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培養手下

定海軍並不是一個很大的島嶼,哪怕在現在,沿海的島嶼之中,算是比較大的,可是總面積只有300平方公里,就是幾十公里的方圓,直線距離不會超過30公里,還有一座佔據了的整個島嶼相當面積的山。

一個15公里長的運河,水面寬度平均在90米左右的,單純河道的面積就接近150萬平方米的河道,是相當的大的,特別是定海軍這樣的島嶼。

不但面積大,整個挖掘的土方也相當的龐大,按照平均深度11米,總的立方數超過了1800萬,這當然不是按照面積算,河道面積平均達到90米,可是在底部長度也就是44米。

不是每一個船都是超級大船,哪怕是基爾運河,在尋常時間,通航的,也只是普通的商船,11米的深度,是在特定的時刻,可以通過超級戰艦就可以了,不必需要上下同寬的。

就算是倒掛的梯形,總立方數也接近1800萬,這不是一個小工程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

按照普通運河的開挖,20米的寬度,三四米的深度,差不多就接近一條150公里長的運河工程了,可以開出十倍以上的長度。

在11世紀世界,不算是一個小工程,一條輔助黃河的工程,都爭議了幾十年,都沒有順利的開啓,一直到黃河的改道纔算結束。

定海軍不存在這個問題,不用考慮那麼多方面的,這麼一個工程,在開啓的時候在定海軍也不是沒有爭議的,最初的提出的時候,的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是否有必要。

11米的深的深度,接近百米的寬度,對於這個時代的宋人而言,聞所未聞,趙信在過去的時間,已經用實際情況,證明了他的眼光,主要的反對點,不是在運河是否要建設上面,而是在是否要建設這麼大。

定海軍各方面的負責人,都認爲,這麼一條運河,可以考慮到現有的實際情況,比如說,在定海軍擁有大量的海船的前提下,就算按照最大的海船,交錯通過,也不需要這麼大的運河。

40米已經足夠了,如果考慮到海船之中,絕大部分都是普通的海船,那麼25米到30米就可以了,可以滿足現在的需求的,興建一部分,夠用就好了。

不能說他們的想法是錯的,他們能夠想到以現在的3萬料的海船爲基礎,這樣兩個3萬料的海船,對面而過,40米的運河也完全可以,如果考慮到3萬料以上的海船並不多見的前提下,20米寬就可以了。

按照普通運河的標準,20米寬,三四米深,這樣下來,最少能夠節約9成以上的工程量,10倍的差距,立刻讓這個工程量截然不同。

這樣的說法真的對,如果定海軍就保持着現在的狀態的話,沒有必要搞這麼大的工程,錢倒不是主要的問題,關鍵是時間。

定海軍現在很有錢,如果趙信只是做一個富家翁的話,在大名府已經可以了,每年的利潤超過了數千萬貫,可是一個定海軍就是一個吞金猛獸,在短短2年時間之中,興建了一個可以容納150萬人的城市,甚至還有大量工業,這樣的投入是可怕的。

別說是千萬,累計的兩年,定海軍的投入已經超過了3億貫,按理說,這樣的投入,是不理智的,很容易就拖垮的,可是定海軍藉助着工業化的改造,不但各種產品的產量巨大,利潤率也是很高的,這些成爲了龐大投入支撐。

可是最爲賺錢的,還是定海幣這麼一個貨幣,從大名府開始出現,到定海軍,伴隨着定海軍的各種產品,流通到了整個北宋,流通量高達10億貫,不說本身價值的對比,就算是造幣這麼一個方面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10%的造幣稅也有1億的利潤了。

一枚看起來非常精美的定海幣,在卡牌系統之中的成本,也就是幾文錢,一斤鐵的價格才幾文錢,不鏽鋼當然比鐵貴,也比鋼貴,可是一枚纔多大。

超過了百倍的利潤,不說卡牌系統佔用的資源,單純本身來說,10億貫定海幣的價值,連1000萬貫都不到。

定海幣爲定海軍賺到了鉅額收益,卻絲毫都沒有影響到整個北宋的經濟,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面,還盤活了北宋的經濟。

北宋在這個時代的,整體來說,是貨幣量不足,這一點,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面是非常少見,沒有足夠的貨幣,會讓錢變的更加值錢,也讓商業活動沒辦法開展。

沒有一般等價物,單純依靠以物易物的方法,對於商業的打擊非常的大,一些大規模的商業無法進行交易。

北宋的政壇高層,他們也很清楚,銅錢缺乏的問題,也想了很多的方法,比如儘可能的收集和開鑿銅礦,這是最直觀的解決方法,可是中國腹地,沒有高品位,產量巨大的銅,在加上整個北宋影響的圈子,北宋的貨幣非常受歡迎。

整個東亞,包括遼國,西夏,朝鮮,日本,還有中南半島的國家,他們都是在使用北宋的貨幣,或者是仿照銅錢生產,海商們,爲了能夠在北宋正常的交易,也會大量積累銅錢。

這樣的事情,在21世紀,甚至是20世紀,簡直是最大的好事,本國貨幣控制別國的金融,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好事,任何一個簡單的動作,都可能,讓對方的金融動盪,甚至哪怕是金銀幣,也可以獲得龐大的造幣紅利。

這個時代北宋,有造幣紅利,可是相對於原材料的缺乏,大量北宋銅錢的流出,對於北宋本身的貨幣不足,會產生惡性的影響,讓貨幣更加的不足。

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爲了解決這個貨幣的問題,在沒有足夠多的貴金屬的前提下,不得已下,鐵錢,絲絹,甚至是交子都交替出現。

鐵錢和絲絹都是有一定價值的東西,他們的出現,有信用行,可是更多的是實際價值,只不過,相對於銅錢,他們容易損壞,絲絹就不用說了,長期使用,它的價值會大幅度的貶值,鐵錢算不錯了,可是一旦遭遇到潮溼的環境,很容易生鏽壞掉,也不是長期使用的。

交子通過特殊的印刷,再加上相對比較小的關係,擁有了流通的價值。

從超前性上面,交子真的是超前,它是第一款的紙幣,面值可以調整,對於行商而言,方便攜帶是最重要的好處,同時對於貨幣不足的北宋來說,是有積極的異議的。

交子最初是在西蜀出現的,並且通過了長時間的運行,已經形成了一系列規則,在某種意義上面,他已經擁有了信用性。

正是因爲這一點的,中樞纔開始印刷交子,最初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可惜這個時代,哪怕是精通財政的高官,他們也沒有認識到儲備的重要性,沒有一些貴金屬作爲儲備,直接印刷都能夠得到錢,在這一政策被缺錢的北宋朝堂利用起來,變成了斂財的工具的時候,立刻變成了可怕事情。

貨幣貶值,交子橫飛,從原來一貫等於一貫,逐步變成了不足一貫,幾百文,最終在濫發之下,變成了紙。

現在的定海軍,還不具備中央銀行的這個信用,貿然的進入到紙幣領域,一定會產生巨大的問題,比如說信用度的問題,必須從長時間,才能夠逐步的樹立威信,在定海軍沒有佔據北宋的主導權之前,紙幣只是一個可以想的事情。

信用貨幣不可以,金屬貨幣,就可以了,以不鏽鋼的硬度,比起一般的神兵利器還要高出很多,光潔的表面的,銀色的閃光,還有不生鏽的特性,這些已經具備了貨幣的基礎,再加上高等精鐵價格,這成爲了判斷他的基本點,在不鏽鋼的技術,沒有大規模的泄露之前,這種東西作爲貨幣是沒有問題的。

趙信當然知道,濫發貨幣,未來必然會遭到懲戒,可是這個技術,是他獨立掌握的,甚至連鍊鋼廠都沒有研究出來。

就算是研究出來了,能夠批量生產了,趙信也不會讓不鏽鋼的技術大規模的流通,未來,一旦有更好的替代品,或者是定海軍的信用高漲,必然會走入到紙幣的領域。

從後世走來,趙信當然不會犯北宋的錯誤,在發行的同時,也在收集貨幣,銅,貴金屬這些都是收集的範圍,未來,當邁向海洋之後,位於東南亞的銅,還有日本的銀,都會成爲巨大的支撐。

錢,是不缺,至於人,那就更加的不缺了,在春節過後,跟隨着返鄉人潮,回來的60萬人,還在培訓期,可是開挖一條運河,不需要任何的技能,或者說,只要有少部分人擁有一定的技能,可以測量並且使用工具,剩下的,就是在簡單的工具的幫助下,賣力氣就好了。

連1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都能開鑿運河,這個時代當然可以了,更別說,定海軍還擁有這個時代不擁有的東西,那就是水泥,利用水泥修築的底部,比起一般的運河來說,容易許多,不容易被毀壞。

這兩者結合到一起,給了趙信強大的支撐的,衆多反對者,在趙信拿出了理論之後,是錢和人都沒有問題,以爲趙信只是想弄一個工程,讓人不那麼閒,也就沒有多說什麼。

這個理念,也是趙信提出來,也就是到了定海軍,他們才發現,救濟還能夠這麼玩。

北宋之前對於災民的救濟,更多的是保證這些災民們活下來。因爲不可能給這些災民更多,更有熱量的食物,大多數都是保持他們的基本生活,越少動越好,這樣可以節約救濟物資。

是趙信讓他們看到,在災害的時候,利用少量的資金和物資,就可以推動災民們,以工代賑的方法,興建一些原來投入巨大的項目,或許投入會高一點,可是獲得也高。

這下子涌進來的民衆,不是災民,他們是爲了賺錢的,定海軍之前的情況,已經表現出來,人力在定海軍的作用非常的大,這些人,哪怕在短時間之中,沒有什麼作用,也必須要留下來。

趙信在定海軍,算的上是一言堂,運河的決定,他甚至可以不用徵求下面的意見,可是他想的非常的長遠,這樣自己獨斷專行,不是不行,卻會影響到下面的判斷的。

趙信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眼光,他只是一個人,沒有三頭六臂,更沒有化身億萬的仙家手段,見識再怎麼的強大,也只有一個人,哪怕來自21世紀的諮詢時代,也不是一個全才,他不可能每一個地方都考慮的比較完善。

比如說,之前鍊鐵廠出現的巨大事故,就是在激進的狀態下,忽略了安全生產的問題,最終引發了問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單純損失不怕,可是因此耽誤的時間,爲了彌補這個損失,趙信不得不提前離開,同時,用了很長時間,來處理這個的後遺症。

這還只是一個鋼鐵廠的高爐,未來呢,更多項目,更危險的東西呢?現在,定海軍100多萬的人口,趙信還可以做到面面俱到,處理每一個方面的問題,可是未來呢?

趙信未來的發展,肯定不會只侷限於定海軍,龐大的海洋,七大洲,就算是整個中國近海的島嶼,還有東南亞,這也是一片龐大的疆域,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夠面面俱到麼。

趙信對於定海軍的掌控,在鋼鐵廠出現事故之後,就發生了改變,就算是獨斷專行的項目,也會盡可能的徵求意見。

趙信想要手下擁有的,不是那種聽話的應聲蟲,他更希望他的手下,有一個獨立思考的能力,會根據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未來,大量的島嶼,被納入到定海軍影響範圍之中,或許小一點的島嶼,不需要這樣獨當一面的人才,可是類似臺灣,海南島,日本週邊島嶼,朝鮮周邊島嶼這樣的,必須要有人主導一切,特別是趙信沒辦法乘坐海船去指導的前提下。

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四十三章 危機迫近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七百六十七章 電燈和辦公第五百五十二章 橡膠和蒸汽機第二百二十三章 叛軍襲來第四百一十七章 變法隱情第六百一十一章 跨越熱武器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二百七十六章 參觀作坊第五百五十九章 定居點發展第三百九十九章 兌現獎勵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六十五章 追擊掃尾第六百八十一章 轉運人口第四百八十七章 特別的邀請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七百三十一章 神秘覲見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一百五十七章 韋家的選擇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六百七十一章 山崩地裂第二百六十一章 修路和起運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八百一十七章 南城廣場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一百五十八章 森嚴的等級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五百三十三章 海盜島第二百四十三章 樹炮逞兇第九十章 箭呢?第六百三十二章 長江漁場第一百四十九章 玉米和航海第六百二十一章 飛魚級第十八章 驚喜連連第八百四十四章 歸家和禮物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國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七百四十七章 攻擊棱堡第八百四十三章 近鄉情怯第八百六十六章 新式織物第三百四十章 遼宋靈州合約第八百零八章 仁宗出行第八百七十一章 科技瓶頸第二百四十二章 標準的力量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八百零四章 開國大典第四百一十章 保守派第二百七十章 種類繁多第五百三十九章 海上安全第六百八十八章 慶曆七年第八十五章 弓箭海第六百零一章 審計報告第二百六十六章 民品銷售第二百五十四章 棱堡和西夏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驚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闊天空第七百三十五章 定海軍來人第六百五十三章 種家少將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全和火車時代第六百二十九章 漁船下水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機降臨第八十三章 簡單與複雜第三百一十章 花式磨刀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八百一十六章 在位記錄第六百五十章 長城,長城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臨折津府第五百二十八章 測量和驗證第八百三十六章 意外發現第六百四十三章 東平鐵路第一百章 便宜硬道理第五百四十章 不能冒險第二百二十一章 銷售地和狂潮第七百六十三章 皇家園林第一百八十八章 連弩和工程量第一百二十七章 煉器還是煉丹第一百二十八章 漫長燒結第一百六十章 相見不相識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和國運第三百二十五章 長驅直入第六百七十八章 重挫遼軍第八百零五章 閱兵式第三百四十七章 新鐵路 消息第四百二十一章 抓住機會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加資金第八百零五章 韓琦回國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三十九章 危機臨近第六百二十章 各種船型第四百零六章 資金效率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七百七十五章 情感牌第七百一十三章 鋼鐵和水泥第六百六十四章 箭雨掩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