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爆發,張學良、楊虎城扣留了蔣介石。消息傳到溪口時,蔣介卿正在武山廟吃酒看戲,他本來患有高血壓,聞訊後驚駭過度,中風跌倒,不省人事,擡回家後一病不起。蔣介石返回南京時,他已病危,其女華秀打電報向蔣介石陳述病況,蔣覆電說:“昨日接到華秀電,長兄有病,在家靜養,派人送參。”次日,果然送來人蔘10枝,可是蔣介卿已病入膏肓,無法挽救。12月27日,不治身亡。

蔣介卿死後,當時並沒有安葬,只是草草作了處置。因蔣介石在西安事變時腰部受傷,需要休養,直到1937年4月22日,才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國民黨中央的一些顯要人物,如林森、馮玉祥、居正、何應欽、朱家驊、閻錫山等,還有杜月笙、金廷蓀、王曉籟等都趕來參加,蔣介石親自接待。祭奠靈堂設在蔣家祠堂,客人多住武嶺學校,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爲主祭。

蔣瑞蓮,是蔣介石的同母妹妹,生於1890年,死於1937年。1906年,蔣瑞蓮嫁與蕭王廟後竺村竺芝珊爲妻。當時,蔣介石正在日本,接到母親的家書後,匆匆結束首次留學生涯,返國回鄉爲其妹主持嫁事。竺芝姍原來是玉泰鹽鋪學徒,與瑞蓮青梅竹馬,結成夫妻。他雖然文化不高,但後來亦因蔣介石的關係而發跡,曾擔任過佛山籌餉委員、蘇州稅務局長、中國農民銀行常務董事、津浦鐵路車務總段長等重要職務。1949年,全國解放前外逃到臺灣,1971年,病逝。

蔣瑞菊生於1892年,蔣瑞青生於1894年,均在幼年夭亡。蔣瑞青幼時聰明伶俐,深得蔣母王氏疼愛。王採玉在他死後給他找了一個王姓夭折的幼女合葬,作爲冥配,以後並以蔣經國爲嗣子。蔣介石也曾親自撰寫祭文,辭頗哀切。

3.嚴師慈母王採玉

蔣介石一生侍母甚孝,是盡人皆知的。蔣母王採玉是溪口鎮葛竹村人。生於1864年,她幼承父教,聰明伶俐,又精於女紅。但她年輕時卻命運不佳,其父王有則不事生產,致使家道中落。王採玉只得以做針線活來貼補家中生活,日子過得十分艱難。1881年,王採玉初嫁於蹕駐鄉曹家田的竺某,但不久竺某便夭折了。後到葛竹附近的金竹庵帶髮修行。

1886年7月,23歲的王採玉由其堂兄王賢東牽線,還俗再嫁,作了45歲的溪口玉泰鹽鋪老闆蔣肇聰的繼室,當了老闆娘。

王採玉爲人溫和樸實,通情達理,勤儉持家,將一個家庭弄得井井有條,對公公也甚爲孝敬,對蔣瑞春和蔣介卿也很照顧,與店裡上下人等和親鄰之間相處也很融洽。

蔣肇聰有了這樣一個年輕的賢內助,再不用爲家事分神,專心忙於經營。到了第二年秋天,王採玉已有身孕,接近臨產。

1887年10月31日午後,王採玉在玉泰鹽鋪的後屋樓上分娩,接生婆連忙恭喜東家又添了一位小老闆。此時蔣斯千正坐在店堂聽候佳音,一聞添丁,十分高興,對兒子蔣肇聰說:

“小孩就取名‘瑞元’吧。”這就是後來溪口街上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瑞元無賴”,世人皆知的蔣介石,又名周泰、志清、中正。

蔣介石兩歲時,玉泰鹽鋪突遭火災,起因是鄰居家半夜失火,氣候乾燥,火勢猛烈延燒所致。蔣肇聰恰巧出外辦貨,王採玉從睡夢中驚醒,僅披衣抱子逃出,店中夥計都慌了手腳,只搶出一些零星物件,幾間老屋化爲一片瓦礫,貨物損失殆盡。一家人只得住到下街祖遺的三間老宅裡去了,着手重建店堂,恢復營業,但眷屬從此不再搬來。

蔣介石4歲時,王採玉又生了女兒瑞蓮,以後每隔一年,再生女兒瑞菊、幼子瑞青。

王採玉和她公公都信佛,都迷信算命看相,對“必出貴子”之言,深信不疑,因而對蔣介石疼愛有加,寄以光宗耀祖之厚望。蔣介石小時多病,老人每次都親自診視醫治,對其不良習慣也放任自流,以致養成蔣介石頑皮倔強的性格,弄得家中不得安寧。

王採玉對小瑞元的天真活潑不加指責,只是對他的過失行爲施以約束與懲罰。蔣母通情達理,懂得既要培養孩子的天性,又要將其行爲限制在規矩之內,不亂章法。所以,蔣介石小時候所受體罰、責罵如尋常便飯,不足爲奇,但儘管約束已有,小瑞元淘氣、頑皮之事卻從未間斷。

王採玉是個孝女,嫁到蔣家後,不忘照顧孃家,資助兩個弟弟讀書成家。葛竹到溪口相距50餘華里,她每年必去接母親來家,往往留住兩三個月以上,自己雖然家務繁重,但也常要攜子女到孃家小住。此時母女兩人可謂稱心如意。

但好景不長,不過年,不幸的遭遇又接踵而來。1894年,公公因病去世。第二年的夏天,溪口發生時疫,蔣家塾師任介眉死後,蔣肇聰也染病過世,拋下了店務和妻子兒女。王採玉又喪丈夫,從此開始治家理店,撫兒育女的艱苦生涯。

蔣斯千原有二子,長子蔣肇海早死無子,產業由蔣肇聰承管,蔣斯千生前曾決定將長孫蔣介卿過繼在蔣肇海名下。蔣介卿自父親死後,爲了店務家事,常與後母齟齬,頗不孝敬,甚至鬧着要分家產。王氏素來豁達,再次孀居,子女尚幼,心情紊亂,也不願與前夫之子爭執產業,於是決定分家。滿足蔣介卿要求,蔣介卿獨得玉泰鹽鋪全部資產房屋和蔣肇海名下田產。她自己和子女分得所住的3間祖遺老宅、30畝耕田和一片竹山。

分家本身對王氏就是一種打擊,她的親生兒子還沒有立業,分家後的4年內,她的小女瑞菊、幼子瑞青也相繼夭折。

一個年輕寡婦面對接連不斷的家庭變故,可謂哭告無門,只有把精神寄託在兒子和菩薩身上。她祈求菩薩保佑兒子無病無災,而育兒成器的決心則更加堅定,她繼續讓蔣介石在家塾讀完了《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按“命相”所示,指望這個淘氣異常的“貴子”早日成器。

爲了養育這個頑劣之子,王採玉可謂費盡心血,1921年6月14日上午7時,王採玉卒於舊居,享年僅58歲。此時蔣介石在孫中山的粵軍中任職,適因處境不如意,在家養晦,母病臥牀五旬,他朝夕親侍湯藥,可謂至孝。

王採玉在病中頻頻叮嚀,囑咐蔣介石三件事:一是爲她擇地另葬,不願與蔣肇聰合葬。二是騰出自家的一些房屋,辦一所培育鄉里子弟的學校。三是不要忘記了親戚朋友,尤其是在困難中接濟過自家的人,要報答幾家至親好友的恩情。蔣介石都一一答應了。

爲了尋找“甲字穴”,蔣介石陪同兩位方士在雪竇山、徐鳧巖、相量崗、妙高臺等地踏勘了半個月,最後選中離溪口北三裡的白巖山魚鱗嶴中段北面的一塊小平地,據說這是“彌勒佛的肚臍眼”,是一塊寶地。選定墳穴後,爲了防止壓壞龍穴,石器不宜過重,也不能多用石板和水泥。蔣介石每天至白巖山監工,興築母親墳塋,並邀集親族之賢者,幫助籌備喪事,於同年11月23日葬母完畢。

到了1923年5月,蔣介石又在離墓址約半里許的山墩間,築新式洋房3間,稱爲慈庵,12月完工。12月16日,蔣介石爲紀念其母60冥壽,回到溪口,前往慈庵錄拜,並展墓,夜宿庵中。

1930年春,蔣介石爲了增光門庭,將慈庵舊宅拆除,另在離墓稍遠山嶴平地上築造規模較大的墳莊。

遵照王採玉的遺願,蔣母死後第二年,蔣介石出資將原有的三所初級小學合併爲鄉完全小學,並暫以自家舊居前屋做校舍,使鎮上適齡兒童得以全部入學。

蔣介石同宋美齡新婚之後,自1929年至1931年間,在家鄉大興土木.先後造了總佔地面積近百畝的溪口武嶺學校、妙高臺別墅、中國旅行社、武嶺門城樓,並擴建了豐鎬房(素居)等,再加上1924年拆建的樂亭、慈庵,已經樓臺館墅畢備,可謂“榮宗耀祖,改換門庭”了。

二、少年不識愁滋味

1.瑞元無賴

一個家族男孩的出身都是大事,足一個家族新希單的開始。自蔣介石出生以來,家人就對他寄予很多期單與祝福。所以蔣介石有了一個乳名,“瑞元”,意即好的開始的意思。

根據家族規定,他還應當有個族名,這個名字象徵着在一個大家庭中的輩分和地位。輪到蔣介石,剛好以“周”寧爲用,加上所有親人都想着健康和幸福,於是,周健便成了他的族名。

但因爲蔣瑞元前有一同父異母兄長,名爲周康,而按習慣稱法,“健”往往說在“康”之前,使人誤解;另外,在蔣兩歲那年,家裡店鋪不幸被火焚燒,造成一劫,爲祈求平安康泰,家人就樂意冠之以“周泰”。

蔣介石出生後,沒少給家人添麻煩。1890年,蔣介石4歲。除夕之夜,家家戶戶圍桌而坐,回味一年的酸甜苦辣。蔣家也不例外,在正堂內,閤家端坐,話蔣介石立於四明山前家常,道團圓,大人們互相恭維祝願,孩子們只顧吃喝,吃飽喝足跑到了庭院中去玩耍。小瑞元沒有和小孩子們一起歡聲笑語。他一個人坐在背椅上,默不作聲。誰料,突然之間他將筷子插進嘴裡,大人們沒有在意,他卻將那根筷子送到喉嚨深處,眼看整根筷子都要沒了,這時小瑞元眼睛翻白,冷汗直冒,痛得暈厥過去。家人們嚇得不知所措,一陣慌亂之後纔將筷子從瑞元的口中慢慢抽出,並將其抱到睡房內。

在瑞元5歲這年的中秋節,家人們都在院子裡擡頭賞月,可瑞元卻“獨自偷歡”。只見他靜悄悄地來到一水缸旁邊,高度正好齊腰,然後俯身垂手。也許是看到水中月亮唾手可得,也許是要享受清涼之水給他帶來的舒暢。在享受了一段清涼之後,不知不覺爬到缸沿之上,兩腳懸空,突然,上身猛地下沉,頓時失去平衡,只聽“撲通”一聲,瑞元一個筋斗栽到水缸裡,家人們聞聲趕到,將其打撈上來,此時瑞元已是奄奄一息,不省人事了。過了許多時候,才醒轉過來。

在溪口,每年農曆正月初一,族人都要到祠堂參拜祖宗,在溪口蔣家祠堂參拜祖宗之後,可以領取芝麻糖餅,對於無知的孩童來說,這個纔是最重要的。清早,瑞元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蔣家祠堂,按習俗拜跪祖宗後,小孩子是有賞的,但必須得按次序領賞,可是小瑞元卻偏要搶先去領,在別的孩子一致反對之下,瑞元不得不稍作退讓,但他並不甘心,硬的不行,另有打算,他故意在泥灘裡滾翻一陣子,弄得滿身是泥,然後往人縫中硬擠,別人無奈只得退讓,任他逞強。瑞元終於如願以償,但從此,人們都喊他“瑞元無賴”。

瑞元的秉性頑劣調皮,時常給家人帶來麻煩,同時,出於對瑞元前程的考慮,在家人的一致同意下,決定在家爲他延師設塾,好有所束縛,這樣瑞元6歲便入私塾,接受沿襲幾千年的教育方式和正統的儒學思想的啓蒙。

啓蒙教師是個老秀才叫任介眉,啓蒙內容是《三字經》、《百家姓》。任介眉教書很是認真負責,只不過要求太嚴格,適得其反,瑞元無視家師,常頑皮撒野,衝撞先生,先生終於氣不過,負笈而去了。

第二年,即1894年,蔣介石改入本地族人蔣謹藩所設私塾就讀,學習《大學》、《中庸》。1895年,又從任介眉讀《論語》、《孟子》。同年6月,任先生染疾去世,又從蔣謹潘學習,時間爲4年,即從1895年到1898年底止,共讀完《禮記》、《千家詩》、《孝經》、《春秋》、《左傳》、《詩經》等課程,間習古文辭、學作八股文。

整個童年時期,蔣瑞元所接受的都是典型的封建傳統教育,這對蔣石傳統觀念的形成起着決定性作用。所謂的仁義、道德、禮義、廉恥、孝、敬悌等道德觀念在蔣以後的人生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來。

讀書生活雖然對年幼的蔣介石有所約束,但絕不可能泯滅小孩的天性,他依然有任何孩子都具有的頑皮、天真和機靈。

有一次,瑞元犯了塾規,塾師舉起戒尺,要打他的手心,還未曾打着,他便自動倒地,邊滾邊哭,說“打傷了,要你賠!”弄得塾師左右爲難,束手無策,不了了之。

他還常常製造惡作劇,捉弄同學。一天晚上,他裝扮成可怕的吊死鬼:高高的個子,身穿丈二白練,頭戴山尖紙帽,一條長長的血紅的舌頭,從兩邊嘴脣中垂了下來。他藏在大柳樹下,把同塾的一個小同學嚇得昏死過去。

爲此,瑞元受到了塾師和母親的責罰和打罵,但對頑劣的瑞元而言,這些懲罰根本不起作用,只是在母親和老師跟前,表示了懊悔不已和作了下不爲例的保證。轉眼間,所說的話早已忘到了腦後。

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58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4)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15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5)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87章 成爲大國領袖 (5)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90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 (2)第80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4)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3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4)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52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3)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81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5)第21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5)第83章 成爲大國領袖 (1)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1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1)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28章 北伐和清黨 (6)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12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2)第72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1)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第57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3)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73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2)第48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6)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46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4)第45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3)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3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3)第67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2)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77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1)第27章 北伐和清黨 (5)第35章 建立和穩定南京國民政府 (5)第59章 他回南京後,周可以直接和他談判。 (2) (1)第88章 成爲大國領袖 (6)第39章 蕩平地方軍閥 (3)第5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1)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49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7)第24章 北伐和清黨 (2)第91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3)第53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4)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79章 抗戰時期的內政 (3)第61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2)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40章 蕩平地方軍閥 (4)第66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1)第42章 蕩平地方軍閥 (6)第92章 爭取國際社會支持(4)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第70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5)第44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2)第29章 北伐和清黨 (7)第16章 在統一和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中 (6)第85章 成爲大國領袖 (3)第65章 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 (6)第37章 蕩平地方軍閥 (1)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第2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2)第76章 苦撐待變的外交(5)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41章 蕩平地方軍閥 (5)第51章 打擊進步人士和進攻紅軍 (2)第22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6)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68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3)第25章 北伐和清黨 (3)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17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1)第43章 南京政府的內政和外交 (1)第6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2)第56章 面對日寇的步步緊逼 (2)第18章 國民黨新右派的領袖 (2)第30章 北伐和清黨 (8)第71章 組織幾次大會戰 (6)第86章 成爲大國領袖 (4)第4章 鄉里少年初長成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