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0章 太師李穆

第480章 太師李穆

北邊在準備着一場超級大戰,南邊也有一場小規模戰役。

周仲牟在海師何蠻的引導下,順利登上了流求,前期登陸之後,僞裝成商旅,開始繪製流求地圖,探訪當地文化習俗,結果被流求王發現不對勁,派遣了一支四千人的軍隊,意欲驅逐。

周仲牟跟對方幹了一場,贏了,但是也不敢再往深處走了,畢竟他只帶了兩千人登陸,沒有補給不敢展開正面大戰。

撤軍返回建安郡的周仲牟立即給楊銘寫信,意思是這地方仍處於半開化階段,兵器簡陋,農耕落後,若有五千人,他可以拿下流求,希望楊銘給他增兵。

眼下這形勢給他派兵,幾乎是不可能了,江南也在招募兵員,供應來護兒的水師,至於西南東南,招不上來啊,嶺南已經給朝廷供應了三萬排矟手,人家不會再給你出人了。

可是流求這地方是楊銘的一個心結,不拿下來,心中屬實不痛快。

但是東宮議事的時候,大家一致反對給周仲牟派兵。

原因很實際,流求一旦拿下來,孤懸海外不好管理,恐成東南豪族的後院,對朝廷來說是不利的。

這地方拿下來,你就得派人駐紮,這個駐紮之人,很容易成爲另一個流求國王,一旦促進流求本土農耕工業發展,將來更管不了。

所以東宮的意見完全一致,就是不要再管這個地方了,這裡對大隋來說毫無意義。

大隋的海運並不發達,想要隔海管理這麼大一片地方,不容易,但是一旦海運起來,流求的作用誰都無法替代。

所以楊銘堅持己見,認爲這地方必須拿下來,但是他無兵可派,怎麼辦,求人家唄。

求誰?當然是嶺南的土皇帝馮盎。

福建是沒有水師的,周仲謀的跨海船都是從江都水師徵調的,其實是內陸河船,體積太小,經不起海上風浪。

但是嶺南有海船,雖然不多,六艘,但也是彌足珍貴了。

嶺南的船又是哪來的呢?一半是自己造的,一半是俘獲別人的。

大業三年,楊廣派遣工部屯田主事常駿、虞部主事王君政出使赤土國(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工部造船三艘以供使用。

他們倆這一走就走了三年,今年剛收到消息,兩人已經返回南海郡(廣州市),還帶着一個名叫邪跡的赤土國使者,準備朝見楊廣。

三艘大海船,這不就空出來了嗎?

另外三艘,是仁壽二年,河陰縣公劉方率軍平定交趾郡(越南北部紅河流域,治所在越南河內市)李佛子叛亂,然後接着又把林邑國(越南中部)給打了下來,從這倆地方俘獲了三艘大海船,眼下歸馮盎管。

林邑打下來之後,設四縣,象浦、金山、交江、南極,可惜大隋撤軍之後,又被打回去了。

這六艘船,體積都不小,平均一艘以載八百人計,就有近五千人,再加上週仲牟的小船,打流求足夠了。

船有了,人呢?只能跟馮盎要。

所以楊銘寫了兩封信,一封給馮盎,一封給他閨女馮玉致。

跟馮盎打交道,你不能以上司的口吻,得是友人,攀交情、套近乎才行得通。

馮盎在朝廷有兩個好朋友,一個叫韋洸,死了,一個叫裴矩,活着。

所以楊銘給馮盎的信中,大篇幅的描述了裴矩在自己面前怎麼稱讚馮盎,跟人家先套近乎,然後再提借兵的事情。

是的,伱只能用“借”,你要是用“令”,那不好意思,我屬實沒兵,用“借”的話,那咱們還能好好商量。

至於給馮玉致的信,也是套近乎,大概意思是春遊分別之後,時常掛念,以後有空了多來京師轉一轉,我好好帶着你耍一耍,對了,跟你爹借兵的事,你幫我說說好話。

這兩封信送達,得兩個月,且得等呢。

所以楊銘吩咐周仲牟,先在建安郡休整,等消息吧。

流求好不好管,那是以後的事,你得先拿下來,再決定怎麼管。

韓僧壽這個人,是個奇葩,開皇年間是江都郡公,楊廣繼位之後,改爲新蔡郡公,看起來,好像兩個皇帝都待見你,還不錯。

其實不是,楊廣不待見他,改了爵位,剝奪了實職,韓僧壽賦閒在家好多年了。

因爲韓僧壽跟楊素走的太近,而楊廣排斥所有跟楊素關係密切的大人物。

去年的時候,剛剛返回京師養老的韓僧壽,搭上了富商達奚通的一個小妾,一把年紀了玩的挺花,事情傳到了朝堂上,楊廣大怒,認爲你堂堂郡公勾搭別人小妾算怎麼一回事?

於是把韓僧壽的名字從吏部抹掉了,但是保留爵位。

後來楊約幫忙求情,楊廣又給改回來了。

這就是爲什麼楊玄感和韓世諤關係很鐵,因爲人家兩家關係一直都很好,沒有這層關係,李靖他能去給楊素做門生?

不過韓僧壽肯定是沒有前途了,兒子韓孝基也跟着倒黴,只是個從六品的奮武尉,武散官。

這一次楊銘請他出山,他是非常樂意的,有兩點,一是給外甥李靖幫忙,當仁不讓,二是藉此跟太子攀上關係,給兒子謀個出路。

因爲他算是看出來了,兒子將來夠嗆能襲了他這個爵。

郡公啊這可是,國公之下了,所有郡公能否承襲,得皇帝點頭,而皇帝雖然很少會剝奪承襲權,但也是有例外的,比如我看你不爽。

老韓家不是頂尖門閥,在皇帝那裡沒面子,加上他們家主要是伺候楊堅,沒有給人家楊廣提供過任何服務,也就是沒有香火情。

我沒落着你的好,又不需要你,我爲什麼讓你世襲吃國庫呢?國庫錢多沒地方放?

所以韓僧壽隔三差五就往東宮跑,以陳述右驍衛整改進展爲由,巴結楊銘。

“嗯,可以去,但是沒有任命,就跟在李靖身邊,隨才任用吧,”楊銘笑呵呵道。

韓僧壽希望兒子韓孝基,能跟着李靖去打高句麗,攢點軍功,加上以後靠着李靖的幫持,襲爵一事也就穩了。

畢竟這天下,將來是太子的,而當今太子,已經沒有任何人能撼動人家的位置了。

“老夫厚顏相求,讓殿下見笑了,”韓僧壽道:

“戎馬半生只爲建功立業,年老了,也就想着半輩子攢下的家底,不要給敗了,犬子寸功未建,有負國家,值此國之用材之際,正當報效,殿下能夠準允,老夫深爲感動。”

還得是武將家庭出身,一門心思想着去打仗,值得點贊,楊銘笑道:

“客氣了,您老兄弟三人,都於我大隋有安邦之功,也就是孝基根基淺,不宜立即重用,將來前程,我會照看着點。”

這還是楊銘第一次見到韓僧壽,這個人的爵位比他大哥韓擒虎還高,但是楊銘在朝會上就沒有見過對方。

當然了,韓擒虎的爵位,在北周時期,就是郡公,但是在大隋,是壽光縣公,本來能升上去的,但是跟賀若弼斗的太狠,被人家告發他攻進建康之後放縱士兵,淫污陳宮,結果只封了上柱國,賞絹八千段,爵位至此停在了縣公。

這就是爲什麼,每次韓僧壽來東宮,陳淑儀都會發脾氣,因爲就是他大哥韓擒虎,把陳叔寶活捉的,而且當時舊陳皇宮的女眷,很多都被韓擒虎麾下的士卒侮辱了。

人家賀若弼告他,告的一點都不冤。

得到楊銘的許諾,韓僧壽樂呵呵的走了,楊銘派千牛備身獨孤凌雲,一直將對方送出宮,算是禮遇很高了。

畢竟現在用得着人家嘛,打仗的經驗,那可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韓僧壽打了半輩子仗,經驗極其豐富,只要人家肯賣力幫忙,史萬壽他們接手右驍衛會非常順利。

晚上,光化殿,楊銘抱着妻子楊茵絳就寢,兒子楊璨則是交給了乳母照看。

她的三個兒子都是這樣,三歲之前跟乳母親,三歲之後纔跟媽親。

“你對右驍衛插手太深了,恐怕李渾會不高興,”楊茵絳道。

楊銘點了點頭:“確實需要跟他打個招呼,這個人現在無心軍府事宜,有意往中樞走,目下也正在打點,我可以以此安撫,免得他添亂。”

Wωω ◆TTKΛN ◆¢o

“李渾之才,不足以進入中樞,你不能隨便答應他吧?”楊茵絳皺眉道。

楊銘笑道:“正因爲他進不去,我才能答應他,他真要有那個本事,我反而不能允諾。”

“我聽說過一個傳聞,不知是否爲真,”楊茵絳道:

“李渾本爲太師李穆第十子,申國公的爵位怎麼也輪不到他,據說是宇文述從中幫忙,才讓他得以承繼李穆後嗣,而他答應宇文述,事成之後,以國公賦之半每歲奉上,是真的嗎?”

楊銘點頭笑道:“能傳到你耳朵裡的,當然就是真的,我聽母后提起過,確實如此,不過李渾襲了國公之後的第二年,就沒給過宇文述錢了。”

“這麼說,這個人倒也值得籠絡,”楊茵絳笑道。

太師李穆於隋有大功,跟高熲一樣,都是開國功臣,總共有十二個兒子,長子李惇比他死的還早,所以李穆死後,申國公的爵位被長子長孫李筠給襲了。

但是李筠被自己人殺了,歷史記載是李渾派族侄李善衡下的手,但是栽贓在了另一個與李筠有嫌隙的族侄李瞿曇身上,於是李瞿曇被楊堅處死。

李筠沒兒子,他一死,給人家李穆絕了嗣,所以當時楊堅與朝臣商量,該由誰來繼承李穆後嗣,宇文述是李渾的大舅哥,又得了對方允諾的好處,自然就把李渾給推上去了。

第二年,李渾從申國公改爲鄴國公,他以這個藉口,不認賬了,答應給宇文述的錢,也不給了。

兩人就這麼翻臉了。

楊銘笑道:“你安排一下,準備三份禮物,一大兩小,分別給李渾、辛世雄、趙孝才送去,讓他們管好自己的嘴,也管好自己的手。”

“這叫先禮後兵?”楊茵絳笑道。

楊銘道:“敬酒不吃,纔有罰酒。”

(本章完)

九五章 返京第636章 朝堂第一人第740章 留活口二七六章 宇文父子一三一章 用火不當二一九章 免課稅,免授田一二零章 冊封太子一零八章 放水養魚一九七章 戰場形勢三一六章 先鋒開拔第487章 (先鋒開拔三十章 深不可測二七零章 一夜掛倆二九二章 擦鞋底第600章 皇帝帶貨四六五章 營防堡壘第523章 掘墓人衛玄也四四五章 獨孤家的問題八七章 楊廣留京六一二章 商君書第九章 河東郡王第721章 我是教不會的一八五章 仁壽宮之變(二)四五章 未雨綢繆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第644章 苛捐雜稅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632章 田畝新制第674章 頂級投機者十九章 春天的故事第732章 第二次辭職第587章 門當戶對三九四章 三推讓第482章 老少談心三八一章 范陽盧氏一九四章 秦王第526章 形勢複雜一一一章 斛律孝卿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一一四章 荊州有缺第555章 楚公府書房第七章 化險爲夷一一六章 尊卑有別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第一章 三胎第593章 你比我會說話第623章 朱雀門下一五四章 大忌第680章 基因裡帶的四三章 爭取儲君二三七章 救人四九章 有求於人一九一章 后妃制度四三章 爭取儲君九二章 建成小兒六一二章 商君書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三七零章 刑部大獄三七九章 再也回不來二二二章 牛、羊、豬五五章 吃剩飯第640章 蘇夔無父三二章 以後再說八七章 楊廣留京一八四章 仁壽宮之變(一)第八章 蘭陵蕭氏二九二章 擦鞋底一六七章 燕國後裔第548章 休息,休息一下二九五章 玉璽一角第687章 火燒糧草第732章 第二次辭職五三章 楊廣進京第752章 下手太快第503章 初步試探二九八章 洗白第614章 嶺南西道行臺尚書令第577章 口是心非基本素養二四一章 兩位宰相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四三章 爭取儲君三二八章 脣槍舌劍一零五章 所謀者大第697章 誰給你飯吃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三四八章 四大使持節一一八章 兩朝外戚一六七章 燕國後裔第七章 化險爲夷第726章 五座大橋四六五章 營防堡壘第515章 攔河大壩三七七章 三角平衡第560章 大封宗室第686章 立個字據吧第650章 宗團驃騎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七三章 醍醐灌頂第708章 鬱郁不得志第581章 出使突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