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八章 第一次上朝

在鄭晴和青萼的簇擁下,陳晚榮出了屋,只見天色黑沉沉,根本就沒亮,嘟囔一句:“這麼早上朝,還要不要人活呀?”

鄭周氏迎上來,笑着安慰道:“晚榮,別發牢騷了,就一次,好歹也忍着了。”

說得也有道理,不出意外,這是陳晚榮這輩子唯一一次上朝,再苦再累也得忍了,更何況早起了,點頭道:“謝岳母提醒。”

“快去吧,不要遲到了!”鄭周氏帶着鄭晴和青萼相送,來到坊門,卻見坊間緊閉,還沒有開。“咚”的一聲響,街鼓已經響起,門吏打着呵欠,趿着鞋,拿着鑰匙,晃悠着出來開門。

長安城門的啓閉有嚴格規定,均以鼓聲爲號。清晨開門,鼓聲要敲三千下,這只是規定,並不是非要三千下,從早上五更二點一直敲到可以看見遠處物體時爲止,這叫“辨色而止”。

早晚皆用鼓聲爲號,爲人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唐人把這鼓聲叫做“”。按照規定,鼓聲響起,首先開啓的是四周的城門,然後纔是坊門。只聽門吏扯着嗓子吼道:“坊門開……”鑰匙抖動,打開坊門。

陳晚榮來長安多次,哪次不是睡到天明方醒,這是第一次見到坊門開啓,聞着如雷般的鼓聲,不由得好笑。以往雖也聽到這鼓聲,人在睡夢中當做催眠曲,今天聽來卻是驚心動魄。

鄭晴依偎在鄭晴身邊,陪着陳晚榮出了坊門。陳晚榮笑道:“你們回去吧。我這就過去,東宮離這裡很近。”

“不嘛,再送一程!”鄭晴不想分別。鄭周氏以爲陳晚榮今天上朝是莫大的榮耀,也不想馬上回去,道:“我們再送送。”

正說間,只聽陳再榮地聲音響起:“哥,快點。”緊接着是蹬蹬的腳步聲,陳再榮出現在面前。

“伯母,大嫂。你們回去吧。我帶哥去。”陳再榮衝鄭晴母女道。

有陳再榮來接,自然是放心了。鄭晴笑道:“早點回來哦。”在陳晚榮耳邊壓低聲音道:“人家給你做好吃的。”早上只給喝了半碗粥,有些歉意。

陳晚榮笑言:“知道啦!再榮。走。”兩人大步而去,鄭晴她們直到不見陳晚榮身影這纔回轉。

還沒到東宮,鼓聲已經停了,長安又恢復了喧鬧,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常。李隆基騎着一匹駿馬,駐馬道旁,正在望,見陳晚榮兄弟二人過來。一拍馬背迎上來道:“沒攪你好夢吧?”

陳晚榮忙行禮道:“見過太子!回太子,早起有益身心康健。”

李隆基哈哈一笑道:“你這嘴總是有說的。上馬吧。”一個兵士牽過一匹馬,陳晚榮接過繮繩,翻身上馬。李隆基看在眼裡,點評道:“挺熟練,沒少騎馬?”

陳晚榮如實回答:“太子有所不知,我家裡有一匹還算過得去的馬,每天早上都得起來溜馬。時間長了,也就熟了。”

點點頭。李隆基一揮手道:“走。”一拍馬背。走在頭裡。陳晚榮、陳再榮、高力士、楊思勖、王毛仲忙打馬跟上去。

唐朝的朝會在大明宮舉行,東宮離大明宮很近。順着街道往北,經過光宅坊,很快就到了丹鳳街,順着街道往東走。丹鳳街是大明宮外的大街,寬176米。現在的丹鳳街熱鬧非凡,高車大馬絡繹而來,經過丹鳳門,進入大明宮。

偶有騎馬官員看見太子,向李隆基行禮,李隆基只是擺擺手,說聲免禮,驅馬而去。陳晚榮他們忙跟上去。

大明建在龍首塬上,依地勢而建,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梯形。城牆東西寬1.5公里,南北長2.5公里,牆體均是夯土版築,牆基寬十點五米,城角、城門處包磚加寬,上建城樓、角樓。

共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爲丹鳳門,其東爲望仙門,其西爲建福門。北面正中就是著名的玄武門,唐太宗正是在這裡發動“玄武門之變”登上帝位,開始了著名地“貞觀之治”。玄武門東邊是銀漢門,西邊是青霄門。東城牆有左銀臺門。西城牆北有九仙門,南爲右銀臺門。

一觀大明宮究竟是陳晚榮的心願,只是一直未得機會,今日方纔有幸,陳晚榮自然是要好好觀瞻一番了。過了丹鳳門,再經過夾城,陳晚榮一瞧,頓時爲大明宮內雄渾建築驚呆了。

遠遠看見虎踞龍盤地含元殿。含元展是大明宮的主殿,離丹鳳門六百米。主殿面闊八間,進深四間,每間寬五點三米。主殿東南有翔鸞閣,西南有棲鳳閣,曲尺迴廊把兩閣與主殿連接起來,呈凹字形。

含元殿原本就建在龍首塬上,地勢本來就很高。然而,含元殿並不是建在平地上,而是建在離平地接近十六米地地基上,更形雄偉,威嚴壯觀,視野開闊,在含元殿可以俯瞰整個長安。“千官望長安,萬國拜含元”正是其巍峨氣勢的寫照。

含元殿殿基東西長近七十六米,南北寬接近四十二米,四周有寬五米的副階。主殿前是一條寬七十八米,階梯和斜坡相間的龍尾道,鋪以花磚,中間爲御道,兩側爲邊道。

含元殿主要舉行重大慶典,稱外朝。王維有詩云“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很好的說明其用途。

現在唐朝地主要朝會場所是在宣政殿,稱爲中朝。宣政殿在含元殿正北三百米處,殿基東西長七十米,東西寬四十米。殿前設有中央官署中書省、門下省、弘文館、史館、御史臺。

宣政殿以前近百米處是紫宸殿,稱爲內朝。重臣在這裡朝見皇帝。稱爲“入閣”。

大明宮以含元、宣政、紫宸的外朝、中朝、內朝佈局,影響深遠,爲後世仿效,紫禁城地太和、中和、保和便是依據這一佈局而來。

雜役奔走來去,忙着牽馬趕車,卻沒有人說話,鴉雀無聲,秩序井然。陳晚榮下馬,把繮繩交給一個雜役。學朝臣們一樣,整理一下衣衫。跟着李隆基去了。陳再榮他們給雜役領到一邊去了。這裡是皇宮,太子的身份雖然特殊。也不需要護衛了。

朝臣們三五成羣,快步向宣政殿行去。現在天色微明,不過六點左右,這麼早上班,要是在現代社會。肯定會給人罵爲盤剝了。宮裡已經一片忙碌景象,陳晚榮不得不感嘆古人勤於政事了,要是在現代社會,這時還在矇頭睡大覺,最多也就是起牀。爲上班做準備。

唐朝進士施肩吾感慨上朝之早,寫下了《冬日觀早朝》詩句,詩人在詩中寫道“紫煙捧日香爐動,萬馬千車踏新凍。衣年少朝欲歸,美人猶在青樓夢。”當朝臣上完朝快回來時,美人還在睡大覺,由此可見其早了。

古代皇帝追求的就是一個早字,往往以是不是按時上朝作爲衡量皇帝是否勤政地標準。若是有皇帝沒有正當理由而一日不早朝,言官們就會進諫。懇請皇帝按時視朝。

陳晚榮第一次上朝。既有幾分驚喜,更有幾分新鮮。四處打量,只見大明宮裡還有許多建築,卻是叫不上名稱。

大明宮北部是園林,佈局疏朗,形式多樣。紫宸殿以前兩百米就是龍首塬的北沿,其下是著名的太液池。麟德殿在大明宮的西北部,是皇帝舉行宴會、看樂舞、接見外國使節的地方,是大明宮一重要去處。

唐朝皇帝姓李,自認是老子的後人,特別推崇道教,是以在大明宮建有三清殿、大角觀、玄元皇帝廟這些道教建築。另外還有數十座別殿、亭、觀,其建築數目極是衆多,陳晚榮哪裡知道這些,所見者不過是九牛一毛而已。縱是如此,陳晚榮也是暗暗咂舌,爲大明宮精美、宏大地氣勢所折服。

大明宮本是唐高祖李淵的避暑夏宮,初名永安宮,之所以叫做大明宮還有一個帶有三分神話色彩地典故。

玄武門事變之後,李淵被迫退位,做起了太上皇。都知道李淵這人喜好享樂,愛酒色,一旦沒有了政事,享樂之心更勝,很是後悔在做皇帝時沒修建享樂去處。當時唐朝只有一個宮殿,就是太極宮,太極宮位於城西,低矮潮溼,李淵很不滿意。

太極宮之所以潮溼,是因爲長安地地勢東高西低,城西多受水災,而城東干燥潔淨,是以高官重臣地府邸往往在城東。

李淵無處享樂,心中愀然不樂,唐太宗朝覲時就問他爲何不樂,李淵在這個一心圖治的兒子跟前不好意思說。一連數次,他都沒有說,唐太宗就去問竇太后,竇太后這才言明李淵地心病。

瞧着悶悶不樂的李淵,唐太宗心裡不好受,決定給他造一座避暑宮殿,取名永安宮。唐太宗並沒有增加賦稅,更沒有動用國庫的錢,而是把自己私用地錢財捐出來。哪裡知道,動工沒多久,李淵就病逝了,唐太宗心想父親死了,還有母親,造好給竇太后住便是。

工匠們在挖地基時,地下突然發出耀眼的金光,工匠們不敢再挖,便稟報了唐太宗。唐太宗也覺得不可思議,帶着魏徵和房玄齡親臨工地,命令繼續挖。挖了一陣,出現一物光芒四射,耀人眼睛,原來是一面古銅鏡。

這面寶鏡高五尺九寸,寬四尺,面若太陽,金光閃閃,背若月亮,清輝可鑑,四周花紋古樸,塵埃不沾。唐太宗不識得,就問房玄齡。房玄齡和魏徵推脫一陣,還是魏徵開講,這是一面秦鏡,一直珍藏在秦始皇的咸陽宮裡。

秦鏡特異徵在於,若從正面來照,則出現人的倒影。若以手撫胸,則可見人地五臟六腑。影象清晰,纖毫可見。更有一樁特異外,就是此鏡能明真僞、辨忠奸。不過,秦始皇只是用秦鏡來照宮娥綵女,但有“膽張心動者”,便是異心者,處而斬之。

秦亡以後,劉邦入咸陽,丞相蕭何做了一件很有遠見地事情。就是在諸將爭奪金銀財寶時,蕭何卻把秦國圖書、典籍取走。這爲漢高祖瞭解天下大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當然,順帶拿走的還有這面秦鏡。因而。漢祚得以流傳。到了漢末,天下紛亂,秦鏡就不見了,不知流落何處,沒想到竟是在這裡重新找到。唐太宗自然是歡喜了。

魏徵向唐太宗祝賀:“今日秦鏡出世,大唐江山萬古長存!此乃陛下洪福,臣等賀之。”

唐太宗可不這麼看,笑道:“朕有一面勝秦鏡千倍萬倍的寶鏡,何須這無用之物。朕之寶鏡便是魏徵!”

魏徵忙辭謝:“微臣何能。敢與秦銳比高下?陛下謬獎!”

唐太宗正色解釋:“夫以銅爲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愛卿常進諫於朕,使朕得以明得失興替,難道不是朕的一面高懸的明鏡麼?爲記今日君臣明鏡之會,朕特改此永安宮爲大明宮!”

這便是大明宮的由來。從此。大明宮之名傳遍天下。宮成之後,唐太宗以秦鏡爲鎮宮之寶。使其成爲名符其實的“大明”宮。長安士庶間流傳“每間都看見龍首塬上地大明宮裡大放光明,亮若白晝”。

不過,睿智之君唐太宗並沒有搬到大明宮,依舊住在太極宮。直到唐高宗,這才搬到大明宮處理朝政,一直到唐睿宗朝。

沒走多久,來到宣政前,只見殿前站着兩排全副武裝地兵士,個個人高馬大,精神抖擻,衣甲鮮明,筆直站在兩邊,好象木樁一般,一動不動,好象依次進入大殿地羣臣不存在似的。

“我就帶到這裡了。”李隆基衝陳晚榮說一聲,一招手,一個軍官小跑着過來:“太子有何吩咐?”

李隆基吩咐道:“帶他進去。”袍袖一拂,轉身離去。

陳晚榮知道李隆基身份特殊,既是太子,又是監國,更重要地是睿宗朝的“三巨頭”之一,自然不可能象百官一般入朝等着睿宗上朝,而是另有事務要辦。

軍官很是驚異的打量一眼陳晚榮,眼裡的驚訝之光一閃即隱,淡淡的道:“跟我來!”領着陳晚榮朝宣政殿行去。

陳晚榮也不去理會軍官爲何驚異,也不可能想得明白,跟着他進去就是了。正行間,只見吳兢手拿玉笏,一臉肅穆,走在頭裡。瞧他那副眼觀鼻,鼻觀心模樣,與和陳晚榮談笑生風大是不同,不由得有點好笑,清咳一聲。

吳兢應聲回頭,看見是陳晚榮,大是驚訝,衝陳晚榮略一點頭,又扭過頭,快步進了宣政殿。這是最重要地朝會之時,他當然不能過來相見了,陳晚榮能理解。

進了宣政殿,陳晚榮一瞧,一片紫衣緋衣世界,羣臣手拿玉笏,分站兩廂,不是身着紫衣,腰佩金魚袋,便是身着緋衣。個個一臉肅穆,好象入定的老和尚似的。望遍整個大殿,就沒有一個綠衣,沒有一個青衣。

正前方是皇帝寶座,金光閃閃,一條條金龍紋飾格外好看,栩栩如生,頗有幾分威嚴。

“那裡!”軍官朝最後的角落一指,陳晚榮大步過去,站在最後。

一個緋衣官員聽得背後腳步聲響,扭過頭來,一打量陳晚榮,一臉的驚訝,嘴一張本想問陳晚榮怎麼會在這裡,好在反應快,馬上合攏。瞄了幾眼陳晚榮,這才扭過頭去,不用想陳晚榮都能想到他地臉上寫着驚訝二字。

朝會分爲日朝和朔望朝會,朔望朝會是每月朔日、望日,凡在京九品以上官員都要去朝見皇帝。日朝就是每天一朝,不是每個官員都能去見皇帝,要五品以上纔有資格。

按照唐朝官員服飾,有資格參加日朝的官員不是身着紫衣就是緋衣,而陳晚榮一身青衣,往大殿中一站,不是鶴立雞羣,是土雞鑽進了鶴羣,異常突兀。已經有不少官員發現了陳晚榮,不住打量,訝異不止。

偏偏陳晚榮一點反應也沒有,悠閒的從後腰上取出竹笏,捧在手裡,目視前方,臉上頗有幾分傲岸之色,一副不把百官放在眼裡神態。

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0四章 夜半敵襲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七章 迎頭痛擊化工大唐第四卷帝國碰撞第十三章情意纏綿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二十五章 名利累人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七十五章 溫柔一刻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十三章 香水問世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二三0 妙手回春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一00 闖宮第二十章 絕世好刀第二十二章 原來是你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十三章 香水問世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十四章 少年奇才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七章 再榮從軍(上)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六章 新構想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八十五章 數字天才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二十六章 發家計劃(上)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OO章 遲到了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五十四章 全民教育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八十七章 神來之筆第三十七章 翩翩佳公子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九十七章 芳心屬君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七十五章 化工大計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六章 新構想第十七章 要你服氣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十六章 蘇祿的抉擇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七十七章 吐蕃使者第四十八章 發現“寶藏”第二十二章 原來是你第八十九章 新的發現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三十章 意料之外(上)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八十五章 數字天才第三十二章 喜訊不斷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七章 迎頭痛擊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章 大破哈查只(下)(3)化工大唐第四卷帝國碰撞第十三章情意纏綿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九十七章 芳心屬君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二章 畫聖落魄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章 曙光初現(一)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七十章 銀子的麻煩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八十三章 急謀對策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0一章 小小收穫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二章 豐厚的收穫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OO章 遲到了第一一六章 巧殺縣令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十五章 不去不行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章 一舉成名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一八四 炮兵新戰法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三十六章 無法保障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五十八章 解決突騎施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九章 第一桶金(五)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三十一章 美麗誤會(下)第四十八章 目光短淺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六十一章 技術難關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0三章 新問題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九十三章 趕鴨子上架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九十章 試炮第三十八章 妙手解毒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九十九章 出大事了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六章 牛刀小試(二)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七十八章 張網待敵第五十章 擴大生產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二十章 夢想成真(上)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章 一舉成名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一八六 如此挑人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章 曙光初現(二)化工大唐第四卷帝國碰撞第八章艱難進軍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七十五章 化工大計第五十七章 別再失約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一章 再榮的心願(下)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二十八章 偉大發明(二)第十八章 爲之絕倒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七十六章 駭人聽聞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九十八章 借人手第一一六章 巧殺縣令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二二章 太子做媒第五十章 擴大生產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八十章 破你法術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六十五章 大馬士革的陷落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0三章 新問題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九十二章 炮兵將領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0一章 小小收穫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五章 遠眺長安化工大唐 第四卷 帝國碰撞 第五十九章 一代名將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八十二章 步步殺機網友上傳章節 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九十二章 炮兵將領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六十三章 技術創舉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一九章 好事喜事第八十九章 新的發現第四十五章 宋璟來信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二十三章 喜獲豐收(四)第四十四章 宋璟蒙冤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二十三章 喜獲豐收(一)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一二一章 琥珀杯第一卷 初到大唐 第十六章 牛刀小試(二)第四十八章 目光短淺第六十章 老媽把關第二卷 發家之路 第七十七章 施展妙手第三卷 長安風雲 第四十九章 扭轉局面化工大唐第四卷帝國碰撞第四十六章哀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