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東寧軍帥京述職(一)

劉玄這段時間一直在和徐文禎、明國維、李公亮、潘籍溫習功課,準備明年的春闈,現在這裡面又要多加一個丘好問。

“這些文卷是國子監祭酒,李守中李老大人給你的?”丘好問看到這厚厚一疊,包含二十多年來諸位學士大儒們策義文章的文卷,激動不已,這可是一般人辦不到的事情,居然收集得如此齊整。

“正是!”

“持明,我聽說國子監年考一事裡,李老大人跟你有隙?”

“怎麼可能呢?李大人身爲國子監祭酒,從四品殿上大夫,何等身份?怎麼可能輕易捲入到那種破事去呢?”劉玄一口否定道。

“好問兄,我國朝學官中,以點學政最爲清貴,而南北兩直隸的秋闈,更是貴中之貴,都是由禮部侍郎、館閣學士才能擔當。李老大人這次被欽點南直隸秋闈,跟那位左司業秦基秦大人卻是天壤之別。”潘籍笑着說道。

丘好問一點就透,瞭然地點點頭,不再追問了。

幾人拿着這些文卷翻來覆去地研讀。考科舉,除了文采,運氣也很重要。要是你的文章做得不是卓異超羣,還是老老實實地琢磨下主考官和副考官們的喜好比較好。不求正中下懷,但求避過嫌諱。萬一考官們是制古學派的,你按照溫新派觀點去寫。雖然不會被斥之爲異端,但是考官會惡了你,把你從中上降爲中中,那得多冤?中試和未中是天壤之別,可二甲和三甲也是山嶽之差。

溫習功課,研讀範文,閒暇之餘,六人就是聊聊明年的春闈。

“持明,這次春闈你有多大的把握?”

“這次春闈,天時不在我,人和也不在我,只不過一個所謂的地利,毫無意義。”

“爲何這般說?”丘好問好奇地問道。

“張義,你給好問兄說一說。”

“好,雖然這事牽涉到在座的諸位,但我就事論事而已。”明國維毫不猶豫地說道,“其實這裡面有着國朝文林南人、北人之爭而已。前周立朝前三百年,每科進士,乃至翰林院、庶吉士、內閣宰輔,皆是以北人佔優,十中有七八。但是從前周同泰年間開始,南北分佔一半,各持所長,難分勝負。後室韋南侵,前周偏安金陵,北人名將輩出,南人卻是聚集文才,北武南文有所失衡。國朝立後,爲平衡南北,太祖皇帝便暗採輪取之制,一科用南人學士爲主考,下一科必用北人學士爲主考,輪流交錯。”

“難道明年春闈是南人學士爲主考?”丘好問忍不住問道。

“是的,不僅如此,明年春闈出的題目也會偏南。”潘籍補充道。

丘好問了然了。

出題目怎麼會偏南偏北呢?很簡單,詩詞要你寫一首邊塞詩詞,沒去過北方邊塞的江南士子們頭髮抓光了也寫不出神韻來。出題寫一首江南春,沒遊歷過江南的北地學子就得抓瞎了,只能胡編了。

“可是就算這種不成文的輪取,北地學子還是科科落在你們南地學子之後,尤其是江南東西和浙東三省,每科都是十佔六七,盡得優勢。”劉玄感嘆道。

“早知道明科春闈偏南,去年我也跟着四郎坐海船南下游歷一番了。”李公亮嘆息道。

“哈哈,誰叫你的老師不是多智幾近太公留侯的煙溪先生。”潘籍在一旁打趣道。

“四郎,”福伯在書房外叫道,“三娘子叫我問問,明兒是將軍和夫人來京的日子,你和姑爺準備好去迎接了嗎?”

“早就準備好了。”劉玄答道,“福伯,院子都收拾好了嗎?”

“四郎,早就準備好了,東西也搬好了,晴雯麝月那四個丫鬟都在那邊收拾呢。”

奉國將軍劉仁帶着夫人按例回京述職,明兒就要到京了,劉玄把正院讓了出來,給父母親住,他跟四個丫鬟搬到左側院,丘好問和劉三娘子還繼續住右側院子。徐天德四人在前院,李公亮和潘籍在左角院都不變。

“那就好。”

第二日一大早,劉玄、丘好問、李公亮、潘籍由徐天德、常豫春、符友德、封國勝陪同,策馬前往朝陽門外十五里鋪去迎候。

到了那裡的驛站,等了半個時辰,有中軍都督府左同知馮遇仙和兵部右侍郎許知賢陸續趕到,代表軍機班和政事堂迎接劉仁一行。

劉玄和丘好問連忙上前向兩位大人請安。

“兩位賢侄早早就到了,”馮遇仙長得一張和氣生財的臉,加上滾圓的身材,十足的某家商號當鋪的掌櫃,完全不像一位鎮撫過大金山、黔中蠻、祁連羌等處叛亂,屢立軍功的大將軍。

“持明賢侄,你這一甲武進士的材料,非得往那幫子酸秀才堆裡湊幹什麼。也不知道這老劉被楊老西灌了什麼迷魂湯。”

聽了馮遇仙的話,許中知不樂意了,他的那張馬臉拉得更長了,“馮掌櫃的,你這話說得,東華門前唱名纔是真功名,比那麼子舞槍弄棒的粗使活強多了。”

“我朝祖制,非軍功者不得封爵,老子這懷安伯的爵位,你個許馬臉把眼睛讀瞎了都掙不到,說個球的真功名啊。”

“馮大頭,你休得囂張,你是懷安伯又怎得?要是敢跋扈亂紀,我照樣彈劾你!”

“彈,彈,彈你個***!你們這幫子酸秀才,除了會噴口水彈劾之外,還會什麼?”

“村野匹夫,不跟你計較!”許中知嘴炮一般,怎麼說得過滿嘴粗話的馮遇仙,只能拂袖而去。

臨近中午,官道上來了一行人,打前的兩人騎着關東大馬,穿着百葉鎖子甲,戴着兜月鐵頭盔,手裡擎着兩面豎旗,左面上書:“遼東東寧鎮兵馬統制使劉”,另一面上書,“鎮夷將軍”。

謝謝諸位書友的支持!繼續兩更!8點半和13點,也祝諸位新年大吉大利!心想事成!

第四十章 榮寧國府暗波瀾(一)第一百三十三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三)第三百八十八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四百零八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二)第二百四十章 一蓑煙雨任平生第三十七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六)第一章 關東生客至京師(一)第三百六十五章 逕抱靜園城市間第一百四十二章 雲起且聽錢江潮(一)第三百四十五章 輕談江山似等閒(二)第三百一十四章 世味年來薄似紗(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三)第一百七十七章 金陵城裡糊塗案(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冶金韞玉忌輕沽(二)第二百零一章 暨陽鎖關定會稽(一)第一百一十章 水月庵裡腌臢多第九十三章 秋風蕭索蕭風關(二)第二十一章 小小風波自散去(一)第一百一十八章 白山之遠憂其君(三)第三百六十九章 水漾萍根風捲絮(二)第三百章 三軍南顧氣如虎(二)第四百五十九章 誰知重見楚江濱(二)第三百四十九章 元知造物舊時別第二百九十一章 樓船夜雪熊津鎮(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京師三吳千機牽(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賈府穢聞染永和第三百七十六章 湖雲一片閒舒捲(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北新關裡揚威武(二)第三百九十三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三)第四百零九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三)第二百四十三章 閒來無話談前程(一)第二百六十七章 甄玉賈玉異際遇(二)第三十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一)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第一百零四章 待罪閒置思功過第二十四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一)第十三章 寧府小聚爲拜師(二)第三百三十四章 檄文馳騎諭幽並(二)第三百五十六章 矢交墜兮士爭先第八十八章 一夜風起刀兵急(三)第四百三十九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三)第二十七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四)第一百六十九章 鄞江南岸旌旗展(二)第二百九十三章 旁論治亂有靜氣(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二)第三百四十二章 萬里關河驚契闊第一百八十七章 御前對答話國事(三)第三百五十八章 一事無成兩鬢霜(一)第八十二章 敕勒川裡現牛羊(三)第三十一章 四女初入劉府門(二)第四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輕談江山似等閒(一)第二百二十章 狀元轉做伐柯人(二)第三百五十八章 一事無成兩鬢霜(一)第二百五十章 灼灼其華之子歸(二)第二百一十五章 便勝卻人間無數(一)第七十六章 元夕聞名青玉案第二百八十一章 榮禧國府添喜事(三)第三十五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四)第三百八十七章 早歲已知世事艱(二)第一百六十四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四)第二百六十一章 芙蓉謝里影人間(一)第四百四十八章 才定東來又向西(三)第四十六章 春露樓裡救薛呆(三)第四百二十六章 太平氣象君知否(二)第二十八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五)第四百五十六章 更求平地上青天(一)第三百八十九章 樓臺綠瓦沍琉璃(二)第一百九十四章 三吳大案終判定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里海路波難平(二)第三百四十三章 洪州輕舟連夜至第四章 初到太學來報到(二)第二十三章 王氏姐妹再重逢第二十七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四)第四百二十四章 只當遠引過平生第二百三十七章 翁婿閒話無東西(二)第一百七十八章 金陵城裡糊塗案(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觸目人情但可哀(四)第四百四十一章 粟無人饋方差快(五)第三百四十三章 洪州輕舟連夜至第二百五十九章 賈玉誠意救甄玉第三十四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三)第三百一十八章 變化猶應侍帝晨第四百三十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二)第一百五十八章 聚勇練兵有新法(一)第二百一十一章 度朔仙桃逢細雨(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黃沙百戰穿金甲(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東南形勝吳都會(二)第一百七十四章 妖僧異心行詭事(三)第三十七章 西山馬疾弓弦響(六)第三百九十七章 昔聞僧道開清淨(一)第四十七章 薛呆事敗立重誓(一)第三百九十章 高檐曲閣映紅簾第一百七十二章 妖僧狐心行詭事(一)第四百一十章 讀書習氣掃未盡(四)第四百二十九章 忽來新燕飛春岸(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鄞江慈溪事危急(一)第二十四章 金玉良緣化虛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