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準備離開

張啓陽這麼幹,等於是主動交出了毅勇軍的最高統治權。

無論是太子本人還是這些個文官,都清清楚楚的明白這一層道理,誰要是還敢唧唧歪歪的從牙縫裡崩出半個“不”字,那就只能說明他的智商有問題了。

經歷國破家亡的慘痛之後,朱慈輝已經深深明白了“唯武力論”的精髓,只有掌握了軍隊纔是硬道理,其他那些個亂七八糟的東西全都微不足道。

“允許成軍。”朱慈輝以從來沒有過的果斷在第一時間同意了,馬上又意識到自己僅僅只是太子而不是皇帝,趕緊改口說道:“當初父皇還在的時候,就已有了組建毅勇軍的遺命,孤代表父皇允許毅勇軍成立。幾位以爲如何?”

允許軍隊成立,這是皇帝的權限,但卻需要經過內閣同意。

但是現在這個局勢,連大明朝都沒有了,哪裡還有什麼內閣?

所謂的內閣,也就是這幾個文官了。

這些個文官當然不會在這個關鍵時刻說三道四,毫不猶豫的全票通過了“馬上成軍”的做法。

素來對張啓陽持懷疑態度的蔡楓華朝着張啓陽深深一禮,言辭懇求的說道:“前番我對張侍講多有猜忌,實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今日方知張侍講用心良苦,一片血誠上可昭日月蒼天,中不負大行皇帝託付之重,下足對得起我等翹首以盼的臣民。當此危亡斷續之際,張侍講一副忠肝義膽足以擊破一切流言蜚語。倘若以後還有什麼人胡亂猜疑,我蔡楓華第一個不答應!請張侍講受我一禮。”

“今日方知先皇識人之明,思之怎不讓人感佩萬千?”作爲大明朝的遺臣,此時此刻許文才早已淚流滿面語音哽咽了:“自太祖洪武皇帝立國以來,以垂三百載。社稷危亡國祚存續之際,無論如何也應出幾個鐵骨錚錚的忠臣良將了吧。當時先皇以宋時的文天祥來比張侍講,可見先皇早就知道張侍講的不二忠貞,我等卻還在這裡胡亂猜疑,真是羞愧難當。”

疾風知勁草國亂顯忠臣,這話當真不假。

這個時候張啓陽要是把朱慈輝等人獻出去,不論是賣給新敗的李闖還是氣勢洶洶的多爾袞,必然能換得一場潑天富貴。

就算不這麼做,只要死死的把太子捏在手心之中,或許也能做個一方諸侯。

現如今大明朝都已經亡了,崇禎皇帝已經死了,張啓陽卻還記着當初的遺命,捨棄了功名富貴,這樣的舉動,這份忠臣之心,真是忠的沒邊兒了。

安寧公主和許文才一樣,也被張啓陽這忠勇無雙之舉感動的熱淚盈眶,蹲下身子大禮相參。

雖然安寧公主不是什麼了不起的重要角色,終究是先皇義妹,身份在這裡擺着呢。

作爲臣子的張啓陽當然不好直接受她這一禮,趕緊躲開:“臣爲卑微之臣,不敢受殿下之禮。”

“這一拜,不是拜你張侍講,而是拜先皇陛下。”安寧公主淚眼漣漣的說道:“先皇治世一十七年,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世人都說先皇最大的功績便是繼位之初以巧妙心思雷霆手段剷除閹黨。現在看來,先皇最大的遺德乃是提拔重用張侍講,先皇早就看出張侍講乃是我大明柱石,這纔在最後時刻負以復國之千鈞重任。如此眼光如此考慮,先皇識人吶。

亂起之時,先皇曾千萬囑託,定要對張侍講悉聽悉從,如今我才明白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安寧公主朝着張啓陽又是一拜:“只可惜我等愚鈍,竟然幾次三番的無端猜忌,幾乎寒了孤忠之臣的一片血誠之心。被張侍講當面訓斥幾句丟了顏面是小,若是誤了復國大計,我等全都是千古罪人了。以後若有什麼當與不當之處,張侍講無需客套,直接如前幾日那樣當面訓斥即可。”

崇禎皇帝臨死之前,把幾位殿下和復國的重任託付給了張啓陽,現在看來,這就是最英明的舉動,等於是埋下了一粒復國的種子,現在,這顆種子終於要破土而出了。

“雖然殿下已允了成軍之事,但事務瑣碎繁雜,還是有些個流程一定要走的。”

組建嶄新的軍隊,這本身就是一件系統化的事情,不是說一句話就能辦成的,其中所牽扯到的細碎之事多的不行。

許文才看了看太子,馬上就代替太子表達了意見:“國事傾覆,局勢危急,那些箇舊有的瑣碎章程能免就全都免了,事急從權容不得拖延,即刻成軍最好。成軍早一日,復國之機便早一日,爲君復仇的大計就早一日。想必先皇在九泉之下早已等的不耐了,我大明的歷代先皇也在等着毅勇軍成立的那一刻。”

“對,對,此時宜早不宜遲,那些個繁瑣的章程全都免了,諸般雜務張侍講可全權辦理。”太子說道:“前有先皇遺命,後有我等允肯,這事就算是定下來了。”

成立一支直屬朝廷管轄的軍隊,肯定要走兵部、吏部的流程,還要在戶部和工部報備司務,內閣票擬皇帝批紅才行。

不過現在這個局勢,真的已經顧不上那麼許多了。

毅勇軍本就是在小吳莊民團的基礎上創建,而小吳莊民團又是張啓陽一手掌控,最高指揮使的身份肯定是他張啓陽,而且這本就是崇禎皇帝當初的命令,這一點毋庸置疑。

若是換了別人,恐怕就不能如臂使指的指揮調度了。

按照慣例,朝廷還應該派出一個監軍,一來是爲了監督約束軍隊的最高長官,再者也是爲了上下通達將朝廷的旨意行之有效的執行下去。

至於監軍的人選,如今除了許文才真的沒有別人了。

這些個人雖然知道很多大道理,能做出文采華麗的錦繡文章,卻全都是文臣。

只有許文才還算是有點帶兵的經驗,也就是矮子裡邊拔高個兒,暫時內定由他出任監軍一職,作爲毅勇軍中的朝廷代表,同時他作爲太子的老師也可以代表太子本人。

由文臣出任監軍,同時也暗含着“以文馭武”的傳統,只是沒有明說罷了。

至於以下的各級軍官,全都是張啓陽一言而決,他說誰那就是誰了。

兩日之後成軍,這是張啓陽的承諾。

“成軍之後,必然要離開小吳莊。”張啓陽說道:“清兵已大舉入關,京畿一帶已成我軍之死地。成軍之後即刻南下去往南京,殿下以爲如何?”

闖賊雖然新敗,還有幾分實力,又有大舉進關的清兵,肯定會掃蕩京畿一帶。

爲了自身的生存,捨棄小吳莊,保護太子去往南京無疑的最合適也最現實的做法。

只要到了南京,依託大明朝的半壁江山,依舊大有可爲。

只不過以前張啓陽曾經反對南下,現在又主動提出要帶着大明朝的“流亡政府”南下,顯得有些自相矛盾。

對此,張啓陽給出的解釋是:“此一時彼一時,如今清軍忙着追殺闖賊,無暇顧及地方,正是我等南下的絕好時機。若是等清軍徹底剿滅闖賊平定了京畿之後,恐怕想走都走不得了。”

“既然張侍講早有籌謀,一切全憑你做主即可。”

大明失其鹿,李自成和多爾袞共逐之,不管最終是李闖得了天下還是多爾袞建立了新的王朝,都沒朱家什麼事兒了。

大局糜爛成了這個樣子,太子僅僅只帶着幾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臣和連自保都很困難的侍衛逃了出來,大明朝的氣運已經衰微都了絲縷斷絕的地步,明顯已是迴天乏力,所謂的復國之說也不過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

在這種情形之下,張啓陽和他的毅勇軍就是這些人最後的救命稻草,一定會死死的抓住再也不肯放手。

“這些個笨蛋,還真的拿着雞毛當令箭了。”知道了組建毅勇軍的細節之後,劉乾龍嘿嘿的乾笑着對張啓陽說道:“我說張大老爺啊,你也真是的,竟然還有這份閒心和那羣笨蛋們唱這麼一出忠臣復國的好戲。雖說朱家還有半壁江山,當以我看來,不過是苟延殘喘罷了。南邊的實力派隨時隨地都能另立新君,隨隨便便就可以推舉一個新皇帝出來,或者是推舉幾個皇帝出來也說不定。到時候不用外敵攻打,他們自己就能把人腦子打出狗腦子來。”

劉乾龍說的這番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崇禎皇帝一死,太子下落不明,南方的實力派肯定會爲了自己的利益弄一個從龍擁戴之功,隨時都可以立一個皇帝出來。

到時候誰還會在意一個前朝太子?

就算是張啓陽把太子捧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上,難不成他還真能奪了張啓陽的兵權?

難道毅勇軍就會因爲一個名義上的東西不再姓張而改姓朱了?明顯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嘛!

“雖然這羣人蠢的可以,但你的做法還有幾分可取之處。劉乾龍呲着大板牙笑道:“只要咱們把一國儲君捏在手心之中,正好可以用太子的名義佔據大義名份。”

崇禎皇帝在臨死之前封了張啓陽一個大元帥的官職,讓他節制天下軍馬以圖光復大業,但當時的情形已萬分危急,既沒有授予印信,又沒有頒佈聖旨,僅僅只是一句口頭上的空話罷了。

而且,在大明朝的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哪個官員可以真正做到“節制天下兵馬”。

所謂的大元帥,只不過是代表崇禎皇帝的一種態度而已,本身並無實際意義。

但是,在毅勇軍組建完成之後,卻可以拿這個空洞頭銜大作文章。

“皇帝已經死了,太子就是皇帝,就是大明。”

按劉乾龍的說法,張啓陽完全可以效仿當年曹阿瞞的故事,唱一出“挾太子以令諸侯”的好戲。

“胡說八道,你這老騙子竟然敢懷疑我對大明朝的忠貞之心?”

面對張啓陽的呵斥,江湖騙子劉乾龍毫不在意,反而笑的愈發肆無忌憚起來:“在我面前,就不要再扮演大明的忠臣了吧?有意思嗎?哦,對了,既然要正式組建成軍了,你給我準備了一個什麼樣的官職?”

“沒有給你準備官職。”

“沒有就沒有吧,反正我也不在乎那個。”劉乾龍笑道:“我還真的不稀罕做他們朱家的臣子,什麼時候等你甩開了朱明王朝這張老虎皮,隨隨便便封我個丞相什麼的,也就可以了。”

“到時候我封你做玉皇大帝,行不?”

“我在和你說真的呢,沒有開玩笑。”

“都他娘什麼時候了,你還有這個心思?趕緊去做你的動員準備之事吧,馬上就要南撤了,要離開小吳莊了。”

第352章:勸降反被勸第451章:恩斷義絕第377章:做的不錯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223章:告天下書第560章:脣槍舌戰第554章:西域征討計劃第二十二章:被皇帝坑了一把第201章:全城期待第470章:耕讀第187章:今非昔比第506章:幫忙辦事第378章:利益第214章:榮譽證書第444章:在上一課第407章:民族論第291章:學第八十一章:吳三桂投清第193章:翁城捉鱉第382章:乞降第五十三章:清軍又來了第九十五章:閻王?菩薩?第266章:人情第461章:拉燃式手雷第480章:狗屎運第573章:新的主角第273章:晉商第128章:強擼飛灰湮滅第三十二章:又見李安寧第575章:關係暖化第370章:被放上火烤的高郵縣令第508章:說媒第四十八章:慘烈戰場第一百零八章:夫妻夜話第248章:復隆皇帝發怒了第159章:公主一跪,羣情奮起第177章:戰鬥打響第297章:天家家法第六十一章:勇毅伯第228章:改變主意第238章:行動第158章:安寧公主闖同泰寺第202章:罵聲贊聲第328章:思想第523章:標記第398章:暴怒的張啓陽第519章:故國來兵第303章:義結金蘭第200章:猜測第332章:爲兒子操心第四十九章:那就死絕了吧第581章:西域戰事第320章:表忠心第327章:拒絕第581章:西域戰事第218章:深宮會議第196章:惡名照章第400章:狐狸與老狐狸交鋒第247章:抓賣考題的人第116章:弘光帝第251章:楊豐第七十五章:逃出皇城第462章:你去搞清楚第569章:阿拉伯數字第110章:裝傻第200章:猜測第522章:全部身家第241章:太夫人第542章:相送一程第一百零二章:死士第551章:寡婦第598章:沒有實權的皇帝第560章:脣槍舌戰第446章:會議第529章:熱血少年第116章:弘光帝第五十三章:清軍又來了第九十一章:安寧公主夜訪第532章:辯論第七十二章:最後的佈置第497章:家宴第496章:召回永王第516章:追擊第492章:派誰去朝鮮第463章:化鐵爲銅第136章:奇襲第五十六章:入京第443章:裁軍第六十一章:勇毅伯第199章:元帥府第135章:宋老實第470章:耕讀第124章:史德威來訪第259章:我族萬歲第325章:交代第十章:離去第三十五章:金絲雀第438章:想法第603章:屠殺,惡名第306章:有人提出攻湖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