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履新

十月初一。

終於到了焦順要走馬上任的日子,徐氏特地請了半日假,領着香菱、玉釧兒好一番拾掇。

焦順這身量相貌,穿着下人的青衣小帽,別人多半隻會覺得他兇惡粗豪,但披掛上一身湛青官袍,卻登時顯出了超越年齡的森嚴方正。

尤其是那鷹眉環眼,往日裡都說是兇光四溢,如今再瞧卻竟是官威如海。

“瞧瞧、瞧瞧。”

徐氏前後左右看也看不夠,忍不住炫耀道:“這一身官威哪個比得了?我的兒生來就是做官的材料!”

香菱只是乖覺的點頭附和,玉釧兒卻漲紅了臉,兩眼放光的盯着焦順身上官袍,身子都酥了半邊。

只來旺在一旁來回踱步,卻是又習慣性的忐忑起來。

一會兒詢問兒子,可曾帶好了家中編撰的專用護官符;一會兒又發愁栓柱沒見過世面,怕他耽誤了焦順的正事兒。

乃至於到了後來,來旺竟還生出了隱姓埋名,陪着兒子一起去衙門報道的想法。

“爹。”

來順一時哭笑不得:“您見誰去衙門上任,還要帶着親爹一起去的?這要讓人知道,豈不成了笑話?”

“怕什麼!如今那工部裡笑話咱們的多了,即便再添幾個有能怎得?”

說是這麼說,來旺到底還是打消了念頭,轉而去外間喚了栓柱,再六的交代了好幾遍。

徐氏見狀,也忙拉了兒子千叮嚀萬囑咐,最後還是焦大等的不耐煩,在焦順屁股上虛踢了一腳,罵道:“趕緊的!再特娘磨嘰下去,那工部都要散衙了!”

焦順這才得以脫身。

於是右袖掩了幾顆金豆子,左袖藏了幾枚小銀裸,兩袖銅臭的出了家門。

然後又在一家老小熱切的目光中,上了從寧國府討來的馬車,施施然出了榮國府的後門,趕奔工部走馬上任。

一路無話。

到了工部所在的千步廊西街,焦順在衙門口出示了官憑,又按照門吏的請求,留了兩張名帖用來報備,這才得以將馬車趕入角門存放。

因那西洋挽馬着實魁梧,倒引的衙內不少人紛紛側目。

不過焦順早就做好了千夫所指的準備,故而對此熟視無睹,交代栓柱和車伕自去專門的下處歇腳,便施施然跟着引路的門吏,到了百工司所在的院落。

工部原本設有四個司,其中以工部虞衡清吏司最爲重要,幾乎攬去了軍備民生的大半權柄。

如今改名百工司,又將一應軍事門類拆分了出去,這重要性雖然大打折扣,但卻仍是不容小覷的實權部門。

如今這百工司掌司的郎中,姓趙名熠、字鑫耀,按照‘護官符’上的資料,他在二十多年前金榜題名,以二甲第四十七名的成績考中進士,隨後就被分到了工部觀政。

因沒什麼背景依仗,他足足在工部熬了五年,好容易才補了個七品所正。

此後十餘年間,趙熠又靠着才幹、資歷,一步一個腳印的升到了正五品掌司郎中。

這等人……

用屁股想也知道,肯定不會喜歡焦順這種從奴籍一躍登天的倖進‘小人’。

果不其然,到了百工司的正堂,焦順上前通名見禮之後,先就迎來了一陣沉默的審視。

雖然焦順早就有所準備,還是被那鄙夷挑剔的目光搞得有些上頭。

“去把許大人請來。”

好半晌,趙熠才向旁邊的小吏吩咐一聲,隨即又向焦順解釋道:“如今正逢朝會,幾位堂官都不在部裡,等明日得閒,我再領你前去拜見不遲。”

“如今司內,是由許輝許大人監管着土木所、雜工所,往後一應事務你都先稟報許大人就是。”

焦順聽了這話,心下倒略略鬆了口氣,看來趙熠雖然露出了敵意,卻也沒有要正面硬剛的意思。

這也正常。

他再怎麼看不上自己,自己畢竟也還是皇帝欽點的官兒,要是不合規矩胡來,豈不是明擺着作死?

至於那許輝許大人,本職和賈政一樣是從五品員外郎,因是趙熠剛提拔的親信,所以獨自主理着土木、雜工兩所的一應事務。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另一位員外郎柳南,這柳大人名義上管着更爲重要的冶煉、染織兩所,實則卻沒什麼權柄,勉強也只能說是協理幫辦。

卻說因那許輝一時未到,趙熠便又開口詢問道:“不知焦所正履職之後,準備如何署理所內的政務?又有什麼疑難之處,需要司裡解決?”

“回大人的話。”

對於上任後要做些什麼,焦順自是早就打好草稿的,聞言立刻恭聲道:“下官倉促上任,不敢胡亂行事,因此打算先蕭規曹隨一段時……”

“蕭規曹隨?”

趙熠打斷了他的話,不悅道:“我百工司初設,哪來的什麼蕭規,你卻又如何曹隨?再者陛下欽點你主管雜工所,怕不是讓你來此屍餐素位的!”

“下官一時口誤,大人莫怪。”

焦順一面躬身告罪,一面卻是暗罵不已,這百工司雖是新設,可下面所轄的四個所,卻都是從虞衡清吏司繼承的舊部門,自己說是蕭規曹隨又有什麼問題?

這廝分明就是在雞蛋裡挑骨頭!

不過也沒辦法,誰讓自己出身奴籍,偏又是靠着匠人手藝,得以特旨倖進爲官的?

這三樣無論單拎出那一條,都是文人集團所不齒的,如今三劍合璧,幾乎等同戳爛了文官們的肺管子。

他們若不刻意刁難一番,反倒是有鬼了!

焦順心下腹誹着,面上又正色道:“但下官畢竟是倉促上任,擔心胡亂插手反而壞事,因此懇請大人能給下官一個月的時間觀政……”

“觀政?”

聽到‘觀政’兩個字,趙熠忍不住冷哼了道:“本朝只有進士纔有觀政一說!”

雖沒明說,卻顯然是在鄙棄焦順的出身。

但那‘觀政’一說,明明是官場上常用的口語!

焦順心下破口大罵,嘴上卻只得改口:“下官懇請先用一個月時間,熟悉所內的一應政務,然後再……”

“一個月太久。”

趙熠再次打斷了他的話,不容置疑的道:“如今百工司新立,正是用人的時候——我給你十天時間,十天之後雜工所再有什麼疏失,我便唯你是問!”

“下官遵命。”

焦順咬牙應了,又道:“既是縮減到只有十日,下官卻有個不情之請。”

“講來。”

趙熠說了這聲‘講來’,卻緊跟着又打了補丁:“只要你提的要求合規合理合情,本官自無不準。”

嘖~

打上這三個補丁之後,怕是絕大多數要求,他都可以直接否定掉!

好在焦順這個要求,卻是料定了對方無法拒絕。

就聽他揚聲道:“古今中外重視百工者無過於太祖,故此下官想請部裡出面,將太祖爺有關於百工的言論、旨意彙總收集,以供下官與司內同僚瞻仰、參詳!”

“這……”

趙熠沒想到竟是這種要求,一時竟啞然無語。

世宗皇帝雖得位不正,卻也並不敢抹殺太祖立國的功績,何況今上尊崇太祖是人所共知的事,民間又大有爲太祖翻案的風氣。

此事於情於理,他都難以拒絕,甚至也不敢拒絕。

因此只能心中暗罵,果然這些倖進小人最會拍馬逢迎——等消息傳入宮中,怕是皇帝愈發要看重這廝!

不過他這卻是冤枉了焦順。

焦順之所以想借助工部的渠道,收集夏太祖的言論、旨意,主要是爲了避免行差踏錯,踩到不該踩的陷阱。

畢竟大家都是穿越者,在這方面的腦回路,必然會有重疊的地方。

若是不小心,把夏太祖早就‘發明’過的東西,再重新‘發明’一遍……

被人笑話還是輕的,就怕那些文官們上綱上線,弄出什麼‘貪天之功’、‘剽竊太祖’的罪名,那自己的麻煩可就大了。

所以焦順一早就決定好了,自己在工部的爲官之路,就從熟記太祖語錄開始!

第228章 焦某人又不是什麼魔鬼第29章 亂入相思局【下】第359章 歪打正着、錯有錯招第435章 再約紫金街第203章 遭陷害烈婢萌死志,巧施爲焦順收晴雯第136章 焦大人休沐日常【上】第595章 告別第463章 盟主歐陽樂加更【上】第126章 寧府夜宴第122章 焦大爺的休沐餘韻第774章 金簪雪裡埋【下】第727章 再婚【上】第422章 盟主‘這是非常合理的’加更【上】第120章 焦大人的休沐日常【下】第821章 誰會期待第186章 因壽誕紫鵑問計,施援手黛玉起疑第266章 引第71章 剖清濁姑侄逼宮第429章 壽誕【下】第573章 出、進第543章 後續第103章 焦大爺的日常第三百九十九章 七夕【下】第5章 梨香院第171章 焦爵爺飄忽的道德底線第134章 獻錦囊前懼後媚第181章 雜第732章 ‘衆矢之的’第570章 夏金桂欲亂鴛鴦譜第806章 三月十八【上】第737章 奪他鳥位第147章 衙內瑣事第119章 幕友第22章 論來順殊途同歸第598章 大昏【上】第380章 衙、尤第110章 尚不具備拱白菜的資格第46章 智來順一箭三雕、貪賈赦自願入彀第69章 千里冰封冷二郎第715章 打草驚蛇【續】第120章 焦大人的休沐日常【下】第434章 再一次的滿月酒第639章 焦焦:我不做人啦!第640章 章節名並不重要第3章 艱難的脫籍之路第295章 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第220章 暗鬥明爭【下】第332章 鴛鴦女誓絕鴛鴦偶、焦暢卿無心插細柳【下】第391章 節外生枝【下】第100章 日後餘波第138章 死寡、活寡第753章 距離全勤僅剩一天第628章 百態第252章 小國舅名動京城,惡姑母計賺主僕第487章 亂曲【一】第88章 風雨前的漣漪【下】第428章 壽誕【中二】第487章 亂曲【一】第436章 赴約【上】第251章 中秋【下】第680章 得償所願【再續】第640章 章節名並不重要第111章 近親第544章第767章 攝政第493章 潮起【三】第671章 現在毛遂自薦還來得及嗎?第279章 玉釧奔喪怨難平,黛玉生疑風波起【下】第24章 俏熙鳳長街走馬、劣來順油嘴滑舌第123章 衙內見聞、宮中論賞第664章 挑破第442章 義孝兩全第559章 廟 堂第88章 風雨前的漣漪【下】第596章 那是一個春天第650章 初三小宴【上】第202章 暢卿、欽犯第102章 爲固寵盡心竭力,兩頭忙徒勞一場第219章 暗鬥明爭【中三】完本感言第651章 初三小宴【中】再苟一日第424章 壽辰前奏【上】第595章 告別第173章 定約、逛街第449章 ‘稀世珍品’第756章 接駕【中】第239章 一波平一波起第772章 補更達成第708章 明爭暗鬥第579章 明天或許會補半更第125章 捻酸人各議焦順事第224章 前奏第294章 起流言多頭並進第40章 冤家路窄明槍暗箭【下】第59章 熙鳳協理寧國府、來順仗勢會芳園【上】第424章 壽辰前奏【上】第671章 現在毛遂自薦還來得及嗎?第58章 好事多磨第295章 君有諍臣,不亡其國;父有諍子,不亡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