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零章 七姓十家

之所以這麼着急去見薛道衡,是因爲楊銘希望儘快安頓好李世民。

李淵已經去了晉陽,裴寂也去了,至於造反四人組剩下的劉文靜,楊銘調閱過吏部存檔,發現這小子眼下就在晉陽,給通守於仲文做左官。

於仲文的通守,是楊銘安排的,但這並不帶於仲文是楊銘的人,其實人家是楊廣的人。

當年於仲文是熊州刺史,跟着晉王楊廣北擊突厥,回來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刺史位置被楊堅的女婿宇文靜禮給佔了。

而宇文靜禮,是楊銘三姑廣平公主楊文錦的丈夫。

楊廣楊素當初和史萬歲的搶功風波,其實就是在給於仲文搶功,史萬歲在楊銘的勸導下低頭之後,於仲文先是被封了左衛府司馬,還給楊廣做過太子右衛率,後來軍府改制之後,成了右屯衛將軍加封光祿大夫,爵位爲延壽郡公。

這個人對楊廣是絕對忠心的,所以楊銘纔會放心將他安排去晉陽。

太守是比通守大,但於仲文未必將李淵放在眼裡。

做爲造反四人組核心人物的李世民,絕對不能再去晉陽了,所以楊銘專門派人給世民打了個招呼,薛道衡答應了,囑咐他從隴西回來之後,就去薛道衡家裡讀書吧。

他要是敢往晉陽跑,楊銘就必須提前下手了。

沒辦法,這小子太牛逼了,華夏幾千年歷史,這小子都是數得上號的頂尖牛人。

其實在大隋,普通老百姓出趟遠門,真的不容易,最遠能去趟隔壁縣城,那都屬於見過世面的了,但是世家大族中的子弟,則是來回奔波於全國各地。

這就是階級差異,所以官道官道,常被老百姓戲稱爲當官的人走的道,因爲老百姓大多時候走的是鄉間小路。

鄭安饒他們一家人,就是在楊廣前腳離開洛陽之後,後腳收拾家當,拖家帶口的來到了京師。

親爹鄭繼伯在江南,老家在洛陽,全家人眼下卻住在京師,天南海北的三個地方,放在老百姓身上,恐怕會覺得此生再無相見之期,但是對於貴族們來說,無吊所謂。

人生八苦愛別離,在人家這裡行不通。

李淵他們家不也是這個情況嗎?老子在山西,長子在河南,剩下的在陝西。

豪門大閥對子女的教育,與平民是完全不同,一個簡單的比喻,看到有人落水,下去救人的百分之百是平民。

來到京師之後,鄭安饒第一時間就來秦王府找裴淑英,寄希望於能見上楊銘一面,但是很可惜,楊銘不在家,他又不好意思在王府硬等,於是便去了族兄鄭善果那裡。

鄭善果是大理寺卿,跟着楊廣從塞外轉了一圈回來之後,已經有族內的一位親戚來找他幫忙了。

客廳內,鄭善果道:“事情要慢慢來,我在中樞其實說不上話,我問過吏部楊尚書,你在吏部已經備檔候補了,再等等吧,有機會了,我肯定會幫你說話的。”

坐在鄭善果對面的,是鄭元壽,曾經的右候衛將軍,也就是賀若弼的那個右候衛。

他和另一個將軍韋保巒,被賀若弼完全架空,楊銘收拾掉賀若弼之後,把他們兩個給免了,安排了楊玄挺和楊恭道頂替。

如今這小子已經在家裡閒了一年半了,沒事可做,於是來找鄭善果幫忙。

正巧這時候,管家來報,說是鄭繼伯之子鄭安饒來了,都是自家人,鄭善果自然讓管家將人帶進來。

“賢弟的事情,我都知道了,”鄭善果起身笑道:“快請坐。”

鄭善果今年四十歲整,但和二十五歲的鄭安饒是平輩,反倒是三十七歲的鄭元壽,族內輩分比他們倆高了一輩。

閒人鄭元壽也笑道:“現在和以前不同了,你得能中進士,善果這邊纔好方便給你安排,舉人嘛,最多也就是地方一個小小左官,難登大雅。”

不要看這小子眼下閒人一個,人家可看不上地方官。

鄭安饒坐下後,皺眉道:“如今家母和小妹都在京師,我確實不願離京任職,儘量還是留京吧。”

這就是大家族的好處,人家有選擇的餘地。

大理寺卿鄭善果道:“起初我也確實打算這麼給你安排的,但眼下的情形,有些不太容易,中樞有參掌選事之權的,就那幾位,偏偏我這個做哥哥的,跟人家都不熟悉,想要給你安排留京,至少也得這幾位其中之一點頭才行。”

“可不是嗎?”閒人鄭元壽牢騷道:“我跟人家秦王沒仇沒怨的,就因爲我的職位是人家給免的,現在好了,都以爲秦王看我不順眼,誰都不敢用我。”

鄭安饒皺眉問道:“那麼眼下的中樞,哪幾位擁有參掌選事之權?”

閒人鄭元壽道:“排第一的就是秦王了,正三品下,人家說免就能免,讓你上就能上,其他幾個也得看人家的臉色。”

鄭善果點頭贊同道:“剩下的還有齊王、觀王、蘇威、牛弘、裴矩和宇文述,能不能留京,就是人家的一句話。”

鄭安饒沉吟片刻後,老老實實將獨孤鳳兒把他推薦給秦王側妃裴氏的事情給說了出來。

閒人鄭元壽聽完之後,雙目放光,一拍大腿道:

“賢弟你竟然有這麼大的後臺?你也不早說,害的哥哥爲你白擔心一場。”

他比鄭安饒高一輩,但還是稱呼賢弟,總不是侄子侄子的叫吧,畢竟他們是曾祖那一輩的親戚,有點遠了。

鄭善果笑道:“不談秦王,如果王妃能幫忙與裴公打個招呼,你留京的事情便可萬無一失,你最好早早的跟人家闡明心意,說不定還能給你留個好位置。”

“有機會了也幫我說一說,”鄭元壽厚臉皮道。

鄭安饒被兩人勸說半天后,決定再去一趟秦王府。

這次不進去了,就在門外面等,一直等到人家秦王回家。

裴淑英知道之後,也是無奈苦笑,但人家鳳兒有囑託在前,她不能不管不顧,於是便派人將鄭安饒請了進來。

畢竟外面已經飄雪了。

楊銘離開薛道衡那裡之後,先後見了高熲和裴矩,然後才返回了家裡。

裴淑英第一時間將鄭安饒的意思轉述給了丈夫,楊銘望着廳內一臉拘謹的鄭安饒,笑道:

“舉人進士,不過是一塊敲門磚,滎陽鄭氏,也是舊魏時期的四姓大閥,你們其實不用佔用名額走科考的路子,我現在也正值用人之際,不妨就來王府任職吧。”

鄭安饒頓時大喜,心裡受寵若驚,以他的資歷,就算留京,那也是個八九品的小官,但如果能爲秦王效力,就算不入品,那也是前途無量。

於是他趕忙起身答謝。

滎陽鄭與范陽盧、清河崔、太原王,是北魏時期最大的四大門閥,後來進入北周北齊時期,有過一段輝煌後開始走下坡路,不過即使如此,這個家族在歷史上的唐朝,仍然出了十二位宰相,也是唐朝禁止通婚的七姓十家之一。

禁婚,就是爲了防止這些家族通過聯姻,互相勾連坐大,但效果不理想,人家並不怎麼將皇權放在眼裡。

唐高宗李治的禁婚詔,禁止的不是整個家族,而是某個家族中的某一房某一支,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膽大的根本不當回事,膽小的改一改房支,照樣聯姻。

甚至有的家族,連皇帝的閨女都看不上,沒錯,說的就是清河崔,丟人的就是李世民。

楊銘現在確實需要充實自己的幕僚,包括薛道衡那個小兒子薛收,也在他的招募行列,因爲這小子是歷史上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是有真能耐的。

與老爹楊廣的一次見面,楊銘基本判斷出,老爹要讓他上去了,一旦成了太子,他就必須打造一套完整的班底。

他眼下的屬官沒有多少,但成爲太子之後,東宮屬官可是需要不少人。

除了太子太師、太傅、太保是朝中大老兼任之外,剩下的還得是用信得過的,或者對自己有用處的。

河東薛、滎陽鄭,這都是值得結交的。

眼下的楊銘,不要癡心妄想去削弱門閥世家,否則死的是他。

這種事情,是需要好幾代人努力才能辦到,不能因爲他是個穿越者,他就牛逼,除非他扶持一個黃巢出來,但是代價太大了。

打發走鄭安饒之後,楊銘便去了韋纖惠那裡,因爲韋纖惠,楊銘算是終於與龐然大物般的京兆韋氏有了牽連。

而他直到現在,仍沒有寵幸過韋纖惠。

“你喜歡兒子還是女兒?”

韋纖惠一臉嬌羞的想了想,道:“當然是既有兒子又有女兒。”

那就再來吧,趁着時機合適,楊銘最近一個月都沒有行房,今日精力正盛。

然後,韋纖惠整整一晚,快樂並痛苦着。

第二天,她的侍女便離開王府,將這件喜訊告知了韋纖惠的爹,門下省黃門侍郎韋貞。

憂慮長達半年之久的韋貞,在知道女兒破瓜之後,露出了慈父的微笑。

第740章 留活口第730章 殺心起一三一章 用火不當三八二章 小野妹子一九六章 亂戰第503章 初步試探第653章 江淮羣賊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三五八章 三千大軍第759章 鹽池四面監三二六章 九大夫八尉三二零章 玄挺大勝第538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674章 頂級投機者三七零章 刑部大獄六九章 舉薦二七八章 當然滿意二七三章 挖牆腳第652章 救火將軍第572章 憂憤而死三一零章 霸道王道第647章第549章 家宴四零七章 齊人之福二一三章 來護兒第535章 大魚吃小魚第516章 燒爐鍊鐵之輩一零八章 放水養魚第713章 你怎麼敢殺他?一一四章 荊州有缺八十章 有罪無功第一章 三胎第558章 蛋糕就這麼大六四章 再闖東宮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三零五章 兩楊將軍四四二章 不是你的二七七章 十六猛士第491章 軍府亂象第678章 人無再少年四八章 個子最高三九二章 老奸巨猾四七五章 縮頭烏龜第705章 水軍出動第599章 盡善盡美二一六章 楊廣的手段三四五章 選曹七貴三二六章 九大夫八尉四七二章 具裝甲騎二二三章 兄弟之爭一五零章 改姓宇文第695章 伸舌頭的狗四三零章 遊子歸鄉三九三章 高瞻遠矚第506章 攻克遼東第634章 東西聯盟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三四三章 送你的,別弄丟。第530章 謹慎持重第551章 殺雞給猴看二二五章 清河崔氏二七八章 當然滿意第594章 雙子同出第637章 救荒法第736章 徐景九十章 納吉一八八章 秦王齊王一七七章 長孫論功第681章 我是不會批的一一六章 尊卑有別三八八章 軟弱皇后三六三章 遼東糞土臣元五七章 胡姬酒肆三二零章 玄挺大勝第679章 看透不說透一三零章 一人一半第667章 正前方來人皆爲敵第647章第527章 誰跑誰吃虧第545章 雙眼皮三七五章 一時情不自禁三七零章 刑部大獄九五章 返京四零七章 齊人之福第537章 朕並非厚顏無恥之人一六八章 其罪有三二四七章 驗明正身第769章 請父皇退位十六章 高門大閥三四六章 西眷和東眷第500章 東阿程咬金二二七章 殺人滅口三八章 晉陽出事了第721章 我是教不會的二十八章 收藏家第611章 就是這麼不客氣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第673章 渡河之戰第492章 山東知世郎三一一章 禍及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