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對壘

摩黎忽乃是大同蕃兵蕭幹所部、應州漢軍嶽海樓所部、嵐州漢軍曹師利所部的監軍千戶,但他們與其他填入虎牢關及以西的兵馬,都受鎮東宗王府轄下的大將、行軍萬戶婁彥仙及行軍副萬戶赤札節制。

赤札還直接率一部精銳騎兵,駐紮在伊洛河口,作爲前鋒將監督蕭幹所部防守鞏縣北部的河口營壘。

摩黎忽沒想到清泉溝寨這邊的動靜,竟然這麼快驚動赤札親自過來察看動靜。

雖說摩黎忽作爲行軍千戶、行監軍之責,此時隨他南下的嫡系兵馬僅有千餘騎兵,而曹師利、嶽海樓等人都投降後得授行軍千戶,蕭幹甚至還因爲統轄大同蕃兵多達兩萬衆,得授行軍副萬戶,但摩黎忽作爲那顏家的子弟,作爲赤扈王帳的怯薛宿衛,卻自視他纔是鎮南宗王府南下兵馬的主將,也以主將自居。

另一方面,鎮南宗王府與鎮東宗王府向來就存在競爭關係,蕭幹、曹師利、嶽海樓等是隸屬於鎮南宗王府的降將,摩黎忽也覺得他應該嚴加管束,不能在鎮東宗王府將吏面前,墜了鎮南宗王府一系的顏面。

不過,他在地位、聲名都要高過自己一截的赤扈宿將赤札面前,還不敢放肆,強按住急躁的情緒,上前給赤札行禮,解釋他剛纔對曹師利、嶽海樓急躁的緣由:

“虎牢關太過單薄,關城內外沒有地界供我族鐵騎馳聘,西翼兵馬才從虎牢關延伸到伊洛河口築三十里連營,以滯南朝西軍東援。清泉溝寨乃是連營極重要的一環,此時驟然失陷,使連營首尾難以相顧,予南朝西軍可趁之機,我怕壞了三皇子的大計,才如此急切訓斥嶽軍侯、曹軍侯……”

“你也知道連營之策乃是西翼作戰的重中之重,但你知道連營之策,是誰向三皇子所獻?”赤札冷着臉盯住摩黎忽問道。

“……”摩黎忽張口結舌,不知道要如何回答赤札的問題。

“你既然知道連營之策的重要,也知道連營之策乃是嶽軍侯在三皇子帳前首議,你爲何還如此對嶽軍侯無禮?”赤扎冷臉教訓道,“難不成嶽軍侯對連營的重要性,瞭解不如你深刻?”

“那顏將軍也是看到清泉溝寨爲敵衆所襲,也心憂生躁。”嶽海樓還是不想得罪摩黎忽,幫他說項道。

赤札也無意在這個節骨眼上,對摩黎忽多加訓斥,沉着臉看向曹師利問道:

“現在到底是什麼情況,怎麼會敗得這麼慘?”

赤札清泉溝寨被這點襲敵殺得這麼慘,換誰都不會有好臉色,但赤札還是頗爲欣賞曹師利的。

曹師利率部強攻鞏縣,付出那麼慘烈的傷亡,也沒能奪下鞏縣,以致西翼兵馬往孟津以西穿插的意圖未能實現。

不過,赤札當時就領兵駐守偃師,對進攻鞏縣的戰事隨時都保持關注。

在那麼短時間裡,手裡統領又是戰鬥力有所限制的降附士卒,嚴重缺乏攻城戰械,而守軍又表現得極爲頑強,戰鬥力、抵禦意志比他們一路南下遇到的南朝禁軍要強得多,赤札不以爲還有換作誰,能比曹師利做得更好。

而不管怎麼樣,諸路兵馬南下攻城奪寨,一定會有將領遇到硬茬子。

赤扈騎兵能縱橫四方無敵,對勝負功過自然不可能太過死板,也是赤札稟奏三皇子放棄強攻鞏縣,並稟奏曹師利有功無過,只是有點時運不濟罷了,沒有遇到弱一點的對手。

他這時候也願意耐着性子,聽曹師利解釋一番。

“……”曹師利忍住內心的羞憤、不堪,將辰時遇襲、巷戰過程以及他決定放棄清泉溝寨的前後心念變化,都說給赤札知道。

“倘若沒有試圖在宗祠西巷道將桐柏山卒堵住,而是直接在北寨門內外結陣,限制襲敵在寨中的破壞,形勢應該就不會這麼難看了,”

嶽海樓這時候才知道詳細情形,也很是惋惜的說道,

“當然,事後追悔容易,但真要叫嶽某人身處曹軍侯那時的處境,極可能也會錯估形勢,着了徐懷這廝的道!”

曹師利進攻鞏縣失利退下來休整才三五天,麾下能戰兵卒可能就兩千餘人,剩下不是傷殘就是新編降俘,倘若親衛精銳在剛交戰就被殺傷逾半,嶽海樓也不覺得曹師利繼續釘在寨中,真能拖延多少時間。

見嶽海樓這時處處幫着說話,曹師利也很是感激的看了他一眼。

“敗便敗了,何必找這些託辭?桐柏山卒不過都是些山民賊寇,照你這麼說,豈不是成無堅不摧的鐵甲精銳?”摩黎忽蹙眉質問道。

摩黎忽是在朔州晉公山南麓跟徐懷打過交道,卻是在闊勒堅等百戶所部被襲擊之後,他才率數百騎兵趕過增援。在那之後,徐懷主要龜縮在晉公山南麓山嶺之中,或者借山嶺地形與他們周旋,沒有硬碰硬打過,過不久又趁大雪與夜色的掩護,兩天兩夜潛行二百多裡,奔襲防禦空虛的岢嵐城,跳出恢河河谷。

摩黎忽從頭到尾並沒有直接跟桐柏山卒打過硬仗,甚至徐懷避其鋒芒龜縮在晉公山南麓,倚着山勢跟他們糾纏,多少也顯得有些孱弱。

曹師利親率精銳去堵巷道,在這麼短的時間被殺得沒有招架之力,摩黎忽下意識就覺得是曹師利父子怯戰畏戰所致。

除了摩黎忽、嶽海樓及赤札等將的扈騎,此時聚集過來的斥候探馬也有一百多騎。

探明敵情乃是斥候探馬的責職,不需要赤札額外吩咐,便有小隊斥候往清泉溝寨下面的長溝底壩馳去,以刺探南面還有沒有兵馬埋伏。

這時候看到徐懷與鄧珪兩人縱馬馳出,赤札也是發怒叫道:“這兩個南將真是猖狂,欺我赤扈無人!”

“那相貌年輕者便是徐懷,黑臉漢子應是淮源巡檢使鄧珪!”

嶽海樓蒐集桐柏山匪亂的大量信息,雖然以前沒有鄧珪打過照面,還是一臉將他認出來,沒想到徐懷、鄧珪二人剛就敢往長溝裡馳騁,迎戰三十多赤扈輕騎,跟赤札解釋道,

“這個徐懷便是王孝成之子,武勇號稱桐柏山第一,在桐柏山曾以莽虎爲號,但這絕對是掩人耳目的僞飾,而其用計奸詐,南朝或無人能出其右。這個鄧珪,十數年前乃是南朝武舉三五人之列的人物,只是仕途不順,年逾四旬,也僅僅做了幾任巡檢使,直到桐柏山得了些機緣,算是京西南路不多值得重視的將領……”

“倘若不是猖狂,嶽軍侯以爲這二人縱馬斜入長溝,是爲哪般?”赤札皺着眉頭問道。

“如若所料不差,敵衆在清泉溝寨南並不無更多伏兵,”嶽海樓說道,“徐懷此舉,一是阻我刺探其虛實,一是激勵其將卒士氣——倘若有更多的伏兵,他們完全沒有必要故弄玄虛,佔住清泉溝寨,還怕我們不驅兵強攻嗎?”

清泉溝寨卡在伊洛河口與虎牢關之間,雖然北距黃河還有四五里的缺口,但是從軍事上講,這個缺口已經非常狹小的,倘若越來越的西軍,走山道險徑,進入清泉溝寨,然後出清泉溝寨,往北延伸兵鋒,很有可能將虎牢關隔絕在外,令他們在河口大營的兵馬徹底變成孤軍。

他剛纔勸摩黎忽不要急躁用事,絕不意味不要奪回清泉溝寨。

恰恰是清泉溝寨不容有失,嶽海樓覺得更不能倉促行事,就怕他們在清泉溝寨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徐懷率小股精銳擊敗,除了會重創這邊的士氣,也極有可能會堅定西軍增援清泉溝寨的決心,問題就會變得更棘手。

摩黎忽還太年輕、太輕率,嶽海樓當然不會叫他牽着鼻子走。

好在赤扈騎兵這些年征戰四方不輟,軍中有大量擁有豐富作戰經略的武勇將領,嶽海樓還不擔心觸怒摩黎忽,會在赤扈軍中站不住腳。

赤札揮手製止摩黎忽無謂的爭辯下去,盯着看着徐懷、鄧珪兩名南將,馳入溝中,與他們的斥候探頭攪到一處。

斥候之前也取弓馳射,但斥候背後所背都是騎弓,並沒能對身穿鱗甲、扎甲的徐懷、鄧珪造成什麼威脅。

待這二人衝殺過來,三十多斥候探馬也是居中十數騎結陣反衝,還安排人手從兩翼包抄,但見徐懷、鄧珪手中長槍如蛟龍出海,連戳帶刺,凌厲無比,三十多名精銳斥候,竟無人能抵擋他們三五會合,眨眼間的功夫就有六七人被挑落下馬,餘者也不敢再與這兩人正面交鋒,往兩翼馳走。

這也降低徐懷、鄧珪二人穿透難度,很快將三十多人的騎陣殺了一個對穿,又縱馬往坡上的北寨門馳去。

“王舉早年就以槍術聞名西軍;持弓站坡側那人乃是郭君判,原是桐柏山賊酋,爲徐懷所降服,箭術放在赤扈諸部,也可以說是百裡挑一的神射——說到這個,徐懷箭術也是罕有人敵……”僅相距三四百步,嶽海樓依稀將王舉、郭君判等人辯認出來,指給赤扎辯識。

“寨中火勢怎麼突然大上許多,他們要做什麼?”

徐懷從襲入清泉溝寨起,就在西南、西北兩角縱火,赤扎、摩黎忽、嶽海樓趕到,火勢也主要在這兩片區域漫彌——寨中屋舍以茅屋土舍爲主,利於火勢漫延,但隨着風勢變化,還是會有一個過程的,但這會兒四面無風,清泉溝寨之中,除了西北側的火勢越發熾烈外,北牆土垣內側也新出現好幾處火頭,有漫延成片的趨勢。

“徐懷這廝定是知道來不及將寨中降俘捉走,這要借火勢趕人!”嶽海樓跟徐懷打交道最多,研究最深,這時候情不自禁叫道,“這廝能在朔州成勢,便是收攏天雄軍中的桐柏山潰卒,他這是要故伎重施……”



第一百一十三章 沁水河谷第一百五十七章 山丘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四十九章 局外第二十六章 罪問千古第二百二十五章 峙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軍議(二)第八十一章 風亂新寇至第一百七十五章 退守第一百六十三章 隱秘真相第八十三章 鏊戰第五十二章 以啓山林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一百九十四章 府州第一百八十七章 破衙第八十一章酒宴第五十章 編軍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二百四十一章 班師第八十六章 審訊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零四章 暗夜謀族兵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二百六十九章異姓封王第一百九十二章 大棋第十六章 京襄第一百零五章 荊北孔昌裕第二百三十三章 補給線第九十七章 鎖城第一百九十章 即位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八十五章 劫人第一百一十三章 迷之大敗第一百九十四章 繼統第三十四章 跳出算計外第一百零三章 風雨茅津渡第三十六章 商團第十九章 鷸與蚌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六十一章 新使赴任前第二十一章 處置第九十一章 夜遁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鋒第一百四十四章 所謀第一百四十四章 背城而戰第二章 舊識第三十章 探路第一百七十六章 大局第六十二章 老卒第二十二章 兵餉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二百一十九章 聖意何爲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一百六十五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第一百八十二章 渡淮第一百一十四章 迷局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七十八章 信使第一百四十一章 傳詔第九十六章 報信第一百九十三章 定計第六十一章 前路知己第一百零七章 歸去第二百五十一章 關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物有其質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二十一章 請君側耳聽第一百九十九章 空巢出京第一百四十章 收穫第二百一十五章 圍困第四章 嶽海樓第七十二章 舊人相逢第一百三十二章 鑄鋒堂第一百零三章 傳詔第一百四十五章 離別第六十二章 殺人者第三十五章 安置第五十四章 敵襲第四十四章 請守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一百五十五章 部署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戰第一百零二章 戰後第六章 獻策第一百零九章 太原遺民第一百三十五章 不能承受之仇第三十一章 將計第四十五章 臨戰第八章 大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瞞天過海第一百五十四章 希望第六十五章 王氏族人第一百四十四章 立儲第二百六十六章 盡殲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