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樸來訪

楊徽之被侯大勇以迅捷手法摔在地上,爬起來後,看着侯大勇,愣了好一會才道:“你這是什麼手法,是契丹人的角骶之技吧。我十年未曾一敗,不料敗在你的手下,請問尊姓大名?”

侯大勇笑道:“勝負乃兵家常事,不必太在意,我姓侯名大勇。”

楊徽之原本只道侯大勇是防禦使手下軍官,當得知和自己交手之人就是防禦使侯大勇時,大吃一驚,長揖道:“原來是防禦使,早就聽說防禦使英雄了得,在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今日一見,果然令人心折,我輸給防禦使,也不算丟臉。”

侯大勇見楊徽之文武雙全,對其心存好感,這是他發出招賢榜後,遇到的第一個滿意之人,和楊徽之交談幾句後,帶着楊徽之參觀未來的嵩山書院。侯大勇在參觀過程中,把書院的辦學方針、辦學規模仔細告訴楊徽之。楊徽之覺得書院更似一座軍營,但他見多識廣,隱隱約約意識到嵩山書院有不同凡響之處,可是具體好在哪裡卻又說不出來。

書院師資力量明顯不足,侯大勇煞費苦心,精心設置課程。

侯大勇想改變大周軍人普遍不學無術的現狀,在高級班和初級班都開設掃肓課。並在集訓隊最顯眼的地方,樹起了一塊大標語: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

在具體課程設置上,初級班側重於具體技能的掌握,沒有老師,就在鄭州軍中找出各方面的能手,通過比武、推薦等方式,把射箭、刀法、槍法等方面的高手找出來,充當軍事技能的各科老師,並在黑雕軍原集訓隊找出軍容軍姿好的軍士作爲隊列老師。

高級班側重於理論學習,由侯大勇、楊徽之、石虎、郭炯、樑守恆、符彥輝等人分別授課,侯大勇主講《運動戰和游擊戰》、《諸兵種合成進攻》、《騎兵的集中運用》、《特種作戰大綱》、《後勤保障》六門功課。這六課是侯大勇融合現代軍事理論和古代軍事實踐,專門爲高級班寫作的,旨在高級班軍官中培養出具有先進軍事理念的將領。楊徽之則擔任高級班三門課程,分別講授《孫子兵法》、地理和唐朝邊塞詩。

經過緊張的前期籌備,初級班和高級班在集訓隊裡開班了。侯大勇親任院長,而由楊徽之任副院長,負責書院具體事務。學員大部分從鄭州軍中選出。與此同時,書院還面向社會招收學員,令衆人氣餒的是,鄭州平民子弟對於嵩山學院普遍持懷疑態度,特別是儒生,認爲嵩山書院是名符其實的旁門左道,很是不屑,只有少數貧家子弟,聽說書院管吃飯,才抱着混飯吃的態度到書院報名。楊徽之從中選出了十七個機靈的小夥子。

就在侯大勇正在全心全意開辦書院之時,比部侍郎王樸悄悄來到了鄭州。近一個月以來,柴榮不斷接到諫言,彈劾侯大勇私放軍糧、飛揚跋扈、敲詐勒索、私扣難民。柴榮本不在意,但彈劾不斷,於是令王樸到鄭州來覈實彈劾之言是否屬實,同時查看侯大勇政績,考察其能否當起一方大員之職責。

王樸來到鄭州後,沒有直接來找侯大勇,而是穿着便裝,帶着二個部下,在鄭州各地走了五天,待心中有數之後,纔去見侯大勇。侯大勇聽到王樸到來,連忙出門迎接。

王樸到衙門來時,已換上正式官服。兩人互相行過禮,王樸神情嚴肅地對侯大勇道:“奉陛下令,特來查驗鄭州諸事。”

侯大勇本來興致勃勃來見老朋友,還想來個熱情擁抱,見王樸一本正經,趕緊收起笑容,按官場規距行事,侯大勇知王樸公私分明,若自己真有事做得不對,王樸定不會爲已隱瞞。

因爲王樸是代表柴榮問話,侯大勇不敢馬虎,將鄭州諸事,擇要點向王樸道來,王樸不時提一些問題,侯大勇一一照實回答。終於等到問完話,王樸才換上笑容。

侯大勇見王樸突然間笑容可掬,鬆了口氣,道:“老兄,你可真嚇得我流了一身冷汗。”

王樸笑道:“我已來了五天,天天在鄭州街頭巷尾轉悠。侯郎口碑不錯啊。”又道:“高平之戰後,各地難民甚多,我也到了不少地方,說實在話,鄭州難民安置得最好,不過,這樣一來,若以後難民都到鄭州來,鄭州可接受不了這麼多難民。”

侯大勇知已過了王樸這一關,道:“陛下天縱奇才,難民只會越來越少。況且,我們明年要利用西蔡河做淤田,成功之後,可得良田萬頃,到那個時候,我還擔心種田的人手不夠。”

王樸點頭道:“淤田之法,古來有之,選擇合適的河流,可使斥鹵變爲良田,做成此事,是鄭州老百姓之福。聽說鄭州辦了一個嵩山書院,可否帶我看看。”

侯大勇正想帶王樸參觀書院,他知道王樸一定對吳國沙盤感興趣。侯大勇根據王樸著名的《平邊策》,製作了一個吳國沙盤。《平邊策》有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擇取弱小而攻之,擬定的第一個攻擊目標是吳國。楊徽之本是建州人士,且遊歷甚廣,對各地地理極爲熟悉。因此,侯大勇要求楊徽之製出吳國地形沙盤。楊徽之本不知何爲沙盤,侯大勇一說出沙盤原理後,楊徽之很快理解其戰略、戰術意義,按照侯大勇所說要點,親自監工,很快製出一個簡易沙盤,雖然十分粗陋,可山川河流、城鎮集舍、交通要道、兵力部署等基本要素都已具備。

王樸見到吳國沙盤,頓時兩眼放光,盯着沙盤不轉眼。王樸對吳國邊境兵力最感興趣,楊徽之對吳國形勢深爲了解,不斷回答王樸提問,兩人你一言我一語,談得極爲融洽,倒把侯大勇晾在一邊。

侯大勇知道王樸深爲柴榮信任,是柴榮身邊不可或缺的人物,便有心栽培楊徽之,讓楊徽之在王樸面前盡情發揮。王樸性格剛直,但有一個不太好的習慣,每講軍國大事時,不喜別人打岔,但今天卻例外,和楊徽之交談甚歡。

中午之時,侯大勇請王樸到家中,讓春蘭做幾個好菜,擺上家宴。秋菊知道阿郎定是有重要客人,不顧身孕不便,下廚做了幾道拿手菜。

侯大勇和王樸連碰三杯,楊徽之本是一介白丁,卻不卑不亢,也敬上王樸三杯,王樸六杯碰罷,大叫痛快。喝罷六杯酒,王樸道:“侯郎,對於當令形勢,有何高見?”

侯大勇知道王樸在《平邊策》裡,對天下形勢談論的非常深刻,自己實無超出《平邊策》的見解。當王樸問起當前形勢時,自然而然地把《平邊策》上的見解談了出來:“從當前形勢來看,大周兩面有敵。從軍事上說,大周應避免兩條戰線上同時開戰。現在高平大戰才結束,應休養生息一段時間,等到國力增強,軍備充足時,便可復我漢唐河山。”

王樸重重一拍桌子,道:“侯郎之言,一針見血,可嘆朝中重臣,安於現狀,不思進取,視我子民於水深火熱於不顧,真是食肉者鄙。現在陛下英明,天下歸心,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統中原的形勢已經形成,正是我輩奮發塗強之時。”

侯大勇喝了幾杯酒,受到王樸感染,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這是侯大勇在中學就能倒背如流的千古絕唱,興之所至,順口盜用了范仲淹的名句。

王樸、楊徽之聽到此言,都呆住了。王樸喃喃念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又念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眼中已有淚水奔涌。

王樸奉命來之前,他擔心侯大勇不懂地方事務,若鑄成大錯,則無法挽回。到了鄭州後,王樸明查暗訪,見鄭州政通人和,侯大勇在鄭州百姓中口碑甚好,才知侯大勇實爲軍政雙通的奇才。

到鄭州之前,王樸本在心中對大周形勢有了基本判斷,但是還沒有最終成形,經過與侯大勇、楊徽之的詳談,三人思想不斷碰撞,王樸最終形成了對天下形勢準確的把握,爲其寫下《平邊策》奠定了基礎。

侯大勇苦心精心經營鄭州之時,柴榮雄心勃勃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懲處了一批貪官污吏。九月,右屯衛將軍薛訓被除名,流沙門島,宋州巡檢供奉官、副都知竹奉璘被斬於寧陵縣(見《舊五代史》),十月,主持稅收事務的孟漢卿,由於私自加派稅額,被揭發出來,也被賜死。在重修永福殿時,柴榮親自視察工地,見內供奉官孫延常竟剋扣工食,虐待役夫,不禁大怒,當場將孫延常斬首。其他貪財的和濫殺投降過來將士的人也毫不留情地被處死。

其次,柴榮打破常規,破格任用有才幹的人,充實政府主要部門,提高辦事效率。柴榮下詔: “在朝文班,各舉堪爲令錄者一人,雖姻族近親,亦無妨嫌。授官之日,各署舉主姓名,若在官貪濁不任、懦弱不理,並量事狀重輕,連坐舉主。”

柴榮整頓吏治,各項政治措施逐步發佈,一掃軍人政權的諸多弊端。大周朝按着柴榮的設想順利前進。

(第十三章完)

第14章 攻下滄州第290章 南下之路(五)第257章 鹿死誰手(二十)第316章 南下之路(三十一)第80章 風雲再起(三)第331章 蕩盡羣雄(八)第131章 經營同心(十七)第253章 鹿死信手(十六)第240章 鹿死誰手(二)第300章 南下之路(十五)第244章 鹿死誰手(六)第2章 神出鬼沒第13章 攻城爲下(一)第221章 決戰幽雲(十二)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232章 決戰幽雲(二十三)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204章 廟堂之高(三十四)第64章 大戰過後(一)第77章 回到大梁(九)第8章 詔令出征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169章 爭奪河套(三十四)第306章 南下之路(二十一)第118章 經營同心(四)第217章 決戰幽雲(八)第107章 清水河畔(四)第212章 決戰幽雲(三)第50章 回鶻大軍(四)第281章 鹿死誰手(四十五)第320章 南下之路(三十五)第253章 鹿死信手(十六)第201章 廟堂之高(三十一)第254章 鹿死誰手(十七)第153章 爭奪河套(十八)第3章 烽火熄滅第28章 姐姐病了(一)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134章 經營同心(二十)第184章 廟堂之高(十二)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41章 節度三州(五)第164章 爭奪河套(二十九)第57章 回鶻商隊(五)第147章 爭奪河套(十二)第21章 決戰鳳州(五)第4章 西軍風波第205章 廟堂之高(三十五)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132章 經營同心(十八)第14章 攻下滄州第202章 廟堂之高(三十二)第66章 大戰過後(三)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23章 符英掌權第165章 爭奪河套(三十)第18章 又見青葉(一)第353章 蕩盡羣雄(三十一)第12章 招賢納士第155章 爭奪河套(二十)第335章 蕩盡羣雄(十二)第82章 風雲再起(五)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11章 救援友軍第176章 廟堂之高(三)第113章 清水河畔(十)第2章 黑雕新軍第198章 廟堂之高(二十八)第49章 回鶻大軍(三)第3章 符家說客第284章 鹿死誰手(四十八)第5章 中元節日第171章 爭奪河套(三十六)第219章 決戰幽雲(十)第371章 蕩盡羣雄(四十九)第293章 南下之路(八)第328章 蕩盡羣雄(五)第133章 經營同心(十九)第125章 經營同心(十一)第72章 回到大梁(四)第302章 南下之路(十七)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20章 決戰鳳州(四)第227章 決戰幽雲(十八)第3章 鋒芒初露第25章 決戰鳳州(九)第46章 節度三州(六)第8章 詔令出征第6章 糧食問題第369章 蕩盡羣雄(四十七)第146章 爭奪河套(十一)第17章 黑雕軍營第3章 符家說客第326章 蕩盡羣雄(三)第81章 風雲再起(四)第136章 爭奪河套(一)第112章 清水河畔(九)第36章 大梁城內(二)第118章 經營同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