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傳統的觀點,今天就是典型的黃道吉日,尤其適合婚嫁紅喜之事。
南京四羊巷,一支送親的隊伍正敲敲打打由遠而近。
兩套吹打班子,鑼鼓嗩吶滴滴答答,八個身形魁梧的壯漢挑着竹竿子上的紅皮鞭炮噼裡啪啦的響了個熱鬧。
穿着大紅鞋子的喜婆在“小吳莊第一媒婆”陳寡婦的率領之下,沿途潑灑喜糖、果子、核桃、花生等零食,引得無數饞嘴的孩童流連不去。
走在最前面的那個漢子單手着持一丈二尺長的“開路牌”,牌子上貼着大紅的“囍”帖子,胸前掛着嫣紅豔麗的絲綢大扎花,爲整個送親隊伍開路。
按照傳統的風俗,走在送親隊伍最前面的這個“引路喜童”一定要找童真未破滿身陽剛之氣的童男子,爲的就是用自身的純正陽氣衝開有可能出現的牛鬼蛇神,防止妖邪作祟破壞了沖天的喜氣。
給這支送親隊伍充當“引路喜童”的不是別人,正是丙字營營官張大娃。
張大娃還沒有婚配,正經的童男子,又是名動天下的超級戰鬥英雄,銅質勳章的獲得者,一身至剛至陽之氣充盈瀰漫,無論遇到什麼樣的牛鬼蛇神都可以百無禁忌,絕對是“引路喜童”的不二人選。
張大娃是毅勇軍的營官,又是著名的戰鬥英雄,能讓他充當“引路喜童”,足以說明這支送親隊伍的級別已經非常之高了。
這支送親隊伍確實非常高級,從其中的成員就可見一斑:在那頂八人擡的花轎周圍,有四個重量級的人物,分別是毅勇軍總教官張萬三,丁字營營官莫田基,卯字營營官楊樹林和辛字營營官湯江流。
這四個人全都披紅掛綵,手持桃樹枝,按照民間的說法,這叫“護喜天將”。
能排出這麼大的場面,坐在花轎裡的新娘子一定身份尊貴家世顯赫,事實恰恰相反。
花轎裡的新娘子既不是什麼顯赫的世家大族子女,也不是什麼勳貴大臣的千金,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鄉下女孩,她的名字叫做餘明珠。
從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來,新娘子一定是最普通的鄉野女子。
餘明珠大字不識一個,根本就不什麼大人物,但能排出這樣的場面來,也是有原因的。
因爲餘明珠和毅勇軍有着極其深厚的淵源,她的父親叫做餘多地。
餘多地曾是“己”字營的營官。
在揚州血戰當中,餘多地戰死沙場爲國捐軀,整個“己”字營打的異常慘烈傷亡極重,最後不得不被迫取消了建制。
至於說鐵牛領導的那個“己”字營,則是後來重新組建的,根本就算不上是毅勇軍的嫡系營頭。
餘多地本就是小吳莊的土著,膝下只有這麼一個獨生女,他死了之後女兒出嫁的場面絕對不能寒酸,否則的話餘多地的在天之靈一定會寒心。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餘多地昔日的戰友們才故意把排場弄的很大,使勁兒的隨份子,光是“填妝錢”就有上萬兩之多,大家湊出了一份極其豐厚的嫁妝,並且親自送親出嫁,其實就是把餘多地的這個遺女當成自己的親人看待了。
餘明珠的夫家也不是外人,而是嫁給了“戊”字營營官李紹的兒子。
前任“己”字營營官的女兒嫁給了“戊”字營營官的兒子,其實這就是一場毅勇軍的“內部婚禮”!
負責唱禮的也不是外人,同樣出自毅勇軍內部,“常務唱禮官”吳大偉!
單純從官職上來看,吳大偉只能算是個不入流的小吏。
但卻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請得動他。
現如今的吳大偉雖然官職極低,但卻自視極高。
畢竟是曾經爲天子唱禮的人物,毅勇軍建軍之時他就是唱禮官,除非是毅勇軍內部人員,要不然的話,就算是五品的朝廷命官想請他去唱禮都請不動!
這次婚禮正是毅勇軍內部的喜事,那餘多地和劉春生一樣,都和吳大偉有着宗族親緣關係,所以纔會出現在這裡,爲自己的晚輩後生唱禮。
按照習俗,只要花轎到了門前,吳大偉就可以高聲唱禮然後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辦喜事了,但是這一次,吳大偉卻沒有扯開喉嚨高聲唱和,而是稍微等了等。
已經到了門前的花轎也停了下來,雖然吹打班子已經在賣力的敲打着,但婚禮的流程卻出現了明顯的停滯,顯然是在等待什麼。
片刻之後,一個小廝走過來,湊到吳大偉身旁小聲說道:“大帥來了,可以開始了!”
早了多日之前,張啓陽就受到了喜帖子,這場婚禮他是一定要出席的。
只是因爲瑣事纏身來的稍微晚了些,好在沒有耽誤了吉時。
作爲這場婚禮最重要的賓客,張啓陽一來,就可以正式開始了。
吳大偉扯開了喉嚨,用抑揚頓挫的腔調高唱起來:“天姻至喜盈門!”
“地緣來門盈喜!”
“天地同喜,迎新婦嘍!”
一時間鞭炮齊鳴鑼鼓喧天,喧囂熱鬧如同烈火烹油,緊接着就是開中門跳火盆那一套沿襲了千年的婚禮流程。
“一拜天地!”
“二拜高堂!”
因爲新娘子的父親早已戰死在揚州城下,在這種喜慶的場合擺一個牌位出來有顯得有些晦氣,所以才專門把張啓陽請了過來。
原本是想請劉春生的。
作爲新娘子餘明珠的堂舅,在這種情況下以長輩的身份臨時充當一下她的“父親”也是常用的事情,奈何劉春生還在麻縣和清兵打仗,實在回不來,乾脆就把張啓陽請了過來。
張啓陽本就是毅勇軍的首領,年紀比餘明珠的父親餘多地小不了太多,臨時充當一下新娘子的父親也是可行的。
而且張啓陽身份尊貴地位崇高,更能彰顯婚禮的規格,還能顯現出對戰死者的重視。
就這樣,這一對剛滿十五歲的新婚夫婦朝着張啓陽行了跪拜大禮。
這場婚禮雖然異常隆重,而且風光體面,但卻充斥着濃重的“鄉土氣息”,完全就是一場強化版的鄉村婚禮,顯得有些庸俗,只是出席婚禮的人員身份更高而已。
但是,無論是孃家人還是婆家人,都非常習慣這樣的場面,因爲他們本就是出身微寒的鄉下人,而不是什麼傳承悠久的世家大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