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

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

一日,帝舜視朝,伯益從東方巡視歸來,向帝稟奏了東方各地的情況。奏到丹淵(山東省臨朐縣境)地方的情況時,臉上露出了慍色,怒而不言。帝問道:

“是不是丹朱那裡出事了?”

伯益道:“這個丹朱很不爭氣,自從到了封地以後,還是過去那個樣子。毛病不但沒有改變,反而變本加厲。民事一點都不管不說,他將一班小人匪類糾集在府中,晝夜作樂,把一個大國搞得亂糟糟的。”

帝舜聽了心裡好不難受,沉默了好一會才說道:

“過去他在先帝跟前,先帝時常教訓,還能收斂一點。現在沒有人管了,他的行爲是可想而知的。我卻有失察之責!”

契在旁邊奏道:“丹朱不肖,先帝心裡非常清楚。卻又教導他不好,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只好將他逐到外邊去,不給他封地,就怕他貽誤民事。帝卻將他封了一個大國,果然是這麼一個結果。以前,先帝和他是父子,父子之間不善責備,他便越來越不成器,竟成了一個不肖之人。現在情況變了,他是諸侯,對帝有君臣之義,君臣之間即可懲戒。帝不嚴管,是帝不是。現在應該抓緊扭轉,否則,後果不好。”

“你說的很對,對丹朱我還真有點不知如何是好。”

“帝應將丹朱召回,嚴加教導勸戒,不致於讓他釀成大惡。庶幾上亦可以告慰先帝之靈。望帝三思!”

“我何償不想這麼做呢?只是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辦法。”

皋陶想了一會兒奏道:“臣有一法。”

“講來聽聽。”

“刑于臣而警于丹朱。”

“此話怎講,詳細說來。”

“古時候有一種官刑,恆舞於宮,酣歌於室的叫巫風;殉於貨色,恆於遊畋者叫做淫風;侮聖人之言,逆忠之直諫、疏遠 耆德,暱比頑童的叫亂風。此三風爲臣者犯此一項。其家必喪。爲君者犯此,其國必亡。如果臣下不能去匡正其君,對其必施之以刑,這個刑罰叫作墨。如今,丹朱失德到這個地步,他的臣下何以不去進諫,匡正?現在,對其臣下施以刑罰,是理所當然、師出有名的。罰臣警君或許會有效果的。到那時,帝再勸導他一番,然後慎選賢才,輸佐於他,或許可以改變。”

帝舜聽了皋陶之言連聲叫好。羣臣亦都以爲這是一個上好的主意。於是,帝舜即刻遣使臣前去丹淵,宣召丹朱及他的臣子們入都來朝。

卻說那丹朱接到帝詔,心裡不以爲然。他想帝召他不會有什麼大事,或許是娥皇、女英二位姐姐思念自已,想要見面一敘。所以,對入都之事很不在意。但是,丹朱接到帝召以後,亦覺得這是一次進都遊玩的好機會。於是,便將他的那一班大臣及狐羣狗黨一個不剩的全都帶上,生怕拉下了哪一個,使他失去了這次遊玩的好機會。

丹朱生性頑劣好玩,雖說接到的是帝詔,卻並沒有當一回事。一路上走走玩玩,把進都之路當成遊山玩水的好機會。

一日,到了一個地方。這裡風景如畫,景緻極美。他們就在此地玩了整整一天。那日正是上弦的時候,夜色宜人。他的那羣狐羣狗黨們玩興未盡,慫恿他在此處建築高臺,以便賞月。丹朱聽了亦很高興,命隨從即刻動手搭建。人手不夠,又從當地僱了人夫,築起了一個十餘丈的高臺。

次日夜幕降臨以後,一輪皓月,皎潔澄清,站在臺上,四望山川,儼似琉璃世界一般。丹朱一干人等高興至極,置酒酣歌,唱跳呼嚎,一直狂歡到月落參橫,方纔歸寢。

一連三日,丹朱一夥樂不思離。使臣多次催促。丹未才戀戀不捨,帶上人馬上道赴都。(此地位於河南省內黃縣北二十里的羛(yi)陽聚。此臺後人稱之爲丹朱夜遊臺)。

丹朱一行從丹淵走到帝都蒲阪,竟然走了幾個月。

進都以後,使臣將丹朱一行安頓好,即向帝舜奏報情況。帝舜問道:

“何故遲遲纔到?”

使臣便將丹朱一行一路遊山玩水之情況詳細報告於帝,帝舜心中十分不樂。

次日視朝,帝着內侍傳 召丹朱手下的那班臣子進殿,當着滿朝臣工之面,狠狠地責備了一番。然後將他們交於皋陶。

皋陶將這班臣子定了墨刑。那墨刑,就是在人的臉上涅之以墨,所以叫墨刑(又稱黥刑、黥面,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的臉上或額頭上刺字或圖案,再染上墨,作爲受刑人的標誌。對犯人的身體狀況實際影響不大,但臉上的刺青會令犯人失去尊嚴。既是刻人肌膚的具體刑,又是使受刑人蒙受恥辱、使之區別於常人的一種恥辱刑。墨刑是奴隸制五刑中最輕的一種刑罰。和現在的紋身之法雷同)。而到帝舜的時候,已將墨刑之法改變了。不在受刑之人臉上刺字涅墨,而是讓他們在頭上頂一皁色的布巾,以表明受墨刑的意思罷了。

那丹朱的一班臣子,頭戴皁巾,愧恥之至,從此都羞於出門。(皋陶任職期間,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爲欣賞皋陶的成績,便把他封於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讀音與繇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實際上都是一音之轉,而通常寫法則作皋陶。)

處置了這班臣子之後,皋陶又將丹朱的那些小人匪類,流放到邊遠的荒蠻之地,命其永不準回。

這一切都處理完畢後,帝舜纔將丹朱單獨叫到宮中。對丹朱懇懇切切地曉之以理,給他講述了帝摯荒淫無道的結局,警告他,如果繼續這樣下去,結局將是天怒民怨。毀了自己,還要傷及帝堯的聲譽。

丹朱聽了帝舜的衷懇之言,心裡亦有些恥感。表面上亦承認了一些錯誤。

次日,帝舜又請了娥皇,女英。讓她們再對丹朱進行一番規勸。兩個姐姐對丹朱的不肖很是傷心,痛哭流涕地數落了丹朱一通,又規勸了半天。丹朱低頭聽訓,非常慚愧。

帝舜看到丹朱有悔改之心,就想給他提供一個改過的機會。考慮到丹朱在丹淵地方民譽大壞,不能再到那裡去了,需要給他另封一個合適的地方。考慮再三,最後選定了房的地方(今山西長治市長子縣)。

那個房地,是從前帝堯出生的地方,又是丹朱避舜時住過的地方,老百姓因爲和帝堯的感情,又因爲他有讓國之德,對他評價甚好。於是,帝舜將丹朱單獨召見,言明瞭他的一片苦心,將改封他於房地的想法告訴給了丹朱。讓他換上一個新的環境,一切重新開始。

丹朱雖然頑劣,但也是聰慧之人,哪能不知帝舜和兩個姐姐的一片良苦用心?於是,誠心誠意地感謝了帝舜一番,便去了房地。

爲了讓丹朱能很快有一個好的轉變,帝舜在朝中挑選了幾個品行端正,德能兼備之人去房地輔佐丹朱。

丹朱自從經過了這一番挫折,聆聽了兩位姐姐和帝舜的教誨、勸導和警示,在心靈上有了很大變化。到了房地以後,沒有了那羣小人的誘唆,竟然很快改掉了前番的惡習。他在輔臣的幫助下,勤勉敬謹,爲百姓做了不少事情。在房地還算是留下了好的名聲(因其爲堯帝長子,後世將地方名取名“長子”,長子縣有“丹朱鎮”及“丹朱大道”等,其河流取名“丹河”)。

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八回 化導衆庶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十九回 茅舍娶妻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二十六回 平陽赴任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二十九回 啓賢治水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十八回 帝堯訪賢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二十二回 騾子不下駒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三十一回 虞舜讓國第二十七回 帝堯退位第十六回 探親庠弟第三十四回 歷山省親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二十四回 雙井逃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三十二回 舜陟帝位第十七回 歷山成邑第四十回 安撫三苗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十一回 雷澤捕魚第四回 師務成子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二十三回 帝都探親第六回 落腳嬀水第十四回 河濱製陶第十二回 化解鬥毆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二十八回 代堯攝政第十回 遭繼母陷害第三十七回 庠舍施教第二十五回 禍不單行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二十回 全家團聚第三十五回 封象有庳第三十八回 雷雨薦賢第三回 安頭牧牛第三十六回 墨臣警丹朱第三十九回 禪位於禹第十二回 鳳凰咀聚賢第三十三回 治理水患第三十回 功在千秋第十五回 牛屁股吊簸萁第七回 象耕鳥耘第二回 虞槹續絃第五回 離家出走第一回 虞舜降生第一回 虞舜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