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派誰去朝鮮

委派一個宣慰使代表朝廷到朝鮮去,這本身就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純粹就是無奈之舉。

偏偏這個人選卻很難確定!沒有一個人願意過去。

和富庶繁華的江南相比,朝鮮那鬼地方就是鳥不拉屎的窮鄉僻壤,據說朝鮮的官吏和叫花子差不多,一年到頭也吃不到肉,誰他娘願意離開江南的安樂窩到那種鬼地方去呢?

就算是有人願意去,也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輕重。

雖然大家都不是很清楚朝鮮那邊的具體情形,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朝鮮人根本就不可能是毅勇軍的對手,早就被張三娃打的狼奔豕突鬼哭狼嚎了。

毅勇軍的驕橫大家都是知道的,連悍然入侵屬國這種事都做得出來,還會在乎一個小小的宣慰使?

要是過去了,一定會受毅勇軍的夾板氣,一個弄不好就會被毅勇軍的驕兵悍將打了回來。

雖然沒有性命之虞,到時候弄個灰頭土臉壞了朝廷的差事,皇帝追究一個“辦事不利”的罪名,豈不是成了風箱裡的老鼠——兩頭受氣了麼?

所以,滿朝文武,全都成了悶嘴的葫蘆一言不發,大家都眼觀鼻鼻觀心,絕不多說哪怕一句話,唯恐這倒黴的差事落在自己腦袋上。

已輟朝多日的復隆皇帝看起來氣色還算不錯,至少已不似以前那樣咳嗽的地動山搖了,他主動點了一個官員的名字:“傅稼淦。”

“臣在。”一個穿着五品服色的官員應聲而出。

“事朝鮮宣慰使一職,干係到我朝體面,更有藩屬之義,朕觀你辦事幹練心思周密,欲委以重任。”

這位傅稼淦傅大人原本是御史出身,算是清流官員,官聲素來不錯,後轉入科道任職,雖然沒有什麼大的建樹,卻勝在沉穩幹練,所以復隆皇帝想要他代表朝廷出使朝鮮。

一般情況下,京官外放通常都是大起大落的標緻:要麼就是因爲有了比較大的過錯,外放爲官算是變相的發配了。

要麼就是象徵性的外放一下,到外面去完善一下履歷,不久的將來肯定會大用。

很顯然,傅稼淦傅大人這種情況是屬於後者。

“爲君分憂乃是臣子本分,陛下委以重任,臣唯有肝腦塗地萬死不辭。”先是說了幾句冠冕堂皇的套話,緊接着就開始訴苦了:“臣本是言官出身,素無治理地方之經驗,若是辦砸了差事,個人榮辱是小,耽誤了朝廷的大計是大,臣自知才疏學淺能力不夠,還請陛下另擇賢能之臣。”

讓你作爲欽差大臣出使朝鮮,爲的就是協調毅勇軍和藩屬國的關係,你傅大人這麼說,皇帝還怎麼委任你做欽差大臣?

“孫啓祥……”

“陛下,臣雖願往,奈何身不由己。”這位孫大人說出了一個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家父已介八十高齡,最近又病痛纏身,郎中說家父已時日無多,臣斗膽敢情留京以盡人子本分!”

大明朝素來以孝治天下,這個“孝”字真的比天都高,連馬上就要入土的老爹都搬出來做擋箭牌了,皇帝還能說什麼?

所謂的孝子,不過是個託辭而已,其實這位孫大人和剛纔那位傅大人一樣,都不想出使朝鮮。

皇帝很清楚的知道他們的那點小心思,但卻一點兒辦法都沒有。

關鍵時刻,還得靠當年的老臣。

作爲從太子時代就跟隨過來的原來,王宣同王大人主動挺身而出爲皇帝排憂解難:“臣保舉一人,足以勝任事朝鮮招撫使一職。”

這麼多年以來,王宣同雖然沒有太大的奇功,也算是兢兢業業,按照他的資歷完全有機會入閣的,成爲宰輔之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兒。

奈何復隆皇帝一直都在處心積慮的削弱內閣,要不然的話,王宣同就是內閣首輔大臣的最佳人選,而不僅僅只是一個首都的“一把手市長”!

王宣同素來穩重,輕易不發言,但若是發言從來都是言之有物,既然他主動站出來推薦人選,復隆皇帝很感興趣。

“王卿要薦何人吶?說來給朕聽聽。”

“此人做事幹練,堪稱能員。不僅是我朝元勳,更與毅勇軍關係不淺。”

所謂的元勳其實就是特指復隆朝廷建立之時的那一批人,不僅很能幹,還能和毅勇軍說得上話?

朝廷裡有這麼一個人嗎?

除了當年的內閣首輔大臣蔡楓華,復隆皇帝實在想不起還有哪個了。

可是蔡楓華早就“退休”了呀,交出了手中的權利安安穩穩的做起了富家翁。

而且蔡楓華的年紀已經很大了,實在不適合再千里出使藩國。

“臣舉薦的這個人,陛下也是熟知的,便是臣的老搭檔,府丞劉乾龍。”

府丞劉乾龍,相當於常務副市長,確實是王宣同的老搭檔,而且此人當真就是本朝建立之初的勳臣。

當初若不是他在惶惶之中底定了金陵城,當年的太子能不能順利繼承大統確實是一個未知數。

至於說“能員”這樣的評語,對於劉乾龍而言絕對是實至名歸。

劉乾龍的辦事能力槓槓的,關於這一點,就連最不喜歡他的那些同僚都不否認,而且劉乾龍和毅勇軍的關係非常好。

衆所周知,劉乾龍本身就是張啓陽的人,關係能不好嗎?

無論從哪方面看,劉乾龍都是作爲欽差大臣出使朝鮮的不二人選。

但復隆皇帝不可能同意。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爲劉乾龍是張啓陽的人。

張啓陽佔領了朝鮮,再派他的人作爲欽差大臣和宣慰使,那不是等於把整個朝鮮都交到了張啓陽的手中了麼?

“劉愛卿確實不錯……”復隆皇帝拿捏着姿態,故作思考狀稍一沉吟,慢條斯理的說道:“不過呢,這府丞一職亦是緊要,輕易不可動,諸位卿家以爲如何?”

“臣附議王大人。”

“臣亦附議。”

在一片附議聲中,滿朝文武全都同意了王宣同的舉薦,無一例外全都認爲劉乾龍是最好的欽差人選。

如果因此就認爲文武百官很器重劉乾龍,那就真是大錯特錯了。

劉乾龍是什麼人?

那是張啓陽的人吶。

此人做事狠辣,從來不留餘地,簡直可以用兩手血腥來形容,“閻王劉”的名號可不是憑白叫起來的,那是用無數條人命硬生生堆出來的。

屢屢掀起大獄,株連擴散,死在劉乾龍手上的官吏數不勝數,提起“閻王劉”的諢號,真是讓大家又恨又怕,卻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並不是說劉乾龍做事滴水不漏,大家找不到他的把柄,事實上劉乾龍做事的手法非常粗糙,真要是揪他的小辮子他根本就跑不掉。

最要緊的原因還是因爲他是張啓陽的人,是張啓陽安插在江南的一個釘子。

若是直接把這個釘子拔掉,張啓陽必然會做出激烈反應,誰也不願意去公然招惹張啓陽,更不願意去觸這個黴頭,萬一打不到狐狸還會惹一身的騷,劉乾龍要是報復起來肯定又要殺個血流成河。

好在劉乾龍這兩年還算是比較本分,至少不似以前那麼高調了,大家也就選擇性的故意把他“遺忘”了。

別人可以對劉乾龍視而不見,王宣同不能啊。

王宣同和劉乾龍是一個“單位”的,分別是一個把手和二把手,說好聽是“合作多年的搭檔”,其實早就互相看對方不順眼了,簡直勢如水火冰炭不可同爐,二人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僵了。

作爲二把手的劉乾龍屢屢插手王宣同職責之內的事情,完全就是一副要把王大人徹底架空的姿態,這能忍?

以前有張啓陽在江南的時候,就算是忍無可忍也不得不捏着鼻子一忍再忍。

現在張啓陽和毅勇軍已經到了北方,剛好又有這麼一個機會,王宣同當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主動舉薦劉乾龍。

從表面上看,這一番舉薦是對劉乾龍的信任和能力的肯定,爲他爭取一個欽差大臣的身份,其實就是想把他排擠出去。

滿朝文武看劉乾龍不順眼,不是一天兩天了,要是能把他從江南的政局之中排擠出去,不僅可以落個眼前清淨,還能順勢拔掉張啓陽安插在江南的一顆大釘子,何樂而不爲呢?

王宣同提名劉乾龍爲欽差大臣人選,大家都是成了精的老狐狸,頓時就明白了王宣同王大人的心意,一時間,所有人都紛紛“附議”,極力贊同。

除了皇帝之外,每一個大臣都認爲劉乾龍是事朝鮮宣慰使的不二人選。

放着這樣的“斑斑大才”不用,簡直就是“遺賢”之舉嘛!

一衆的臣子出於私心,舉薦了劉乾龍,這完全出乎復隆皇帝的預料,根本就沒有想到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別人再怎麼“附議”,皇帝都堅決不同意,卻又不好直眉白眼的把不同意的原因說出來,只是說“事關重大”“尚需考量”之類的推脫之詞。

罷了朝會之後,復隆皇帝滿面怒容的對安寧公主說起此事:“舉薦劉乾龍出使朝鮮,真不知他們是怎麼想的,朕知道他們是想把劉乾龍排擠出去,朕何嘗沒有這個心思?但朝鮮是何等大事。文臣誤國,看來先皇一點都沒有說錯。”

聽了這話,安寧公主卻一點都不生氣,反而抿嘴兒一笑:“臣子們有些私心這是事實,但若是說他們誤國,那就有些言過其實了。要我說呀,讓劉乾龍爲欽差出使朝鮮,未必就不可行。”

“那豈不是等於把朝鮮拱手相讓了?幾百年來,朝鮮爲我大明藩屬之國,而不是張啓陽的。”

和操起急躁的復隆皇帝相比,安寧公主就顯得沉穩了很多:“陛下所言不虛,道理也確實這麼個道理。自太祖皇帝欽封朝鮮國以來,這朝鮮之地就是我大明的藩屬。但終究是此一時彼一時,不可同日而語了。”

“常言說的好,在哪山就唱哪歌,既然時局如此,抱怨終究無用,還是直面現實的好。”

安寧公主比復隆皇帝清醒的多,也務實的多:“陛下真的以爲派遣一個欽差大臣過去,就能把朝鮮的局面維持住?這未免有些太過於一廂情願了吧?”

在不具備足夠實力的情況下,派個欽差就能朝鮮奪回來?

復隆皇帝從一開始就沒有這麼天真,派遣欽差大臣出使朝鮮,其實無奈之舉,只不過是具有一點點象徵意義罷了,最大的作用就是彰顯朝廷的體面和尊嚴。

至於說實際意義……幾乎爲零。

既然朝鮮已經被張啓陽納入了勢力範圍,與其那腦袋埋進沙子裡迴避現實,還不如藉着這個機會謀其到一點更實惠的東西。

劉乾龍本就是毅勇軍的人,現在委派劉乾龍做“事朝鮮宣慰使”,看起來是賣了張啓陽一個人情,顯得朝廷對毅勇軍依舊信賴有加,不在乎朝鮮到底是在朝廷手中還在是張啓陽的掌控之下。

其實,對於江南朝廷而言,更大的作用則在於名正言順的拔掉了張啓陽安插的一顆釘子。

在無力染指朝鮮局面的情形之下,能夠盡最大可能爲江南謀取利益,把劉乾龍從江南排擠出去,未嘗不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條件。

這樣的做法,最大的特點就是務實。

只需求實實在在的好處,所謂的朝廷體面和尊嚴反是等而下之了。

同樣的道理,若是經由那些個臣子之後說出來,復隆皇帝一定會竭力否定。

但是,一樣的話語出自安寧公主之口,他則會認真考慮仔細衡量。

經過一番考較之後,復隆皇帝不得不承認她說的很對,確實就是最切實可行的方案。

“也好,朕明日就頒詔,委劉乾龍爲欽命的事朝鮮宣慰使。”

一想到可以把劉乾龍一腳踢出江南,復隆皇帝的心情就大爲好轉:“朕真心不如皇姐思慮周全,若皇姐是男兒之身,我這個皇帝……說不得就要退位讓賢了呢。”

若是換做別人,聽了這話一定會嚇的魂不附體跪地請罪,但安寧公主不一樣。

她雖然是崇禎皇帝同認的義女,但卻和復隆皇帝是共患難一起從北邊經歷千萬艱難險阻走過來的。

再者還是因爲她是女流之輩,不可能真的對皇帝之位構成任何威脅。

充其量也就是如同現在這樣,隱居幕後給復隆皇帝充當一個可以絕對信賴的助手而已。

“陛下說的是玩笑話,永王本是有大本事的,奈何心不在此,強留也留不住。眼下就只有你我姐弟了,這大明朝的江山還是在陛下的肩膀上扛着,我最多也就是隻能分擔一點點而已。”

“好在陛下龍體漸安,一日好似一日,我也就放心了。”安寧公主面帶微笑的說道:“前些日子,陛下病體沉重的時候,我心裡真的很怕,甚至……甚至想奏請陛下,儘早立太子,以防有不忍言之變。”

這種話也就只有最親近而且可以絕對信賴的安寧公主可以直接說出來,若是別人提起肯定是要掉腦袋的。

若是皇帝駕崩了,永王又不在江南,唯一的辦法就是趕緊立太子,到時候就算是由一個不懂事的小娃娃做皇帝,也終究比沒有皇帝要好的多。

“你我同心,在病體沉重之時,朕也曾有過早立太子的打算,爲了我大明朝的江山,不得不這麼做啊。”復隆皇帝說道:“其實朕已經立下了秘詔,若朕真的到了危急時刻,立刻立太子,由皇姐攝政,先穩住局面。”

“陛下這麼做就錯了,就算是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也應該由皇后垂簾訓政。”

皇帝一死,立個小娃娃做皇帝,然後現在的皇后訓政,這種事情在大明朝不新鮮,萬曆朝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皇太后訓政有例可循,何曾聽說過長公主總攬朝局的?與理不合與情不順吶。

“皇后……朕信不過她,這普天之下,也就只有皇姐你是朕可以絕對信賴的人了。”

復隆皇帝說道:“若是由皇姐訓政,永王終究會回來,到時候無論是由他做攝政王還是取太子而代之,都可以接受,若是由皇后訓政,永王就危險了。”

只有自己的親兄弟親姐妹可以信賴,到時候就算是永王真的取代了兒子成了皇帝,這大明朝的江山依舊是在大行崇禎皇帝一系當中流傳。

若是由皇后訓政,可就不好說了,畢竟皇后的孃家是黃得功,是南方的第一大軍頭,到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誰都說不準。

萬一南北開戰,大明朝就真的完蛋了。

而安寧公主則可以作爲一個過渡,等着永王回來,到時候不管永王是不是攝政王,都可以處理好和北方的關係,這是深思熟慮的考量,是爲了朱氏王朝着想。

“陛下百靈護體,縱是有些個磨難,不也過去了麼?”安寧公主笑道:“只是沒有想到陛下竟然留下了秘旨,雖說是以防萬一,現在看來卻已沒有那個必要了,還是把秘旨銷燬了吧。”

“嗯,朕會銷燬秘旨。”復隆皇帝笑道:“不過話有說回來,這薛神醫的一劑黃蓮湯藥雖苦,藥效卻是顯而易見。朕已覺得身體日漸好轉,尤其是每次皇姐陪朕遊走半個時辰之後,不僅神清氣爽而且胃口大開,看來這一番磨難總算是熬過去了。”

第十八章:成了小公爺第六章:魔鬼第363章:殺第398章:暴怒的張啓陽第270章:永福秘史第191章:平亂第310章:一面倒的屠殺第185章:士氣高漲第137章:暴怒的小多第110章:裝傻第392章:誰也別想好過第五十九章:陰謀(感謝九仔仔大佬加更)第453章:寧長官第381章:獅子大開口第一百零三章:鋤奸營第260章:爭吵第176章:大戰在即第295章:考卷第543章:敬小慎微的前朝皇太后第五十七章:示意(第三章)第五十六章:入京第532章:辯論第五十三章:清軍又來了第558章:教學第271章:欽差大臣第五十七章:示意(第三章)第283章:急行軍2第322章:方師傅第423章:這一次是對的第144章:毅勇軍來也第606章:新世界第286章:紙上談兵第421章:解救史環第552章:生意第177章:戰鬥打響第190章:宮廷之亂再起第177章:戰鬥打響第412章:清醒第二十章:安寧公主第564章:身體檢查第351章:割發以報恩第232章:害怕第379章:亂局第488章:張夫人第597章:商業奇才第403章:用心險惡第412章:清醒第二十六章:親戚又來了第387章:資格第304章:自己人都騙不過怎麼騙敵人第十一章:救美第367章:兄弟交談第482章:反殺第272章:阿濟格第219章:岳飛後人第368章:唯我降不得第233章:北伐第499章:調軍第501章:異動第530章:學堂第五十二章:戰後第183章:斷刀第112章:歸順第537章:夜襲第149章:深宮第519章:故國來兵第335章:犧牲第三十七章:建奴殺來了!第二十五章:徇私舞弊第346章:兩面討好第604章:京城日常第411章:日食第446章:會議第225章:歷史記錄者第575章:關係暖化第247章:抓賣考題的人第124章:史德威來訪第599章:世界級鬧劇第183章:斷刀第575章:關係暖化第141章:狐假虎威閻王劉第193章:翁城捉鱉第514章:北地第395章:秘密第388章:寧死不降第512章:神說要有光第598章:沒有實權的皇帝第133章:援軍不可期第143章:熊衛第312章:你們來的太慢了第450章:你們自己選擇吧第133章:援軍不可期第606章:新世界第492章:派誰去朝鮮第327章:拒絕第131章:敵我雙方都驚呆了第118章:結黨第299章:北伐開始第517章:戰爭準備第586章:前腳剛走,後腳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