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奔波 (1)

在路上許平得知賈明河已經把大批糧食運進開封,現在新軍駐紮在開封附近而沒有返回蘭陽,顯然對方不敢再在缺少補給的野外獨自逗留。得知許平和李定國的大軍北上,賈明河自知無法抵擋,他帶領山嵐營退入開封城裡防守,赤灼營殘部則向濟南撤退,接受正在趕來的五個步兵隊。蘭陽只剩下朱元宏部,既然如此,許平就帶領軍隊向朱元宏發起進攻,不出所料,後者果然聞風而逃。闖軍兵不血刃收復蘭陽,再次切斷了開封與外界的聯繫通道。

胡辰等一批參謀被許平找來,他們將被派向近衛營基層:“你們會從把總幹起,現在我還沒有想好,是讓你們幹上半年、一年然後調回參謀隊,還是讓你們中的一部分人在軍官位置上幹下去,升爲千總。”不過這個問題對許平來說還是一個比較遙遠的問題,目前爲止近衛營只有八個千總隊官位置,就算黑保一的新營組建,也不需要多少這種中級軍官:“你們在參謀隊互相熟悉過了,我想你們會在軍中配合得很好的,以後我軍所有的軍官都要儘可能地來參謀隊呆一段時間,而你們則要抓住這個好機會,在軍隊中檢驗你們在參謀隊中的各種構思,比如我們剛確定的軍士制度。”

近衛營連續兩戰亦損失了不少兵員,蘭陽之戰以前,許平就已經下令補充五百流民中的壯丁入軍,這次他又追加命令再補充五百。在晚間的軍議上,周洞天彙報軍中出現不少怨言,老兵們抱怨,新兵一入伍就會和老兵享受相同的待遇,而因爲條例的約束,他們除了能讓新兵幫他們縫縫草鞋外也沒有便宜好佔。老兵們認爲自己爲近衛營流過血、貢獻大,和新兵一樣的待遇未免太過不公平。

這種老兵欺壓新兵的事情在明軍中很平常,他們的情緒軍官們也能理解,一般來說只要不鬧出譁變來,軍官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新軍主要是通過教導隊統一訓練和嚴厲的軍紀來制止這種行爲,不過許平沒有那麼充裕的時間,闖營身上的叛賊烙印也讓軍官、軍紀的威信較低。

眼下這個問題還不是很大,但如果不能防微杜漸的話,肯定會越來越嚴重。參謀們對此暫時沒有想到什麼好辦法,周洞天彙報給許平時也沒指望長官能有什麼好辦法,只是對他做個通報。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許平只是稍微沉思片刻就提出一個辦法:“我們把官兵的等級細分吧,不同等級的兵拿不同的軍餉。”

參與會議的軍官們聞言都是一愣。軍中所有的兵丁都拿一樣數目的軍餉,只有軍官纔有階級口俸,這不僅是大明的體制,也是千百年來的慣例。有苦勞的老兵對此當然不滿,新兵心裡也是心虛的。往往老兵會因此理直氣壯地侵害新兵利益,明目張膽地要他們孝敬銀子,至於到底要多少,一般由老兵自行掌握,軍官的判斷依據還是不引發譁變就不管。等新兵熬成老兵,自然而然地從更新來的人身上討回來。這種情況當然會影響軍隊團結,威脅到軍隊的戰鬥力,周洞天他們正是爲此擔憂。

許平對此倒是胸有成竹,他立刻拿出一套方案:“我們把兵分成三等,一等兵的月銀一兩五錢,二等兵一兩二錢,三等兵也就是新兵一兩。”

看下屬們都不講話,許平就道:“這個數字你們可以再考慮,但是這個辦法不妨試試。”

“大人高見。”周洞天先是恭維了一句,緊跟着質疑道:“這個辦法可有先例可循?”

“沒有,不過這不是我的主意,而是侯爺的設想。”

陳哲、餘深河對視一眼,追問道:“侯爺到底怎麼說的?”

“在侯爺寫的兵書上曾經提到這個設想,那本書叫《征伐之源》。”《征伐之源》這本書裡,黃石在新部隊的組建一章中,很詳細地寫到軍銜和職務分離的設想,當時許平看到此處,曾經很用心地潛思過裡面的道理,因爲沒有想通所以一直沒用。再者近衛營剛建立時許平的威信不夠,而且從頭組建一支軍隊要做的工作也很多,所以他沒有嘗試推廣軍銜制度。現在許平自認爲對軍隊掌握能力大大加強,餘深河、周洞天等人對部隊也比較熟悉,所以不妨試試黃石提到過的這種方法,看看能不能消除這個潛在的危機。這是許平第一次嘗試將這本書裡的內容搬到自己的軍隊中。

餘深河、周洞天等人紛紛搖頭:“從來沒聽說過這本書。”

陳哲若有所思地說道:“卑職倒是聽說過,不過侯爺當時說要等我們勝任營官,再幹個四五年以後再考慮教不教。”

“是啊,這是侯爺的秘密。”許平長嘆一聲,不過他沒有解釋自己是從哪裡看到的這本書,幾個曾經的新軍軍官看向他的眼神裡都有些微妙變化。

“以我想來,鎮東侯很明白老兵的貢獻比新兵要大,一視同仁是不公平的,也是禍亂的根源。所以他設想幹脆把這種不同待遇制度化,免得老兵自行去欺壓新兵,讓新兵心懷忌恨,同時新兵也可以因爲英勇作戰爭取到更多的軍餉,這對軍隊也是很有利的。”《征伐之源》這本書和其他新軍兵書一樣只有條例沒有理由。許平潛心思索過剛剛出現的問題,覺得軍銜制度不但有這些好處,對指揮體系和組織性也很有益。

經過許平一番講解後,大家都很贊同在軍中推廣軍銜制度。餘深河還有些擔憂:“那爲什麼侯爺不在新軍中用這種辦法呢?是不是有些弊端我們沒有想到?”

“我覺得不是,如果鎮東侯認爲不好的話他絕不會寫進那本書裡。”自從許平到闖營後,他的眼光就不僅限於一個戰術指揮官:“鎮東侯並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對大明軍制只是修修補補夠用就行,太大的改動會引起御史彈劾和朝廷的猜忌。而我們闖軍並沒有這個顧慮。”

既然這個話題已經開頭,許平就把其他一些軍銜也向部下們倒出來:“鎮東侯還想把軍士劃分爲三個等級,上士、中士、下士。”

已經想通軍銜益處的周洞天拍案叫好:“正該如此,不然果長和手下三個軍士都拿一樣的餉銀、一樣的待遇,那些老果長心裡想必也是有些不滿的。”

“不僅僅如此”許平認爲戰場上可能遇到各種不測,確立軍銜後,即使是不認識的軍官、軍士,軍銜高的都可以指揮軍銜低的,而且萬一上級軍官陣亡,由誰接替指揮一目瞭然:“在鎮東侯的書裡,他還曾設想稱千總爲校官,把總爲尉官,也都是分三等,以我想來都是爲了用來應付各種情況吧。”

現在隊官一律是千總,如果沒有翼官在場指揮,幾個隊官只能根據默契協同作戰,其中資格較老、經驗更豐富的隊官當然比較容易得到其他人的服從,但這是默契而不是制度。而假如軍銜是根據經驗、功勳和資格得到的,比如一個是中校隊官而另一個是少校隊官,那麼軍隊就可以確保處於最有經驗和資格的軍官的統一指揮下。

大家集思廣益討論過校尉制度後,周洞天又問道:“侯爺談到過將領的軍銜嗎?”

第471章 孿生第262章 密鼓 (2)第515章 軍種 (2)第336章 政治 (1)第127章 臨戰 (1)第538章 逃竄 (1)第258章 密謀 (2)第411章 叛離第264章 變化 (2)第24章 世子 (1)第399章 懸念第542章 大捷 (1)第65章 罪行第49章 條例 (2)第119章 摧枯 (1)第55章 奪印 (1)第207章 戰後 (2)第371章 破關 (1)第440章 問答 (1)第403章 直隸第201章 新年 (2)第460章 審判第104章 紛爭 (2)第478章 官營第577章 淮安 (1)第446章 兩難第142章 醞釀 (1)第240章 攻心 (1)第521章 架空 (2)第132章 爭奪 (1)第73章 山口第544章 口實 (1)第165章 轉變 (2)第123章 壓力 (1)第203章 皮影 (2)第64章 貪生 (2)第83章 脫身 (2)第180章 司獄 (1)第333章 追擊第441章 問答 (2)第525章 界限 (2)第266章 決心 (2)第310章 等待 (2)第458章 風氣第323章 功高 (2)第241章 攻心 (2)第185章 心路 (2)第87章 決裂第333章 追擊第47章 戀情 (2)第539章 逃竄 (2)第106章 孤軍 (2)第360章 守夜第112章 困惑第98章 兵權 (2)第439章 召集第107章 實戰 (1)第531章 纏鬥 (2)第494章 一伐 (1)第19章 遲疑 (2)第573章 返京 (2)第564章 突擊 (1)第276章 朝堂 (1)第485章 叛徒 (2)第472章 建議第441章 問答 (2)第516章 調任 (1)第466章 寬容第387章 民心 (2)第512章 家書 (1)第236章 潛流 (1)第533章 落馬 (2)第392章 初捷第487章 口彩第214章 潛渡 (1)第139章 安泰 (2)第95章 闖王 (1)第51章 將門 (1)第116章 閱兵 (2)第310章 等待 (2)第329章 誤判 (2)第275章 招搖 (2)第218章 夜襲 (1)第296章 敗像 (2)第323章 功高 (2)第52章 將門 (2)第504章 道義 (1)第32章 前程 (1)第324章 天平 (1)第537章 攔截 (2)第328章 誤判 (1)第59章 腐蝕 (1)第250章 入滇 (1)第135章 回憶 (2)第512章 家書 (1)第70章 意外 (2)第125章 算盤 (1)第492章 前景第560章 組閣 (1)第489章 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