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上官員們和楊浩一樣緊張的看着在濟水緩緩航行的船隻。
當三張風帆展開之後,船舶速度陡然增加,逆這水流極速而上。
楊浩見此眼神頓時一亮,這速度比齊國之前的戰船不知快樂多少倍,只是個好現象,只要沒有其他問題,最起碼這種速度足夠進行遠洋航行了。
船隻行駛了差不多半個時辰之後緩緩的靠向碼頭,作爲試船之人的石溪前來向楊浩覆命。
他內心的激動甚至要超過了楊浩,這樣的性能優良的船,天生就該縱橫在大洋之上。
只是這麼簡單的試驗,並不能驗證這條船的整體性能。
楊浩讓石溪操縱這條船,去大海中去測試,若是在一個月的時間內,能夠完成全部的考驗。
就意味着,工部就可以大規模的生產這種船,而且噸位也要比這條試驗船要大上許多倍。
得益於上古時期優良的自然環境,齊國並不缺少造船所需的優良木料。
只要朝廷願意,可以組建一支不下於陸軍的龐大水師,只是這種想法只能停留在想象階段。
畢竟打造一支精良的海軍,這其中的花費根本不是同等規模的陸軍可以比擬的。
有句老話這樣講,十年陸軍,百年海軍。
這句話在大航海時代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經過百年海上貿易積累才建立起一支強大的海軍。
曾幾何時英國開始崛起,依靠強大的海軍建立起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這個過程,從格拉沃利訥海戰到七年戰爭的勝利,足足花了兩百年,可見海軍建設之難。
就算是齊國真的捨得花錢,打造出大量精良的戰船,但海軍距離形成戰鬥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入當初的滿清朝廷一樣,海軍看似強大,實則不堪一擊。
楊浩現在要的不是爭霸大洋,只需要能夠遠洋航行,去大海的另一邊帶回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就可以了。
至於什麼殖民全球,就算是再給他一百年的時間,他估計自己也根本沒有哪個能力去做這樣牛逼的事情。
歐亞大陸足夠大了,只要自己將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經營好,那就是一件驚天偉業。
直到風帆戰船遠去,楊浩纔有些意猶未盡的返回了城中。
只是他內心的激動根本不是等閒只人能夠體會的。
美洲啊,那可是能夠改變齊國文明層次的關鍵一環。
只要有了玉米,辣椒,土豆等等這些優良的農作物,到那時自己只要自己願意,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至於拯救美洲人這種事情,楊浩甚至連一個念頭都沒雨,在他看來美洲人是與自己毫無關係的一個陌生族羣,他們的死活並不在自己的考慮範圍之內。
他們若是好說話,老老實實的跟自己的船隊進行交易,那就是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動了什麼歪腦筋,他也不介意效仿一下後世歐洲的白皮們,殺他個血流成河。
按着正常的歷史發展軌跡,現在美洲極其落後,也許文明程度甚至不如江南的那些越人,對於這樣的文明,楊浩有信心自己武裝到牙齒的大齊探險隊,能夠擺平一切障礙。
等到有了糧食就有了海量的人口,有了龐大的人口與糧食做底氣,就能夠組建更加龐大的軍隊,就可以爲他楊浩佔領每一塊目光所及的土地。
楊浩此時彷彿已經看到了統一全國的希望。
這種統一不是齊人理解的中原一統,而是那九百六十萬多萬平方公里的故國疆域。
這是楊浩始終放不下的心結。
來到這個時代,苦苦打拼十幾載,到目前位置連傳統漢地都沒有佔據,他對此有這很大遺憾。
但是戰船下水的那一刻,楊浩的雄心再一次的被點燃了。
這一天,楊浩那些妃子們,驚訝的發現,楊浩彷彿年輕了十幾歲一般,無論是飯量還是在某些不可描述的事情之上,他們的大王,好像有着使不完的精力。
心情大好的楊浩,破天荒的爲自己放了兩天的假期,帶着自己的妃子與年紀較小的子女們來了個長安城周邊兩日遊。
如今的長安城,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已經多了不少值得遊玩的地方。
楊浩玩的很開心,彷彿十幾年的壓力在這一瞬間都消失的無影無蹤。
之時在這碧草連天的美景之下,埋葬的卻是數不盡的屍骨。
當初的敵人早已經化作了一捧黃土,變成了滋養大地的養分。
滄海桑田,物是人非,看着夕陽餘暉下的諾大的長安城,楊浩靜靜的注視了良久。
農人們扛着出頭疲憊的返回城中,夜晚的長安亮起點點光亮,炊煙裊裊,看起來是如此的祥和寧靜。
只是在大多數人吃着晚飯,述說着家長裡短的時候,位於長安外的科學院卻是燈火通明。
這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搞研究的齊國科學家們,在風帆戰艦下水後,便受到了極大的刺激,這些負責不同研究方向的傢伙們,如何能忍受,自己屈居他人之下。
每個研究組都憋着一股勁,希望能夠憑藉自己的努力,能證明自己不是揮霍俸祿的酒囊飯袋。
只是科學院的大多數研究員們都是集體作戰,而唯獨研究橋樑的東門俘,至今位置仍舊一個人在奮戰着。
他對於風帆戰艦能夠順利下水絲毫不感到意外,這半年來,他親眼見到了雲風是怎樣的瘋魔一般,進行這大量的計算。
雖然雲風比他還要小兩歲,但是看上去卻是比自己要大上十歲一半,年紀輕輕就已經半頭白髮。
雲風的精神深深的鼓舞着他,他相信只要自己努力,絕對就會有收穫的。
這半年來,他除了偶爾和雲風有些交集之外,完全就出於一種閉關的狀態,他花費一個月的時間學完了齊國初級學府的全部之時,甚至中級學府的學問,通過查找資料,也能弄懂個大概。
加上他自身的聰明,他現在學識已經絲毫不下於一個學習了數年的普通人。
有了這些理論知識作爲儲備,對他的橋樑研究工作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