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選拔精銳

涿郡演武場。

豔陽高照,樹葉不擺,天氣格外的悶熱。

演武場內三通鼓響後,一排扎着頭巾,戴着皮製護胸的郡兵弓手一併舉步上前,站在一條白線之後。

這一排郡兵的臉上各個神sè凝重,雙目中緊緊的盯着距離七十步後的用草紮成的箭垛。

又是一通鼓響,郡兵弓手各自從革囊抽出箭來,用扳指扣住弓弦上矢。衆人皆是一深一淺緩緩調勻呼吸,不少人額上的汗水已是一道道從臉上滑過,但卻無人敢伸手去擦拭。

再度鼓響後,郡兵弓手開始用箭連shè,只聽咻咻的箭羽破空之聲,箭垛上紛紛扎滿了箭鏃。

“中了!中了!”有人則是大喜。

“差一點。”有人則是臉sè一僵。

但無論如何,每人的神情都是極度關切的。

六矢過後,鼓聲再響,衆弓手皆是將弓放下,這時他們方纔敢伸手擦汗。

之後一旁官吏,左右一個人,手裡拿着文書筆墨上前,一一到箭垛之前,記錄各人shè箭的成績。

而弓手們則是紛紛交頭接耳議論起來,不過儘管這時人人臉sè凝重,沒有絲毫輕鬆的意思。

在遠處一旁的涼棚內,尉遲恭,徐武正穿着一身鎧甲,與盧承慶一併喝着酪漿消暑,同時亦等待這弓手的成績。

不多時,統計官即上前,言道:“稟告兩位將軍,盧郡丞,郡兵甲字團三十名弓手,成績已出。”

“念!”徐武將酪漿擱在一旁,身子一直。

“諾,考覈用弓一石五斗,距七十步,六矢中三者,爲上矢,六矢中兩者,爲中矢,六矢中一者爲下矢,一矢不中者罷黜。三十人中上矢者一共兩人,中矢者六人,下矢者十人,一矢不中者十二人。”

“嗯。”徐武將名冊拿來看了一遍,簽上自己名字,又交給尉遲恭。

尉遲恭掃了一眼,亦簽上自己名字,向盧承慶點了點頭。盧承慶看完後言道:“中矢者十八人,拔入府軍,一矢不中者,擇ri再試。”

“諾!”

“換第二批!”

隨即鼓聲再度響起,得知自己入選府軍的士卒,不由是狂喜,而落選之人,不免垂頭喪氣,不過對於他們而言,還有第二次機會。

在演武場外,上千名未試的郡兵聚集着,亦正各自攀談。

“賀老刀,你說這開一石五斗的弓,未免太難了吧,你說說看,說說看。”

“誰叫你自個平ri懶得打熬氣力,整ri就知惦記者窯子裡的姑娘,你二哥說沒錯,早晚有一ri,你死在姑娘肚皮上。”

“都這時候,賀哥,你還說這風涼話,有什麼訣竅,快教教兄弟我。”

“沒啥子,訣竅,不過是心手二字罷了。”

“週三六,你說我昨ri聽我那弟兄說了,這一石五斗的弓,實在太難了,當年天子爲了徵遼東,在涿郡募驍果軍,亦不過要開的一石二斗,能shè兩百步即可,這一石五斗,如何能shè。”

“那你可就錯了,聽說了嗎?咱們尉遲將軍,那ri在演武場,拉斷了三張三石強弓,最後開得六石強弓,猛人啊。”

“哎,這我咋不知道,人家尉遲將軍乃是天上武曲星下凡,也是我們凡人可以比得。我以往在郡兵時,開得不過是一石弓,眼下這一石半的,實在是難啊。”

“你就碰碰運氣吧。”

“徐哥,聽說這一次分上矢,中矢,下矢三等,以徐哥你的箭術,拿個上矢不過是唾手可得的得。”

“嘿嘿,平ri是如此不錯,但也要試過才知道,話先不能說滿了。”

“徐哥,你還是這般,如按校尉與我們說了,考覈得上矢者,入府軍即爲上卒,每月可給家裡領米二斗,中矢者爲中卒,每月領米一斗五,下卒嘛,就只有一斗了。況且聽說得上卒的,將來可優先拔爲隊副,隊正,徐哥,以後你可得罩着我啊。”

“哈哈,一世人兩兄弟,說什麼客氣話。有我徐某一口飯,就有兄弟你的。”

而於此同時,在涿郡另一個演武場內,則是近千弩手,在進行考覈。

考覈大致於弓手相當,也是六矢中三者爲上弩,次中弩遞推,弩手的標準,則是必須臂開三石強弩,shè一百步以外中者方可。

幽州刺史府內。

溫彥博,魏徵,盧承慶,尉遲恭,徐武等人一併前來,向李重九稟報這次府軍篩選之事。

李重九看完衆人各自奉上的報告後,還是相當滿意,這一次府軍選拔,由原郡兵內部自行選拔,而郡府方面派人監督,雙管齊下,不過三ri就將幽州郡兵考覈全部完成,效率還是很高的。

李重九言道:“涿郡一萬郡兵,有三千餘人不第,這些人你們如何安排的?”

尉遲恭抱拳言道:“啓稟郡守,不第的三千餘人,我們準備擇ri再考覈一次,就算入選府軍的士卒,我們也會再考覈一次,以兩次成績之中,擇優者錄取。”

李重九點點頭言道:“如此甚好。但是兩次皆不第者呢?若是如此,我軍上下不是隻以弓弩兩道考覈士卒了嗎?而錯過其他良才。”

尉遲恭言道:“騎兵另外篩選之法,容卑職再行報之。”

李重九心中對這等選兵之法,還是覺得頗有不完美之處。他將選兵之事,交給尉遲恭,徐武二人去辦,是想讓他們先試做出成績。而他們用弓弩二道考覈士卒,確實也是無可厚非,畢竟郡兵一貫是以強弓硬弩作戰的。

但如此令李重九不由聯想到了歷史上的宋軍。宋朝的軍隊,就是以弓弩篩選士卒。

宋軍的作戰理念就是,番長於馬,漢長於弩,制騎以弩。

宋軍選拔也以弓弩爲主,弓兵分三等,開九鬥(宋斤與隋斤不等)弓爲一等,八斗二等,七鬥三等,弩兵一等爲二石七鬥,二等爲二石四鬥,三等爲二石一斗。比如大宋中禁軍中上四軍的天武軍,官兵開弓必須爲九鬥,開弩必須二石七鬥。

如此風氣之下,因此宋軍至上而下,用史書上的話說,就是弓弩嫺熟,而刀槍稍練。這一點不僅僅是宋軍,明末的明軍,以及清末的清軍都是如此。

李重九言道:“吾軍雖強於弓弩,但必須同時習以步戰,作戰使得士卒人人敢於爭先,刀槍亦不可輕忽。若人人重於弓弩,卻無人敢上陣血肉死戰,長此以往必成弱軍。”

尉遲恭,徐武聞李重九之言,皆是上前請罪,言自己確有不周之處。

一旁魏徵言道:“尉遲將軍雖有思慮不足之處,但此考覈,也不過是汰弱留強之法。至於刀槍棍棒,難有人考覈,未免有所弊病。”

李重九知這也是實情,刀槍棍棒有所長,沒有一個具體標準,容易爲人舞弊,不似弓弩,六矢中三中一,都是衆人可見的,權衡的。沒辦法這就是制度的弊病。

不過李重九仍是言道:“府兵乃是我幽州之jing銳,既要本着寧缺毋濫,也不能缺漏任何良才,凡是長於陌刀,刀槍者,凡事身有所長者,你們經過認可後,報知於我,我可將之拔爲府軍。”

聽李重九這麼說,尉遲恭,徐武當下都是領命而退。

最後經過這一番篩選,李重九從三萬五千餘郡兵番兵,以及高,羅二人降軍之中,挑選兩萬五千人加入府軍。

府軍之中,自然是待遇優厚。

上卒每月可有兩石之米,換在若沒有青壯男子的家庭,這米糧足以讓一家三四口,衣食溫飽。至於中卒,一石五斗,也算可以渡ri,不過至少家裡人吃飽肚子還是可以的。至於下卒一石,就是十分勉強了,家裡人必須另外找些生計。

此制度現在雖聽起來,不甚理想,但比之當時大隋府兵,已是天上地下。要知道幽州府軍待遇相當於半僱傭軍。而當時隋朝府軍,只是享有免役的優厚,除了戰鬥獲勝之外,沒有其他任何收入。

這也是爲何到了唐時,府兵軍戶漸漸破產,導致府兵制度崩潰的原因之一。

至於其餘,盡數汰爲鄉軍,而高句麗,契丹降卒一萬餘人皆是編入鄉軍,另外又從地方募集了一定鄉兵,鄉兵亦抵達兩萬五千之數。

鄉兵的優厚,就是給與兩人名額的,兩年稅賦減半,應徵兩年。李重九對於鄉兵則是採取義務兵制,規定幽州內男子成丁之後,皆必須入鄉兵輪替。

鄉兵不同於郡兵,於各縣就近入籍,於各地作地屯墾,鄉兵每五ri中選一ri練兵,每一個月中可有五ri回家省親。並且鄉兵不歸幽州刺史府統轄,而是歸於六郡都尉,副都尉掌管。

至於府軍,李重九命令王馬漢爲翊衛大將軍,萬勝軍,突騎團,以及三千漢軍騎兵,一共九千兵卒一律編爲翊衛軍屯紮於御夷鎮。

薛萬徹,薛萬述分別爲鷹揚郎將。

尉遲恭爲武衛軍大將軍,率領一萬武衛軍,坐鎮於涿郡薊縣。

曇宗爲驍衛軍虎賁郎將,率三千驍衛軍,駐紮於上谷郡易縣。

烏古乃爲驍衛軍虎賁郎將,率三千驍衛軍,駐紮於安樂郡密雲縣。

府軍分爲翊衛,武衛,驍衛三軍,雖是駐紮四地,但是彼此距離都不遠,必要時,可以隨即增援邊境各郡戰事。(未完待續。)

第九十六章 汾水投書江山國色 第三百七十章 除夕之日第五百零九章 土山臨城第七百四十七章 一同前行(第一更)第六百三十六章 陌刀第三百零七章 高句麗府軍第三百零五章 涿郡二三事第十一章 我不是惡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七百六十九章 誰來主事(第二更)第七百六十一章 生亂第五百六十七章 焚城第五百九十六章 孟海公第八十七章 少女,生意不是這樣做的第六十九章 一箭驚敵第八百一十九章 正朔第八百二十二章 已有決斷第五百七十章 城下之戰(第二更)第二十章 荊聶之士第七百零一章 李建成中計第六百六十七章 國破(第二更)向大家誠懇致歉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兩百四十三章 大勝第一百三十章 露布告捷第三百九十章 殺機第兩百二十八章 收服遼西靺鞨第六百二十五章 斬草除根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七百四十章 緣分天定第四百六十一章 不可再忍第八百四十六章 三條方案第一百七十五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一百四十二章 抄家第六百七十一章 美人計第六百零六章 開國四將(第一更)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八百零九章 遼北五郡第一百三十八章 半渡而擊大結局明天更新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三十五章 流賊將至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七百九十三章 反攻第五百七十九章 老油條(第三更)第四百五十一章 各路人馬第五百一十七章 滅國第一百五十四章 塞外胡騎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一百七十一章 宴無好宴第七百一十六章 敵將降伏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七八三十五章 安定江淮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屍山血海第六百七十三章 登陸東萊第八百三十六章 天下爲棋第六百三十三章 白狼城第三十一章 白馬寺前一布衣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九十五章 汾陽宮之圍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六百三十一章 浮萍第八百一十章 草原分封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七百零四章 河陽攻防戰中第四百零八章 義成公主第一百九十四章 突厥汗庭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六百三十三章 白狼城第五百九十五章 回洛陽第六百七十四章 聞風而降第七百八十七章 決戰(第二更)第四百八十七章 分進合擊第七百零六章 夜襲第三百四十八章 太原郡攻略(二)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八十八章 長弓在手第一百八十六章 追擊第九十三章 突厥狼騎第三百章 萬箭齊發第七百二十四章 火攻第二十章 荊聶之士第十二章 折服以言辭第一百三十二章 士氣第三百五十一章 河東之爭第六百五十四章 隋軍戰俘第兩百三十一章 名士來投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腹之患第八百一十四章 河南烽火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五十九章 我就是王法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第四百一十章 與民同樂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