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和談破裂

李成桂回到開京後,這座古城彷彿被一層無形的陰雲籠罩,戰敗的陰影如同冬日裡尚未散去的寒風,穿街過巷,滲透進每一個角落。

城內人心惶惶,謠言與恐懼交織成一張密不透風的網,那些本來就不支持李成桂,更傾心於被廢黜的恭讓王的舊貴族們,此刻彷彿嗅到了翻盤的契機,開始在暗處蠢蠢欲動。

在城中一處隱秘的宅邸內,一間幽暗的密室被昏黃的燭光勉強照亮。

“咚。咚咚。咚!”

四下有規律的敲擊後,密室的門被從裡面打開了,最後一個人也到了。

這裡本是一處地窖改造來的,這些養尊處優的貴族,若是放到以前,無論如何都是不會在這種地方待着的,不過如今時移世易,想要隱秘集會,也只能在這裡了。

畢竟,雖然空氣污濁了一些,但是後面還是有條密道,在緊急情況下可供他們逃生的.自從李成桂戰敗歸來以後,開京內的氣氛,就愈發弔詭了起來。

幾位舊貴族圍坐一桌,低聲密語,他們的眼神中既有對現狀的憤懣,也有對馬上出現的機會的渴望。

“此次戰敗,實乃我高麗之大幸!”

鬚髮皆白的老者,聲音雖低卻字字鏗鏘,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對過往輝煌呃,作威作福的懷念。

“李成桂的決策,讓我們失去了太多,再這樣下去,高麗危矣。”

“崔大人所言極是。”一旁的金姓中年貴族接口道。

“一羣跳樑小醜沐猴而冠,不過是賤民,在李成桂治下,竟然搖身一變,成了什麼開國功臣,簡直可笑無比!”

事實上,李成桂甫一登基,就封了裴克廉、趙浚、金士衡、鄭道傳、李濟、李和、鄭熙啓、李之蘭、南誾、張思吉、鄭總、趙仁沃、南在、趙璞、吳蒙乙、鄭擢、金仁贊共十七人爲一等開國功臣,尹虎等十三人爲二等開國功臣,安景恭等二十二人爲三等開國功臣。

而除了這五十二名開國功臣外,李成桂還陸續封了一千七百五十餘名原從功臣,主要集中在軍隊裡,李成桂依靠這些開國功臣來主持政局,左、右政丞由趙浚、金士衡擔任,鄭道傳、南誾等亦是手握大權。

而這些開國功臣,奪的正是這些舊貴族的位置。

而且,王氏貴族更是幾乎被橫掃一空。

李成桂登基三天後,就聽從大司憲閔開的建議,將絕大部分王氏家族成員流放江華島和巨濟島,而李成桂封恭讓王爲恭讓君安置杆城郡,鄭道傳、南誾等一直勸說李成桂“今當草創,人心未定,宜去其裔,以一衆志”,李成桂最終對王氏下毒手,派中樞院副使鄭南晉、刑曹議郎鹹傅霖絞死恭讓王及其二子,分遣刑曹典書尹邦慶、大將軍吳蒙乙至江華島,刑曹典書孫興宗、僉節制沈孝生至巨濟島,將囚禁在兩處的高麗宗室送上船,然後鑿穿船底,將坐上船上的王氏成員全部淹死在大海中。

所以,如今在釜山的原恭讓王世子,現在大明扶持的高麗新王王奭就真是一根獨苗了。

但是如今的開京,畢竟還在李成桂的控制中,不是所有人都有膽子,敢立即採取激進措施的。

“可如今局勢未定,我們若輕舉妄動,只會讓國家陷入更深的混亂。”

話音剛落,一個年輕而激進的貴族就猛地站起身:“我們不能再坐視不理,必須主動出擊!否則若是什麼都不做,等明軍到來,我們怎麼能確保自己能有以前的地位?”

此言一出,密室內的氣氛瞬間降至冰點,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掙扎.畢竟,他們能活到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爲足夠苟,或者說,對李成桂的統治造不成太大威脅。

但這一步一旦邁出,便再也無法回頭了。

“言之有理,但需謹慎,李成桂雖暫時失利,但其在開京手握軍權,貿然挑戰,無異於以卵擊石。”崔姓老者沉吟片刻定調道,“我們要做事,但也要避免無謂的犧牲。”

金姓貴族跟着幫腔道:“沒錯,需要一個周密的計劃。”

“但坐以待斃絕非上策。”另一位看似文弱的貴族輕聲插話,“我們或許可以從內部瓦解其力量,尋找那些對現狀不滿的開國功臣,暗中聯絡,分化瓦解。”

“比如?”

崔姓老者似乎早有思量,一個名字直接脫口而出:“金士衡!”

金士衡出身名門望族安東金氏,是高麗王朝名臣金方慶的玄孫,曾祖金恂官至判三司事,祖父金永煦官至僉議政丞,嗯,也就是高麗的宰相,他的父親金蕆官也官領三司事。

可以說,從他這輩往上數,三代都是宰相或者準宰相級別的。

所以,金士衡也理所應當地憑門蔭入仕,然後在恭愍王時由鶯溪館直累遷監察糾正、考功散郎,禑王時由司憲執義累遷開京尹,昌王時外放交州江陵道都觀察使,負責量田。

按照任用的規矩,這種背景通天的人外放封疆了以後,就要調回中樞了,所以在大明的洪武二十二年九月,回中樞任同知密直司事。

恭讓王即位後,金士衡調任密直使兼大司憲,不久改任知門下府事,仍兼大司憲,而鄭夢周遇刺兩天後,金士衡就被提拔爲三司右使,然後升三司左使。

李成桂篡位後任命他爲門下侍郎贊成事、兼判尚瑞司事、兼兵曹典書、鷹揚衛上將軍,封上洛君,在開國功臣位次裡金士衡排名第三,僅次於裴克廉和趙浚。

不過,別看金士衡如今跟趙浚一起在開京主持朝政,但實際上金士衡跟李成桂並不是一路人,對於李成桂而言,他更多是想借重金士衡的家門貴顯地位清高。

或者說,這是千金買馬骨。

金士衡是最頂級的士大夫家族出身,有這樣的人在他的新政權效力,李成桂在這些士大夫羣體裡就有了一定的被認同感。

而金士衡之所以願意爲李成桂效力,一方面是保存家族,另一方面也是貪圖權力。

但是因爲金士衡並非李成桂嫡系,只是合作伙伴,所以金士衡雖然與趙浚一起執政,但實際上都是趙浚在處理政務,金士衡美其名曰“以寬簡濟之”,實際上事事聽從趙浚,無所可否,不過是個“點頭翁”罷了。

所以,金士衡是這些舊貴族可以爭取的對象。

而且按照金士衡這種爲了保存家族無所不用其極的性子,明軍來了,他對李成桂還會保有幾分忠心呢?

“可行。我與他是同族,由我去勸說。”

金姓貴族點頭贊同,他手指輕輕敲打着桌面,似乎在思考着細節:“而且,我們還需密切關注開京內外的民心所向,利用輿論造勢,讓更多的人看到李成桂的暴政。”

這句話其實也沒毛病,因爲李成桂的統治,確實沒給開京的百姓帶來什麼好處,反而不斷地征戰和催收糧食,讓百姓苦不堪言一冬天過去,開京不知道凍死多少人,又餓死多少人。

“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李成桂或許能靠武力鎮壓一時,但若失了民心,明軍又要來了,他能坐穩多久?”

“那麼,關於恭讓王世子的事情,我們該如何把握?”一個聲音突然插入,打破了室內的沉默。

“世子,是大明手中的一張王牌。”

“但對於大明來講,他也是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可以振奮人心,用得不好,則可能對大明不利。”

“所以未來大明不會把所有的寶都壓到世子身上,還是會收攏一批親明派,來安插在廟堂裡。”

此言一出,室內頓時陷入了沉思。

大明,既是保護傘,也可能是枷鎖。

但不可否認的是,大明的支持對於當前的高麗局勢至關重要。

“與大明接觸需謹慎行事。”崔姓老者沉吟道,“也要準備好應對大明可能提出的條件和要求。”

夜色漸深,人陸續出來,密室的門再次被悄悄關上,只留下昏黃的燭光在黑暗中搖曳,旋即被吹滅。

與此同時,李成桂在開京的宮殿內,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僅戰敗的陰影籠罩在他心頭,而且朝堂上的暗流涌動更讓他如坐鍼氈.李成桂很清楚,他必須迅速採取措施穩定局勢,否則,一旦朝中勢力暴起發難,明軍還沒到,他的地位就將馬上變得岌岌可危起來。

於是,李成桂秘密召見了自己的心腹將領和謀士,商討對策。

“此次戰敗,責任在我。”李成桂的聲音低沉而堅定,“但高麗不能因此一蹶不振。我們必須儘快恢復元氣,準備下一次的戰鬥。”

衆人面面相覷這還有下一次戰鬥嗎?

不過,李成桂身爲當世梟雄,自然有一股百折不撓的“氣”在,也正是如此,才支撐着人心安定,到現在還沒亂成一團,若是李成桂自己都泄氣了,那恐怕馬上就要亂套了。

“王上所言極是。”南誾躬身道,“但眼下最重要的是穩定朝局,防止內部生變。”

“即刻起,加強城中戒備,嚴密監視朝中衆臣動向。同時,派遣使者前往明朝,請求和談,爭取時間。”

鄭道傳蹙眉道:“王上,和談雖可暫避鋒芒,卻非長久之計。”

趙浚是處理政務當家的,不當家不知柴米貴,眼下國庫空空,趙浚都快愁死了:“國家之根本,在於民生,連年征戰,已使國庫空虛,百姓疲憊,若再輕啓戰端.”

南誾怕他惹李成桂生氣,趕緊出言止住了話頭:“就算我們不想打,明軍難道就不會繼續南下嗎?”

李成桂知道趙浚所言非虛,卻也明白眼前的局勢容不得半點遲疑。

他停頓片刻,似乎在斟酌每一個字:“所言不假,和談確非長久之計,但目前我們需以此爲緩兵之計,贏得寶貴的時間,在此期間,我們必須重整旗鼓,恢復軍力。”

說到這裡,李成桂的目光變得異常銳利,他看着趙浚說道。

“至於國庫空虛、民生凋敝的問題,我知你肩上擔子沉重,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眼下只能開源節流,多擠出一些錢貨物資來。”

趙浚聞言,臉色稍緩,躬身道:“王上英明,臣定當竭盡全力,以解國家燃眉之急。”

南誾也適時補充道:“王上,和談之事,臣願親自前往明軍,表達求和之誠意,並盡力爭取對我方有利的條件。”

李成桂微微點頭,對南誾的勇氣表示讚賞:“卿此行責任重大,務必小心謹慎。”

而很快,在府邸裡的金士衡,也見到了自己的遠房表弟。

“你來作甚?”

金士衡的聲音裡帶着幾分警覺,還有不耐。

他擡頭望向不請自來的遠房表弟,眉頭緊鎖。

表弟的臉上掛着幾分討好的笑容,躬身行禮後,緩緩說道:“長兄,我此次前來,是有要事相商。”

金士衡聞言,眼神微動,屏退了家人,示意表弟坐下細說。

他雖知表弟平日裡遊手好閒,但人脈也頗爲豐富,在這關鍵時刻來訪,恐怕確有重要的事情。

“如今開京局勢動盪,你我身爲安東金氏之後,自當爲家族的未來籌謀。”

表弟坐下後,壓低聲音繼續說道:“長兄,你也知道,自李成桂登基以來,貴族們多有不滿,我聽說,他們已經開始聯絡了,私下裡正在密謀推翻李成桂,重振王氏。”

金士衡聞言,心中一驚,面上卻不露聲色,只是淡淡地問道:“哦?那他們可曾聯繫過你?”

表弟搖了搖頭,眼中閃過一絲狡黠:“我雖未直接參與,但消息靈通,自然通過好友知道一些內情。”

“長兄,你雖身居高位,實則與李成桂並非一心,如今正是你我聯手,爲家族謀取更大利益的好時機。”

金士衡沉默片刻,心中權衡利弊,他確實對李成桂的某些決策不滿,但爲了家族利益,他不得不隱忍,如今表弟的話,無疑觸動了他心中的那根弦。

但是就看對方這樣子,金士衡怎麼都覺得不靠譜。

只不過,因爲改弦更張投了李成桂,加上很多舊貴族都被殺了,剩下的都是阿貓阿狗,所以金士衡也跟那些人斷了聯繫。

眼下明軍肯定是要南下的,李成桂政權朝不保夕,金士衡也要給自己和家族找後路了。

“你是說,讓我與他們合作?”金士衡的語氣中透露出一絲謹慎。

表弟連忙點頭:“正是如此,長兄。伱只需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們一些支持,待到時機成熟,我們安東金氏便可趁機崛起,重振家族輝煌。”

金士衡沉吟片刻,最終緩緩說道:“此事關係重大,我需仔細考慮。你且先回去,待我有了決定,自會派人通知你。”

表弟見狀,知趣地站起身,再次躬身行禮後,緩緩退出了房間。

金士衡則獨自坐在昏暗的燭光下,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另一頭,南誾也來明軍這裡請求和談了。

藍玉作爲大軍主帥,自然不可能見他,所以朱雄英親自接見了他。

朱雄英端坐在營帳之中,眼神銳利地審視着面前這位高麗使臣。

“使者遠道而來,所爲何事?”朱雄英的聲音不高,看起來對於這次和談的興趣也不大。

南誾躬身行禮,態度謙卑卻又不失風度:“回稟吳王殿下,國王特遣下臣前來,意在表達高麗對大明之敬意,並請求與大明進行和談,以解兩國兵戎相見之困局。”

朱雄英微微點頭,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覺的笑意:“和談?倒是個不錯的選擇。只是,不知貴國對於和談有何具體條件或提議?”

南誾聞言,緩緩說道:“我國王上願意承認大明宗主國地位,每年進貢方物,並承諾不再侵犯大明邊境。同時,希望大明能撤軍,並恢復兩國之間的友好往來。”

這就純屬放屁了。

先不說大明壓根就沒有和談的必要,就單說,哪怕退一萬步真的要和談,是這麼談的嗎?

不要割地的嗎?不要賠款的嗎?不要李成桂退位的嗎?不要各種嚴苛條件的嗎?

要是大明被這麼打發了,那跟隋煬帝徵高句麗有什麼區別?

朱雄英聽後,嘴角的笑意更甚,但眼中卻閃過一絲精光:“使者的提議倒是有意思,但本王以爲,和談不僅僅是止戰這麼簡單。你們需對李成桂過往的行爲做出明確解釋,以下犯上篡國作亂是怎麼回事?屠戮王室是怎麼回事?此外,對於新王,哦,你們還叫‘恭讓王世子’的問題,大明亦需參與其中,要看着新王在開京重新舉行即位儀式的。”

南誾心中一凜,知道這些條件遠比預想的要苛刻,但他也明白,此時的高麗已無力再戰,唯有通過和談的手段方能延緩戰爭的到來,繼而保全國家。

於是,南誾強作鎮定,繼續說道:“殿下所言極是,賠償與保證自然不在話下,至於恭讓王世子,我國王上亦願意與大明共同商討安置事宜。”

嗯,雙方親切友好的交流了一下,最後的結果是你講你的,我講我的,雞同鴨講。

見對方這些問題根本退不了,朱雄英點了點頭,話鋒一轉,漫無目的地繼續閒扯,又提出了新的要求:“除此之外,本王還希望高麗能開放部分港口,允許大明商賈自由貿易,以此促進兩國經濟交流,加深彼此間的瞭解互信。”

這就是他個人比較看重的事情了。

不過,今天壓根就沒打算談出什麼來,南誾是來以和談作爲緩兵之計的,而朱雄英則是打算通過對方的底線,來窺探一下現在李成桂一方的處境,到底困難到了何種地步。

南誾聞言,眉頭微皺,這一要求無疑觸及了高麗的經濟命脈,要是放在平時,那是根本沒得談的,但眼下是什麼局面?而且,他剛剛把朱雄英的上個話題給迴避了開來,他知道此時已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只能硬着頭皮答應下來:“將軍的提議,下臣將如實稟報王上,盡力促成此事。”

“哈哈,使者倒是費心了。”

面對朱雄英大笑着的陰陽怪氣,南誾站在朱雄英面前,心中忐忑不安.要是繼續這麼聊下去,連緩兵之計都做不到了。

所以,他趕緊拋出了一些新東西。

不過,南誾也深知雙方立場觀點截然不同,對於高麗來講所謂的退步,或許這些即將提出的條件對於高傲的大明來說,也是一種難以接受的妥協,但爲了高麗的存續,他不得不硬着頭皮上前一步,語氣中帶着幾分無奈。

“殿下,我國國王出於對兩國長久和平的願望,特提出以下和談條件,望殿下垂聽。其一,鑑於雙方目前的軍事實力與地理分佈,我王願意割地求和,以某條界河爲界,北歸高麗,南屬大明,雙方各自治理,互不干涉哪怕這裡還不在明軍佔領的範圍內也可以;其二,高麗希望保留國王現在的地位,但願意爲此付出重大代價,包括支付鉅額賠款,以補償大明因戰爭所遭受的一切損失;其三,高麗可與大明稱爺孫之國,以求上國饒恕。”

說實在的,跟之前那些完全不着調的東西相比,南誾帶來的這三個條件,可以說是挺有求和的誠意了。

割地,那就是永久把土地割給大明,這是琢磨着大明從安南划走了一塊肥沃的土地,所以覺得能靠這個條件賄賂大明。

而賠錢就不用說了,只要能和談,賠錢算什麼?百姓刮不出來油水,那就直接把所有的舊貴族都給抄家!只要能讓李成桂在高麗的統治繼續下去,他什麼都願意做。

至於所謂的“爺孫之國”,就有點搞笑了。

歷史上確實有“兄弟之國”、“叔侄之國”之類的。

比如北宋歷史上著名的《澶淵之盟》,宋真宗景德二年,這份合約正式簽定時,遼國君主雖是耶律隆緒但實際上是蕭太后執政,所以合約規定真宗以蕭太后爲叔母,認年紀比自己小的耶律隆緒爲義弟,還是基本顯示了平等原則,不存在哪一方更吃虧的問題.而宋真宗駕崩後,宋朝報喪的使節來到遼國,遼聖宗耶律隆緒帶着他的後宮妃嬪爲便宜哥哥舉哀,當衆痛哭不已,而新即位的宋仁宗趙禎也認耶律隆緒爲叔父,十年後遼聖宗駕崩,新帝遼興宗耶律宗真又以宋仁宗爲兄長,再過了二十年,遼道宗耶律洪基繼承了駕崩的父皇興宗之位,認宋仁宗爲伯父。

嗯,挺公平的,誰家皇帝年長誰佔輩分的便宜,宋朝也沒虧。

而到了南宋《紹興和議》的時候,完顏構向金稱臣,自稱“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輸納歲貢,至於《隆興和議》的時候,雙方就不是宗主國和藩屬國之間的關係了,改成了規定南宋皇帝對金朝皇帝不再稱臣,改稱侄皇帝,金宋雙方由原來的“君臣之國”改爲“叔侄之國”,時年62歲的趙昚要在國書中稱呼比自己小41歲,剛剛年僅21歲的金章宗爲叔父。

當然了,雖然虧了面子,但大宋還是討到了實際上的便宜,那就是之前每年要交的歲貢數量由原來的銀絹各25萬減爲各20萬。

但是這個所謂的“爺孫之國”.

咋的,你李成桂要跟我一個輩分是吧?不過,李成桂如此能屈能伸,倒也不愧是一代梟雄,這也讓朱雄英更加警惕了起來。

打蛇不死,反受其害!

對於李成桂這個人,他越是低姿態,那就越要警惕。

朱雄英聽後,臉上的笑意淡了下來,目光直視南誾:“使者,你似乎忘記了,我大明王師本就是順天討逆,並非是爲了高麗的割地賠款而來,而如今亦是在決戰中大獲全勝,此時士氣正盛,佔據絕對優勢,你所謂的南北分治、保留王位,不過是在絕望中的掙扎罷了。”

朱雄英的語氣逐漸嚴厲起來,他站起身來,揹着手在營帳內踱步,繼續說道:“大明身爲宗主國,不畏懼任何藩屬國作亂,更不屑於通過妥協來換取什麼一時的安寧,高麗若想真正求得和平,就必須認清現實,徹底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割地賠款,不過是戰爭失敗的必然結果,而若真心求和,就該拿出更多的誠意,而非這些自欺欺人的條件。”

南誾聞言,臉色煞白,他知道這場和談已經岌岌可危,雙方几乎就要談崩,但他仍不甘心,試圖做最後的努力:“殿下,這些條件實乃我國王上在深思熟慮後提出的,高麗唯有通過和談方能保全國家與百姓,望殿下能體諒高麗的苦衷,給予一線生機。”

朱雄英停下腳步,目光冷峻地望着南誾,半晌後,緩緩說道:“使者,我敬重你的勇氣,但和談並非兒戲,也不存在誰體諒誰的問題,需要的是雙方都能接受的誠意你回去告訴李成桂,大明不會接受這些條件,若他真有求和之心,就請重新考慮,提出更爲切實可行的方案來吧。”

說完,朱雄英揮了揮手,示意南誾可以退下了。

南誾無奈,只得躬身行禮,帶着滿心的沉重,匆匆退出了營帳。

第9章 馬皇后病危!第121章 馬皇后的擔憂第245章 兩線戰略第77章 朱棣:永樂帝壞了海禁?我第一個不答第84章 朱雄英的長命鎖第276章 帖木兒汗國使團第232章 五京之議第103章 考成法!文官噩夢降臨!第154章 認親只是個開始第250章 雞翎關破第273章 巡撫鳳陽第182章 火車實驗,深深震撼的衆人!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51章 來自朱樉的怨恨第296章 南北朝第161章 朱允熥第123章 朱雄英的穿越準備第212章 太湖蟲洞對應位置確定第239章 李戰神問對第262章 下一個時代的人才第189章 曹國公府第74章 鄭和下西洋?第99章 派往日本錦衣衛的回信第128章 蒸汽機模型帶來的震撼第80章 郭桓案爆發!第190章 離家出走的表哥李景隆第29章 古董無線電臺到手!第171章 將信將疑的兩位藩王第17章 如何守住漩渦的秘密?第108章 北元朝廷的困境第81章 沐勝的揭秘第19章 辦公室中的線索第138章 觀音奴:此人不是太子殿下嗎?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144章 藍玉到來(感謝‘37天下無雙’的上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289章 支援艦隊的到來第151章 來自朱樉的怨恨第279章 唐之藩鎮,翌日之總兵第234章 皇室海上貿易第62章 邁不過去的檻,王朝週期律!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252章 渡江!第109章 千里鏡作用完美髮揮第13章 醫學奇蹟,戴思恭的震驚!第225章 幼軍初立(八千字大章)第174章 應天府第271章 舊港宣慰使司第65章 來自龍虎山的線索第226章 火器化部隊的想法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3章 爺爺你穿越到大明瞭?第310章 籌謀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268章 強硬的滿者伯夷帝國第183章 長夜第6章 朱雄英的猜想第292章 大勝!第205章 秦嶺蟲洞再次開啓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266章 大航海第97章 馬戛爾尼進自來火鳥槍第136章 初遇解縉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第210章 抗洪勝利,李文忠的欣賞第140章 殺身之禍第124章 出現在別古崖的古代獵戶第218章 嶽山投誠第251章 兵臨富良江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267章 苦橘城第253章 胡季犛身死第298章 導火索第313章 宰了駱駝吃肉第192章 父與子第119章 隆慶開關的巨大利益第5章 洪武寶鈔的價值第95章 你剛纔說話的語氣,四叔不喜歡第284章 戰機第49章 拍賣會預展第105章 捫心自問,回到大明的理由第197章 內帑的錢不能真躺着啊第229章 大明版的外籍軍團第58章 清朝是怎麼回事?第172章 朱雄英的謀劃第308章 酒屋土倉第150章 你招惹了不該惹的人第299章 興福寺之戰第21章 名爲“空印案”的未來天機信息!第56章 金盃共汝飲,白刃不相饒第183章 長夜第191章 李景隆:我能成爲大明戰神?第79章 牛痘接種法的神效,震撼的江南災民!第105章 捫心自問,回到大明的理由第193章 幼軍之議第199章 鎮江龍王節,蒸汽船亮相第302章 高取城第26章 道衍:若燕王不棄第42章 土豆紅薯玉米種子第118章 倭寇作亂之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