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見着耶律大石名聲已經傳出,想必四方豪傑之士,當於數月內聞風歸降。如此說來,若要做掉耶律大石,便在當下其尚未發跡之時,若稍微拖延的數月,待到其勢力足以同自己分庭抗禮,此時再要下手,便難於登天。
事不宜遲,蕭幹三人商量已畢,連夜便開始召集兵馬。
遼國的軍力分四等,基本就是按照民族地位而來。
雖然遼國並無十分明顯得民族等級,卻也可以大體按政治地位分爲四個層次。第一等自然是遼國的根基契丹族,第二等便是早先征服或者親近契丹族的各少數民族,例如奚人、突厥人、金人等。第三等算是最後才征服的北地漢人。第四等便是各屬國的百姓。
好在遼國的民族政策尚可,雖然能略略分出貴賤,卻也不阻止各層次之間的人才流動。只要你有才能,即便是北地漢人,也能當上高官。故此方能立國二百餘年不滅。(遼國成於此,金國成於此,滿清成於此。唯有蒙元反其道而行之,數十年間便亡於此。)
故此遼軍之中第一等自是皇帝親衛,所謂宿衛軍,前期以左、右皮室軍爲主,後期以宮帳軍爲主,乃是精銳之中的精銳,裝備、訓練都是一等一的。大多爲契丹人所擔任,其他部族非勇武同忠心二者皆備不能入選。
前面說過,遼人皇帝每年常常按季度四處遊獵,作爲宿衛軍的皮室軍便得相跟着護衛。
雖說遼人以遊獵爲主,卻也和宋人一樣需要糧食,需要後勤供應,區別是多少而已。
遼國前期還好,幾萬軍隊跑來跑去,後勤供應得起。
隨着遼國逐漸強大起來,皮室軍規模也越來越大。從幾萬到十幾萬乃至幾十萬。這幾十萬精銳跟着皇帝老子一年到頭跑來跑去,且不說軍隊厭煩、皇帝厭煩,就連朝廷也頂不住了。幾十萬皮室軍的糧草供應算下來,差些許便把遼國朝廷財政給弄奔潰。
好在到得遼國中期,天下太平,朝廷手裡也富裕起來,遼國皇帝便在各遊獵地點都修築了行宮行帳。
如此便有大臣想出了好辦法,將皮室軍絕大部分拆出來,分成數份,每處行宮行帳駐紮一份,謂之宮帳軍。
皇帝身邊,便只留下一萬皮室軍護衛。皇帝若是途中遇襲,這一萬皮室軍頂個十天半月不成問題,足以拖到附近的宮帳軍趕到救援。若是皇帝到得某處行宮,自有駐地宮帳軍相幫着護衛。萬一遇到打仗,皇帝自可以再將各處宮帳軍召集起來。
宮帳軍只需護衛自己的地盤,不用跟着亂跑,故此便能節省下無數的軍費。
如此一來,好歹把即將崩潰的朝廷財政給挽救了回來,自此便成了定律。
鼎盛時期,宮帳軍曾達到驚人的五十萬之巨,即便到了遼國末期,也常常保持在二十到三十萬人的規模。可惜遇到了天祚帝這個敗家子。
天祚帝前後幾次蒐集天下兵馬,領着大軍御駕親征,每次都是出戰前信心滿滿,接戰時棄部先逃。皇帝都逃了,那還打個毛,大軍肯定相跟着潰敗。
再厚的家底也架不住敗家子反覆折騰,天祚帝前後幾次大敗下來,宮帳軍便所剩無幾。到了此時,即便有成建制的宮帳軍,也大多爲幾百人一夥,藏匿於草莽之中,無力與金人再戰。
宮帳軍可以說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遼國軍力第二等,便是部族軍。所謂契丹八部,也就是說契丹本身就分爲八個部族,再加上後來征服得大量少數民族部落,遼國總計有大大小小部族不下數十個。每個部族都有自己的部族軍。
這些部落的男子上馬爲軍,下馬爲民,仍然保留着遊牧民族的特色。算是遼國地方兵力,按部族大小兵力多寡不等,沒有固定駐地,常常跟着部族遊牧。
部族軍人數雖然不是最多,戰力卻不可小覷,僅次於宮帳軍而已。宮帳軍既滅,部族軍便成了遼國的主力。
四京之地既失,各地的部族軍也大多歸降了金國,即便也不肯投降的,如今也正在四處流竄。
南京道北部一帶,正是奚人的居地。奚人部族軍,正是眼下南京道最強的軍隊。蕭幹此人,正是奚人的首領。也正因爲如此,蕭幹掌控了奚人部族軍之餘,亦借之掌握了遼國的軍權。
遼國軍力第三等,便是各地漢軍。同少數民族的部族軍一樣,南面的漢人居地亦有漢軍。
漢軍人數雖然最多,常常有上百萬之衆,然則不得遼人信任,訓練、裝備均是馬馬虎虎,勉強算得上地方守備部隊或者炮灰部隊。反過來說,漢軍也不怎麼信任遼人,常常鬧事乃至譁變。故此遼人對漢軍一向是既用之又防之。郭藥師的常勝軍正是漢軍中典範。
第四等且不去說他,遼國自己都快滅亡了,還有個毛的屬國。即便是夏國人,如今也不怎麼聽遼人皇帝招呼了。
卻說蕭嚴、郭藥師二人各自下去召集部屬。蕭嚴身爲奚人,自是召集奚人精銳,郭藥師也挑選了五千忠心的部屬,二人將兵馬合爲一處,蕭嚴爲主,郭藥師副之。第二日一早,二人便領着這一萬全爲騎兵的精銳朝南面而來。
析津府乃是燕地溝通南北的咽喉。
不一日,二人便來得析津府城下,卻也不入析津府,遠遠的便從城下繞過。
蕭幹此時態度已經開始囂張起來,並不怎麼鳥這個北遼朝廷。故此舉事先既未稟報朝廷,亦未曾通知李處溫的人。
李處溫貿然間見得大軍,心中自是大驚,莫非金人南下,大軍已潰?
天賜帝更是害怕不已,既擔心金人南下,又擔心蕭乾圖窮匕見。如今析津府的守衛總共才那麼三百地方士卒,若是蕭幹有心相圖,所謂的北遼朝廷根本擋不住蕭幹隨手一擊。
當下雙方趕緊聯袂派出使者,攜帶了大量的酒肉以做犒軍之用,復又於漸漸見底的國庫之間,搜刮得數千白銀送往軍中以爲示好之意,且探聽大軍此次未得朝廷詔令,何以擅自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