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第二道題答案

王姒寶又在白紙上寫道:吏治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機構臃腫。職權分工不明。如果再成立一個機構。是不是國家每年又得多掏些錢財出來養這些人。還有。怎麼能保證這個新出現機構的官員就不貪。

不要忘了。他們可是代表着天子行事。將來的權利更是說一不二的大。又能用誰去監管他們。難道要皇帝親自出馬管他們。即使皇帝有心管。可他整天待在皇宮。對外面的事兒又知道多少。如果底下的人有心隱瞞。他又能知道多少。

她短短的幾句話。讓林溪陷入到了沉思當中。

王姒寶也沒去打擾林溪。拿起筆來開始正式答題。

她當然不能在題紙上寫這麼多。一個只有九週歲的女孩子如果過分關心這些。到時候想不引起別人遐想都不可能。

她可以有些見識。甚至可以胡說八道。但是如果連這麼深奧的問題她都懂的話。那真的會讓人們認爲反常必爲妖了。

王姒寶最終在題紙上的答案和林溪寫的差不多。只不過最後還加了一句。應以史爲鑑。需緩緩圖之。

另外還寫上了備註:有抄襲林溪的答案做參考。

在別人看來。也許這樣憤青的答案。才更符合他們的年齡吧。

王姒寶接過第三題。看了一遍題目。沒有立刻作答。

這次科舉的題目還真是五花八門而且還竟是些甚爲敏感的題目啊。

永盛帝那面已經開始看王姒寶第二題的答案。

看過之後。就連他都不得不佩服王姒寶此題回答的甚好。於是趕忙召集王子義、太子夏立軒和刑部尚書一起來看。

所有人看過之後。心裡都是一亮。原來這件案子竟然可以如此簡單的解決。看來。不是事複雜。而是他們的心太複雜了。可能也只有這種稚兒。纔會如此乾脆的不受外物左右。單憑律法來解決。

王姒寶的答案是這樣:

該嫡子第一個觸碰律法的是殺繼母一事。如果謀殺罪名成立。那麼先判罰他殺繼母一事。

這件案子的關鍵是這個小妾後被扶正爲填房合不合理。律法上承不承認。

我朝向來是重嫡抑庶。律法中明文規定嫡出有隨意處置庶出的權利。

而且也有條文規定寵妾滅妻者。如是爲官者。輕者丟官。重則治罪。

本朝爲了防止這樣的事情發生。還嚴令官員。不得以妾爲妻。也不能有平妻一說。

因此。該小妾成爲填房一說並不合理。在律法條文規定當中仍應該以小妾稱呼。

該小妾有殺害當家主母的罪行在身。作爲嫡子的他是可以處置該小妾替自己母親報仇的。因此。他並沒有夠成謀殺罪。可以不做判罰。

因爲該小妾已經死亡。故朝廷不再追究其殺害當家主母的罪名。也就是說。朝廷同意該嫡子私下處置了這個小妾的做法。這個小妾的死屬於原鄂東知府的家務事。

但是該案件中如果沒有判罰鄂東知府寵妾滅妻一事。請追究判罰。

第二關於該嫡子狀告自己親生父親一事。如果按照律法所言的忤逆罪是指凡是不孝順自己父母的行爲。那麼其中自然也包括沒有聽從父母的話這一點。

這個嫡子犯的第一處忤逆罪不是狀告自己親生父親。而是他父親讓他孝順那個小妾。聽從小妾的話。他沒有聽從不說。還將那名小妾給殺了。

他犯的第二處忤逆罪是他爹要殺他時。他作爲孝子。應該聽從他爹的吩咐等着被殺。但他卻逃跑了。

這第三處纔是他狀告自己親生父親的事。

因此。該嫡子犯有忤逆一罪根本不需要辯駁。罪名成立。

念在其情可憫之處。故根據忤逆罪最輕的懲罰。應杖責一百。發配充軍。

但在原鄂東知府觸犯國家律法一事上。該嫡子能夠做到揭發檢舉。大義滅親。當屬於戴罪立功行爲。根據律法。當在原罪行的基礎上罪減三等。

故該嫡子最終定罪應該是發配充軍。

備註:如果將來其有戴罪立功的表現還可以繼續減刑。甚至可以恢復自由身。就是成爲將軍也說不定呢。

前面的話王姒寶還說的義正言辭的。沒想到。最後畫風一變。又調皮了一把。

一件沸沸揚揚大半年的案子就這樣輕易的解決了。衆人都有些不敢相信。

王子義心裡那個美啊。看咱家小女兒。心思多麼通透。哪一條都沒有胡說。處處按照律法來的。

夏立軒遲疑了一會兒問道:“寶妹連律法都熟讀了。而且也記熟了。”

王子義用看白癡一樣的眼光看了看夏立軒。然後纔開口道:“那是。否則這一條條的。她怎麼會寫的這麼清晰。”

這還讓不讓人活了。一個九歲的小女孩兒不看那些《女則》、《女戒》居然看律法。而且還能將律法背熟。

不過表姑父你那眼神怎麼和王老四上次看他的眼神一摸一樣。這是紅果果的鄙視啊。

永盛帝出言解釋道:“那小丫頭有着過目不忘的本領。這個是別人學不來的。”

衆人皆露出一番果然是這樣的表情來。

王子義還謙虛了一番:“也不能說過目不忘。就是比別人記得快。記得牢一些

。我家未來女婿和她差不多。”

已經發現了一個妖孽還不夠。這硬是又多出來一個。

王子義心道:我和我家三兒子也不差。都沒好意思和你們顯擺。

永盛帝從紙袋中又拿出一張普通白紙。上面寫了一段話。他看過之後。將這段話交給王子義幾人閱覽了一遍。

幾人看後。均陷入了沉思當中。

在白紙上多寫的不算是答案。只能算是王姒寶的有感而發而已。

從這個案件中。難道衆位就沒有發現有什麼不妥之處嗎。

所謂孝順。難道父母讓子女做任何事都要去做嗎。

假如你父親讓你去孝順你父親的小妾。你去不去做。不去做就是不孝順。

假如你父親要殺你。那你就得乖乖等着被殺嗎。不然你就是不孝。

假如你父親讓你去殺人。你也需要去做嗎。不去做就是不孝順。

假如你父親讓你做更出格的事。我只是舉例。舉例啊。比如說謀逆。難道你就眼睜睜的看着自己父親謀逆而不去揭發檢舉。甚至還要同流合污。否則就是不孝。

我們都說父慈子孝。那像這樣父不慈。還怎麼要求子去孝。

作爲男子。你們根本就不知道爲什麼有‘多年媳婦熬成婆‘一說。那是因爲做媳婦的就必須事事聽從婆婆的話。不管這話是對是錯。做媳婦的必須要聽從並按着婆婆的要求求去做。否則一頂不孝的大帽子壓下來。做媳婦的就會被處罰。甚至遭到自家相公的不喜。甚至可能被夫家休棄等等。

雖然這個案件看着只是個個案。但是這個案件隱藏的背後。卻是極爲普遍的一種現象。

如果這個嫡子沒有戴罪立功呢。那他弄不好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多餘的話王姒寶沒有再說。也不需要她說什麼。該怎麼做。在座的各位應該都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王姒寶手中第三題的問題是戶部提出來的問題:怎樣增加戶部收入。

王姒寶在沉思過後給永盛帝的答案還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這個問題就更敏感了。如果她要是將心裡的想法全都說出來的話。弄不好就有可能給整個和順侯府帶來滅頂之災。

這個答案要說起來其實更簡單:就是增加賦稅。

可這個賦稅從哪裡出就是關鍵了。

從老百姓身上出。時間一長。必然會造成民不聊生。甚至到最後還會引發暴亂。但要是讓增加的賦稅從世家、勳貴、官員等這些貴族身上出。那到時勢必會引起衆怒。最後他們當然不會將這些怒氣發到皇帝身上。但肯定會將這些怒氣發到出主意的王姒寶和和順侯府上來。

所以這個問題。她傻了纔會說實話。到時候引火上身。

但是她還是給林溪寫了一份自己的答案。

得民心者得天下。

要想得民心。最快也是最實際能收買天下黎民百姓人心的就是給百姓減賦。

這也是每個帝王一遇到像登基、娶後、誕下嫡長子、整壽壽誕或者是天災、等等重大事件時。都會頒佈召令:大赦天下、減賦三年。

在王姒寶看來。大赦天下這樣的事就可做可不做了。

如果將一些亂臣賊子、江洋大盜、殺人狂魔等等罪大惡極的人也放出來。那不是更加的危害社會嗎。那還不如派人重審冤案。讓那些真正應該釋放出來的人。讓他們光明正大的從獄中走出來。今後好堂堂正正的做人這樣來的更實際。

減賦三年呢。看着是一個好的政策。但是三年過後呢。

如果國庫三年內收入減少。那麼爲了充盈國庫是不是就需要將減少的這部分補回來。說白了。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到最後。這筆錢還是要從百姓身上出。

林溪看過之後。在紙上寫道:那你的想法究竟又是什麼呢。

他現在對自家小未婚妻可是越來越刮目相看了。

第237章 意外的緣分第182章 營救第307章 求生的信心第231章 突圍第78章 拜佛第48章 竹馬盼青梅第57章 林溪的決定第18章 出行第35章 其樂融融第177章 三皇子第162章 甜蜜第140章 未來閒王妃第300章 失敗原因第215章 香姨娘第132章 暗殺第77章 神棍欲收徒第199章 和親第272章 朱氏祠堂第307章 求生的信心第236章 故人遭遇第235章 約見第145章 社會實踐第114章 成長的痛第65章 訓練成果第250章 韶京逛街第154章 重逢第273章 真相第109章 怨第132章 暗殺第7章 王大娘的親事第329章 一家團聚第230章 暗中力量第203章 蠶食第259章 林婉嫣和朱永宏的往事第151章 追蹤第172章 待援第190章 小別扭第98章 救命恩人第151章 追蹤第89章 遊園第262章 鬧彆扭的小皇帝第26章 上學去了第184章 密謀第25章 皇家書院第83章 還錢第294章 婆母和親孃第77章 神棍欲收徒第195章 改變規則第199章 和親第316章 失蹤緣由第328章 和兒子相處第37章 馬場遇險第223章 路遇熟人第178章 臨陽縣往事第69章 王棕第255章 畫像一百六十七章 通濟縣衙第106章 和皇帝談生意第162章 甜蜜第37章 馬場遇險第128章 逗弄第102章 納妾第97章 賣身葬父第301章 王姒寶教學第51章 受傷第315章 抵達龍口關第11章 覲見太后第125章 外室和嫁妝第172章 待援第10章 宮裡行第174章 怪病第120章 答題第215章 香姨娘第99章 西區的生意經第36章 御第111章 結算第283章 醫仙谷來人第305章 兩難抉擇第5章 當年秘辛第17章 雍國俊傑第207章 大婚(一)第103章 原委第68章 收徒第29章 景玉兒和程璞瑜第183章 對峙第79章 解籤第227章 密談第114章 成長的痛第199章 和親第109章 怨第94章 表妹第307章 求生的信心第23章 離別第106章 和皇帝談生意第203章 蠶食第71章 東宮第227章 密談第193章 宮宴第160章 太子妃孕事第242章 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