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大戰

入秋後的沂蒙山,草木漸黃,常常一陣風便卷落無數黃葉。

薄霧在山谷間翻騰,晨風穿進脖子裡已有幾許寒意。

一個老農縮着脖子,衣裳襤褸的蹲在村口的老榆樹下,看着百餘神色麻木的民伕在一小隊兵卒看押下,牽着揹負沉甸甸糧袋的老瘦騾馬,從村口緩緩走過——老農都記不得一早有多少隊人馬從村口經過了。

村口乃是從淄州南下徐州的一條驛道,除開六七年前赤扈大軍經此南下,以及三年前第一次淮南會戰,平燕宗王府從京東東路大肆徵用糧草、民壯,都搞得雞飛狗跳鬧騰過一陣子外,其他時間都沒有什麼商旅過往,很是沉寂荒涼。

卻是今年入秋後突然間忙碌起來,一隊隊兵卒、馱運糧袋的騾馬、裝滿兵甲軍械的大車,絡繹不絕從村口通過。

很多人都意識到南面又要暴發大戰了,只是沒想到發動時機會比預計要晚。

平燕宗王府麾????????????????下的主力兵馬沒有參與到前兩年的中路對峙作戰中去,九月之前就已經陸續開拔到徐州、亳州等地集結待命,但前兩年調撥逾兩百萬石糧秣、強徵二十萬民伕增援京西、河洛前線,消耗也大。

如今平燕宗王府要在東路對淮南發動新一輪的攻勢,預計持續的時間不會短,涉及的地域又極爲廣闊,不是集結十數萬主力大軍就夠用了的。

大軍渡淮進入淮南大地,面對一座座堅固的城寨塢堡需要攻克,還將面對南朝從其他地方組織過來的大規模增援兵馬,平燕宗王府當然需要徵調相當規模的輔兵、民伕協同作戰,比如運送糧秣、戰械,開挖壕溝、修築營壘、清理障礙物,甚至還要驅之登城,才能令主力兵馬的戰鬥力充分發揮出來。

之前爲增援中路作戰,徐宿等地的糧秣儲備也有一定的消耗,現在還從各地徵調更多的糧秣進行補充。

種種因素促使東路攻勢一直拖延到九月中旬,拖延到各地秋糧都陸續收割完成之後,才真正的運轉開來。

雖說赤扈人暫時不會在中路再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但哪怕是確保將京襄精銳兵馬牽制在汝蔡等地,使之無法顧及淮南戰場,鎮南宗王府所轄的河洛、京西、河東等地在秋糧收割完成後,也發起新一輪的軍事動員。

入秋後,河東等地一隊隊兵卒以及不計其數馱負糧秣的騾馬往許昌、臨潁、伊闕、登封、淮川等地集結。

位於汝水入淮河口以東的淮川城,更是鎮南宗王府冬季集結的重點;京西兵馬都總管府原先駐紮於潁川的潁州水軍,也將主力集結到淮川來,劍指南岸的羅山、潢川等地。

這也使得京襄申州行營所負責的防禦方向壓力驟增,更不要說歸德軍這個隱患了。

申州行營所轄諸城寨、鄉司,在秋糧收割完成之後,就將一部分民壯召回營伍,將守兵規模從五千餘衆擴編到一萬五千餘衆,制司還額外從襄陽等地調派一萬州(府)軍前往羅山、信陽、青衣嶺、確山參加冬季輪戍。

此外,天雄軍第一到第五鎮,也將歸家省親休養的將卒統統召回營伍,從半編恢復滿編。

在對峙作戰之後,京襄兵馬包括戰兵、守兵在內,一度縮減到不足八萬衆,但爲了應對今年冬季的緊張局面,兵馬恢復到十二萬衆,其中申州行營所轄總兵力增加最多,差不多集結逾四萬兵馬,以防不患。

申州行營除了兵力大增之外,在秋糧收割之後,還在溮河入淮河口盤子灣拉起數道鐵索,將下游進入淮河上游及溮河的水道封閉起來。

淮河進入枯水季,盤子灣附近的河道不僅變淺,寬度收縮都不到兩百步。

兩岸踞大堤所建的臨水要塞相距也僅有六百步,同時屬於兩岸明溪河及羅山防線的一部分;制司也早就在河道淺淤處砌築數組大型石墩,平時用於架設浮????????????????橋以通南北。

在過去兩年時間裡,盤子灣要塞及附屬浮橋及攔河鐵索等設施也是遏制敵潁州水軍、徐州水軍進犯申州的核心水關。

除了要塞之中架設多座重型西域石炮,可以攻擊到試圖靠近過來的敵軍戰船,實力較弱的申州水軍主力,則主要駐紮在盤子灣上游十數裡外的塢港之中,必要時可以隨時出動,協助封鎖淮河。

當然,入冬後變淺的河道沒有完全用沉船封堵起來,也是不想完全被動的防守,要在一定程度對下游敵軍保持威懾力。

當然,鎮南宗王府麾下諸兵馬總管府,主要往淮川等城集結兵馬,也不是想在中路再起戰釁,其主要目的還是想着將京襄兵馬牽制住,令其無暇東顧。

因此以仲長卿爲首的京西諸將,在淮川坐鎮,除了主要圍繞汝水河口部署防禦、牽制住京襄在信陽等地的兵馬外,同時也調派水軍戰船,進入淮河南岸的支流谷水之中,阻斷羅山與歸德軍守禦的潢川、光山等城的聯繫。

爲激勵、督促歸德軍積極在淮河中游防禦虜兵南下,朝廷九月初就派遣兵部郎中鄒士信攜聖旨抵達潢川。

鄒士信除了攜帶大量的金銀製錢、絲絹綢緞等物犒賞歸德軍諸將外,他本人還留在潢州,出任光州通判及歸德軍監軍使。

不過,孫彥舟、胡盪舟等人並無積極抵禦虜兵渡過淮河的意圖,甚至第一時間將所部兵馬從沿岸塢堡城寨悉數撤出,放棄兩翼固始、商城等地的防禦,將歸德軍都收縮到潢川城中。

由於歸德軍將卒皆爲孫彥舟、胡盪舟等人肆虐洞庭湖、荊江之時帶出來的嫡系部屬,監軍使鄒士信毫無約束力,也就不能真正督促孫彥舟、胡盪舟等人積極作戰。

шшш ▲ttκǎ n ▲¢ ○

朝廷這時候也只能小心翼翼,對孫彥舟、胡盪舟等人以安撫爲主。

十月便是初冬時節,淮河兩岸的草樹皆黃,在呼嘯北風中,黃葉飄零。

建鄴水師沒有倉促北上增援,而淮西制置安撫使司所編水軍力量有限,無法跟平燕宗王府積蓄數年編練的徐泗水軍在淮水之中抗衡,只能將有限的戰船撤到壽春城南的芍陂湖以避兵鋒。

東路虜兵掌握淮河中下游控制權後,並沒有照徐懷他們所預想的那般,先出兵圍困潢川,迫使歸德軍投降,而是諸部兵馬從利辛、懷遠等地出發直接渡淮南下,憑藉優勢精銳兵力,強行插入壽春東西兩翼,對壽春形成合圍之勢。

韓時良、葛鈺等人雖說率五萬壽春守軍積極防禦,但一時間東路虜兵傾盡全力南下,有如狂風橫掃,莫不能御。

朝廷在整個淮南部署有歸德軍、淮府軍、神武軍、左右驍勝軍、左宣武軍諸部戰兵總計十四萬之衆,另外還從州縣徵召地方民壯十萬餘衆協助守禦城塞。

在總的兵力上,淮南還略佔優勢。

不過,????????????????朝廷並沒有想第一時間集中所有的兵馬,與渡淮虜兵在某個戰場決戰。

因此淮南兵馬被分割在淮西、淮東兩個區域,中間隔着水波浩渺的洪澤浦。

此時鄧珪、楊祁業等將率領神武軍、左驍勝軍、左宣武軍五萬精銳駐守淮東的楚山、揚州等城。

而在淮西,歸德軍不要說積極抵禦虜兵從淮川等地渡過淮河中游了,甚至將潢川與壽春之間的商城、固始等城直接放棄掉——渡淮虜兵不戰而得固始、商城,就將將歸德軍三萬兵馬切割在羅山與固始之間的潢川、光山兩城之中。

事實上,韓時良能在淮西戰場第一時間調動的僅有葛鈺、許璞等部六萬戰兵,而許璞所統領的右驍勝軍還需要主要負責守禦淮西第二道防線廬州等地。

而平燕宗王府除了在楚州對岸部署五萬兵馬以爲牽制外,其主力總計十五萬步騎以及水軍,全部從壽春兩翼渡淮,往南穿插。

如此兇猛的攻勢,韓時良、葛鈺在壽春附近僅有四五萬精銳兵馬,又如何能抵擋住?何況平燕宗王府前鋒諸將早就摸透壽春附近的地形,數年來又針對壽春附近的溪河及洪澤浦編練水軍,早就做好在壽春附近進行野戰的充分準備。

幾次野戰失利,損兵折將,卻並不能撼動虜兵的陣腳,韓時良就只能迴歸到第一次淮南會戰前期的策略上來,就是將精銳兵力收縮到壽春等幾座關鍵城池堅守,儘可能將會戰的時機拖到明年雨季來臨之時。

到時候除了淮西泥濘溼滑的地形能最大限度限制赤扈騎兵的發揮,朝廷也有足夠的時間從諸路集結援軍趕來參與會戰。

與此同時,一封封詔書從建鄴馳往諸路監司所在地,勒令諸路監司集結兵馬前往廬州,準備參與第二次淮南會戰。

當然了,京襄獨守中路,無需承擔增援淮西的作戰任務,也不在朝廷徵調名錄之中……

第一百七十九章 水戰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天宣之恥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九十八章 春風得意幽憤槍第六十二章 歸去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七十六章 歸京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八十九章 最後時刻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一百四十九章 妥協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三十八章 奇功第一百四十六章 故人第二十七章 欲謀當藏身第一百四十八章 平崗第六章 粗魯非真貌第一百四十九章 觀戰第一百八十九章 新朝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十八章 進退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四十一章 焉無虎威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樑換柱第一百五十三章 敗局已定第一百一十八章 步步緊逼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九十一章 故人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二章 避禍第九十六章 放歸第二百一十六章 火中取栗第六十九章 聲東第一百五十四章 湖寇第三十六章 潛流第二百零二章 幡然悔悟第七十四章 舊卒第十六章 賊心難安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八十六章 督戰隊第四章 徐徐圖之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二百三十章 固守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四十二章 邀鬥第二百一十一章 風聲第一百八十二章 盤龍寨第一百一十六章 雁門第二十五章 城池第一百九十章 東洲寨第三十二章 援師第一百五十九章 軍侯莫怪第一百一十七章 陷落第十八章 婚配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簡單第四十四章 鹹魚豈能枉自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三十八章 定策第七十五章 古渡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九十七章 佛殿第一百九十二章 老蛇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一百五十七章 籌備第一百六十八章 劃清界線第二十四章 南侵第五十二章 大匠師第九十二章 籌劃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一百三十一章 殿議第一百五十章 天門第十四章 又見悅紅樓第五十一章 借刀殺人計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二章 屠城第一百五十章 天門第一百二十七章 長亭第十八章 天下英雄小看第九十二章 噩耗頻傳第四十六章 紈絝少年勇第二百四十二章 大祭第一百零九章 絲鐵第一百零六章 夜離第一百四十二章 善意第一百三十七章 殿中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九十八章 奪軍之謀第一百六十六章 和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