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九章 河北鉅鹿人

楊銘的失眠症,慢慢也好了,塞外那邊也有來自楊廣夫婦的關懷信件,大意是不論如何,不能傷了身體。

楊廣說的更直白,朝會直接搬到秦王府舉行好了,不用專門往皇宮裡跑。

攏共就倆兒子了,楊廣夫婦肯定不希望楊銘再出狀況,那樣的話,就不是儲位不明,而是後繼無人。

只有一件事,能讓楊廣真的害怕,那就是他沒有兒子了。

楊雄他們也同樣收到了皇帝的旨意,所以不用等楊銘開口,他們直接率領百官去了秦王府。

“吏部這邊有齊王呈報,要求論罪武安太守陳君賓失城之責,”吏部考功郎崔檜說道。

吏部有兩個考功郎,一個是房彥謙,房玄齡的爹,楊銘安排的,一個是崔檜,兩人眼下都在京。

當年楊銘任荊州總管的時候,就是這個人在柳述的吩咐下,去荊州抓江陵太守慕容三藏。

因爲有楊銘護着,所以沒抓成。

楊雄聽了,直接冷笑道:“河北之亂還未結束,齊王就這麼着急問罪了?似乎時機不妥吧?”

崔檜是個從五品,就是個彙報工作的,今天的會議還輪不到他發言,於是道:

“具體情形,下臣也不盡知曉,要不,給洛陽的吏部官員再發文詢問一下?”

楊銘擺了擺手:“沒什麼好詢問的,張開高獎皆爲盜匪,陳君賓哪來的失城之責?告訴齊王,不要着急,該問罪的,陛下將來會問罪的。”

陳君賓是陳淑儀的堂兄,關於武安郡的民亂,早有一份詳細奏報呈給了楊銘,民亂的事情怪不到人家頭上,於公於私,楊銘都不會動他。

崔檜剛要退回去,楊銘又把他給叫住了,

“涉縣縣令陳項國爾忘家,捨身取義,妻兒死於賊手,怎麼論功呢?”

崔檜嘴角一抽:“這個,這個還沒有開始議呢。”

“自古功在過前,沒想好論功先想好問罪了?”楊銘道:“你要是幹不了,本王就換個人幹。”

崔檜一頭冷汗,趕忙道:“臣知道該怎麼做了,殿下息怒。”

接下來,楊銘與衆人議完軍情之後,去找裴淑英。

老爹楊廣有旨意,着裴淑英帶着滎陽王楊瑾,前往晉陽宮候駕,要讓裴矩提前見見自己的親外孫。

這是隆寵,也特麼是挑撥。

楊銘算是看出來了,老爹制衡朝堂,把他的家卷給牽連進去了。

裴淑英不在,據說是去了新昌坊,送楊瑾讀書去了,說是讀書,其實沒什麼好讀的。

楊瑾纔多大?話都不會說,你讓他讀書?裴淑英不過是希望兒子早早適應那種學堂氛圍罷了,去了也是搗亂,而且還沒人敢管。

那個叫王通的,想必非常頭疼。

於是楊銘又去了高玥那裡,高玥最近挺正常的,也許女人真的容易哄騙,她現在相信自己的隨從,確實是被安排去了隴西和弘農。

雖然她想給他們寫信,詢問近況,但是楊茵絳以事關重大爲由,拒絕了。

“最近是不是很不習慣?”楊銘進屋坐下,高玥主動過來給他脫掉靴子。

“還算適應吧,王妃安排的這些侍女,都很乖巧懂事,比我原先的要強上很多,”高玥道。

楊銘點了點頭:“不是不讓你聯繫他們,是眼下不行,兵部那邊已經查清楚了,河北那個叫高應年的反賊,確實是舊齊遺民,這麼大的事情,我不安排妥當,不僅會連累你,也會連累我。”

高玥道:“關於這些,王妃已經跟我講清楚了,妾身知曉利害,殿下放心好了,我不會亂來。”

“那就好,”說着,楊銘好奇道:“那個高應年,是什麼高陽康穆王高湜的曾孫,你們倆應該怎麼論輩分?”

高玥想了想,道:“高湜是高祖皇帝(高歡)十一子,妾身祖父世祖皇帝,是高祖第九子,那麼論起來,他應該叫我做姑母,但是高湜這一支,子嗣凋零,我沒聽過高應年這個人,要麼是化名,要麼就是庶出,要麼就是冒名頂替。”

楊銘點了點頭:“你認爲,哪個可能性更大一些?”

“應該是庶出吧,如果是冒名頂替,不可能有這麼多人響應,”高玥分析的還是有道理的。

姓高的那麼多,但渤海高的族譜可是記載的明明白白,想冒名頂替也沒有那麼容易。

時值盛夏,酷暑難當,高玥端來一碗涼粥,伺候楊銘喝下,然後在一旁幫楊銘扇着扇子。

屋門是打開着的,好讓外面的涼風吹進來,兩人就這麼坐在門廊邊上聊天。

“我還沒有去過山東,以後有機會了,帶上你,好讓你重遊故鄉,”楊銘笑道。

高玥笑道:“物是人非,其實妾身已經對故鄉沒有什麼留戀了,就算去了,也是徒增傷感罷了。”

渤海高氏這個家族,非常有意思,一直在往上面追朔祖宗,目前爲止,追朔到了漢太傅高裒,但後面好幾代都是空缺的,補不上去。

到了中唐時期更狠,直接追朔到了姜子牙的六代孫高傒。

真真假假,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事實,那就是眼下的渤海高氏,主流房支就是高歡的後代。

史學家認爲高歡高熲是強行往渤海高上面靠,但事實是,是人家這兩家把渤海高給壯大了。

後世一提起渤海高氏,高歡、高熲屬於是代表人物。

北周時期,但凡有繼承資格的高氏子弟,被殺了個精光,但並不是將渤海高殺絕了。

像這種大家族,在地方盤根錯節,是不能亂殺的,牽連太廣。

“淑儀這丫頭總是不見人,她最近一直往哪裡跑?”楊銘問道。

高玥笑道:“聽說一直在太夫人那裡,如今太夫人最寵她了。”

太夫人,就是長城國太夫人柳敬言,陳叔寶的媽,如今也七十八了,身體卻非常好,可知人還是活一個心態。

如今兒孫們都可以進入大興,柳敬言那裡每天都很熱鬧,雖然她只有陳叔寶一個親生兒子,但人家以前是皇后,所以陳叔寶幾十個兄弟姐妹,都得管人家叫媽。

這是嫡母。

閒聊一陣後,楊銘便離開了,他想去新昌坊瞧一瞧,兒子每天都在幹什麼。

不出預料。

楊瑾什麼都沒幹,一幫人圍着他,在人家王通本就不大的院子裡玩鬧。

王通家裡的前堂,因爲授學的緣故,被特意改造過,除了幾根柱子之外,裡面但凡能坐人的地方,都坐了人。

裴淑英也沒有管兒子,而是與王通的夫人閒聊。

她們倆能聊一塊去嗎?

當然能,因爲王通的夫人,與裴淑英同庚,王通本身,也不過才二十六歲,而且王通的生母,出自河東裴。

二十六歲,已經是河東第一儒士,這都要歸功於他爹王隆,王隆在開皇年間,做過國子監博士,後來去地方當了縣令,沒過幾年就死了。

做爲長子的王通,完全繼承了父親的學說,也繼承了他父親的門生,年紀輕輕已經名氣大噪,有青出於藍之勢。

所以說,一個人一生的成就,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爺爺爸爸,是否給你打好了基礎,如果你自己不行,千萬不要指望子女有多大出息,因爲他們的上限,是你決定的。

王通這個人是想做官的,可惜不被重用,這就叫做時運不濟,因爲他的學術主張是王道,但是大隋眼下處在一個霸道轉王道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一下子就能走完的。

再過兩三代,這個人的學說必然會被髮揚光大,他的門生也會因此受益。

楊銘來了之後,王通趕忙帶着幾十名弟子往前院拜見。

“你們繼續,我只是來看看楊瑾,不要因我打擾而中斷授業,”楊銘微笑擺了擺手。

王通哪肯放過這個機會,趕忙道:“殿下若是不嫌棄,可於前堂旁聽。”

怎麼?想給我洗腦?你的那一套或許我兒子孫子用得上,但我真的用不着。

不過楊銘沒有拒絕,而是被引入大堂,坐在王通身側位置。

王通的弟子當中,老頭子都有,而且還不少。

這就是儒家那套: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大概意思是,只要你懂的比我多,你就能當我老師,年齡不是問題。

王通坐下之後,桌子上空空如也,也沒有什麼稿子,環顧衆弟子後,繼續道:

“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天下之亂,聖人斯在下矣,周亡,因聖人非君,實藏於鄉野之中的高祖皇帝,隋興,皆因聖人在朝,由此可見,天下得治,在聖人而非君王。”

楊銘沒來之前,他可不是在講這個,楊銘來了,他故意往他那套王道學說上扯,就是說給楊銘聽的。

王通是在拍楊堅的馬屁,這種話可不敢讓楊廣聽到,薛道衡就是例子,他就是因爲太能誇楊堅,才被楊廣看不順眼。

接着,王通繼續道:

“聖人也,才德全盡,知行完備,乃至善之人,而遷、固之下,述作何其駁雜,帝王之道因而不明,侍帝王者,爲臣,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德,故上下能相親也,因此,君主也需明臣輔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方可爲聖人也”

他這番話,楊銘也聽明白了,大概就說皇帝要採納大臣的建議,好的聽,不好的不要聽,搞清楚帝王應該做什麼,就可以被稱爲聖人。

他這套楊廣能接受才真是見了鬼了。

至於楊銘,就不用他說教了,他早就明白這個道理,在楊銘這裡,任何學術主張,不過工具罷了。

“先生大才,楊銘受教了,”楊銘笑道,他已經懶得再聽了,話語明顯很敷衍。

突然,一個比王通年紀還大的年輕人起身道:

“受教在心,不在口,希望秦王是真的聽進去了。”

好傢伙,刺頭啊?

大隋對於讀書人,還是寬宏的,因爲對學術管控太嚴,社會就不能進步,換成官員,可不敢這麼陰陽怪氣的跟楊銘說話。

而楊銘也不會跟讀書人計較,聞言笑道:

“剛纔先生言,遷(司馬遷)、固(班固)之下,帝王之道不明,不明在哪?”

楊銘也是話術高手,你說的問題我不答,我反問你。

這下好了,堂內的人全懵逼了。

王通也是冷汗直冒,他的本意思是遷、固之後,沒人能把帝王之道講清楚,沒有說明白,都是一些混亂的雜說,但是楊銘這麼故意歪曲本意的一問,就複雜了。

就好像王通是在說,當今陛下君道不明,這尼瑪楊廣聽到了,他得死。

王通連忙解釋道:“我剛纔的意思是”

“不用解釋,”楊銘笑道:“既然史書駁雜紛亂,不能闡明,先生不妨深入探究,集百家之長,以昌明王道。”

原來你明白我的意思啊,嚇我一跳,王通心跳逐漸平復下來,笑道:

“畢生所求。”

“楊瑾,就交給先生了,”楊銘緩緩起身,眼神望向剛纔那個挑刺的年輕人,皺眉道:

“聽你口音,是河北人?”

那人趕忙揖手:“河北鉅鹿人,魏徵。”

鉅鹿是秦時古稱,也就是眼下的河北恆山郡。

楊銘雙眉一凝,直視對方,好傢伙,原來是你?怪不得這麼刺兒。

第672章 離強合弱第576章 我夢江南好二零五章 東京洛陽第499章 羈縻政策二零八章 王府班底二一零章 十六條草案第704章 哪涼快哪呆着去二九九章 老而不死是爲賊二零三章 一出好戲第647章三三四章 獎勵楊瑞兩個老師三零四章 貶奴賜爹三六七章 咱們是祖宗第688章 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一七二章 備孕生子第725章 共定海內第675章 晉城人清森吃剩飯第766章 體面三三五章 賞你一個美人一零七章 檢校衛三六六章 何必如此二一零章 十六條草案第611章 就是這麼不客氣一八零章 齊國公二零九章 你死我活二四九章 兩個兒子第512章 武勳十二轉三五五章 夫妻木屋二四五章 一切順利第636章 朝堂第一人一五五章 上天安排第527章 誰跑誰吃虧一六六章 甲等乙等二七九章 透心涼三九五章 建成的苦衷第622章 監門將軍第762章 主動請辭三六一章 兩封奏疏八二章 實話實說三四九章 我有一策二八零章 王府司馬三一七章 秦王入陣曲第623章 朱雀門下二八三章 以訛傳訛四三九章 擅離職守第550章 我招誰惹誰了三七八章 棄卒保帥第759章 鹽池四面監第723章 三十歲整第765章 獎勵一畝地第510章 便宜行事第606章 自己人才罵第二章 不做第二人想二四三章 正月十五三八二章 小野妹子四六七章 秦始皇和楊堅一六三章 玄感班底第631章 做一個有用的人第741章 父子相對而坐八四章 又保一個第551章 殺雞給猴看三一八章 東拉西扯第613章 氣暈了一零二章 卑鄙小人五三章 楊廣進京二六九章 羣英薈萃二一五章 大秘小秘二六七章 教坊二三七章 救人三七八章 棄卒保帥三一八章 東拉西扯第504章 五女山城第525章 小巫見大巫第695章 伸舌頭的狗第536章 能屈能伸,方爲丈夫第572章 憂憤而死三五五章 夫妻木屋三零二章 一代名將一六六章 甲等乙等第555章 楚公府書房一五九章 無解之題一三二章 親疏有別第九章 河東郡王二四三章 正月十五第616章 劉皇叔的眼淚第588章 豪放派第720章 做人要給自己留退路第508章 冒失僭越三四章 造化弄人第550章 我招誰惹誰了四三四章 通達幹練三六零章 各懷心思第577章 口是心非基本素養七六章 至善至孝三六七章 咱們是祖宗第527章 誰跑誰吃虧四一一章 私下見面第755章 風疾加氣疾第628章 誠信第一四三三章 李月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