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

陝州茅津渡位於函谷關以東、崤山西北,其南乃崤函故道,是晉南渡河以及從函谷關東進洛陽的必經之路;其北乃是橫穿中條山的虞阪道,北進則是汾河南岸的蒲州大地。

黃河從陰山南麓奔決南下,抵華山北坡,會涇渭之水,轉折往東,自潼關及虎牢關,數百里皆夾山巒之間,水勢湍急,險灘密佈。

而茅津渡河段水面平靜,又兩岸峽谷對峙,各通豫晉腹地,歷代以來都是豫西、晉南交通往來的河渡要津。

春秋晉國假虞伐虢,便是經茅津渡渡河南下。

細雨淅瀝,徐懷身披雨蓑,站在景王趙湍身邊,眺望北岸籠罩煙雨之中的雄奇峰嶺,不去想這片大地此時所經歷的血腥苦難,山河是何等的壯美。

數十艘輕舟在煙雨中往返橫渡湍流,還剩千餘甲卒沒有渡河,皆披雨蓑靜寂的站在雨中。

茅津渡一直都有浮橋,但在入冬後水面冰封到來年凌汛結束之間,以及盛夏黃河上游洪水爆發之時,浮橋就會撤走。

景王趙湍率守陵軍渡河,周鶴、苗彥雄等人態度再堅決也難以阻攔,卻也不可能爲他們渡河提供絲毫便利。

守陵軍外加馳過來的楚山騎卒,總計四千人馬,也來不及搭設浮橋,而是從靈寶、澠池徵集三四十艘中小舟船,便來往擺渡,運送將卒、戰馬及有限的補給渡河。

河東(今山西省大部)中南部地區夾於呂梁山與太行山之間,其間又有太嶽山、王屋山等雄奇山脈橫峙,從北往南分割成晉中(太原、汾州)盆地、上黨(澤州、潞州)高地及河中(臨汾盆地)三塊相對完形的地形。

河東路治所在的太原城,位於晉中盆地的北口,乃山河之大隘,太原城不下,所有進入河東的赤扈兵馬,都談不上安全。

因此,赤扈西路軍即便派遣數萬降附兵馬,南下河淮配合東路軍主力作戰,但其主力還留在晉中盆地的北部,將太原城重重圍困住。

赤扈人在河東路南部的澤潞晉蒲等地僅派遣少量兵馬,以牽制仍據守城寨不降的大越兵馬爲主。

即便預料到赤扈人的東路軍主力,在撤到黃河北岸之後,會從孟州、衛州往東,從太行山東麓的河北大地,一路往北撤回到河北北部或燕京府,即便預料到僅有蕭幹、曹師利、嶽海樓諸部降附軍會直接穿過太行山南段峰嶺,退往上黨(澤州、潞州),或經上黨,退回到太原附近,與西路軍主力會合,但守陵軍也沒有辦法直接咬住。

在黃河中游的北岸,中條山、歷山以及太行山南段峰嶺一字排開,形成河東路的南部屏障,僅有有限的幾條通道可以穿過這些峰嶺,進入河東路的南部腹地。

守陵軍倘若直接銜尾北上,很容易就會被降附軍堵在軹關陘或太行陘等太行山南段山脈的峪道之中。

這時候赤扈東路軍僅需要少量騎兵回馳,就能給他們來個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還有一點就是,守陵軍倘若想直接銜尾北上,就要等到赤扈人以騎兵爲主的東路軍從太行山南段山脈與黃河之間的孟、衛等地撤走之後,纔有機會渡河。

真要拖到那時,朝廷早就接二連三有新的旨意傳來,將令他們陷入進退失據的兩難境地。

直接銜尾北上行不通,最終決定即刻從崤山以西的茅津渡渡河,從中條山與歷山之間的虞阪道北上,進入蒲州境內。

抵達汾水沿岸之後,倘若僅僅驅逐蒲晉等州境內的小股虜兵尚不過癮,還想着直接去咬虜兵主力,他們有兩個選擇:

一是沿汾水北上,翻越臨汾盆地北部的韓信嶺,進入晉中地區,在那裡將遭遇到赤扈西路軍主力;一是沿沁水東進,穿過太嶽山進入澤州西部地區,要是行程夠快,將能襲擾蕭幹、嶽海樓、曹師利等北撤降附軍的側翼。

很顯然,徐懷還沒有狂妄到真要雲招惹赤扈西軍路在晉中的主力騎兵,他之前已安排數十人馬提前渡河,但主要前往位於王屋山、太嶽山之間的沁水縣境內偵察。

這次渡河,主要還是嘗試從北撤的降附軍側翼尋找戰機。

渡河兵馬分前營、中營、後營、翼騎營四部。

目前前營軍、中營軍、以八百楚山精銳爲主以及與以張雄山爲首的北撤契丹騎兵組成的翼騎營都已經渡過黃河。

徐懷則與景王趙湍、錢尚端以及女扮男裝的纓雲郡主、蕭燕菡等人,乘一艘中型渡船渡過黃河。

蕭燕菡身穿鎧甲站在甲板上,她不需要旁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她,用燒焦的松枝將細膩得過分的臉蛋塗黑。

她身形原本就比絕大多數的大越男子要高、要挺拔,此時又全身包覆堅甲,腰挎長刃、手持重鋒戰矛,形貌與男將並無多大的區別。

蕭燕菡有着碾壓絕大部分男將的氣力,而這一年來契丹並非龜縮於西山毫無作爲,蕭燕菡與諸將率部翻山走嶺,打擊西山以及陰山南麓那些意志動搖、有可能威脅到他們在西山生存的勢力也絕不手軟——蕭燕菡的武技纔算是在數次生死作戰中得到淬練,已非吳下阿蒙。

蕭燕菡看着眼前滔滔東流的渾濁河水,心思卻飛過重重崇山峻嶺,也不清楚陳子簫快馬馳行,趕回西山後族人最終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景王率守陵軍渡河北上,襲擾北撤虜兵,並策應被圍的太原城,可以說是徐懷爲挽留大燕殘族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蕭燕菡心裡很清楚,倘若景王此番冒險成功,不要說成功立嫡了,哪怕是正式獲得統兵權、得以坐鎮一方,就將有能力推動南朝接納大燕殘族的依附。

她的族人就不需要再夾在西山進退失踞、寢食難安了。

大燕殘族無論退入顧氏所守的府州,還是進一步在府州渡過黃河,進入地形更有利於防守的麟州、延州等地,都是不錯的選擇。

甚至直接在府州伐木造舟南下,參與汾水下游城池的防禦,也無不可。

然而信任的沙丘,並非一朝一夕便能促成。

在南朝兩次北侵戰事之後,她的族人還會相信南朝所釋放出來的善意嗎?

再者,景王趙湍真有能力說服越廷以及涉及的地勢勢力接納大燕殘族進入嗎?

而景王哪怕得以坐鎮一方,也不代表能最終爭嫡成功,更不代表南朝能抵擋住赤扈騎兵的侵襲,大燕殘族南附,真是正確的選擇嗎?

蕭燕菡她自己對此都深深懷疑,然而看向徐懷與景王趙湍並立、厚重如山的背影,心裡暗忖,即便族人最終決定西撤,她也要率一部分人馬留下來,看這個男人有沒有創造奇蹟。

景王趙湍原本想着將長女纓雲送往蔡州或直接隱姓埋名先暫居楚山,但逃出汴梁後,經歷劫難的纓雲卻不知道離開父王身邊,獨自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會有什麼着落。

看到那麼多人激烈反對,纓雲也知道渡河北上將是九死一生之旅,但越是如此,她越堅決的要求跟隨渡河北上。

倘若註定滅亡不可避免,她寧可死在父王跟前,而不是獨在異鄉,完全不能掌控自己的命運。

渡船靠上渡口,綿延下了半天的雨終於收住了。

天還陰着,徐懷轉身看河水多少有些洶涌之勢,應是上游這幾天的雨水更爲充沛,經山川彙集進入黃河使水流越發湍急。

虞阪道雖然橫穿中條山與歷山之間的山峪、峽谷,但這條要道連接陝州茅津渡、中條山北麓的蒲州鹽池,每年有數以十萬石計的食鹽,從蒲州曬制後,經虞阪道、茅津渡,通往河淮等地。

虞阪道歷代都有修繕,爲便蒲州之鹽南下,蒲州與陝州平陸之間的道路都鋪上青條石,與尋常意義的山道野陘完全不是一回事,比尋常官道、馳道還要便於車馬馳行。

徐懷他們登岸後,待要趕上正往平陸城方向行軍的中營軍隊伍,這時候看到一艘輕舟沒有照着正常的渡河次序、隊列,從南岸渡口快速往北岸這邊划來。

這種輕舟快船常爲報信便利,不會受渡河隊次約束。

他們既然已經渡過河來,即便汴梁有聖旨傳來,他們也不可能回頭了,徐懷陪同景王趙湍、錢尚端猶有閒暇的站在渡口看着輕舟駛來,很快看清楚是守陵使喬繼恩站在船頭揮頭,也不知道他帶來什麼消息。

“殿下,老臣想明白了——山河破碎,有臣深受皇恩,怎麼敢置身事外,坐看殿下渡河行險?老臣在鞏縣是老糊塗了,就滿心想着不能讓殿下輕涉險地,卻忘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請殿下允許老臣伺候鞍馬!”喬繼恩跳也似的上了碼頭,不顧石板上積有雨水,“撲通”一聲便跪在景王趙湍面前,懇求同行。

“這些傢伙總算想明白過來,與其貪生怕死留在鞏縣也難逃朝堂責罰,還不如賭一把從龍之功!”蕭燕菡站在徐懷身邊,看喬繼恩以及隨後上岸來的陳由貴、顧大鈞等人如此惺惺作態,撇嘴說道。

徐懷微微一笑,喬繼恩、陳由貴、顧大鈞等人起初強烈反對渡河北上,爭執之下他們決定留在鞏縣,沒想到他們還是想明白過來了: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跟着渡河搏一把,而非孤苦零丁的被扔在鞏縣……



第一百一十九章 桐柏山卒第五十三章 偏師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五十四章 破盾第一百五十章 目標第三十六章 時不待人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五十三章 且待江湖遠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二百三十一章 圍敵阻援第三十八章 誤會第一百二十七章 人生幾多廝殺時第九十章 赴襄陽第二百二十章 所願第一百一十五章 城外第九十三章 出征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王氏族人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爲第十一章 風吹草動驚蛇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八章 伸手不打笑臉人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一百六十四章 山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以剛克剛第一百三十五章 破虜第三章 難民第五十二章 大霧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二十一章 大腿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八十二章 廣武第一百一十九章 攻守豈相易第一百七十六章 箕山窯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一百四十五章 鐵索橫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西山蕃騎第二百一十二章 奪灘第一百五十六章 老將第六十七章 綢繆第一百四十章 惡訊第三十章 接戰第一百八十八章 歲旦第四章 嶽海樓第七章 臘月一百三十一章 算計第一百六十三章 國殤第四十一章 心思第五十一章 破陣第八十五章 老槐舊事第六十七章 巧辭善辯第一百六十七章 大策第二百零三章 流民派第九十四章 美人與謀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一百七十九章 扭轉第三十六章 金蟬脫殼計第九十五章 總攻第一百零一章 頭顱見面禮第三十四章 瀘水第二百三十四章 意在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一百一十章 權當不知第一百六十章 武經修撰人第二百二十九章 大殮第一百九十五章 奪寨第十九章 相邀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一百四十三章 交換第二百零九章 變故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一百八十九章 歸途第三十八章 奏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將隕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五十一章 王謝堂前第二百二十一章 大雪第七十九章 晨時第五十八章 風月交椅第一百五十七章 援兵第二十四章 桐柏山舊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蕃兵營第十二章 北城第四十章 統兵之道第一百七十九章 峽谷第一百九十一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二百二十四章 北上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二十八章 錯與罰第八章 紹隆二年第一百八十三日 人選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九十六章 請援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五十六章 黑衫秘兵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一百零七章 韓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