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四十四章 凱旋而歸

蓋牟城之戰三ri後,雨季已是過去,整個遼東陷入了夏ri悶悶的溼熱之中。

數千高句麗鐵騎踏過,已染成殷紅sè的梁河,趕到蓋牟城城下時,無數烏鴉聽到人聲,轟地一聲以上飛上了天空盤旋,宛如一片黑雲盤旋在頭頂。空氣中佈滿了腐臭的味道,即便在太陽的暴曬之下,也不能驅散。

身揹着五刀,騎着高頭大馬的高句麗西部傉薩淵蓋蘇文,率領着遼東城,卑沙城,高句麗靺鞨兩族戰士共三萬援軍,抵至樑水下。淵蓋蘇文霍然跳下馬來,樑水的河灘上,箭羽密密麻麻的蜇在地上,好似田邊的亂草般生長,樑水爲屍體所絕,幾乎斷流,倒斃的戰馬,折斷的矛戈四地遍是。

高句麗最引以爲豪的鐵騎jing銳,陷在樑水河之中,戰馬的屍體,擱淺在淺灘中,殘破的牛角鐵兜在水面上露出一角,下方的勇士身中數箭,顏面朝天。

蒼蠅附在屍體上,一頭野狗肆無忌憚地蹲在河邊啃食着半支人手,淵蓋蘇文突然從背後拔出刀來,猛然朝這野狗一擲。只聽嗚地一聲!這頭野狗額頭中刀當即斃命。

淵蓋蘇文猛然轉過身來,面sè鐵青,身後是佈滿屍體的樑水和平原,以及被夷爲平地,燒作爛瓦的蓋牟城。一旁大模達,末客的高句麗大將皆是垂下頭來。

淵蓋蘇文沉聲言道:“蓋牟城有大軍一萬,怎麼可能一ri就陷落。只需三ri,三ri,我誘敵的計謀就是可以實現,三萬大軍前後夾擊,這蓋牟城就是漢人的葬身之地!”

一旁的漢籍大將崔慈,言道:“守將有堅城而不固守,卻出城野戰,顯然是中了漢人的誘敵之計。聽說這李重九雖在草原上立國不足兩年,但無論奚部,遼西靺鞨,漢人都統御在他的旗下,連戰連捷,此人不簡單將來會是我們南下的勁敵。”

而淵淨土則言道:“兄長,我看倒不必畏懼此人,當初李重九攻上谷時,也不是被宋金剛打敗,後來用了計謀,方纔奪了上谷郡全郡。可見他用兵不過如此,若是堂堂正正擊之,他絕不是我們大高麗的對手。”

淵蓋蘇文一擺手言道:“宋金剛擊敗李重九又如何,最後還不是丟了上谷郡。成王敗寇,李重九此人善用詭計,今ri之教訓我等就必須牢牢記住。”

崔慈欣賞地看了淵蓋蘇文一眼,心想這位西部傉薩,雖年紀輕輕,但胸襟卻不在其父之下。不過崔慈皺眉言道:“但是這一次渡遼水出擊失利,恐怕會給朝中大人,在王上面前攻擊我們的口實。而大對盧,乙支大人也是希望我們能先平百濟,新羅,再向隋用兵的,恐怕這次他不會替我們說話。”

淵蓋蘇文聽了雙眼一眯,言道:“你們不知道王上快不行了,恐怕眼下無暇顧及我們的事了。”

就在淵蓋蘇文在樑水邊震怒時,李重九已是率領大軍,與救下的漢人,解着三萬高句麗百姓俘虜,以及十萬石糧食,以及繳獲的無數兵器甲仗,滿載而歸渡過遼水,返回遼西。

大軍凱旋而歸,漢軍將士唱起了得勝歌。大風飛兮旌旗揚,大角吹兮礪刀槍之高歌迴盪在遼水河畔。一旁的奚族,遼西靺鞨,丁零族聽了覺得曲調雄渾,亦是合起拍子唱了起來。

大軍歸來的消息,早就令ri夜守在遼水邊,等候消息的溫彥博聞知。當下遼水河畔渡口,溫彥博帶着衆文吏在此迎候。

萬千將士得勝高歌的聲音遠遠就飄來了,溫彥博見到大軍上下士氣高昂,身旁押解着高句麗戰俘,以及連綿裝載着大車,終於確認了大軍大勝的消息。

原先作爲太原溫氏,士族子弟出身的溫彥博,雖沒有歧視寒門的偏見,但終於有種居高臨下之感。李重九雖治理懷荒鎮有方,但這不足以令他衷心敬畏,他深信換了他也一樣能將懷荒鎮治理好。但是今ri看着李重九率大軍攻破蓋牟城,將失陷百姓救回,擊敗高句麗大軍得勝而歸的一幕,心底最後一絲疑慮也沒有。

無論是何等盛世,若是沒有強大武力的守護,也是一切成空。李重九能於艱難之中,取得這場大捷,足見其勇略。

待李重九可汗大纛飄揚在遼水邊時,溫彥博當下率領身後隨軍文吏一併上前,於道旁拜伏行禮言道:“賀使君破東夷,得勝而歸,能在使君麾下爲官,真乃卑職的幸事!”

李重九於馬上聽了溫彥博這話,不由一怔。漢人自古以來一直持華夷之辨,天下分爲五分,以華夏居中,之後分四夷。當年各國都是自居正統,將他國視作蠻夷。如南北割據時,各持正統,南朝謂北朝爲‘索虜’,北朝指南朝則爲‘島夷’。

居爲正統,那麼向不服王化的四夷用兵,就有了天然的口實,對於一向講究師出有名的儒家而言,如此興兵根本不需藉口。這點就連四方蠻夷也有,高句麗在好太王時,高句麗版圖達到最大,一時也有和中原,並稱爲南北二朝的野望。而ri本人呢,雖侷限於島國之內,但也要弄一個蝦夷族來稱爲蠻夷來代代討伐,以表示自己爲正統。後來武家最高權位就稱爲徵夷大將軍。

溫彥博如此之說,如同視李重九漢人正統,可征討四夷,同時也委婉表示他希望李重九,有朝一ri,繼承漢統,君臨天下。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述志,李重九則是追想到,歷史上漢武唐宗,之所以稱爲武功之盛,更勝於歷朝開國太祖,原因在於他們擊敗了周邊四夷,而並非一統國內。身處於這樣一個大時代,若不南征北戰,外服四夷,作出一番偉業來,豈非辜負了此生。

李重九下馬扶起溫彥博來,言道:“溫司馬一片苦心,我已明白了。”

溫彥博看着身後重歸故地,喜極而泣的通定鎮百姓,又近了一步,言道:“使君能救百姓於水火,實有仁君之心。”

李重九心道莫非溫彥博是在暗示自己稱帝。

大軍渡過遼水,返回懷遠鎮駐紮。因爲通定鎮已成一座死城,李重九決定將之放棄,將解救下來的三千多百姓,安置在懷遠鎮之中。此外懷遠鎮八百守軍,顯然是不足,李重九決定升任烏古乃爲懷遠鎮鎮將,讓他率七百靺鞨,丁零兩族戰士駐紮城內。而遼東郡暫時廢除,將懷遠鎮置入遼西郡中。

而遼西郡李重九就決定讓楊林甫爲郡守,趙雀兒率領一千五百漢軍,駐於柳城。這一千五百兵卒,一部分是原先柳城的降卒,一部分則是上谷郡郡兵。而突地稽在遼西,所建新城也差不多完工,而丁零部崔序也打算效仿突地稽也建一座新城,如此遼西郡,加上懷遠鎮就有四座城池,互爲犄角,只要不是羅藝,高開道,高句麗聯合來攻,也是不懼。

將遼西局勢安排妥當後,下面就是犒賞三軍了。從蓋牟城一共奪來十萬石軍糧,其中五萬是通定鎮被高麗據人奪取,現在都落在李重九手中。李重九決定將丁零族分一萬石,遼西靺鞨分三萬石,剩餘六萬分別置於懷遠鎮,柳城之中,以備軍糧。

而從高句麗手中繳獲兩千具鎧甲,李重九依舊自留一半,而剩餘奚人分了五百具,靺鞨,丁零同分了五百具。其餘破城所獲的金銀銅錢,也是如此劃分。

最後則是三萬高句麗戰俘的處置了,不少大將都勸李重九將他們盡數殺之,爲子弟報仇。不過李重九沒有答允,只是將三百多名出征過通定鎮,製造過血案的高句麗將領一併殺了。至於戰俘,則是給了靺鞨,丁零,奚人三部挑去作爲奴僕,至於三部挑選剩下的萬餘人,準備賣給草原上突厥,鐵勒,或者其他勢力。

奚人,丁零,靺鞨三族經過一番爭執,最後各取所需,終是皆大歡喜。次ri大軍離開懷遠鎮,帶着戰俘返回遼西,路經醫巫閭山時,決定入廟祭祀。

當李重九帶着溫彥博,楊林甫,漢軍,三族大將,以及三百甲士進入山廟時候。廟祝早就帶着所有弟子下山迎候。

“恭賀使君風滿面,果是得勝而歸!貧道riri在此於廣寧公前爲太守祝求,今天終算達成所願。”

朝廷封北鎮山神爲廣寧公,廟祝riri祝求真假當然是誰也不知,故而此言一出衆將都是冷笑,王馬漢直接言道:“某等捨生忘死陪同太守苦戰得勝,這麼說來都是你的功勞了。”

廟祝一時語塞,賠笑言道:“將軍莫要動怒,莫要動怒。”

李重九笑了笑,言道:“多謝道長,我此來正是爲了祭祀鎮山。”

廟祝一見大喜言道:“使君如此誠意,實在本廟之喜。”

李重九率領衆將當下少牢之禮,祭祀醫巫閭山。禮記中有云,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祭祀之後,李重九再以周邊一百頃田地獻北鎮廟,永不賦稅。那廟祝頓時笑得合不攏嘴。

第兩國四十五章 巾幗

八月下旬,長安一連下了三ri的暴雨,空中烏雲翻滾,雨水傾斜,幾乎漫過整個大街。

一道疾電閃爍,轟隆隆的悶雷響起,在城東大街上,一輛青衣馬車突地在雨幕之中疾馳而過,車伕輕抖着馬鞭,馬車碾過一旁的水坑,直朝東門而去。

柴紹挑開了簾子看了一眼,道路旁巡弋的城兵,言道:“放心,司隸臺的人不會這麼快知道,我們偷偷離開了長安。”柴紹的目光雖是掃向車內衆人,但餘光卻在車旁那絕代風華的女子身上。

“小心無大錯。”在柴紹對面的李建成微微一笑,用食指輕釦着車板:“張須陀敗死之後,裴仁基,裴行儼又降了李密,現在朝廷在東都果真沒有人是李密的對手。”

坐在李建成一旁的李元吉,不過十二三歲臉上卻不時閃過一抹yin鷙之sè。李元吉言道:“還不是劉長恭無能,以爲瓦崗軍是烏合之衆,盡選京內三館學士及貴勝親戚爲軍,結果兩萬五千大軍一戰爲李密擊敗。大兄,你看昏君都是用這等人,這朝廷氣數已盡了。”

李建成笑着言道:“五弟,若非東都兵力不足。昏君哪裡會命監門將軍龐玉、虎賁郎將霍世舉率五萬關內大軍,增援東都。眼下長安已是空虛,爹爹一直盼望的舉兵時機終於到了,我恨不得生肋下生翅,飛回晉陽。”

在得知楊廣從關中調龐玉,霍世舉南下的消息後,李淵立即寫信,讓在長安中作爲人質的李建成,李元吉二人立即秘密離開長安,返回晉陽。但這一路並非太平,朝廷必定發現了他們的行蹤,派人前來緝捕。

一旁李元吉開口言道:“大兄,西京乃是危險之地,我是末子在這裡沒話說,但你是我李家的嫡子,爲何父親將你派至西京這兇險之地,卻將二兄,玄霸留在身邊。”

李建成聽到這裡神sè微微一變,不快之sè從臉上一抹而過。

“元吉,你在說什麼!”一旁李芷婉叱了一聲。

李元吉見三姐叱他,嘴巴一撅,方纔那股yin鷙之sè不見,轉是低下頭,露出小孩般忿忿不甘的神情來。

李建成笑了笑,言道:“三妹,五弟還只是小孩子,何必這樣疾言厲sè。元吉,正因爲我是李家的嫡子,故而因承擔起重責來,正因爲我身爲嫡子在西京,爹才能取信昏君。大兄都是如此,你更不應該心存芥蒂纔是。”

聽李建成這麼說,柴紹笑着言道:“大郎君之胸襟氣度,令柴某佩服。”李芷婉亦是微微點頭,看了李元吉一眼,言道:“聽見你大兄的話嗎?”

李元吉嘟嘴言道:“是。”

李建成擺了擺手示意無妨,又拍了拍柴紹的肩膀,再看了李芷婉一眼,言道:“柴公子言重了,我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柴紹見李建成將自己當作一家人,頓時心底大喜,看向李芷婉的目光之中又添了幾分熱切。不過李芷婉又將目光轉向窗外,暴雨如瀑,思緒不覺得飄過了兩年前雁門,熙熙攘攘的人cháo擁擠之中,李重九向自己揮手告別的一幕,唸到這裡脣邊不由綻出一抹笑意。

而柴紹以爲李芷婉的笑意是默許方纔兄長之言,頓時大喜。

當下柴紹喜着言道:“既然大郎君這麼說,那麼我也就不見外了。”

李建成點點頭,見自己籠絡柴紹也是十分高興,絳郡柴家也是當地豪強,也是父親一再叮囑自己籠絡的。

李建成當下以衆人主心骨的身份,言道:“眼下我們逃出西京,不需一ri朝廷就所發現,到時必然有追兵緝捕,我想我們暫時擇地躲避,待風頭過去。”

柴紹言道:“大郎君,我覺不妥,唐公既置信於我們要離開西京,必然已做好了在晉陽起事的準備。我看我們不如一路前往晉陽,到時唐公一旦舉義,我們正可以作爲臂助。”

李建成聽柴紹反駁自己頗爲不快,但轉念一想確實,若李淵起兵,身邊也只有李世民一人重用,要事奪取天下功勞都爲李世民奪了,那麼他這嫡子將來坐上了太子位子,也是不穩。

當下李建成一副虛心納諫的模樣,言道:“柴兄所言極是,建成受教了,那我們就秘密前往晉陽好了。”

“大哥!”這時一直甚少言語的李芷婉說話了。

李兄兄妹之中,李世民雖極有能力,但是李建成心底卻一直不願意承認,但對於這位對自己毫無威脅的妹妹,李建成倒是衷心的佩服。所以李芷婉一開口,李建成即言道:“三妹,你有什麼話說?”

李芷婉言道:“若是我們四人一起行動,那麼目標未免太大,所以我想單獨一人回鄠縣老家。”

鄠縣就在長安近郊,李建成聽了還未言語,柴紹見李芷婉要與他分離,當即急着言道:“三娘,你放心,我拼死也會護你周全。”

李芷婉言道:“並非如此,兄長你與五弟儘管去晉陽,而我們在鄠縣老家還有莊園田地家產,我想散了這些家財,募兵而來,同時聯絡隴西的世家,豪傑,爲爹爹進兵關中的臂助。”

“什麼,你要一個人籠絡關西士族,豪傑?”李建成不由訝然。

李芷婉點點頭,笑着言道:“怎麼大兄,不信我能做到嗎?”

李建成認真地打量自己的妹妹,見李芷婉目光平靜,彷彿匣中寶劍,出鞘之時,即滿室生光。李建成與李世民雖不睦,但對於李芷婉的兄妹之情倒是頗深,當下李建成按住李芷婉的手言道:“三妹,鄠縣與長安近在咫尺,你身在這裡,我如何放心的下,若是他ri父親問起你來,我要如何向他交代。”

李芷婉聽李建成這麼說,亦有幾分動情,眼眶一紅言道:“大哥不要擔心,我也是父親的女兒,這次父親起兵雖我本不贊同,但是到了此刻,我無論如何也要站在父親,兄長你們的身後,助你們一臂之力。”

李建成知李芷婉的xing情,任何事一旦作了決定,絕不更改,如此這次他與柴紹婚事,無論李淵和自己事後如何勸說,她就是不答允,言明寧可終生不嫁。有這樣的妹妹,可能既是他的福氣,也是他的爲難吧。

李建成當下也不再勸,嘆了口氣言道:“我將北上護衛分你一半,記得無論如何,也要護得自身周全。”

而知分離在即,李元吉拉住了李芷婉的袖子,露出不捨的表情來。

李芷婉卻拉開了簾子,看向窗外的驟雨,天地行將變sè。

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兩百一十一章 拉攏第八百四十八章 長安城下(第一更)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書第四百四十五章 兄弟不睦第七百一十二章 黎陽的細作(第一更)第三白六十九章 民心可用第一百二十九章 回援第四百五十章 大將第一百六十八章 私會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五百六十四章 黃河水戰第兩百七十二章 涿郡劇變第兩百二十七章 醫人第三百六十七章 魏徵之怒第六百章 身後功過第五百二十五章 士商之爭第八百一十一章 李元吉降趙第六百七十七章 青州城下第六百七十五章 江上論勢第五百四十七章 離間之計(第一更)第四十一章 四卷楞伽經第一百七十章 爭風吃醋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一百三十四章 上谷通守第四百三十一章 雪夜破敵第五百七十五章 受降(第一更)第六百一十二章 情重第五百零一章 紮緊口袋第一百一十一章 跳梁者雖強必戳第五十五章 詩中翹楚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五百二十八章 要回恩情第五百九十八章 李重九的家事第一百八十四章 攻與守第四百七十章 河北之將第四百八十九章 勢不可擋第四百二十六章勁敵(大家新年快樂)第八百三十一章 千古罪人第三百五十九章 信函第三百六十章 傾國傾城第五百四十九章 情絲第兩百零一章 尉遲恭出馬第六百八十六章 布衣之怒第四百六十七章 一笑而已第七百七十六章 頡利的失算第四百九十四章人爲財死鳥爲食亡第一百九十章 室得芸的心意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書第五百四十五章第四百一十九章 徐世績的反擊第四百四十二章 官制第三十七章 力挽狂瀾(求三江票)第一百八十章 迫在眉睫第五百二十九章 入塞第五百一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兩百六十章 風波第六十七章 亂世人心第四百四十九章 戒嚴第一百零一章 金戈鐵馬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一百八十五章 射人當射馬第三百四十章 再臨七千寨第七章 遊獵第兩百七十五章 鐵騎威力第七百九十七章 橫山前線發個單章,和大家說說心底話第三百一十一章彼此傾軋第五百一十三章 隋朝舊吏第三百二十七章以夷制夷第八百四十九章 唐趙對決(第二更)第八百零六章 李世民兵諫第六百四十四章 朝議(第二更)第五百六十六章 聖旨第六百二十一章 徐圓朗的心思第兩百八十二章 相似的歷史第一百五十八章 懷荒鎮的歡歌第七百四十六章 洛陽賢王第五百七十六章 老臣蘇威(第二更)第七百二十八章 三道埋伏第七百八十四章 風雪渡陰山第六百二十二章 伏殺第一百三十一章 養女第七百五十九章 四方來投第四百三十八章三代之治第六百七十二章 胸懷萬里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四百零八章 義成公主第三百五十八章 雙方的援軍第七百五十八章 頡利的決心第七百零三章 河陽攻防戰上第六百四十一章 過門之事(第二更)第四百一十六章處置第六百八十八章 鳥盡弓藏第四百一十二章 滄海桑田(第一更)第五百九十二章 竹林(第一更)第八百一十五章 李唐內亂第七百三十八章 蕭銑歸趙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