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玉米收穫

定海軍的最終方案之中,這個飼料廠被定位爲生產能力爲50萬噸,每年消化飼料爲36萬噸左右,也就是12萬畝輻射範圍,然後在相應的範圍之中,會密佈一些小的,年處理能力在5萬噸左右的青儲飼料養殖場的,相互結合,不到那可以增加處理的效率,同時,會讓一些邊角也照顧到,儘可能的減少秸稈的浪費。

以小型的飼料廠爲核心,然後輔助一批青儲飼料的工廠,可以完成邊邊角角,並且對於飼料的產品進行加工,同時,這部分的青儲飼料廠,在製造飼料的同時,又是養殖場。

生產養殖結合,分散了投入,或許會造成的各種的工廠比較的小,效率不高,卻合理的利用了周圍的資源,未來,伴隨着玉米的種植面積的擴大,當玉米的種植面積擴張到2億,3億,甚至是5億的時候,會接連興建一大批大型的飼料廠,可是現在,在200萬畝作爲基數的前提下,眼下的這個規模是夠用的。

飼料廠的興建,早在半年多之前就開啓了,至於員工的培訓,則更早,哪怕沒有大規模的原料的前提下,趙信都會讓這個舉動的提前的進行,更別說,還有試驗田提供的材料,或許這些材料,無法支撐,大規模的,高速的生產,可是培訓是夠了。

小型青儲飼料廠,主要的養殖的對象是豬和雞,這個是被後世證明過的,最容易辦到,並且最容易大規模圈養的養殖方法,類似的經驗,已經普及,現在,不過是等待秸稈收穫,然後把養殖的方法給總結一下,不說達到最高效的養殖方法,最起碼,不會產生疏漏。

就在農田之中的玉米,逐步的成熟的時候,這些飼料廠和養殖場,也都逐步的安排到位,等待玉米收割,就是這些工廠開啓的時候。

玉米收割,是在中秋前面的,北方屬於定海軍的土地,除了少數地方之外,大部分的地方,維度都相當的高,在高緯度的地帶,中秋過後,就很容易的有冷空氣的侵襲,往往一次冷空氣侵襲之後,氣溫就會驟降,有些極端一點的天氣,過了中秋之後,很容易就產生冰凍,或者是零下的天氣。

玉米雖然說,抵抗乾旱,抵抗寒冷的能力是有,可是東北大地上面,無休無止的冷空氣,甚至偶然間,零下的氣溫也是比比皆是的,玉米在零上,還好辦一點,一旦零下,甚至零下很多度的話,對於玉米而言,就是一個巨大的傷害。

玉米是一個第一次種植,還沒有研究出,收割玉米的工具,到時脫粒機,被趙信拿出來了,不是趙信懂得,而是在21世紀的時候,在農忙的時候,他使用過,當然是手動的,這樣更好,省的機械上面和電力上面轉換。

至於收割玉米的工具,在後世,一些聯合收割機,換裝上專門收割玉米的刀具,還是可以收割玉米的,只不過,當時趙信是在山上,大型機械是沒辦法上來的,也滅有人願意去,只是略微的知道。

趙信也會繪製一些圖形,可惜,只是在電視上,遠遠看到的,沒有感覺,這個收割機,跟水稻和小麥的,有多少區別,最多拿出來,作爲一些基礎的形態的,因爲後世聯合收割機的切換功能,可以說,跟小麥和水稻,應該是相似的,只是一個高度和刀具切割的問題。

把這個發放給實驗室,實驗室在趙信的提點下,在小麥和水稻收割工具的基礎上面,還是得到了一些收穫,可是距離成品,距離真正的做出應用,還有一段距離,可是總算是前進了,未來,可能有個兩三個月的時間,就可以做出來比較實用性的工具。

可是在這一次收穫上面還是不行,在第一次收穫,還是要以人力爲主。

掰包穀的勞動強度,要比收割水稻和小麥,小一些,原因很簡單,玉米,是長在高處的,不用彎腰,也不用刀具來切割的,可是單純人力,不使用工具的話,還是一個勞動強度相當大的勞動。

任何跟糧食安全有關的東西,都會受到趙信的重視,更別說玉米這種大力推廣作物,今年的200萬畝,其中的大多數,是要做種子,除非是在有些先天不足,無法作爲種子的部分。

這些不是很多,如果說,按照一半來計算的話,明年,玉米的種植面積,會再擴大陸0倍到70倍,達到1.2億畝和1.4億畝之間,這樣算下來,基本上滿足的需要,未來3-5年的時間之中,就不會全面的留種,而是在中間進行挑選。

與此同時,在試驗田的育種和研究工作,也在進行,良種的改良,並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必須要長時間,經過很多代的研究,把一些進化的方向給穩定和固化下來,以達到的增產增收的目的。

集中了不少農場的職工,又集中了一些志願者,主要來自於城市的閒散人員,學生和軍人。

在定海軍,採用的男性工作制,一般而言,原則上,不支持女性工作,可是在一些關鍵的時刻,比如類似農忙的時候,招募一些健婦進行幫忙,還是可以的,特別是玉米收割這種,勞動強度較小的,同時,一些學校之中,超過14歲的半大小子,他們實際上,在勞動能力上面,比起成年人,已經不差太多了,他們也是重要的部分。

200萬畝,就算是每人每天,收割3畝,一共10天的時間,總共動用的人員,也就是六七萬人,這部分,在定海軍,根本起不了太多的波瀾,不說瀋陽這樣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就算是一個50萬以上的城市,稍稍用心一點,也可以抽調完成。

這還是今年,200萬畝,只是小批量的生產,最多增產了少許,可是到了明年,最起碼是1.2億,到1.4億之間,也就是說,種植面積,最少增加60倍以上,那麼一定意義上面說的,如果還是沒有的收割的工具的話,收割的人數也會增加60倍所有,那就是360萬人。

哪怕是現在定海軍,坐擁8000萬以上的人口的,要在短時間之內,抽調這麼多人,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人類,之所以用並不強大的身體,卻成爲了地球的統治者,興建了規模龐大的城市和地標性建築,原因就是人類是會使用工具的。

從最初的石器,青銅器,鐵器,再到工業革命時期的機器的,人類就是藉助這樣不斷前進的工具,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爲什麼在普通的農民,他們撐死了,就算是幹到死,也就是耕耘一二十畝的土地,原因是人力總有窮盡,單純依靠人力,根本沒辦法種完50畝,更別說100畝了。

在沒有普及機械化之前,這種可能性很小,可是定海軍可以用大規模種植的方法。

土地都是通過規模性的,是平整的,連成一片的大塊地塊,最少也是1萬畝起步的,有些大一點的,比較好的區塊,甚至可以達到10萬,甚至是20萬畝的程度。

在龐大的土地之中,如果藉助着大型耕犁,再加上衆多的牲口,是可以產生高效率的耕種的,收割也差不多,這樣就變相的達到了機械化的程度,平均下來,每一個人可以負擔50到100畝的土地。

如果說,明年,當玉米的收割工具弄出來之後,收割時候,使用的人力,會比平常的時候,多一些,在1.2億畝的重質量的前提下,耗費的人力肯定要比今年的6萬人之上,但是肯定達不到60倍的程度,能夠有二三十萬人,就差不多了。

10天的時間之中,6萬多人,通過艱苦的勞動,雖然說,對於農場來說,收割一畝的糧食,根本就不算幾個錢,可是這是全部人力得收割,又是第一批種植的,在衡量上面,稍稍高了一點,按照普通工人平均的日薪來計算的,一畝地的收割價格,被定在了2貫。

這可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如果放在北宋,就算是最難以收割的糧食,一畝地的人工成本,能夠有50文,已經算是不錯了,定海軍的工資高,價格高也是在所難免的。

當然了,羊毛出在羊身上,農場會虧麼,不會的,雖然說,這一批的玉米收穫,大部分需要留種,可是少許部分,還是可以流入市場的,這部分,大概一畝地2-3石的樣子。

物以稀爲貴的,任何東西,在稀少的時候,價格就會相對比較的高昂,曾經的,在明末的時候,在紅薯沒有大規模的種植的時候,一個紅薯的價格甚至高達1兩銀子。

定海軍是一個高收入,高福利的社會,整個定海軍平均月工資在300貫左右,拿出來十幾貫出來,嚐嚐鮮,這是每一個人都會做到的,這就給玉米的銷售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實際上,挑出了顆粒飽滿的,遺傳信息比較好的,留下了少部分不太飽滿的那種,拿到了定海軍銷售。

這個銷售的方法分了擊中,整個植株相對比較完整的,並且長得稍稍好一點的,可以作爲玉米棒,或者煮了吃,或者烤了吃。稍稍差一點的,可以做成玉米粒,最差的,就是玉米糝,這樣三種結合,開始在定海軍大規模的銷售。

21世紀的世界,煮玉米都有很大的市場的,更別說這個時代,玉米是跟水稻,跟小麥,完全不同的糧食,吃起來還有獨特的口感,再加上物以稀爲貴,立刻引發了追捧的,一個玉米棒最初的定價是1貫,可是很快,架不住人們的追捧,居然增加到了2貫,3貫的程度的。

要知道一畝地,最少可以種植2500棵左右的玉米,真正拿來銷售到的,只是三分之一左右,這也就是800個玉米棒,就算是按照1貫一個的,也就是800貫,收入驚人,如果按照2貫,3貫的話,那就更多了。

包括趙信也知道,這不是一個的長期的生意,預計到明年,伴隨着玉米的種植數量,達到1.2億畝,按照8石的產量,就是接近10億石,這部分拋開留種的,大部分都是要投入到市場之中,100倍的數量衝擊之下,玉米的價格就會有較大幅度的下跌,不說跌成白紙,但是會跌倒它的合理區間。

這中間,或許會有偏差,但是趙信估計會跌倒跟後世差不多的程度,比如說,後世,一般精米的價格在3-8塊,麪粉的價格兩塊多,可是玉米糝之類的價格,一般都是在一塊多。

雖然說,定海軍跟後世的,差得比較大,可是基本上的收入等的配比之下,這個比例應該是最終的比例。

玉米的收割,還有玉米的銷售,很是讓玉米的名頭,在定海軍刷了一下,豐富了定海軍糧食市場的同時,也穩定了定海軍的糧食,只要把玉米的種植範圍擴大,哪怕只是佔據三分之一,就等於說整個糧食產量提升3成以上,這對於本身糧食安全都相當穩固的定海軍而言,屬於是錦上添花的好處,不過,更大的好處還在之後。

大量秸稈的出現,還有飼料廠和青儲養殖場的出現,讓整個定海軍的畜牧業產量產生了井噴的,草原產出的各種牲口很多,當年,一場西夏戰爭,直接讓北宋吃飽,韓琦也有能力,藉助了一定的槓桿的,建起了西北的農田水利,以黃河爲依託,徹底的開發和河套平原的,讓西北一波肥。

可是對於西北是一波肥,對於定海軍就不一樣,草原所能夠容納的幾百萬頭牲口,相對於定海軍的體量,日消耗的肉類的程度,差的太遠了,草原所能夠承受的畜牧業數量,根本無法跟集中養殖相比的,集中的圈養,減少了動物的活動,一定程度上,是會增加出肉率的,在總量達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這個增長也非常的可觀。

以前是沒有辦法,飼料沒有原材料,哪怕知道生產的方法,也只能夠看着,現在,伴隨着大量玉米的種植,就說200萬畝的小批量種植,會產出600萬噸的青儲飼料,如果製作成飼料的話,添加了其他的東西,這個數量還會增長,這就給大規模的圈養和集約式的養殖,奠定了機會,定海軍普及肉類的時代終於來臨了。

第六百四十八章 收復燕雲的計劃第五百零五章 殘酷誘餌第三百三十三章 戰場勘察第八百零九章 勞務抵達第三百五十一章 貴妃探家第六百九十四章 登陸海參崴第八百八十一章 火車衝卡第八百零七章 韓琦的要求第四百六十三章 玻璃窗第七百五十三章 仿製失敗第七十九章 折服、蟄伏第二百四十三章 調整和改進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測和支持第四百五十八章 城市化和工業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第六百四十四章 西北熱潮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二百二十三章 交接第五百九十七章 合成氨第二百八十七章 港口選擇第二百九十八章 覓封侯第九十二章 中國式前綴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樹缺憾第八百八十九章 定海錢莊第二百九十章 韓琦親至第八百六十三章 戰爭爆發第一百六十八章 轟動效應第一百零九章 紀律的作用第一百二十一章 磚和水泥第六百五十六章 親臨琉球第七百四十二章 大量回歸第三百零四章 懸旨匾後第二百六十一章 扭轉印象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三百四十九章 爭議和同意第八百一十四章 青工刁小雨第三百五十二章 體術 宿遷第六百七十六章 擊退遼軍第二百三十六章 後悔和憤怒第四百五十六章 輕工業第八百一十章 不同角度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觀禮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頻發第七百九十三章 芥末和山葵第二百五十八章 韋貴的打算第四百九十七章 預製板和吊車第二百一十五章 利潤驚人第八百六十三章 戰爭爆發第二百二十二章 稅金和甩包第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船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二百八十八章 大麻煩第六百四十二章 鐵路爭奪第七百八十一章 四星和自助餐第七百一十六章 行軍方法第六百八十三章 遼國撤退第四章 科技卡牌第一百五十章 農戶養殖第六百七十七章 大戰之前第四百六十六章 攜帶禮物第五百七十六章 援軍抵達第三百七十一章 馬的作用第一百零五章 提升的誤區第五百二十七章 崛起的根基第七十七章 苗家莊第二百零八章 棱堡具現第六十七章 化學傷害第六百零三章 變種的武器第三百八十六章 勘驗第二百五十三章 夢魔纏繞第六百五十二章 進攻遼東第四百一十二章 平西湖第四百四十七章 資金來源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度和三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調查韋貴第一百九十五章 棱堡卡牌第四百三十七章 長弓的源頭第九十九章 萬箭齊發第八百二十五章 無息貸款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幣圖案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六百一十五章 運河規劃第五百七十五章 奇葩的原因第二百六十五章 渠道銷售第三百零三章 九龍奪嫡第八章 賺錢大計第三百五十七章 染血草原第二百四十七章 驅使民衆第七百八十四章 基地曝光第一百一十二章 謎團真相第七百八十五章 人口戰略第三百八十九章 時間等於金錢第八百七十三章 大口徑火炮第二百二十六章 經濟和掙錢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二百四十四章 工業的威力第二十九章 黑手 初現第八百六十四章 屠殺第七章 神奇的具現第二百四十章 初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