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國兩制

烏侯秦水的草原上,胡人各部聚集在一併,從四面紛紛而來。八月中旬一支浩大的隊伍,正朝烏侯秦水河畔而去,進行此盛大的會盟。

這盛大的隊伍中,先是三百奚部與漢人將士,手持清一sè的黑羽幢幡,穿着錦衣步行在前開路,氣勢宏大,幢幡乃是護衛的三千奚部騎兵鮮衣怒馬,穿戴鞍馬雕弓齊全,迤邐而行。在騎兵之後則是一臺上置一玄sè鑲紅巨大華蓋的步輦,由三十二名身材魁梧,坦露上身的大漢手舉緩緩前進。步輦邊左杖黃鉞,右秉白旄,鐵甲映着寒光的三百甲騎,簇擁着步輦向前而行,在步輦之後則又是兩千步騎。

這一浩大的聲勢和儀仗,頓時令四方來會盟的胡人部落,無不畏威而敬服。在河畔會盟之處,早早就已建好一土臺,三百將士手持五sè旗幟,分立於五方。步輦來到土臺之下,頓時停下,李重九從步輦之中緩緩走下,一旁十餘部落,以及室得奚部幾位長老一併在臺下拜倒。

李重九與衆人一一受禮之後,即燎壇祭河,與各部首領一併向蒼天祭拜,祈求庇佑。之後即有人牽一白馬來,李重九與衆人殺白馬,以白馬血塗在口邊,以示歃血爲盟,衆人共同擁立李重九爲室得汗國可汗,定可汗號爲烏帕,衆人復對李重九行跪拜之禮。

李重九即位可汗之後,木昆部虯裡漢親自道賀,以表兩家合好之意。之後李重九於宣佈,將室得奚,以及胡人各部,劃分爲幢,軍。而各個部落,以百帳爲一等,設幢主,幢副,下面再設隊主,隊副,每幢主賜予一面幢幡。

每個部落一幢,或數幢不等,之後再十幢爲一軍,設軍主,軍副,最後再以五軍設一統軍,賜大纛一面,示爲將軍。這等官制正是當年魏在宇文泰尚未篡權時的兵制,北齊時又將都將、別將、統軍、軍主和幢主這五種軍制,稱爲備身五職。

李重九將六萬多室得奚部人,直劃爲了十五個軍,其餘十幾部加在一起二十軍,合有四名親自任命統軍率領。這四名統軍之中,分別爲孫二孃,額託,室得峰,以及出身室韋族的顏也列。

室韋族位於契丹族以北的位置,眼下分爲五部,由南到北分別,爲南室韋﹑北室韋﹑鉢室韋﹑而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則在鉢室韋更北之處。因室韋族身處大興安嶺的密林之處,故而也以林中人自稱。顏也列是南室韋的貴胄,南室韋共有二十五部,每部千人到兩三千人不等,而顏也列乃是一部的莫賀咄,也就是首領。之前南室韋一直臣服於突厥,由突厥派出數名吐屯統治,但後來契丹八部殺了突厥官吏,叛出突厥,並派兵攻打南室韋族,擄掠了數萬人口,遷至烏侯秦水河畔。

而顏也列與他的族人也是一併被俘,當時不過十五歲,後來他被契丹人派作管理室韋一族的頭人。因爲自小接受契丹文化,顏也列jing通突厥,契丹,室韋三族語言。在烏侯秦水之戰中,李重九擊敗契丹人,八萬大軍契丹活着返回烏侯秦水東岸還不足一半。顏也列看到機會,當下就帶着族人投效了李重九麾下,併成爲了烏侯秦水畔,新成立的室得汗國中的一員。四名統軍之中,兩位室得奚人,一位漢人,還有一位則是出身室韋族的顏也列,如此構成恰恰也反應了眼下室得汗國中,三方的力量架構。

當然草原的統軍之制,只適合管理草原上的各個部落,卻並不適用與懷荒鎮,御夷鎮,以及飛狐縣三地漢人。這裡還依舊是保持隋朝的官職和兵制,這也就是目前所謂的一國兩制,雙方因民風,民俗的詫異,互不統屬。同時對草原上李重九是自稱可汗,以顯示du li於突厥,契丹之外,絕不妥協的決心,但對於中原,李重九仍是自稱上谷太守,至於草原上的汗位,可解釋爲李重九假節一方,替漢人鎮守草原。

而將室得汗國分爲四部之後,原先各部各族相互劃分都被打散,並沒有奚人,突厥,室韋,契丹,霫族各部之分。各幢主皆必須聽軍主調令,而軍主必須聽護軍調令,而護軍則聽可汗調令。

當然李重九的可汗權力也不是肆無忌憚,原先室得奚部的長老,加上各族各部中推舉了一些原先的頭領,老者,組成類似於二十人的長老團。原先室得奚部的女俟斤,也就是李重九丈母孃任大長老,但凡汗國有出兵大戰,軍主,軍副,以及統軍以上的任命,以及重大政務,皆必須長老團與可汗共同商議後決定。

不是李重九不想搞**,但是這是草原上的規矩,就算是突厥的始畢可汗,在部族之中若是商定大事,也要在阿史那一族出身的特勤,葉護,小可汗共同商議方可決定。在這個新成立的室得汗國之中,以李重九現在的勢力,也做不到一人斷之的程度。

在費了一個月時間,草草商議汗國的典章制度,以及民法制度之後,李重九當即提議向南用兵。

原來上個月涿郡懷戎縣有一個僧人名爲高談聖,在縣內秘密召集黨羽,聚衆數千。之後在一次縣內舉行祭祀時,作爲主持的高談聖,突然率領五十名心腹,斬殺了前來祭祀的縣令及守將,之後裹挾全縣自立。高談聖自立爲帝,稱爲大乘皇帝,國號爲‘佛’,而將一名稱作靜宣的尼姑,封作皇后。

高談聖據一縣稱帝后,也並非盲目,他稱帝后,封漁陽郡擁有數萬之衆的高開道爲齊王,要求他臣服率軍來懷戎縣。聽聞高開道得知消息後,已是答允了高談聖齊王的稱號,正率軍前往懷戎縣。

若是高談聖,高開道二人合流,那麼局勢即對李重九十分不利,因爲懷戎縣地處於懷荒鎮與飛狐縣之間,乃是兵家要道。

若是爲二人所據,對於李重九而言就是如鯁在喉了。

第兩百三十二章 獻計三策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三百零二章 靺鞨勇士第五百二十四章 李芷婉的決心第八十三章 建城大計第十五章 三石強弓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八百三十章 篡改史書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五百六十九章 蕭銑出兵(第一更)第四百四十一章趙第六百八十八章 鳥盡弓藏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七百三十七章 嶺南之主第五百九十六章 孟海公第六百六十八章 凱旋還師(第一更)第六十一章 遭遇伏殺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七百四十九章 兩京制第一百二十三章 組建甲騎第三百六十四章 太原王氏第五章 古武術第五百八十九章 柳絮第四百零二章 南北合擊(第一更)第五百五十二章 狹路成皋道第二十七章 做人需留三分餘地第四百六十四章 烏桓山第八十六章 挺進草原第五百零六章 突厥手段第六百六十五章 混水摸魚(第二更)第五百四十六章 無恥之徒第一章 大隋盛世第五百七十四章 攻陷洛陽第五百一十四章 爲官之道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路齊勝(第二更)第七百八十二章 入山尋敵第三百章 萬箭齊發第兩百八十五章 厚遇第四百八十六章 親征第五百九十六章 孟海公第四百三十章 議和?第五百九十七章 傳檄而定第四百九十二章 詐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賊勢第兩百一十四章 雪過方晴第六百三十七章 以利誘之第兩百七十六章夜襲第五百二十七章 中二少年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六百九十八章 長槍陣第一百八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七百八十八章 夜襲成功第六百九十三章 殿議第五百四十一章 帝王雄心第三十三章 李密之異心第六百零四章 洛陽登基第兩百三十九章 破城第七百二十一章 杜伏威之死第六百四十章 宮闈(第一更)第六百零二章 半島風雲(第二更)第三百零八章 新羅動向第九十一章 立足懷荒鎮第四百一十五章 渡海作戰第五百六十一章 身後榮光第三百五十三章 渡河第六百三十五章 初出牛犢不怕虎(第二更)第三百一十三章 全面動員第四十章 少林寺總教頭第一百七十二章 五鼎食還是五鼎烹?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三百三十六章 草原之都第三百二十六章 江都之變第四百二十九章 渡江之談第六百六十六章 降則活,拒則死(第一更)第七百三十四章 江淮名將第七百一十八章 盟友發力第八百二十章 司徒丘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婚第兩百四十七章 勢大第四百五十三章 殺一儆百第八百零七章 李唐的天第兩百九十六章 離間第五百五十九章 歷史借鑑第四十四章 一頭麋鹿的血案第五百八十章 飲至之酒(第一更)第六百二十七章 江山與美人第兩百零二章 動之以情第兩百二十九章 家事即國事第六百零七章 室得奚部的勢力(第二更)第一百一十一章 跳梁者雖強必戳第三百四十九章 太原郡攻略(三)第五百一十二章 最後指望第一百五十二章 冶鐵大業第五百八十八章 情深意重第五百一十一章 兵精糧足第一百六十九章 口舌之爭第四百五十四章 預謀第六百零五章 賜爵封賞(第二更)第七百零八章 劫糧(第二更)第六百九十一章 暗流(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