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臨陽縣往事

也因爲這幾年的沉澱,邱長信的思想要比從前成熟了許多。當然這其中也有部分是因爲寒門出身的他在當官後,享受到了當官所帶來的好處,所以之前有些想法也在在慢慢的改變。

因此在永盛帝召見時,他提出的見解不再像從前那麼激進。

但總體思想沒有變,還是要從有錢的世家貴族等人身上下手,從他們的兜裡往外掏銀子。

他提出的建議還是要大力推行全國上下不管什麼身份,什麼等級,只要有田有地都要統一交稅。

同時他也提出了較爲穩妥的實施辦法。就是先在離雍都近一些的地方,找個地方先進行試行,再逐一向全國推廣。

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了他的一些改變。如果是從前,他一定恨不得這件大事由他親自來主持,並立刻在全國進行推廣才行。

永盛帝一聽這個辦法好,於是找來了衆位大臣們進行商議。

雖然衆位大臣極力反對,但是永盛帝還是相當強硬的決定先試行一段時間再說。

當皇帝的有時就是這麼任性。關鍵是他還能說什麼是什麼。

永盛帝的想法是:這都還沒有做,怎麼就知道不行?反正也是先試行,至於可不可行還要等最終試行的結果再定。

衆位大臣們見永盛帝心意已決,於是只能在挑選試行地點上想辦法。

衆人當然不希望在雍都附近開始試行,他們當中有很多人的田地都在這附近。於是大家選來選去,最後就選到了永盛帝要建避暑行宮的宣陽城。

反正那裡離雍都也不算遠,相對來說處於稍微偏僻一點的地帶。那裡涉及世家、勳貴人家的土地也不多。

於是宣陽城最後高票當選爲新開發區、試驗田。

這也是令王姒寶和王裕洵稍微鬆口氣的地方。

還好只是試行,如果有什麼問題還可以及時糾正。否則非得引起絕大部分世家貴族的反撲,弄不好還要天下大亂。

等入了秋,王姒寶和王裕洵得到探子們的回報,說果然在臨陽山發現了異常。那裡似乎有大量的軍隊在把守,而且守衛相當的森嚴。他們幾經試探都沒能闖入進去。

之所以探子最後定位在臨陽山,這還是因爲王姒寶和王裕洵在春末,去了一趟臨陽縣才找對了方向。

春末,是林北府山菜採摘的絕佳時期。

林北府這裡多山,在春季山上生長的野菜也特別的多。以前人們都將山菜當做不值錢的野草一般,能自己吃的就留着自己吃。實在吃不了的都餵了雞鴨。

還是王姒寶想到了在現代野生山菜好像都賣的特別貴。她也有幸吃到過幾次,覺得味道特別的鮮美。

於是就找人到各地大量的收山菜,爲此讓當地的百姓賺了不小的一筆收入。

這些山菜可以曬乾保存,也可以用來醃製,就和王姒寶最開始讓人弄香菇是一個樣子。

既然到了這個特殊的時節,那麼不出去踏青、採摘山菜似乎都對不起他們一行人來了趟北方。於是王姒寶就叫人準備好郊遊和挖野菜的工具,打算帶着王棕去遊玩。

碰巧王裕洵休沐,他也不放心王姒寶和王棕兩人,於是打算一同前往。

要說永盛帝這次爲了查明事情的真相,也真能沉的住氣。即使處置了那麼多的貪官,也沒有對範大勇等人動手。

王裕洵也覺得這樣甚好,以免打草驚蛇。

既然想要郊遊,王姒寶決定就去臨陽縣。順道打聽一下那裡的事情。

因爲去的地方有些遠,王裕洵只好將身邊的事情全部交給呂緣和兩位師爺幫忙處理。

等到了臨陽縣,王姒寶決定他們這次不住在縣城,而是要找一個有山、有水,且山上野菜多的地方,並在那裡找一戶條件好一點的農戶家居住。

因爲上次王栩失蹤的事,衆人還心有餘悸。於是這次他們直接住到了村裡的村長家落腳。其餘護衛則在村外找了個地方搭建帳篷宿營。

王姒寶一行人的到來,受到了村長家的熱烈歡迎。

這個老村長是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很是健談。見王姒寶是一個精緻漂亮的像個小仙女一樣的女娃娃,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和她聊來聊去。

“老爺爺,不知道咱們臨陽縣這幾年有沒有發生過什麼特別的事?”等聊熟了之後,王姒寶就開始旁敲側擊打聽起來。

“特別的事?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咱們都是有福之人,遇到了徐知縣這麼好的官。從不亂收苛捐雜稅,也從不欺壓鄉里。要是趕上個什麼不好的年頭,徐縣令還會幫咱們想辦法。”老村長這麼大歲數的人了,一談起徐伯陽滿臉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

“那老爺爺,你們要是趕上災年的話,徐知縣會怎麼幫你們想辦法啊?”王姒寶一聽到關於受災的事,趕忙將話題往這上面引。

“肯定會減免咱們賦稅的啊!”眼前這個穿戴講究,還帶着一羣護衛來此的小姑娘,一看就是個不懂世事小孩子,她哪裡會懂得人間疾苦。一遇到災年老百姓最盼望的當然就是減免賦稅。

“我聽說大前年別的縣都遭雪災了,怎麼就咱們縣沒有啊?難道咱們縣有什麼和別的縣不一樣的地方嗎?”這個疑惑一直在王姒寶心中存了很久。但她派出的人回報,大前年臨陽縣確實沒有發生過雪災。

“那個啊?那是因爲咱們臨陽縣容易發生雪災的地方,已經沒有了啊!”老人家笑呵呵的回答道。

王姒寶的腦子中有什麼特別的想法一閃而過。於是立刻詢問道:“沒有了?那就是說從前也有這樣的地方了。”

“從前當然有了。咱們這裡多山,在山坳中的村落最容易發生雪災。尤其是雪下的大,下的時間久的話,周圍山上的積雪存不住,就很容易滑落。這樣就可能將附近的村子給淹沒。如果遠離這樣的地方建造房屋,再將房屋建的結實一些,不就不會出現這樣的事了?”老人家還很熱心的給王姒寶普及了一下相關知識。

“那就是說,臨陽縣以前也有人住在那樣的村子了?”王姒寶適時抓住了老村長話中的重點。

“對啊,咱們村子以前就是住在那樣的地方。後來因爲發生了一場大的雪災,咱們整個村子最後就都遷到這邊來了。你現在看這裡離山很近,但其實遠的很。咱們以前就是住在山坳當中的。那場大雪差一點將整個村子都毀了。就是因爲有了徐知縣,才幫助咱們活下來的村民們在這裡重新建了村子。”

老人家對那場雪災至今都記憶尤新。整個村子因爲那場雪災死了很多的人。

“那是什麼時候的事?這之後,還有類似老爺爺你們村一樣,整個村都遷徙到別的地方重新落戶的嗎?”王姒寶認真的詢問道。

“有啊。在本縣最大也是最高的臨陽山附近的村子,就是因爲雪災的原因,所有的村子全都被遷了出來。”

老人一邊說,一邊回想着。

那時候場面叫一個亂。

試想一下,誰願意離開祖祖輩輩世代生存的地方到另一個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但要和性命相比起來,一切都得靠邊站。

現在衆人不是都已經習慣了新的地方,甚至年輕一輩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居到底是在哪裡。

老村長又心有餘悸的說道:“要說起來,還多虧咱們早早離開了那裡。都說那裡後來被人下了詛咒,只要進到山裡的人就沒有人能活着出來。於是很多人都不叫那裡爲臨陽山而是叫死山了。時間一長,誰也不敢再去那裡甚至是提起那裡。”

“老爺爺您還沒回答我那是什麼時候的事呢?”王姒寶連忙追問道。

“什麼時候啊?”老村長在心裡默默算了一下時間,“大概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吧。”

“二十多年前?老爺爺那個時候徐知縣來這裡當知縣沒多久吧?”怪不得他們的人這麼長時間查不出什麼,原來是他們都過分的關注近些年,而忽略了那麼久遠的事情。

“嗯。應該就是徐知縣剛來的第三年。要說徐知縣真是個好人啊!要不是他,咱們這些人還不知道要到那裡生存。要不是他,咱們也不會生活的越來越富足。天底下恐怕沒有一個比他更好的知縣了。”

那時的徐知縣還是個年輕俊逸的年輕人。雖然已經成了家,但還是有很多年輕貌美的女孩子想要給他當妾。所以老村長對此印象相當的深刻。

“那老爺爺您有沒有聽說你們這兒有什麼流民、災民失蹤的事兒?”

“失蹤?這個我可就沒有聽說過了。不過,因爲咱們縣治理的好,總有很多外地的流民和災民想要到咱們縣安家落戶倒是真的。”說到這裡,老村長就相當的自豪。

“那老爺爺您說的臨陽山究竟是哪座山啊?這裡的山難道不是角臨陽山嗎?”所有的村民不都說這裡是臨陽山腳下嗎?但顯然老村長說的和村民們說的不是一個。

第32章 王姒寶的生意經第186章 圍追第249章 分宗第74章 禮佛第112章 會試結束第191章 蔣太后病第194章 歲月變遷第223章 路遇熟人第300章 失敗原因第302章 參觀六部第137章 殘廢第150章 王栩失蹤第160章 太子妃孕事第304章 意外的阻路第185章 火攻第239章 再次大婚第62章 訓練包子第199章 和親第245章 郡王府藏書樓第173章 成功的喜悅第280章 送別第170章 王裕洵未歸第272章 朱氏祠堂第16章 後續第81章 買東西第45章 壽禮第78章 拜佛第86章 教學和對賬第294章 婆母和親孃第88章 神獸第270章 呂家來人第40章 逛街第156章 信物第20章 王裕澤的親事第223章 路遇熟人第8章 祖孫樂第205章 髮簪第289章 第一次手術第84章 收徒原由第71章 東宮第265章 處理宮務第126章 陸雪瑩第226章 召集第29章 景玉兒和程璞瑜第105章 道歉第287章 帶着小皇帝出門第274章 明媒正娶第43章 謝玄和王裕洵的婚事第139章 陸呂相見第87章 三秋第44章 夏辰昱第185章 火攻第256章 伎倆第87章 三秋第248章 上族譜(三)第3章 王爸比和蔣麻麻第306章 最後的選擇第278章 封攝政王王妃聖旨第6章 名字第21章 王裕澤大婚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第2章 侯府上下喜迎小囡囡第22章 喜與悲第189章 宮門被阻第18章 出行第149章 同行第235章 約見第248章 上族譜(三)第214章 叛逆的一家第226章 召集第268章 韶國之危第195章 改變規則第149章 同行第300章 失敗原因第270章 呂家來人第126章 陸雪瑩第171章 準備剷雪第14章 家醜第70章 分享第143章 林溪回國第248章 上族譜(三)第173章 成功的喜悅第160章 太子妃孕事第204章 及笄第293章 和婆母談心第146章 閒王脫單第15章 冊封第185章 火攻第44章 夏辰昱第170章 王裕洵未歸第6章 名字第109章 怨第198章 南風翌提親第306章 最後的選擇第310章 安哥兒滿月了第188章 重返雍都第157章 談心第71章 東宮第241章 馮氏的決定第27章 初次進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