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闡述

導演韓三平對於《建黨偉業》的闡述

電影《建黨偉業》由三個單元構成。

第一單元:亂象紛紜

電影《建黨偉業》開篇所表現的是一個戰亂紛繁的時代。1911年的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帝制,卻並未從根本上解決當時的中國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1917年7月12日張勳復辟失敗,短短六年間中國出現了兩次帝制回潮,換了三任大總統,爆發了四場內戰,造就了一大批大大小小擁兵自重割據地方的軍閥。在此期間,東西方列強對中國的壓迫與掠奪依舊,勞苦大衆的貧窮矇昧依舊,社會思想觀念和價值體系的陳舊腐朽依舊,而長期的軍閥混戰更是使得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機極度加劇,戰禍頻仍,民不聊生。許多曇花一現的歷史人物在這一時期走馬燈一樣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既有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馮國璋、段祺瑞、張勳、曹琨、吳佩孚等亂世梟雄,也不乏孫中山、宋教仁、黃興、蔡鍔、廖仲愷、于右任這樣的仁人志士,以及梁啓超、康有爲、蔣百里、陳其美、蔣介石、陶成章等風雲人物。這些人物交織、碰撞,組成了《建黨偉業》的第一個樂章。民國肇造,亂象紛紜,一個“亂”字準確地描述和概括了辛亥革命後的中國狀況,同時也從更加宏觀的角度折射出了中國共產黨誕生的複雜時代背景。在這一單元中擔綱主演的主要是周潤發、趙本山、劉德華、張震、張涵予、範偉、馮鞏、呂良偉、柳雲龍、黃劍濤、郭曉東、聶遠、郭濤、馬少驊等實力派明星。

第二單元:上下求索

辛亥革命之後復辟與反覆闢的鬥爭,使得兩千年來一直被尊奉的舊理念舊思想逐漸開始受到當時的中國知識階層的質疑,在此基礎上,一些知名學者和青年學生開始對洋務運動乃至辛亥革命以來的歷史進行反思,一場救國思想和救國理論的大碰撞由此發端。辛亥革命後無休止的分裂和內戰,沒能讓中國人看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在當時的中國,皇冠落地之後,中國向何處去,仍然是一個無解的命題。辛亥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然而卻沒能形成一個擁有廣泛民意基礎的現代化政黨,沒有現代化政黨政治的共和制度實際上徒具共和之形,而無共和之實,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從帝制到共和的過渡,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力量始終在探索,接受了近代化思想和理念的知識分子仁人志士們也在進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那是一個風雲激盪的大時代,頑固守舊的人依然抱殘守缺,銳意革新的人們卻在闊步進取,由改革文風到變革體制,由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追求到對科學共產主義的探索,大浪淘沙,一羣懷揣以天下爲己任理想的先進分子逐漸站到了時代的最前列,他們當中,有李大釗、陳獨秀、胡適、蔡元培、辜鴻銘、楊昌濟這樣的知名學者,也有毛澤東、周恩來、張國燾、蔡暢、向警予、鄧中夏、鄧恩銘、蔡和森這樣的青年學生,正是這樣一羣人,領導了中國第一次有工人階級參加的羣衆運動——五四運動;也正是這樣一羣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具備現代化特徵的新型政黨——中國共產黨,開啓了中國政黨政治的先聲。在這一單元中,發生在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和發生在1919年的中國五四運動是兩個關鍵性的節點,前者使得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開始傳入中國,後者則令這種全新的政治理念開始爲更多的中國知識精英所關注,爲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組織基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張勳復辟之後,舊的學說和理論開始受到知識界和學術界的廣泛質疑,一場信仰危機隨之爆發;巴黎和會上的失敗,更是令辛亥革命的元勳們曾經寄予厚望的西方價值體系在國人心中徹底破產,然而五四運動中工人階級的強大力量,卻令人們在絕望的黑暗中看到了一線希望的曙光。懷揣救國理想的人們以熱切期盼的目光,開始關注俄國革命的成功經驗,開始關注俄國的革命政黨布爾什維克,開始關注指導其獲得成功的先進思想理論——馬克思主義。在激烈的思想碰撞和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中,理想主義者們逐漸意識到,舊有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必須用政黨政治來改造中國,來領導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求共和的事業。在這一單元中擔綱主演的主要是馮遠征、張嘉譯、李雪健、陳道明、吳彥祖、劉佩奇、王學圻、梁家輝、張家輝等實力派中年演員。

第三單元:熱血青春

公元1921年的7月,一個名叫“中國共產黨”的新型政黨在上海悄然成立,當時這個政黨在全國範圍內只有57名黨員,這個政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總共只有13名代表,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年輕人,他們的平均年齡只有28歲,年紀最小的只有19歲。 這個政黨到今天爲止已經有了九十年的歷史,六十年的執政經驗,擁有八千萬黨員,是一個擁有十三億五千萬人口的國家的執政黨。據統計,從1921年到1949年,有超過370萬中共黨員爲了國家和民族的獨立自由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建黨偉業》所表現的那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變化最爲劇烈的時代,各種思想理念頻繁碰撞激烈交鋒。那是一個年輕人的時代,是一個年紀輕輕做大事,年紀輕輕丟性命的時代。那個時代的年輕人志向遠大意志堅定,他們對單純的物質追求嗤之以鼻,糞土當年萬戶侯;他們對理想的追求矢志不移,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恩銘等年輕人的身上,我們既能看到以天下爲己任鐵肩擔道義的中國知識分子傳統理想,也能看到馬克思主義這樣的近代工業文明條件催生出的先進思想理念,正是這二者的結合,纔有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也正是在這二者的相互作用下,馬克思主義理論得以和中國革命及建設實踐相結合,中國共產黨才能夠在短短28年間成爲執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故事,是一個青春、激情、奮鬥、獻身的故事,在那一代年輕人的身上,擔負着救亡圖存、改寫歷史的大任,正是這批年輕人,用他們的青春與熱血,描繪出了新生的中國,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文明之歌,我們今天的一切,都與他們當年的奮鬥和努力息息相關,他們與我們,昨天和今天,血肉相連。在這一單元中擔綱主演的是劉燁、陳坤、李晨、王學兵、周迅、李沁、張一山、張譯、黃覺、鄧超、周杰、黃軒等青年偶像派演員。

中國共產黨給中國帶來的是六十年的和平發展環境,是五千年曆史上從所未有的教育推廣和文化普及,是一個屬於中國自己的工業文明時代。而這一切,都發源於八十九年前,發源於1921年的7月,發源於那些已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足跡的人們,在此,我們以電影故事片《建黨偉業》向他們致敬,向他們的時代致敬。

導演黃建新自述

《建黨偉業》有名有姓的演員有170多個,比《建國大業》還要多,光是片尾演員的字幕就很長時間。一個題材能夠讓很多好演員有興趣,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拍攝《建國大業》的時候,我提前一個月才進的組,時間比較緊張,除了幾個主角之外,其他一些演員經常是根據檔期來確定他們的戲

份,誰有檔期誰過來拍,隨時都有可能調整。但是這次不一樣,時間相對充裕,確定演員基本是按照形象、演技和表演風格來綜合考慮,誰的氣質符合,他(她)與歷史人物的相像程度等等。跟普通影片中選演員一模一樣,誰合適就用誰。這其實是我們和演員共同完成的一個電影創作的過程、人物塑造的過程,這是一個整體。在後期製作階段,因爲影片的需要,又有一些人的戲份被剪掉,並不是他們演得不好,確實是最後考慮到影片整體的因素,只能捨棄主線之外的部分。剪片是個複雜的事情,但是仍然要對這些演員說聲抱歉,所以我們就想做個花絮,把這些戲份放在網絡上,總共大概有18分鐘長,也算是對他們做出的補償。

影片中的年輕人很多都是帶着理想主義的熱情參與到愛國運動中,動機是純粹的,單純的,這也是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他們沒有政治家的深思熟慮,但是熱情卻已經被點燃。和他們一樣,參演的年輕演員們也都充滿激情,他們演出完遊行、演講等戲份之後,經常是聲音喊到嘶啞。包括我們的主創團隊,好多也都是年輕人。年輕人能夠保證電影和當代人審美習慣的結合,他們會有很多新的想法加入到影片的創作中。電影也是個體力活,年輕人的團隊能夠保證在激情下運轉。朱德的形象跟我們在其它影視作品中認識的不太一樣,以往認爲朱德看上去總是顯得十分憨厚,其實他是個驍勇善戰的戰將。廖凡在影片裡飾演朱德,拍戲的時候從馬上摔了下來,肩部的韌帶拉裂了,打了12個鋼釘。但是還是堅持拍了七天,拍完回到醫院,醫生說他是神經病,韌帶都斷了還不抓緊治療。這些我都是後來才知道,我需要專門向廖凡這些敬業的演員表示感謝。

這部電影應該是近年來表現羣衆場面最大的,其中五四運動中的一場戲就有好幾萬的羣衆演員參與,而且像這種大場面羣衆戲還有很多,所以光是羣衆演員的費用就很高。影片片尾字幕包括演員在內就有1000多人,副導演有10個左右。因爲韓總還有很多其它事務性工作,所以我和他分工前期都商量好,我在現場控制,韓總一有時間就會往現場跑,到了現場甚至還親自掌鏡拍攝。除此之外,我們還請了李少紅、沈東、陸川三位導演各拍了一部分戲,李少紅負責拍攝在俄羅斯取景的部分,沈東負責朱德領導的一場戰爭戲,陸川負責陳獨秀演講的戲份。這三位導演拍攝的戲加起來大概有十分鐘。《建黨偉業》的拍攝分成了AB組,這種分組拍攝的模式也是國際上常用的,B組主要交給這三位導演掌控,AB組同時進行拍攝才能保證按時完成。《建黨偉業》拍攝將近5個月,B組工作20天左右,加起來光是拍攝就有180天。最後的成片130分鐘左右。比《建國大業》短六分鐘。

影片採用的三段式結構互相都是有緊密關聯、貫穿到一起的。這三個歷史時期,構成了這部電影。我們最早的設想是從1915年開始結構故事,還有一種想法是從1917年十月革命說起,但這兩種就把北洋時期孫中山屢戰屢敗的過程忽略了,也就沒有了一戰巴黎和會後日本人要佔領中國等等這些事件的交代。我們反覆考慮,要想把事情講清楚,必須把時間放長,要看到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民族心靈的發展。巴黎和會是引發五四運動的直接原因,看清這些,才能明白在300多個政黨林立的時候,中國共產黨作爲一個新的政黨爲什麼能夠成長起來,並且變成未來的執政黨。前期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查史料,研究細節,大的框架一邊拍一邊改,改了40稿。這部電影難拍就在於,不能有大的歷史硬傷,還要藝術創作,編細節,要有時代氛圍,還要符合今天觀衆的趣味,其實是挺難的。對我們來說,也是對這段歷史的重溫和學習,隨着中國改革開放,我們對歷史的態度變得更加客觀、公正,這些儘量在影片中體現出來。

有人說,無論看《建國大業》還是《建黨偉業》,最大的興趣就是去看明星。我覺得沒有任何問題,觀衆願意衝着誰去都行,哪怕是閒着沒事幹正好從影院門口過,進去看場電影也行。《建國大業》的時候就是這樣,但是好多人看過之後發現,原來電影還有好多其他東西。我們儘量做得讓觀衆愛看,例如影片中有一段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戲,劇組裡的幾個女孩看過之後說是有韓劇的感覺,很浪漫。我們希望能從各個方面將這段紅色歷史進行商業化的表達,更容易讓觀衆接受。

編劇董哲自述

在寫作這個劇本之前,我先去羅列了大量歷史事件的提綱。從1900年“庚子國變”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中間大大小小的事件都拉了一個清單。後來產生幾種意見,一種是表現1919年到1921年這個時間段,採取類似電影《開天闢地》的結構;還有一種是從1917年十月革命爆發到1921年;另外一種也是最早的思路,就是從1914年一戰爆發,日本人佔領青島起到1921年。但這集中方案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擔心邏輯上會不完整。因爲影片不是純粹爲表現全國57個黨員,13個代表如何建立起來的,這些不是重點表現的對象。藝術表達的目的,是爲什麼在中國會出現中國共產黨?通過影片,讓觀衆感受到這一點。這是共產黨的誕生在思想上,組織上,革命過程中的事件,同時也是歷史的諸多因素堆砌到一個點上的社會結構的化學變化。最終在和導演的討論之後,確定劇本選擇1911年到1921年這個時間段。以辛亥革命做起點,以中共建立做落點,這個結構從邏輯上完成了舊民主主義巔峰到新民主主義發端的過渡。1911年以前的部分就被捨棄掉了,儘管也有因果邏輯在,但它和建黨的直接因素隔得相對較遠。

劇本創作階段,結構是對我最大的挑戰,它困擾了我很長時間。到劇本進入討論階段,韓總提出要做三段式。三個段落中,第一段描述辛亥革命後國家混亂的狀態,包括思想上的混亂。第二段是當時的仁人志士信奉的政治原則和理念以及他們做出的努力。這一時期什麼樣的政治流派、思想都有,出現了激烈的碰撞和交鋒,還有中國命運的大討論。有人還要堅持儒家思想,認爲需要改良求進步。包括辜鴻銘、章太炎、王國維等,還是站在舊文化的陣線上。而魯迅、胡適、李大釗等這些人站在新文化的陣地上,要搞新文化。大家其實都在求發展,只是方式不同。舉個例子,辜鴻銘這個人是南洋出生的,會七八個國家的語言,從小接受西式教育,可以說學貫中西。但是他又反對男女平等和一夫一妻制,在跟別人爭論時,他說過這麼一句話,到底是一個茶壺配幾個茶碗,還是幾個茶壺配一個茶碗?可見他對新文化的很多東西還是相當排斥。這是第二段百家爭鳴的階段,第三段主要表現五四運動之後,共產黨先驅們所做的努力。這個三段式的結構,也讓影片的線索顯得更加明晰。

這部電影有它的特殊性,要尊重歷史,同時也還要留有一定的藝術創作空間。我儘量按照“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進行劇本的寫作。比如五四運動時的某一天,李大釗上街了,陳獨秀沒上街。但是李大釗上街演講了沒有,說了哪些話,他不一定是在這一天說的,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用,進行一定藝術創作。因爲電影不是歷史研

究,我們只是去表現,通過敘述把這三個階段表現出來就好了。當然在創作過程中也會有所取捨,不是擺在面前所有的菜都要夾到自己碗裡。比如我開始想到的一場戲,是關於日本內閣的大討論,因爲我們對近代日本的認知不是特別明晰,所以想通過這場討論對他們有個認知。但是最後仍然捨棄了,因爲有些偏離主線。還有個趣聞,其實我們現在用的“共產黨”這三個字是從日文裡扒出來的。“共產黨宣言”是日文的譯法,如果引文直譯的話,是“國際社會主義者宣言”。而且我們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都是留日的一些人,像李大釗、陳望道等人。

五四運動這一段落非常精彩,全景式展現了五四運動起因、經過、結果,從語言,行爲,動作描畫等方面,基本還原了當時五四青年的狀態,可以說是全片中最大的高潮點。從黨史上講,五四運動爲中共成立做了組織準備。中共成立時有三分之二的人員是參加過五四運動的。另外,棉花坡戰鬥也很精彩。雖然戰鬥很小,只有旅級,但這場戰鬥的直接影響是,袁世凱宣佈取消抵制,不久後黯然死去。這裡面朱德的形象也跟以往影視劇中完全不一樣。他英勇善戰,所以在這一時期也創下不小的功績。當然我們也沒有義務去爲歷史人物重新定位,表現的是他那個時代做過和說過的事情,而不是重新塑造這個人物,沒有這種狂妄的想法,不管他是傳統意義上的好人還是壞人。我們要做的是儘可能尋找他們的內心邏輯。比如表現袁世凱稱帝,簽訂二十一條,背景是什麼,內心邏輯是什麼?爲什麼能夠稱帝?因爲他有資歷,有權力。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非評判由觀衆自己決定。

主創團隊好多人都很年輕,我的關注點和興奮點和年長的人可能不一樣,有年輕人的元素在裡面。當時的年輕人和我們現在又什麼不一樣?其實差不多,他們也追星,只不過我們追的劉德華,他們追的思想先鋒陳獨秀、李大釗、胡適等,他們纔是年輕人的偶像。金一南教授曾經在書裡說過,那是一個年紀輕輕做大事,年紀輕輕丟性命的時代。蔣介石39歲當上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毛澤東38歲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主席,周恩來29歲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這些都是現在的年輕人無法想象的。韓總雖然已經57歲,但是他自己身上有着不屬於這個年齡段的激情和衝動。想事情也很單純,希望集中全力把事情做好。他很關注年輕人的想法,會考慮年輕觀衆的接受程度和感受。還有就是不喜歡把事情做小,不會糾結於某個點,然後很明確地去做。比如在故事的處理上,他就要求不是去描述這個黨如何躲着特務,怎麼開會。因爲一大會議本身很小,但它的重要性在於對後來歷史的影響。需要關注的是,之前的整個積累和變革,還有它對後來的深遠影響。

我是業餘玩歷史的票友,很多東西表面化的瞭解,關注的角度比較多。所以在拍攝現場也會對服裝、化妝、道具等提一些建議。如果這些細節不重視的話,會影響影片的質量。比如以往表現過的宋希濂出來掛着上將軍銜,但他一輩子都沒做過上將。常識性錯誤會降低影片的品質。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因爲年代戲必須講究這些,一部電影就是由無數細節構成的。這部電影美術團隊也非常強大和完備,很少能讓人挑出毛病。有一次我看到外景中的一輛洋車,車上的銘牌是“北平”,但當時應該是“北京”,我就簡單跟工作人員提了下,沒想到第二天早上開拍時所有的銘牌都換了,後來瞭解到,其實這些鏡頭未必帶的上,但是大家都是想把這部影片做精細。

美術指導易振洲自述

易振洲入行多年,是影視美術界的大腕,參與制作的電影包括《英雄》、《墨攻》、《投名狀》、《東風雨》等等,獲得過包括金雞獎、金像獎等多項榮譽。因爲剛剛和另外一部電簽訂了合同,易振洲錯過了參與《建國大業》的機會。這一次,他早早就已經被導演提前預定,“就算其它戲不拍也要接這個,不能再留下遺憾”。

這部電影時間跨度大,事件也多,涉及到很多場景都需要重新搭建。大部分是已經不存在了,還有就是現有的空間環境很多也不適宜拍戲。在中影懷柔基地,我們幾乎佔用了所有的攝影棚,從800平米到3000平米的都有,所以這部電影光是搭景就花了很大的精力。比如毛澤東工作過的北大圖書館,中共召開一大會議時的遊船,還有孫中山在日本期間的會議場所,無論大小,都要經過精心的設計重現。

有一部分特別重要的戲,還是在千方百計協調下去做實景拍攝。比如當時劇組還去了俄羅斯的列寧辦公室和克里姆林宮進行重要場景的拍攝。雖然也能在棚裡搭建,但考慮到戲份的重要性,爲了追求真實感,還是跑到了俄羅斯去拍。雖然到那邊之後也遇到了很多困難,畢竟是那麼重要的地方,在協調上就沒有那麼順暢,但是最後拍下來,大家還是覺得值得。影片裡還有一段巴黎公社牆的部分,預計是在巴黎拍攝,但經過實景考察之後發現季節和現有的環境都不合適,它隱藏在公墓的一個角落裡,我們想突出的氣勢、感覺都沒有,後來還是選擇了搭景拍攝。

在影片開拍前的一個月,我們做了大量的案頭工作,收集當時的歷史資料,去各地進行實景考察。我們希望尊重歷史,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藝術再創造。首要的一點必須是尊重史實,讓人覺得真實、可信,通過場景和道具帶觀衆進入那個歷史時期。那段時間實際上還留有清末的痕跡,包括圖案、紋飾都比較花哨。通過添加那個時代的視覺語言,給觀衆帶來真實感。但這些又不是完全還原,還要符合拍攝的需要,這也是導演提出的要求。

像中共召開一大會議時的遊船,是根據董必武還有其他一些元老當年的回憶設計的。那個船早就已經不在了,當地有個模擬的也拍不了,所以還得重新設計。空間結構基本還是按照原來的木船做的,但是內部空間加大了,有利於拍攝。北大圖書館完全是重新搭建的,但也不是完全的還原。在這裡面的戲份比較多,包括原來可能發生在操場上的學生演講、辯論,都挪到這裡拍,這也是從成本和拍攝操作的角度考慮,這樣的話就必須加大內部空間。

設計的時候也參考了清華大學閱覽室的感覺,包括裡面書架的格局、取暖爐等細節都按原樣擺放,這些都是非常講究的。

爲了拍攝火車站的場景,我們專門去了遼寧的一個車站,那有老式的火車頭,車廂也可以改造,因爲過去的車廂比現在的要短,車站也都經過了我們的改造。拍《建國大業》的時候,有些景都是通過綠布摳像合成的,但是這裡面涉及到這樣的景比較多,都這樣做的話就太假了,我們就搭了兩個車站,後來又根據這兩個套出來三四個車站,包括上海、南京、北京,還有些過場戲的小車站。

對我來說,每個場景都很重要,尤其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要做到位,否則影片的質量就會顯得不夠檔次。這部影片讓我更加有一種責任感,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本來在《建國大業》的時候導演就請我來做美術指導,但當時是剛和《東風雨》簽完了合約,所以也留下了一些遺憾。當時導演就跟我預約了這部戲,所以就算其它戲都不接也要參與《建黨偉業》。

(本章完)

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一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六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一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七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三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六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九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歷史人物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七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三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故事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一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三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九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三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六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八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闡述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九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三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六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闡述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三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三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闡述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一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闡述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六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四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五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五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八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九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四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七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八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二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七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四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七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二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故事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演員對照表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要歷史人物簡介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一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九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主創簡介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五第二部分 電影說明書_電影《建黨偉業》歷史背景事件第三部分 電影劇本_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