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步之戰

騎步之戰

宋軍擺的是回字方陣,陣內疊陣,帥旗大纛插在中軍陣內的雙轅車將臺上。大纛下立着一位年逾四旬的將軍,身穿魚鱗鎧甲,頭戴將盔,臉龐黝黑,目光裡有着一種令人心寒的冷漠,彷彿見慣了生死,波瀾不驚。

完顏阿里刮猜測得沒錯,這位宋軍將領正是寧遠將軍、真定府馬步軍總管曲端。

曲端冷峻的聲音下達出一條條簡潔明晰的指令,如流水般毫無間斷。中軍臺上令旗翻舞,鼓聲作起,每隊六人的重甲步兵從車陣後踏步而出,排成兩行三列的交錯隊形。

宋軍的車陣列在最外圍,每輛大車皆是雙輪長轅,用騾二頭,兩頭俱設騾架,以便進退。車長一丈,車高六尺,兩頭各有一門,啓閉以便步兵出入。車廂正前架設拒馬,並撒鐵蒺藜,唯有兩車相接的車門前方未置拒馬蒺藜,正是宋軍重甲步兵列陣之地。

“嗚嗚嗚——”金軍陣內響起號角。

金軍騎兵最擅長側翼衝鋒,通常三進三出就能沖垮步兵陣形,陣形一散,宋軍就像割麥子一樣被騎兵收割性命,但曲端擺下的回形陣四方都是兩輪雙轅大車結成的車陣,金軍無論往哪邊衝鋒都是正面迎擊宋軍,只要宋軍陣形不亂,就可以抗住金軍騎兵的正面衝鋒。

馬蹄聲如雷踏響,金軍發起第一回合衝鋒,前方列陣以待,騎兵散開從左右兩翼發起衝鋒。

騎兵作戰衝鋒必須擺開陣形,如果不把陣形展開,那會比步兵還糟糕,因爲騎兵衝鋒必須拉開一定的距離,否則前騎倒下後騎就會追尾而仆倒。兩軍對陣的鼓城西北是地形平緩的原野,平原衝鋒騎速快,比起丘陵崗地的衝鋒間距要求更寬,前後騎行間距二十步,左右騎縱間距四步,而宋軍擺開的車營方陣每面寬不過二百步,這使金軍衝鋒的橫隊最多隻能容下五十騎。

爲此金軍只能疊加衝鋒,並拉開縱深間的距離。

金軍第一波衝鋒是五縱深的錯列橫隊,前面是人馬皆披重甲的鐵浮屠,後面是馬不披甲的鐵鱗甲騎兵,共五百騎分三面散開,同時向宋軍左右方陣衝殺過來。

“轟隆隆——”快馬奔跑的蹄聲如沉雷悶響在耳邊,黑色的重甲騎兵傾軋過來,讓車陣前的宋軍步兵如同胸壓重石,喘不過氣來。

四百步!

三百步!

二百步!

中軍陣內一聲擂鼓。

“咻咻咻——”齊排的箭雨從車陣的弩機口射出。

宋軍車陣的每輛車上都安有兩架弩機,從車廂上的六個弩機洞口伸出,每架弩機可以同時發射六支弩箭,最大射程三百四十步,有效射程二百步(240米)。每架弩機配置兩名弩兵,負責裝填弩箭,而弩機的發射是由鐵鏈條式的拉弦裝置進行,鏈條上有兩個拉絃器,當拉絃器將弩弦拉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觸發弩弦自動鬆脫,在弩弦復位的同時,弩箭也射了出去;而鏈條另一端的拉弦裝置開始鏈動,將剛剛復位的弩弦又拉起進行發射。如此,鏈條每轉動一圈,便可以實現兩次拉弦,循環往復,可以實現弩機的連續發射,比弓箭的發射頻率更高,且可洞穿重甲,是北廷軍器監研製出來的對付騎兵的遠射利器,被雷動命名爲“元戎弩”。

因元戎弩的設計裝置複雜,且造價高,與軍器監仿造的諸葛弩一樣屬於高端軍械,目前也只造出了一千輛弩車,配置給包括天武軍在內的四支步軍,而完顏阿里刮很不幸地成爲宋軍試驗元戎弩威力的第一支女真騎兵。

雖然大多數弩箭都射空了,畢竟騎兵衝鋒的間距很大,但密集又連續的穿甲弩箭仍然洞穿了四五十騎鐵浮屠的馬身——所謂射人先射馬,因爲馬身比騎兵的目標更大,弩機口的高度正是對着馬身的高度——馬上的女真騎兵身手矯健,在馬身前僕的同時躍身而下,跨上後面用長索套着的第二匹備馬,但也有部分金騎在躍馬之時便被空中箭雨射中。

宋軍弩箭的威力沒有讓女真騎兵畏懼,反而激發出了他們的勇悍之氣,嗷嗷吼叫着衝向宋軍。

十幾息後,前方金騎衝入一百步。

“咚咚咚!”宋軍中軍陣內三聲點鼓。

車陣外列隊的重甲步兵立即平端單人機弩,對準機弩上的瞄準槽。

八十步!

“射!”

“嗖嗖嗖——”重甲兵扣下手中機弦,進行精確射擊。

金軍揮舞狼牙棒,擱開弩箭,也有馬身中箭倒下,馬上的女真騎兵不得不躍身而下,換上後面的備馬繼續衝鋒。

鐵甲騎兵越來越近,如雷般的馬蹄聲如重鼓敲在心口,居高臨下的氣勢逼得人不由自主地發顫,卻沒有任何人退後一步,每人的雙手都穩穩當當地端着弩機,瞄準,扣弦。

這支重建的天武軍經歷了最嚴酷的訓練,在歷次訓練中,凡是怯陣後退、稍動一動或手腕顫一顫都會遭到猛烈鞭打……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鞭打後,即使心中再恐懼,他們也已習慣瞪着騎兵衝殺過來而一動不動,雙手穩當得彷彿粘連在弩機上。

不到十息,金軍前仆後繼,逼近二十步內!

中軍陣內三聲鈸響。

宋軍前方步兵立即變陣,將弩機收入身畔弩袋,從鞓帶上取下兵器,準備肉搏戰。每隊重甲步兵六人,均穿步人甲,頭戴護盔,金騎弓箭射之不入,唯有近身而戰。

每隊前排兩名宋兵手持長斧,待金騎突前,大喝揮斧砍馬頭;若金騎突破前排,第二排兩名宋兵手持鉤鐮槍,專挑甲冑,將騎兵從馬上鉤下來;第三排兩名宋兵身形較矮,步伐靈活,手持木柄大棒,棒身前部包鑄鐵,專打馬腿,迫使金騎落馬。

女真騎兵下馬步戰也十分勇悍,但比起步戰第一的宋軍又弱了一籌,況且在雷動掌控北廷後對宋軍的近身肉搏戰改創新套路,使宋軍的近身步戰更加強悍,或許在體格上比起雄健的草原騎兵略有不足,但簡單凌厲的招式和靈活的身法不但彌補了這種不足,並且攻防俱佳,女真騎兵一旦落馬,被宋兵逼成步戰便是十戰九亡。

“嗚——”一聲長鳴的號角,金軍撥馬後撤。

中軍陣內擂鼓聲響,前方步兵吶喊追擊出去,保持陣形不亂,端弩平射,直到追出車陣三十步外,聞得中軍陣內銅號聲響,方回身退到車門前,列陣歡呼起來。

步兵各隊什長忙着統計弩箭損失,吆喝後方所屬戰車上的車兵從車上搬運弩箭補充步兵缺失,準備迎擊金騎的第二回合衝鋒。

未幾,便聽高亢凌厲的號角聲吹響。

蹄聲雷雷,塵土濺起,金騎四散開去,從前、左、右、後四面發起衝鋒,要讓宋軍每方皆力戰不可援。

朔風烈烈,蹄聲吶喊聲交雜在一起,血腥氣充斥戰場。宋軍殺退一波又一波的衝鋒,金騎敗而不亂,整隊再次衝鋒,衝殺一個回合又一回合,更進迭退,忍耐堅久,彷彿不知疲倦般硬衝硬拼……

前方的重步兵倒下一隊又補上一隊,揮舞兵器的動作幾乎已成了本能,雙臂近半麻木,但恐懼心慌這些情緒早已在激戰中消失,只有拼殺、不斷拼殺,殺了敵人才能存活!

“大宋威武!”宋軍陣內響起吶喊。

天武軍前軍指揮使王德衝殺在前陣,手中長斧每次砍下,口中必喝一聲“大宋威武!”高亢的吼聲直震百步開外,宋軍聞聲無不熱血沸騰,高聲吶喊“大宋威武”,抗擊金軍一波接一波的衝鋒。

就在天武軍和完顏阿里刮的女真鐵騎交戰之時,鼓城城下的金軍經過連續六個時辰的猛攻終於拿下北城城頭,不久,南城、東城、西城也相繼陷落,殘餘的數百宋軍退入城內,和金軍展開了巷戰。

此時鼓城西北的迎戰雙方從午時殺到申末已拼殺三個時辰,金軍來回衝殺十幾回合,終於將宋軍左方步兵陣撕開幾道口子,但衝入陣內的金騎很快被宋軍中軍陣的重步兵擊殺殆盡,未能實現“鑿穿”陣形的目的。

金軍奮勇迭進,再次發起衝鋒。

一騎探馬忽從後方飛馳而來,馬上騎手歪着身子滾落下來,背上插着一支箭,向急步迎上來的女真騎兵道:“快……快報……孛堇,後方有……宋……宋軍……”還沒說完就嚥了氣。

完顏阿里颳得報大驚,急令收隊撤軍。

曲端高踞將臺目視金軍動靜,脣邊泛起冷意,喝令:“步軍收隊車進,馬軍出擊!”

四面車門大開,步兵回陣上車,中軍陣內一直未動的一千馬軍呼嘯而出,朝金軍衝殺而去。後面的步兵騾馬套車,並有四名步兵在兩側推車,保持着左右廂的陣形隨在馬軍之後向前。

完顏阿里刮只分出五百鐵浮屠斷後,顯然沒有將追上來的宋軍騎兵放在眼內。

但宋軍馬軍追至一百步內,便下馬立在馬後,以馬爲盾拉弓射箭,而宋軍步射當然比騎射更有準頭,能與擅長騎射的女真騎兵一較高低。而金騎一旦撥馬後退,宋軍便又上馬追擊。負責斷後的金軍百戶既輕蔑又惱怒,大罵這些宋軍是“馬上步兵”。

而這種“馬上步兵”正是北廷對付金軍騎兵的另一招術,宋軍除了少數精騎兵外,大多數宋軍很難在騎射上與馬背上的草原民族一爭高低,但騎兵機動性的優勢卻可以爲步兵借鑑,於是便有了“馬上步兵”和“車上步兵”。

雷動貫達全軍的這一戰術發揮了宋軍步戰的優勢,而彌補了步兵機動不足的缺陷,被衛希顏稱之爲“機械化步兵團”。

從金軍後方突襲來的正是岳飛的驍騎軍,用了金軍最擅長的側翼衝鋒,從左右兩翼掩殺而至。金軍的精銳騎兵和大宋的精銳騎兵強強相撞,迸發出了激烈的火花。

岳飛的驍騎軍迂迴幾百裡,從金軍後方掩殺而至,人馬精悍,士氣正猛,而金軍久戰已疲,即使女真騎兵堅韌耐久,但胯.下戰馬卻已生疲,不耐久戰,加之後方還有宋軍的“馬上步兵”和“車上步兵”前後追擊,戰事的結果已完全傾向宋軍一方。

最終,完顏阿里刮只率四百殘騎逃回了鼓城。

此戰,金軍損失二千五百騎。雖然金軍在高陽和滄州城下也都損失了兩千多兵員,但死的多數是部屬軍,而這一戰損失的卻全部是女真騎兵,是金軍真正的精銳。至此,完顏宗英的前鋒軍已被打垮,而整個東路金軍的女真騎兵不滿兩萬,一下被宋軍吃掉一成多,可謂損失慘重。

“北廷雖然失了鼓城,但對河北並無多大威脅。”衛希顏在陸奧接到戰報時,給葉清鴻解說道,“雷動看重的不是一城一地之失,而是消滅金軍的有生力量,尤其是女真精銳,殺一個就少一個……完顏宗磐能經得起幾個千騎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