東海之邊,差一點被人遺忘了。但也因此躲避了隋末的天下大亂,無數百姓都蜂擁至此避難。海東豪傑臧君相從流民中招募精壯乘勢而起。

眼下杜伏威五萬江淮軍逼近東海郡,已將朐山縣包圍得水泄不通。

杜伏威大軍北上之後,趙軍駐紮在東海郡的人馬,爲了收縮戰線,當下放棄了東海郡絕大部分城池。宋金剛率領御衛軍主力,已是退到了琅琊郡,而東海郡郡治朐山縣,交給他的部將虎牙郎將高濤駐守。

高濤就是上一次幫助李重九攻下高句麗都城平壤的原隋軍將領。因破平壤之功,高濤已被李重九提拔爲虎牙郎將。因爲御衛軍新立,李重九將當年被俘的隋軍府兵中,願意加入趙軍的士卒,挑選了兩千人加入御衛軍,加強御衛軍的戰鬥力。

這些被俘隋軍府兵,都算是從軍很久的老兵了,戰鬥經驗十分豐富,對於新成立的御衛軍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一到御衛軍,不少人就立即被提拔爲低級將領。

高濤駐紮在這朐山城中三千士卒,其中有五百名隋軍老兵,不少人已是充爲夥長隊副隊正,至於其他士卒。也多是東海郡本地的子弟兵。當年臧君相被殺後,他的五萬部屬多半投降趙軍。

徐世績將臧君相的五萬人馬,大部分淘汰回家,讓他們去耕田。只是揀了其中精壯五千人。這五千人精壯,屯衛軍拿走一半,剩下一半歸給宋金剛的御衛軍。宋金剛直接將其中一千五百名士卒,調給了高濤。

所以說現在的朐山城內,趙軍這三千人馬雖是剛剛組建的新軍,但論戰鬥力實不遜色於一般的久經沙場之師。

三日前當杜伏威打到朐山城下時,聽聞城內只有三千人馬,不以爲意,當即派人勸降。但杜伏威的勸降被高濤拒絕。杜伏威大怒派他的大將之中,最驍勇善戰的王雄涎率領丹陽精兵攻城。

結果王雄涎攻打了兩日。卻拿朐山城沒有絲毫辦法。

杜伏威得知消息後大怒,但他又不可能率這五萬人馬,一直圍攻這朐山城。

在杜伏威的計劃之中,攻下臨沂縣之後,琅琊郡唾手可得。這時候無論是向西,收取濟北,齊,魯二郡,兵壓黃河,還是東顧北海,高密。東萊各郡,奪取山東,坐海而望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收了山東之後,江淮揚州就連成一片。江淮軍就可以用江揚之富庶糧米,養山東善戰之師,有了山東的拱衛。無論將來和李唐,趙國任何一方翻臉,他杜伏威都有一戰的底氣。

所以杜伏威取大放小,他覺得朐山城這兩三千人馬不過是蝦兵蟹將,自己的義子王雄涎不用數日就可以收拾了。自己沒必要在這裡耽擱功夫,延誤北進的時機。於是杜伏威令王雄涎率八千人馬,駐紮在朐山城城下圍城,自己率領江淮軍主力繼續北上,進入琅琊郡,圍攻琅琊郡郡治所在臨沂縣,同時尋求與宋金剛御衛軍主力決戰的機會。

現在王雄涎的人馬,已是昨日晚上已是攻陷了城東的碼頭,將朐山港封鎖。

海面上的漁船都是被江淮軍收羅起來,下令停靠在岸邊。港口漁村上挨家挨戶地搜查。當地漁民百姓們都被轟出了自己的屋子,然後被江淮軍關押到一處,之後一切糧米食鹽都被江淮軍士卒收繳起來,甚至連屋子外曬着的鹹魚都不放過。

隨即穿着青色戰襖江淮軍士卒,在港口這裡用土木簡易壘築了兩個小堡,封死了海上的出口。

高濤自然知道江淮軍這麼做的用意,封堵了朐山港也就斷絕了,城內守軍補給來援。不用幾日城內兵糧就會消耗一空,這時候江淮軍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攻破朐山城。

當初高濤認爲朐山城是死城,早晚都要被佔據有優勢兵力的江淮軍攻下,與其如此,倒不如將他放棄,退至青州防守。

江淮軍佔據地盤越多,越要分出兵力卻防守,而趙軍雖然放棄幾個郡,但是兵力收縮卻得到加強,這是高濤向宋金剛獻策的意見,不爭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沒有料到宋金剛,想也不想就拒絕了,直接下了軍令讓他率領本部三千人馬守住朐山港,並告訴他五日後援兵就會抵達。

高濤不明白宋金剛爲何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但他見自己申述無效後,還是決定執行命令。將士以服從決定爲忠誠,哪怕這個決定是錯的,在高濤的念頭裡就是這樣,就好比當初征討遼東時,明知高句麗是死地,但是三十萬隋軍府兵仍是義無反顧。

現在高濤與他將士,經過兩日激戰後,仍在朐山城堅守。

眼下處境雖十分艱難,但不會比當初徵遼時候更差。

高濤如此寬慰着部下,同時前往看望傷兵。傷兵營內聚攏了兩三百號士卒,高濤平日愛兵如子,現在袍澤受傷,他自也是要慰問的。傷兵營裡醫藥都缺,不少人都是他當初一併從高句麗出生入死回來的袍澤,這一次沒有折在遼東,好幾人卻是死在了朐山城。

高濤見了這一幕,這一點眼淚落下。當初遼東回來的大隋士卒,是死一個少一個。

走出傷兵營後,高濤又巡視城牆上守備,趙軍士卒們都是精神疲憊的依在城牆一旁,而城外則是彪悍勇猛的江淮精兵。眼下城中缺糧這才最令他睏乏的,但幸虧眼下軍心沒有動盪,只是不知能夠堅守到第五日。

高濤正在思考應之策。

“漲潮了,郎將!”

聽着士卒的話,高濤轉過頭看向海面上,但見波濤起伏,海面銀星點點,遠處的鬱洲島上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色,高濤聽說這鬱洲島上有仙人之說,還聽說似乎田橫也在此島上駐過,但不知是不是他麾下五百壯士自刎的那個島。

當初南朝失了淮北之地,宋明帝僑置青、冀二州於海上鬱洲,是準備要以此島爲基地,反攻淮北的,但志大才疏的宋明帝,最終沒有實現這一天,反而是鬱洲島上留下了不少開墾的江南僑民,現在島上也有不少漁民居住。

正在高濤想着這些的時候,突然看見鬱洲島附近有着黑色的小船,從岸上劃離,這黑色的小船似乎並不止一艘兩艘,而是十艘百艘之多。而岸上似乎也有無數的將士正等待登船。

高濤心底一震,但他的部下更關切問道:“郎將這是什麼?”

高濤不敢確定這是否援兵,於是道:“這裡看不清楚,隨本將上望樓看了再說,爾等不可呱噪,一如平常,不可讓江淮軍看出的異常。”

“諾!”

城下江淮軍駐紮之地,十分低窪,根本不可能看到鬱州島上的情況,所以這一幕只有城頭上能見到。

高濤登上城東望樓,想看得更清楚一點,果真這個角度可以十分清晰看見海灣上的全景、確實是無數船舸正朝朐山港北面而去。每艘船上載着八至十人的士卒,這些士卒身上都是穿着赤甲。

高濤心底一陣激動,他手中的拳頭握得緊緊的,他已有九成九確定這是趙軍的人馬了。不過他又想這援兵又是從何而來呢?憑着宋金剛手頭的兵力,防守琅琊郡都不夠的,哪裡還能派出援軍在這裡登陸。

不過高濤確信這登陸的士卒,確實是趙軍無疑。

趙軍士卒乘着這漲潮的勢頭從北側海角山頭那登岸,那北側海角距離城下有兩三裡的距離,江淮軍以爲根本不會有趙軍援兵,何況唯一可以登陸的港口又被他們封鎖住了,所以根本沒有派士卒,卻防守這山頭上,甚至連一個嘹望哨都沒有。如此正給了城中援兵一個登岸的機會。

數百艘戰船乘着這漲潮的契機,順利避開了岸邊的礁石急流,大多順利地在海角上登陸。

“成功了!”見到這一幕高濤,不由興奮地揮舞了拳頭,當下噔噔地下了城樓對部下道:“立即挑選死士,隨我襲營!”

部下領命而去。

高濤不知道,此刻在鬱州島北面海域上,上百艘渡海大艦在海面上停泊着。

艦隊浮海,望去猶如一團烏雲,籠罩在海面之上,艦上的桅杆密集如林,直豎仰天。

這是趙軍的海上艦隊,而出現黎陽渡的三百艘河船,則是程名振率領一萬趙軍水師。

而李重九率領的趙軍真正主力,正在此地,其中有三萬武衛軍,翊衛軍士卒,以及五千廷衛軍和三千操船水手。

海面上一片風平浪靜,但海面下卻是暗流涌動,正如馬上入夜的海灣,就要迎來一場廝殺一般。

第七百八十一章 白道第四十八章 久利商會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八百二十一章 伐唐之議第四百一十四章 河北爭雄第一百七十九章 緩稱王第四百九十章 卻月之陣第二十二章 相知於心第兩百三十九章 破城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五百三十三章 無定河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六百二十九章 你還不配問第四百四十八章 不知好歹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七百一十九章 瓜洲之戰第一百一十六章 幕僚班子第七百三十二章 水淹(第二更)第一百九十章 室得芸的心意第兩百五十二章 排場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挾?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三百二十三章具裝甲騎的威力第四百九十六章 安定民心第兩百五十五章 一面第五十一章 豪門惡奴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七百五十四章 嫌隙已成第二十四章 鏢行天下第七百一十三章 三門峽(第二更)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九十二章 走私乃暴利第五百一十七章 滅國第兩百七十四章 幽州鐵騎第三百一十二章 突厥的信心第七十章 恰英雄年少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三章 故人重逢第六百七十六章 刎頸之交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四百九十一章 背信棄義又如何第八百一十一章 李元吉降趙第三百八十二章 花開堪折直須折第六十章 見與不見第兩百三十九章 破城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一章 偃師之戰第一百五十一章 控制地方第一百二十六章 夜襲第兩百三十六章 柳城之戰第兩百三十七章 樓車第八百二十九章 陰謀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三百八十三章 李密心聲第八百四十五章 掃清障礙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兩百四十章 遼東之事第四百八十七章 分進合擊第三百六十五章 收得人心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六十三章 重地晉陽第八百二十五章 勸立太子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四百三十三章雪中之戰第兩百九十八章 花郎道第六百八十八章 鳥盡弓藏第七百三十一章 第一道埋伏第一百四十八章 微服下鄉第六百三十章 洛陽十年第八百一十一章 李元吉降趙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六十三章 一吐心頭氣第三百六十一章 紅顏一怒第七百九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兩百九十一章 挑撥第四章 恩威並濟第四百五十九章 試探第七百六十四章 回家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三百六十二章 北歸之戰第五百一十章 水淹永年城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八章 羊大爲美第一百六十二章 登門第七百七十八章 北伐(第一更)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六章 黎陽之雨第四百九十五章 錯綜複雜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八章 變卦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上品士族第七百八十三章 抓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