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影響

“鎮東侯的事情,你們都聽說了麼?”

鎮東侯大鬧金鑾殿的消息就像是長了翅膀,一天之內便傳遍了整個京師。

“知道,知道。”

圍坐在這個妓院雅間內大桌旁的人羣,提起此事也是個個精神抖擻,談性大起,早在來這個歡場聚會之前,他們就已經和相熟的人或多或少地討論過這件震撼性的新聞。

提起這個話頭的不是別人,正是侯洵的公子侯方域——東林四公子之一。父親被朝廷下獄後,侯方域不好獨自回江南,恐怕會被責備爲不孝——竟然不在蒙災老父身邊伺候。因此這幾個月來侯方域只好留在京師,每日就和東林俊秀們流連花紅葉綠之處。

“賊來如梳,兵來如篦,官來如剃,”陪坐在侯方域身邊的一個圓臉姑娘細聲細氣地說道:“黃侯說的應給沒錯吧?”

“原來美人你也知道啊。”衆人一起大笑,有好事之徒就追問道:“你以爲如何,速速說來。”

“鎮東侯自是大忠臣了,忠言逆耳。”

“想不到這院裡的姑娘居然也有這番見識,”一個東林子弟笑着點點頭,對那個女孩兒說道:“鎮東侯的老毛病又犯了,”卓邊的人紛紛向侯方域看去,不少人臉上還有取笑之意:“當時鎮東侯還力主要對令尊不利啊。”

“是啊,當時可真是把我急壞了,”侯方域一捏身邊女孩的臉,長嘆道:“那幾天我看這些娥眉都失了顏色。”

“聽說陳x元輔、魏閣老都當場氣昏過去了,”另一個東林士子繪聲繪色地描述着他聽說到的一片混亂,最後皇上也哭、內閣們連哭,無論文武大員都哭得像淚人一樣:“還有御史當場彈劾黃侯有操莽之志,不臣之心昭然,要皇上速發緹騎把黃侯下獄。”

“這些御史啊,也就是有膽子彈劾黃侯罷了,要是真換了曹莽來了,他們保證連大氣都不敢透一口。”說起這些當朝官員的時候,在座衆人的臉上都毫無尊敬之色。今天這件事實在是太有意思了,很多年不,自從大明開國以來,甚至自秦焚書坑儒以來,就很少聽說有這麼刺激的事情發生了,今天竟然被自己遇上了,這些年輕士人都感到非常的興奮。

其實不光是這些士人,就是整個京師,無論貧賤他們今晚的主題差不多都是鎮東侯大鬧金鑾殿這件事。

其中也包括這家妓院的這些姑娘,圓臉姑娘又一次問道:“河南的事鎮東侯沒有說錯吧?”

“美人是河南人?”

“不是啊。”

“你在河南有親朋?”

“沒有。”

“那你問這做甚?”連續得到兩個否定的回答後,發問的那個士人立刻失去了所有的興趣,他附和前一人道:“是啊,曹賊哪會這般說話,弒伏皇后和兩位皇子的時候,曹賊說的大義凜然,詭稱伏皇后穢亂後宮;述志的時候,又自辯若天下無他,不知幾人稱孤、幾人道寡;徐州一路殺得白骨遍野,曹賊還能賦詞哀嘆什麼千里無雞鳴,一邊縱兵劫掠,一邊哀嘆生靈塗炭。御史們要是真遇上的是曹賊,估計人人都會歌頌他高風亮節,哪裡還敢如同罵鎮東侯一樣地罵他?”

“今天聽說了這事以後,你們知道我想起誰了嗎?”又有一人笑着開口道:“嶽王!我記得當年嶽王找宋高要兵要權,宋高不給,嶽王就一怒撂攤子回老家了,說不伺候了。”

“是啊,我當時也是立刻想起這段了。”屋內響起幾個贊同之聲:“當時金寇擁兵百萬,南宋有累卵之危,當時嶽王可是把宋高嚇得不輕,好像也哭鼻子了。”

“也?”馬上就有人敏銳地察覺到這個人用詞中隱藏的含義:“諷刺聖上!該罰、該罰!”

“當罰,當罰。”在衆人的起鬨聲中,說錯話的人也不推辭,接過酒杯就一飲而盡。

“嶽王和黃侯都是行伍出身,沒有什麼教養,那比得上董卓、曹操這些良家子?不過嶽王寫的一手好字。”

“你沒看過黃侯的字嗎?鎮東侯府門前那對聯就是黃侯自己寫的,也是了不得的好字啊。”

“是嗎?可見黃侯乃是嶽王轉世。”

“未必,可嶽王的詞寫得極好,”有人反駁道:“黃侯的詩可真是沒法看啊。”

“哈哈。”想起鎮東侯的詩,衆人又是一片大笑:“五個指頭還不一般齊呢,苛求了吧。”

“若真是嶽王轉世的話,難道同命同運?”

“就算不是嶽王轉世,也未必不同命,”話題被士子們越扯越遠:“以前看書講到風波亭時,我還扼腕嘆息,不明白宋高何以昏庸至此,今天黃侯一鬧,我算是能夠體會一點宋高當時的心思了。”

“那誰當秦檜呢?陳x元輔?”

“陳x元輔?他要是敢動手也就是個張邦昌,當年張邦昌害嶽王不成就是因爲岳家軍還在,現在黃家軍還不像岳家軍那樣在千里之外,黃家軍可就在京城外呆着呢。害了黃侯,就不怕真的出個曹操?”

“那你說誰是秦檜。”

衆士人又說了幾個名字,不過雖然爭得臉紅脖子粗,卻一直沒有統一的意見,就在大夥兒爭執不下的時候,一個陪坐的姑娘突然插嘴道:“妾身覺得還是等着看好了,誰把黃家軍解散了,那多半誰就是秦檜了,至少是想做秦檜。”

衆人一愣之後又爆發出陣陣笑聲:“姑娘高見,正是如此。”

“到底河南的事是真是假呢?”圓臉姑娘第三次發問。

“是真是假,與我們何干?”侯方域隨口答道,京城士子們都是一樣的態度,河南——那是太遙遠的地方,只要沒有親屬去那裡做官,或是籍貫在那裡,一羣河南農民的死活,又和京師、江南的花紅酒綠有什麼干係呢?

“河南的事,和大人有什麼關係?”

自從那次鎮東侯和自己推心置腹地談話一番後,金求德曾經暗暗賭咒發誓再也不過問鎮東侯到底動機是什麼,只要執行命令就好了,但今天他又食言了:“闖營在河南經營多年,百姓多半德賊而不得官,孫傳庭殺人這事——若真是能把河南百姓殺光了當然不可能,屬下也不是這個意思,只是說如果能成的話,闖營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自然而然就平了。”

“那麼當年我們在遼東,如果把建奴治下的百姓殺光了,建奴不也就平了麼?”

“第一,我們有本事殺光建奴,而孫傳庭他打不過闖軍;第二,如果建奴從關寧軍那裡搶不到人,其實大人說得也沒錯。屬下覺得孫傳庭就是這個意思,河南百姓少一個,這闖營的力量就弱一分。”

“許平已經回師了,”鎮東侯已經得到了最新的情報,許平帶着直屬部下日夜兼程地趕回了河南:“江西那裡的壓力應該小了一些。”

“希望如此吧,所以說孫傳庭也算是有些用處,”金求德認爲孫傳庭絕無與闖軍一戰的勇氣:“如果他有膽子和闖營打,也就不用所過之處寸草不留了,現在許平既然回來了,那孫傳庭多半該找藉口跑路了。”

“你認爲他一定會退兵麼?”

“屬下認爲孫傳庭的思路很明顯,他是效法北虜入關之故伎,每次打了就跑。通過一次次的摧殘河南來破壞闖營的實力,畢竟現在闖營還是被四面包圍,河南是他們根據地。既然不能一次性收復河南,那麼孫傳庭認爲不妨慢慢來。”金求德指出早在戰國時期,這就是讓敵國疲於奔命的戰略之一:“雖說河南名義上還是皇上的土地,河南百姓名義上還是皇上的子民,但河南人心如此和敵國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金求德見黃石微微皺眉,倒也一點不慌張:“大人,屬下從來都是從純粹的軍事角度看待戰事。”

“你做的很好。”黃石做了個歉意的手勢:“金兄弟繼續說。”

“孫傳庭已經收復洛陽,他的幕僚都勸他在洛陽固守,屯田以窺中原,但孫傳庭不停,屬下認爲他內心裡對守住洛陽並無信心,若是闖軍回師他怕白忙一場反倒便宜了李自成。而和北虜不同的是,北虜總是把百姓擄掠出關,因爲在新軍成立之前他們不擔心和河北軍一戰,所以走得慢些也沒什麼。而孫傳庭顯然是要輕裝行軍,怕帶了百姓走不快。”金求德認爲孫傳庭的手段雖然殘忍,但是對鎮東侯還是有利,他自打大都督府關閉後就沒有去過福建,對楊致遠到底經營的如何全無印象:“施策那裡連民練都派上戰場了,屬下認爲可以稱得上是岌岌可危。民練他們有何鬥志?”

不光是金求德,就是在江西前線的施策對理事會招來的民兵到底會不會臨陣脫逃都全無把握,畢竟他們已經見過或是聽說過太多民兵一鬨而散的事情了:“許平回師,會讓江西那裡的壓力輕一些,而且若是許平能夠追上孫傳庭的話。”

說到這裡金求德微微搖頭,情報上說許平只帶了一個營返回河南,而孫傳庭手下的七省之兵有二十萬之衆:“估計很難。”

“如果能夠追上孫傳庭痛殲這支剿匪軍,那麼北方的官兵就不復存在,而闖軍就能長驅直入京師,再也沒有什麼能夠抵擋他們的了。”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就不得不派出新軍抵擋闖軍,一旦新軍離開京師那到底是向何方行軍就是黃石說了算,如果他一口咬定闖軍會從南路進犯,那誰也無法反駁他的判斷。

“孫傳庭如果決心一戰,或許許平還有機會,但屬下認爲孫傳庭肯定會逃回潼關的。”金求德略微思索一番:“大人,外面都哄傳許平是您的大弟子,希望您這個名義上的弟子也能和您一樣創造奇蹟吧。”

“好了,讓我們靜候佳音吧,我倒是充滿信心,無論是江西的民練還是回師河南的許平。”黃石結束了和金求德的會談,打算回京師去。

現在金求德已經不回京而是駐守在狼穴裡,趙慢熊和黃石一樣仍然呆在城裡。

“屬下送大人出去。”和憂心忡忡的其他部下諸如楊懷祖不同,對黃石的決定金求德沒有一言相勸。

“你倒是很放心啊。”出門的時候,黃石對金求德開玩笑道。

“天命所歸,王者不死。”金求德利索地答道:“屬下自認爲是這世上對大人最有信心的人,當今皇上大人不需要怕他什麼,再說若有變故,屬下立刻提兵入京。”

“大明”黃石搖頭輕嘆口氣,大明,無論皇帝如何昏庸,畢竟可以罵皇帝,自己把崇禎皇帝痛罵一頓說到底也不是什麼了不得的事,罵皇帝的太多了,而在滿清這就是不可想象的是了:“大明”黃石終究還是沒說什麼。

九月底,得知闖營許平已經返回河南,孫傳庭立刻上書表示:“道路泥濘,糧草轉運困難。”表示會帶領剿匪軍返回潼關。

“賊聞臣名皆潰。”

孫傳庭的大話言猶在耳,剿匪軍就開始返回陝西,秦軍的第四次出關,和前三次最大的不同就是根本沒有遇到李自成的主力抵抗就自行退卻。

許平沿途見到的都是各縣自發組織的河南民練,在許平回師之前,一連串大屠殺之後,河南百姓逃進各個山寨,拋下幻想堅決抵抗,大大減緩了剿匪的行軍速度。

“大將軍,”一箇中年男子策馬馳到許平面前,向他拱手問安:“孫賊已經開始逃跑了,小人懇請大將軍立刻追擊。”

“孫傳庭已經走了嗎?”許平聽說剿匪軍已經開始撤退後心中有些失落,他的部下急行數百里趕回來,本希望能在本土與剿匪軍交戰。

環顧了一下跟在身後的行軍縱隊,許平露出些遲疑之色。

這位中年民練頭目看到許平臉色的變化,也注意到跟在許平身後的只有幾千士兵,就再次抱拳朗聲說道:“大將軍,小人不懂兵法,只是一個獵戶,但對於豺狼,如果不把它們打痛,那它們日後還是會來的,小人風聞大將軍回師後,日夜在此守候,就是盼望大將軍能夠帥我們追擊孫賊。”

第66章 迷惑第73章 山口第582章 開始 (1)第225章 戰俘 (2)第428章 自保 (1)第318章 失敗 (2)第486章 觀察第554章 退縮 (1)第179章 彷徨 (2)第191章 抵抗 (1)第240章 攻心 (1)第203章 皮影 (2)第448章 定策第467章 陽光第49章 條例 (2)第407章 蘭臺第293章 紕漏 (1)第268章 賭博 (2)第63章 貪生 (1)第234章 前路 (1)第2章 序章 (2)第317章 失敗 (1)第186章 諒解 (1)第577章 淮安 (1)第14章 死地 (1)第191章 抵抗 (1)第442章 監督第123章 壓力 (1)第150章 拖延 (1)第483章 訴苦第238章 矛盾 (1)第362章 威脅第370章 退意 (2)第325章 天平 (2)第247章 爭鬥 (2)第240章 攻心 (1)第418章 委任第193章 消耗 (1)第337章 政治 (2)第367章 棄軍第42章 長青 (1)第432章 官司 (2)第544章 口實 (1)第8章 冒名 (1)第482章 安慶第414章 相負第248章 內訌 (1)第148章 行軍 (1)第328章 誤判 (1)第280章 近戰 (1)第200章 新年 (1)第107章 實戰 (1)第301章 覆滅 (1)第415章 治國第40章 疑雲 (1)第572章 返京 (1)第515章 軍種 (2)第582章 開始 (1)第441章 問答 (2)第97章 兵權 (1)第402章 勸降 (2)第446章 兩難第515章 軍種 (2)第17章 轉折 (2)第5章 自薦 (3)第293章 紕漏 (1)第376章 攤牌 (1)第140章 交易 (1)第104章 紛爭 (2)第531章 纏鬥 (2)第17章 轉折 (2)第449章 軍校第134章 回憶 (1)第489章 潛行第491章 中庸第405章 召見第250章 入滇 (1)第546章 軍歌 (1)第6章 變故 (1)第278章 對決 (1)第573章 返京 (2)第396章 代價第16章 轉折 (1)第386章 民心 (1)第574章 偉人 (1)第398章 王牌第210章 後事 (1)第64章 貪生 (2)第402章 勸降 (2)第547章 軍歌 (2)第291章 退卻 (1)第141章 交易 (2)第137章 退兵 (2)第359章 追擊第37章 敲打 (2)第132章 爭奪 (1)第187章 諒解 (2)第492章 前景第403章 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