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迴歸(十一)

劉遠洋看着離去的兄弟,一下子癱軟在沙發上。他突然心中有一種作嘔的感覺。衝進衛生間,乾嘔了幾下什麼也沒吐出來。他用冷水使勁洗了幾把臉,木然的看着鏡中的自己。八年的時間,自己明顯老了。蒼白的臉上皺紋又多了幾道,加深了許多。自己的努力有意義嗎?如果一切努力的結果,就是開創一個殘暴的時代,產生一批只相信暴力的統治集團和一個又一個脫胎於這個集團獨裁者,那麼千萬人的鮮血豈不是白白流淌。可是,我能阻止嗎?劉遠洋的眼中精光一閃立即黯淡了下來。歷次的對外作戰的勝利,已經使得原本就身披英雄光環的李華雄積累了足夠的威望。他和他的戰功赫赫的軍官集團,早已經成爲一支決定性的力量,左右着特區的政策。由於戰爭的因素,特區幾乎一切行爲都是圍繞着軍隊、戰爭、作戰展開。基礎工業、科研、教育、文化無不爲之服務。雖然沈險峰、王天浩等人在自己可控的範圍內,進行這力所能及的努力,使特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堅持不全面步入戰時軌道,從而爲未來積累更多的資本和資源。然而,這樣的努力越來越舉步維艱。王天浩和沈險峰的堅持,已經引起了軍方的不滿。

從李華雄的作爲來看,他無非是想惹怒蘇聯人,讓他們主動發起進攻,從而使華僑軍能夠有充足的藉口暫停對日作戰,而全面發動對蘇聯遠東地區的作戰。只要戰爭一起,特區所有的部門都必將全面圍繞着這場關係特區生死存亡的作戰。只要進入全面的戰時經濟,那麼劉遠洋和王天浩等人的所有努力就將付之流水。現在的情況與特區初建時候不同,現在的經濟規模已經相對龐大,如果完全轉入戰時經濟,那麼對於經濟的阻滯將會非常明顯。軍方几乎就全部接管或者控制所有經濟部門,那麼政府能夠控制和制約軍方的能力將會極大縮水。

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交給軍人的結果,只能是把這個國家帶入毀滅的境地。因爲軍官集團考慮的最多的是其個人和本集團的利益和榮辱升遷。戰爭,是軍人能夠充分體現其價值的最好的形式。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外在表現則具有相當的誘惑力。他們往往打着爲了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的旗號,使自己處於道義的制高點上。這個時候的普通民衆,極易被這種華麗煽情的辭藻所打動,尤其是像中國這樣曾經輝煌又歷經滄桑的國度。更容易被“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激勵,往往總是在身受戰爭所帶來的種種災難之後,才能想起“國雖大好戰必亡”。雖然收復遠東地區的國土是特區的既定戰略,但是劉遠洋已經隱隱在李華雄的身上看到了一個戰爭狂人影子。他必須未雨綢繆。

蘇聯人的反應出乎意料的平靜。他們並沒有在國內對此事大肆宣揚,而是選擇了暫時的隱忍。人民父親的憤怒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不傻,他非常清楚蘇聯現在的處境。德國人絕對是欲滅亡蘇聯而後快,可是斯大林格勒一場血站下來,導致他們在短時間內,難以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聯方面也同樣如此。反觀中國人,他們頂多是想趁蘇聯危難之際勒索點兒利益以恢復他們所謂的尊嚴。他雖然不懼怕中國人,甚至從內心深處極端鄙視,但是現在的蘇聯根本無法承受兩線作戰。他對遠東地區軍隊目前的戰鬥力心知肚明。他們的抵抗不足以支撐到歐洲戰場兵力的到來,況且,此時歐洲戰場也根本無兵可調。因此,他們向美國方面通報了中國人的暴行之後,採取了的策略依然是要挾美國,向中國方面施加巨大的壓力,而不直接和中國人接觸。蒙古的現狀是蘇聯無法接受的,他們的打算就是以新疆的安定,來換取蘇聯對蒙古的利益。爲此,人民父親並沒有向遠東地區調兵(其實即便有兵也來不及調動),而是命令在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軍隊向新疆邊境地帶運動。

美國人對遠東的局勢自然非常關注,他們在蒙古戰役之初,就試圖阻止,但是中國人似乎並不十分在意美國人的威脅,並作出向日本進攻的姿態。然而,很快美國人就明白中國人對蒙古的興趣要遠勝於南朝鮮和日本。他們曾經設想雙方僵持或者中方落敗之時,再出面調停,進而逼迫華僑軍按照美國的意志,全力進攻日本,以擴大自己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和發言權。令美國人沒有想到的是,中隊幾乎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敗蘇蒙聯軍,並完全控制了蒙古的局勢,同一個失敗者談判和同一個勝利者談判的區別,美國人還是明瞭的。因此,雖然蘇聯人不斷懇請甚至要挾美國出面斡旋,然而美國始終無法確定自己的立場。

他們當然知道,蘇聯垮不得,最起碼在現在不能垮,但是第二次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加之蘇中雙方軍隊在蒙古作戰中的各自表現,令美國人對蘇聯人是否還有能力繼續抵抗下去產生了懷疑,對中國人的戰鬥力有了更多的期許。再加上南太平洋戰事頗爲不順的攪擾,使得美國的高官們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躁之中。爭取中國人儘快進攻日本本土的呼聲越來越高。此外,他們對中國人在此戰中大量運用噴氣式飛機作戰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無法理解中國人的創造力,更涎於該項技術。中國人的表現使美國人相信,曾經的那些難以證實模糊的消息情報的價值。中國人很可能在1943年就擁有了噴氣式飛機的生產技術,並且投入實戰,甚至很可能擁有導彈技術以及其他更爲先進的作戰武器。否則,根本無法解釋華僑軍隊在對日作戰中,尤其是在海戰方面屢戰屢勝的奇蹟。美國人之所以如此確信,不僅在於蘇聯方面提供的情報,而且美國人眼中,儘管蘇聯並不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但是其作戰能力要比日本人強許多。蒙古戰役的意外結局,以及中國人對待蘇聯人的態度做法,讓美國人不得不重新審視這支在遠東地區崛起的新興力量。

與中國人的談判過程非常艱難,不論美方如何威逼利誘,劉遠洋始終不接招,總是以“中國人民聯軍”爲由搪塞,要求美國人與他們進行接觸。不僅如此,劉遠洋繼而以自己的北方、東方邊境和新疆地區受到蘇聯方面的威脅爲由,終止進攻南朝鮮的行動。當美國人轉達蘇聯方面的要求,試圖以新疆局勢的安定換取中隊從蒙古地區撤軍時,劉遠洋只是微笑着告訴美國人,他左右不了蒙古局勢,即便能夠決定蒙古局勢,他也不會接受要挾。“國家主權問題是不能談判的”很快美國人就明白了劉遠洋的意思。

由於猶太人的謹慎和剋制,並沒有實現李華雄借刀殺人的計劃。在與猶太人商討回歸的具體事宜的時候,猶太人迴歸問題又遭到美國人的阻撓。因爲,猶太人要想實現武裝力量的迴歸,最便捷的通道就是新絲路,如果美國人不予配合,則難以成行。美國人在國內猶太團體的巨大壓力之下,並非不想幫助猶太人迴歸,但在此時迴歸勢必損害大英帝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人在權衡之後,拒絕了中國方面的請求。本古裡安此時的心情不難想象。就在本古裡安悲憤和失望之時,中國方面提出另外兩個建議:第一,中國方面幫助猶太人以偷渡的方式回到以色列;第二,中國人幫助猶太人在中亞找一塊合適的土地實現復國。不管採取哪種方式,猶太人從此可以隨時選擇離開中國,中國方面都會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本古裡安再感謝中國方面的慷慨之後,拒絕了第二條建議,他的理由非常簡單,如果猶太人可以再以色列之外的地方建國,那麼他們早就能夠在烏干達復國(當初英國人的承諾。)隨後雙方在執行計劃的細節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最終商定,在新疆事態平息之後,猶太人以被驅逐的方式離開,人和武器分離。中國方面利用美國猶太人的船舶幫助猶太人在地中海完成人和武器的結合。具體操作方面:第一步在新疆叛亂之後,中國宣佈猶太人爲不受歡迎的人予以驅逐。第二步,猶太人分批(首批爲僞裝成平民的軍事人員)通過新絲路抵達卡拉奇之後,乘坐輪船返回以色列。第三步,中國方面把美國民間提供給中國的武器物資轉運以色列。在得到美國方面魏斯的保證之後,本古裡安向摩西達揚下達了反擊的命令。

壓抑多時的猶太人爆發了。佔領猶太人定居點的叛亂分子在猶太人的“正規軍”的嚴厲打擊下,頓時土崩瓦解。骨子裡恩怨分明睚眥必報的猶太人,兵分兩路,一路追殺叛亂分子至阿克蘇,一路追殺至巴音布魯克,真正的斬盡殺絕斬之後,才返回庫車。這一切僅用了不到四天時間。猶太人的****,使得叛軍在震驚之餘,也擁有了足夠的藉口號召穆斯林向異教徒發動聖戰。而迅速聚集起來的叛軍,還沒有完全展開,華僑軍終於動手了。西北方面軍第12集團軍第36軍第51摩步師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屯墾第4師,由第51摩步師師長馬魁元指揮,率先從瑪納斯河東岸向叛軍發起進攻。稱得上是烏合之衆的叛軍在正規軍的猛烈進攻之下,頓時明白了什麼叫做現代戰爭。參與叛軍的反應也算及時,立即化整爲零分路向伊寧方向逃竄。

“馬師長,我們爲什麼不對叛軍實施合圍,一舉殲滅之!”屯墾第四師師長原盛世才麾下的劉志躍師長疑惑不解。在他看來,完全可以對叛軍實施包圍然後全殲。

“如果全殲這幫賊娃子,那麼那些所謂的東突厥斯坦的首要分子,肯定會作鳥獸散,那樣無疑會增加我們剿滅的難度。只有他們會聚在一起才能儘可能的完全剷除。”

阿拉汗以下所有匪首,都沒想到中隊(這幫人早已經不把自己當中國人了)會在在蘇聯軍隊已經向邊境集結的情況下采取行動,而且反擊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猛。他們一方面繼續深入發動“羣衆”,大肆宣揚漢人要實行種族滅絕式的大屠殺,發放武器,準備迎接進攻,另一方面強烈要求蘇軍入境,保護新鮮出爐的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按照阿拉汗的想法,由蘇聯至伊寧是平坦的谷地,而不論從烏魯木齊方向來伊寧,還是從焉耆方向來伊寧多是山地,尤其要經過果子溝等險要隘口。因此,叛軍認爲他們有足夠的信心抵抗到老爹大批入疆。然而對現代戰爭作戰樣式嚴重缺乏瞭解的叛軍的夢想很快就被現實粉碎了。

第330章 南進(六)第172章 衝突(五)第42章 驕兵第328章 南進(四)第419章 準備(十)第273章 孤城(十四)第152章 名聲(二)第157章 綢繆(四)第25章 東線(二)第285章 殺戮(三)第216章 諸馬(二)第175章 衝突(八)第317章 麻煩(三)第449章 終結(一)第263章 孤城(四)第13章 序幕(二) (1)第349章 鏖戰(二)第191章 攻防(三)第378章 謀定(三) (2)第145章 火併(二)第451章 終結(三)第146章 火併(三)第338章 南進(十四)第173章 衝突(五)第189章 攻防(一)第78章 呼吸(十六)第115章 華北(三)第230章 西進(三)第221章 諸馬(七)第412章 準備(三)第343章 波瀾(一)第56章 斷尾(三)第276章 孤城(十七)第298章 殺戮(十六)第200章 攻防(十二)第40章 報復第76章 呼吸(十四)第163章 綢繆(十)第431章 南方(十二)第304章 殺戮(二十二)第121章 圍獵(三)第96章 大戰(一)第429章 南方(十)第278章 “意外”(一)第409章 迴歸(二十九)第361章 鏖戰(十四)第133章 大師(三)第243章 遠征(七)第155章 綢繆(二)第445章 刺痛(三)第212章 策對(二)第160章 綢繆(七)第104章 大戰(九)第45章 援兵第105章 大戰(十) (1)第118章 華北(六)第60章 絞殺(四)第323章 家園(二)第220章 諸馬(六)第150章 天空(四)第108章 大戰(十三)第445章 刺痛(三)第327章 南進(三)第452章 終結(四)第444章 刺痛(二)第59章 絞殺(三)第214章 支援第31章 意外(二)第398章 迴歸(十八)第377章 謀定(三) (1)第248章 遠征(十二)第264章 孤城(五)第310章 殘敵(三)第134章 元首第108章 大戰(十三)第288章 殺戮(六)第447章 刺痛(五)第108章 大戰(十三)第284章 殺戮(二)第359章 鏖戰(十二)第150章 天空(四)第298章 殺戮(十六)第273章 孤城(十四)第368章 難題第442章 運籌第342章 南進(十八)第456章 終結(八)第208章 攻防(二十)第39章 奇兵(二)第108章 大戰(十三)第334章 南進(十)第376章 謀定(二)第410章 準備(一)第107章 大戰(十二)第187章 反攻(七)第75章 呼吸(十三)第245章 遠征(九)第124章 建設第373章 妥協(一)第119章 圍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