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

戰局從7月中旬開始向有利於蔣介石方面的轉化,蔣介石經過兩個月來150餘萬大軍的混戰,決定改變軍事戰略,把原定的先打馮後打閻調整爲先打閻後打馮,在集中力量打敗津浦路上的晉綏軍後,再集中力量收拾西北軍。

在津浦線曲阜、兗州一線,傅作義部遭到激烈抵抗。蔣介石任命劉峙出任津浦線總指揮、賀耀組爲徐州行營主任,調整軍隊番號,命令王金鈺爲第十三路軍總指揮、徐源泉爲第十六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爲第十七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爲第十九路軍總指揮,以及第二軍團中胡宗南的第一師、馬鴻逵的第六十師,蔣介石把這些部隊全部集中曲阜、兗州一線,組織會戰。8月1日,蔣軍全線開始反擊,傅作義下令全線撤退,逃往泰安、肥城一線。8月6日,傅作義部退出泰安。晉綏軍在津浦線戰場陷入危機,只有請求馮玉祥出兵相助。儘管馮玉祥對開戰後晉軍的自保行爲十分不滿,但是爲了倒蔣大局,還是組織了一定數量的兵力,替晉軍解圍。

馮玉祥親自組織了八月攻勢,這也是中原大戰中倒蔣方面的最後一搏。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部由睢縣向寧陵,孫連仲部由太康向歸德,孫殿英部由柘城向馬牧集,隴海線的晉綏軍向民權,石友三和劉春榮部向柳河,鄭大章的騎兵部隊向徐州縱深方向襲擊,宋哲元部爲總預備隊。8月6日,各部開始行動,各有進展。蔣介石在徐州召開軍事會議,已經準備全線後撤,先集中解決津浦線戰事,後經楊傑等人分析:馮玉祥供給已經非常困難,進攻堅持時間不會很長,所以建議集中力量打擊石友三部,並且認爲正在大雨之中,西北軍的攻勢會自動停止。

果然如此,石友三部很快被擊潰,蔣軍正面防線穩定,滂沱大雨中的西北軍不得不很快停止進攻。蔣介石見到風雨中西北軍將士如此勇敢的作戰,也深爲感動,心想如此貧困的部隊竟然作戰如此勇敢,心中頓時萌生了幾分愛惜之意,所以在中原大戰的後期,蔣介石對付西北軍主要採取了收買手段。此次進攻作戰爲時不長,西北軍很快自動停止進攻,至此,戰局已呈現出一片明朗。

在津浦線上,蔣光鼐的第十九路軍已經兵臨濟南,8月14日,傅作義部退出濟南,張蔭梧部也加入逃亡行列。敗退途中突遇蔣軍飛機轟炸,晉綏軍官兵急於逃命,在過黃河時和過大汶口河時一樣,因爲河水猛漲而不知被沖走多少官兵,不少被衝散的晉綏軍小部隊,則被山東當地的民團解決。中央軍和韓復榘部到達黃河邊,蔣介石見傅作義部已潰不成軍,下令停止進攻,由韓復榘主持後續事務和山東政務,固守黃河,其餘部隊轉向隴海線,集中力量對付馮玉祥,以結束中原大戰。

蔣介石結束津浦線戰鬥後,將重兵調往河南戰場,在戰略上進行了重大調整,由前階段在隴海激戰東段迎戰西北軍和晉綏軍的主力,轉向平漢、隴海線交叉結合部,重點突破北軍的後方和退路。這一戰略,因爲閻錫山部可從豫北退回山西,而馮玉祥部退回陝西的退路被切斷,西北軍的末日來臨。

中原大戰的雙方在軍事上打的不可開交的同時,爲了致對方於死地,雙方都極力拉攏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張學良。東北軍有數十萬人馬,而且自成體系,武器、彈藥自行生產、供給,海軍、空軍尤其是炮兵齊全。這支軍隊的傾向,對參戰雙方的勝負有決定性作用。交戰雙方竭盡全力爭取張學良,張學良掌握的這支部隊,支持太原或南京中的任何一方,都將給對方以致命一擊。

所以,中原大戰炮聲未響,電報論戰開始之初,張學良就身價百倍,太原和南京各自派出代表前往瀋陽、北戴河進行遊說。張學良從東北利益考慮,對參加反蔣派不能不持慎重態度。蔣介石有充足的資本,拉攏張學良的價碼比閻錫山高得多,6月間,南京政府特任張學良爲陸海空軍副總司令,7月,任命于學忠爲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爲河北省主席,等於把河北省和北平、天津二市劃歸張學良管轄。8月,任胡若愚爲青島市長、王家楨爲外交部次長。蔣介石還運動英法公使對張學良施加影響,並賄以鉅款。這些,都是汪精衛、馮玉祥、閻錫山難以做到、也不曾做的。

張學良對反蔣一方,沒有惡意,也沒有好感,但是閻錫山勢力在平津地區的存在,卻妨礙了東北軍發展之路。平津地區是東北軍入關的橋頭堡,自從張作霖時代就把控制平津地區作爲東北軍的頭等政治大事,也是東北軍向關內發展的頭號目標,張學良對此十分清楚。二期北伐後,東北軍失去了平津地區,如果讓中央政府控制倒還可以忍受,可是讓閻錫山控制則讓人擔憂。閻錫山把平津地區視爲晉綏軍的禁臠,絕對不可能拱手讓給東北軍。在拉攏張學良一事上,閻顯然不及蔣捨得下血本。1930年元旦,閻錫山曾請西山會議派骨幹鄒魯與張學良會談。張學良應這位年長自己17歲的國民黨元老的請求,同意在太原和南京的爭奪中,保持中立。

確切地說,張學良保持中立,即是倒蔣一方的失敗。在中原大戰一觸即發之際,張學良曾於’3月1日發表通電,主張用和平手段解決問題,之後,太原和南京加緊了拉攏張學良的工作。中原大戰開始後,閻錫山、馮玉祥任命張學良爲中華民副總司令,但是張學良沒有就職,他一方面在觀察戰事的發展,等待戰爭的結果,一方面在等待南京方面的報價。在他看來,大戰雙方勢均力敵,各有優劣,因此只能等戰場出現一邊倒時才能表態,這是張學良的基本策略。

但是,中原大戰進行到1930年的時候,倒蔣一方在軍事上已經處於十分不利的境地,9日9時9分,閻錫山就任國民政府主席,但這已經是末日哀歌。而此時在北戴河的張學良,獲悉南京方面已經開始全面反攻,誰勝誰負的態勢明朗化,蔣軍可以說是越戰越勇,勝券在握。張學良知道表態的時機成熟了:如果表態過早,出現差錯不好收回,會傷及自己;如果等蔣介石打敗了閻、馮再表態,價值不大,蔣介石也不會看重;最佳時機就是在要勝未勝之際,不僅表現出自己的政治選擇,而且還能出來收拾殘局,擡高自己的身價。所以在張羣再三追問何時出兵華北、從背後向倒蔣軍進攻時,張學良非常策略地回答說:等你們拿下濟南我就出兵華北。

倒蔣一方也加緊了對張學良的拉攏,汪精衛派出郭泰祺,閻錫山和馮玉祥派出孫傳芳、賈景德、薛篤弼、傅作義先後去見張學良,進行最後遊說,並在推舉國民政府委員時也加上了張學良。無奈張學良根本心不在“閻”,即將垮臺的“三軍副總司令”和“國府委員”職對他就更沒有吸引力了。到8月底前後,張學良決心已定,反蔣一方的代表無功而返。

9月17日,張學良對《大公報》發表談話,表示:“現在民困已達極點,北方尤不宜再受兵禍,故餘已不能不被迫而出於干涉,惟餘之意,干涉非用武力耳。”同日,他下達了東北軍入關的命令。9月18日,張學良發表通電,要求參戰各方立即停止戰爭,他要求閻、馮部隊聽候中央處置。此後,于學忠指揮的第一軍、王樹常指揮的第二軍離開瀋陽向關內進發。

張學良的表態和東北軍的人關,反蔣派軍事戰線很快崩潰了,蔣介石、張學良忙着收編晉軍和西北軍的部隊。

蔣介石乘勝追擊,加緊了對反蔣聯盟的進攻。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聯名發表通電,“即日釋權歸田”。南京國民政府答應給路費,誘逼他們出洋,但他們卻都留在國內,閻錫山去了大連,馮玉祥隱居山西鄉下。汪精衛則於11月1日偕陳璧君離開太原去天津,在天津發表一篇關於“擴大會議”始末的宣言,表示今後願做在野派,向蔣介石表示屈服,之後南下香港。中原大戰以蔣介石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四、促使東北易幟

1.張作霖的“對等議和”

在蔣介石收復北平、天津之後,剩下的就是東北問題了,鑑於濟南慘案,蔣介石明白若要繼續北進,日軍必將直接干預,只有考慮和平解決東北問題,停止對關外用兵。此後,蔣介石和張學良在東北易幟的過程中相互溝通,相互配合,相互諒解,一致對外,爲爭取國家的統一做出了貢獻。

早在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國內反動勢力驚恐萬狀,國際帝國主義憂心忡忡。爲維護其在華利益,瓦解中國革命,帝國主義在中國積極促使蔣介石與張作霖結成聯合。10月間,英國駐華大使蘭浦生率先在天津對張作霖提出南北議和,劃江而治的主意。1927年春,到南方“考察”的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佐芬利公然宣稱蔣、張之間沒有根本的分歧,應該爲國家的統一而努力,日本的通訊社也同時大肆鼓吹中國南北妥協,共同反赤的論調。在帝國主義分子策動下,張作霖及其參謀長楊宇霆都曾公開發表過在前提下同蔣合作的言論。3月間,蔣介石曾電邀張作霖來攻打武漢政府,共同協商夾攻武漢政府的具體問題。4月間,蔣張在清黨問題上的勾結緊鑼密鼓。6日,張作霖在北京逮捕了著名中國人李大釗等;12日,蔣介石在上海大肆清黨;28日,張作霖殘酷地將李大釗絞殺。

七一五政變前夕,蔣奉閻三方積極醞釀三角同盟。張作霖放出“和國”、“聯閻討馮”的空氣,並宣稱他一向贊成三民主義。蔣介石向張作霖提出的議和條件是:張“信奉三民主義”,將安改稱國民革命軍,由張任東北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維持東北治安,閻錫山則受蔣介石之託派代表以奉方易幟爲條件從中斡旋。但這些條件遠不能滿足張的胃口,因爲他要的是南北“對等議和”。爲了實現其多年以來孜孜以求的夢想,也爲了提高與南方談判的地位,6月16日,張作霖在孫傳芳、張宗昌、吳俊升、張作相、褚玉璞、張學良、韓麟春、湯玉麟聯名推戴下當上了“安政府”大元帥。

“安政府”小朝廷是張作霖在政治、經濟、軍事交困的情況下拼湊起來。除舊本外的列強對這個小朝廷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熱情,這就使張作霖的談判地位更呈疲軟,以至他在6月25日下達的“息爭令”中不得不借孫中山之名與南方套近乎。在堅持對等議和的前提下,張作霖對當時處於中間人地位的閻錫山提出的南北議和條件是:把河南交還吳佩孚,山東讓給孫傳芳,奉魯軍撤出以上兩省,南方停止進攻等。

而蔣介石提出的先決條件是:奉軍易幟、取消大元帥名義。雙方條件相差懸殊,這個蔣奉閻三角聯盟計劃沒能實現。6月下旬至7月中旬,蔣介石繼續北進,形勢對奉方愈加不利。此時,日本政府奏報天皇從大連抽調日軍增兵山東,打算公開干涉。“這個時候,蔣介石面對這一突變,對所謂繼續北伐喪失了信心,同時又把‘清黨’、和進攻武漢的問題看得比所謂北伐更爲重要,因此打算與張作霖謀求協作。”

但是馮玉祥對張作霖的嫉恨心理頗深,爲了防止蔣、奉妥協,他除派兵協助寧軍進攻山東外,還不斷催促閻錫山出兵討奉,閻被迫出兵,但雙方沒有發生直接的戰鬥。閻錫山一面電請馮軍暫緩北進,一面於17日派代表南桂馨到北京,力勸奉系改變態度接受三民主義,以便與南方舍戰言和。當天,張作霖召集會議討論和戰問題。會上孫傳芳表示要戰,楊宇霆、張學良、韓麟春則一致主張停戰議和。但是幾天後,孫、魯兩軍在津浦線的反攻取得了進展,張作霖對停戰問題又躊躇起來。

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19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3)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75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4)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47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5)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38章 蕩平地方軍閥 (2)第20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4)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14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4)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82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6)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55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1)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13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3)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31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1)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36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6)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50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1)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4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3)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9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5)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4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5)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