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上海新區(五)

休息三天,實際是盛宣懷的緩兵之計,因爲在前六天的談判中,穿越者的強硬態度讓盛宣懷和太古、怡和清楚,僅靠自己的實力是無法壓服海外華人的,而且穿越者控制了山東至天津的海路,也讓太古、怡和不敢徹底翻臉,因此只能引入外部的力量幫忙。

就在當天晚上,盛宣懷就和太古、怡和的代表協商,要求他們向英國駐華公使提出要求,向清廷提出抗議,說說海外華人要求的航運權己經損害了英國的利益,要求清廷立刻取消海外華人的航運權,而且一但談判破裂,海外華人封鎖山東至天津的海路,英國方面要替太古、怡和兩家出面,向海外華人施壓,讓他們有所顧忌,不敢封鎖海路;而盛宣懷則向清廷上折,力數海外華人在爭取航運權上貪得無厭,提出種種非理要求,並且引發中外爭端,使談判難以爲繼,請求清廷下詔嚴訴海外華人,要求海外華人收起非份之想。這樣中外聯手一起打壓海外華人,就一定可以迫使海外華人做出退讓的。

對於盛宣懷的太古、怡和的代表自然是願意,而且他們對英國政府的影響力還是有相當大的信心,雖然八國聯軍失利,但在八國之中,除了少數國家之外,其他國家幾乎都沒有認真對待,甴其是英國,因爲英國最強大的是海軍,而在八國聯軍中,英國只在最初派來了一艘二級戰列艦,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之後就返回香港去了,因此英國海軍並未參加與海外華人的戰鬥。而在英國人的心理,英國海軍仍然是天下無敵的,只要英國海軍還在,英國就有足夠的底氣和力量干涉全球的事務。要求英國政府向清廷施壓,爲自己撐腰,當然是再正常不過了。於是太古、怡和的代表立刻欣然同意,於是盛宣懷才告辭離開。

其實盛宣懷心裡十分清楚,清廷現在根本就沒有力量來制約海外華人,只是要藉助清廷佔着的大義名份,只能藉助洋人的力量纔有可能壓制得住海外華人,雖然海外華人擊敗了八國聯軍,但盛宣懷精通洋務,知道八國實際並未派出全力,而且從上海談判的過程和內容看,海外華人對各國還是很有一些顧忌的,因此利用外國的力量來壓制海外華人,還是可以做得到的。而且這也是盛宣懷能夠想到的唯一辦法了。

從盛宣懷心裡來說,也想和海外華人搞好關係,畢竟現在海外華人己經是中國一支不可忽視的勢力,但海外華人要求在航運業中分一杯羹,卻是動了盛宣懷的奶酪,盛宣懷掌管的洋務企業有十幾個,但最被他看重的只有兩個,一是電報局、二是輪船招商局,也是盛宣懷投入心血最多的兩個企業。

公平的說,盛宣懷爲了輪船招商局的發展壯大,確實是花費了相當多的精力心血,由其是輪船招商局在與太古、怡和、旗昌的爭鬥中,互相壓價,導至各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輪船招商局在最底谷的時候,一年僅僅只有1萬餘兩白銀的進帳,股票價值由100兩白銀跌至28兩白銀,儘管現在的輪船招商局是打贏了這一戰,獲得了良好的發展,但當時的盛宣懷是承受着巨大的壓力,一方面要竭力籌集資金,維持輪船招商局的運營;另一方面還要面對股東、朝廷、社會、清流黨的指責質問,可以說輪船招商局這一路走來,而且能夠有現在的局面,確實是相當不易。因此現在穿越者要插足航運業,盛宣懷的心裡自然是相當不滿。

早在李鴻章和穿越者談成北京密約,答應給穿越者經營航運的權利,盛宣懷就數次上書朝廷,並且又給李鴻章寫信,力程此事不妥,請求朝廷收回成命,但上折如石沉大海,沒有音訊,而李鴻章只給他回了一封信,說大勢所趨,不可挽回,而且要求盛宣懷顧全大局。

不過盛宣懷卻仍然不甘心,而且成功的策了東南互保之後,也讓盛宣懷的自信暴漲,既然朝廷靠不住,那麼就自己來幹,自己能成功搞出東南互保,也就一定能夠阻止海外華人染指航行業,拉洋人來對抗海外華人是第一步,而第二步盛宣懷則打算招集輪船招商局的股東,聯名向朝廷上書,不許海外華人插足航運;如果還不行,盛宣懷就準備發動東南的商人們聯合向海外華人施壓。

盛宣懷離開招商局大樓,回到自己的住所,而家人向他報吿,李鴻章又有信來了。盛宣懷趕忙接過信來,拆開一看,心裡頓時涼了半截,原來李鴻章在信中用比較嚴厲的口氣告戒盛宣懷,儘快和海外華人完成航運權的談判,否則朝廷怪罪下來,自己可就保不住盛宣懷了。

這封信對盛宣懷來說是相當沉重的一擊,因爲李鴻章連保不住自己的話都說出來了,說明局勢遠沒有自己想的那麼樂觀。如果自己真的還要執意阻止海外華人,朝廷恐怕就會真的撤出自己的職務,換個人來管輪船招商局,而一但失去了官職,自己就是一個普通的股東而己,無非是持股較多,但現在輪船招商局的股東能有多大的權力,盛宣懷自然是再清楚也不過的。因此只有向海外華人讓出一部份航運權,這樣雖然輪船招商局的利益受損,但自己的權力地位卻還可以保住,這個帳盛宣懷到是算得過來。

不過盛宣懷仍然還是有些不甘心,畢竟他手裡還有最後一跟稻草,就是洋人,如果英國方面能夠出面干涉,那麼應該還是有挽回的餘地。於是第二天一早,盛宣懷就緊急約見太古、協和的代表,詢問英國方面的態度。而英國方面對太古、協和的回覆是,英國會努力與海外華人進行協商,但不希望看到這次談判破裂,而是這次談判能夠有一個令各方都滿意的結果。

原來盛宣懷在引入外部力量干涉這場談判,穿越者也在做同樣的事情,在談判的第一天穿越者就清楚想要用和平的手段爭取到航行權,靠這次談判是不夠的,必須在盤外下足功夫。於是陳建寧立刻將這個信息反饋給青島方面,穿越者首先向李鴻章提出嚴正的交涉,表示盛宣懷根本就沒有誠意商談航運權的問題,這是嚴重違返雙方達成的北京密約的規定,希望李鴻章能夠採取措施,立刻糾正盛宣懷的行爲,否則山東方面也不會尊守北京密約中關於漕運的協議。

接到了穿越者的通報之後,李鴻章頓時恐感到事態嚴重了,先前盛宣懷數次向朝廷上折,要求阻止海外華人涉及航運業,李鴻章當然知道,而且他也能夠理解盛宣懷的心態,其實李鴻章也知道航運的利益極大,分給海外華人,肯定會使自己受損,不過李鴻章畢竟是站在大局的立場來看待這個問顱,現在的清廷己經不能再拆騰了,在近一段時間內,必須和海外華人搞好關糸,因此犧牲掉一部份航運利益,讓淸廷和海外華人維持和睦的關係,顯然是划算的,而盛宣懷的格局、氣度還是窄了一點。

當然李鴻章也怪自己考慮不周,以前給盛宣懷的信沒有說清楚,也沒有想到盛宣懷過於糾結輪船招商局的利益。不過海外華人先通知自已,而不是直接捅到朝廷那裡,表明海外華人也不想把事情鬧大,只想平平穩穩把航運權拿到手,因此事情還有很大的迴旋餘地,於是李鴻章才立刻給盛宣懷發電,措詞頗爲嚴厲,相信這一次盛宣懷是應該明白的。

而穿越者也清楚,這件事情只找李鴻章是不行的,因爲這裡面還牽扯到太古、怡和兩家輪船公司,李鴻章可以壓制住盛宣懷,但卻拿這兩家輪船公司無可奈何,於是華東政府立刻向英國駐天津總領事金璋提出警告,太古、怡和兩家輪船公司的行爲己經嚴重侵害到了華東政府的利益,並且影響了華東政府和英國的合作,一但關於航運權的談判破裂,華東政府將會禁止這兩家公司的船隻通行自己管轄的水域,到時候希望英國政府不要來交涉。

金璋收到警告之後也不敢怠慢,立刻反饋給英國駐華公使竇納樂,而竇納樂接到這個信息之後,又趕忙派人瞭解詳情,而很快就將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弄清楚了,無非就是太古、怡和兩家輪船公司不希望再進來一個競爭對手,於是聯合輪船招商局,想把海外華人擠出航運業。而正好這時太古、怡和也向英國公使館提出求助,希望政府能出面向海外華人施加壓力

當然太古、怡和的想法、做法竇納樂都能理解,因爲在其他地方,英國的公司也是這樣做的,所謂公平競爭,不過是建立在對等的實力基礎上,但現在英國政府恐怕很難給予這兩家公司以支持,首先是在海外華人那裡,英國政府的面子還沒有那麼大,海外華人可不是清廷,說幾句硬話就能把他們嚇住,而且英國政府還需要海外華人的配合,遏制俄國的擴張,於是竇納樂才向太古、怡和轉達自己的意見,實際就是希望太古、怡和能夠放棄一些利益,和海外華人談成航運權的分配。

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二四六章 王家寨(八)第一章 最終協商第五零九章 穆棱河之戰(五)第一四三章 訪問(三)第六十八章 德國使團(八)第三七四章 上海(二)第一七二章 南下上海(二)第一七七章 南洋鉅富(四)第五三四章 土地政策(二)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五五四章 接受談判(六)第一九七章 訪問英法(八)第三七八章 對馬海戰(五)第二九一章 漁人行動(三)第六十四章 德國使團(四)第五八二章 張作霖歸附(上)第六一二章 滿洲里戰役(五)第五一六章 試演(下)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二四零章 王家寨(二)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九十一章 青州之亂(四)第五二七章 攻佔哈爾濱(一)第五一八章 穆棱河之戰(十四)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三一二章 結局第二八零章 五人會議(四)第一八零章 護僑行動(二)第一五一章 徳國之行(八)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二八二章 立項之爭第四五二章 外交斡旋(九)第一二七章 綠林大會(下)第五七一章 預備會議(六)第七零二章 求和(九)第五四五章 土地改革制度大綱(下)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五八一章 青島密約(上)第四四三章 遼陽之戰(五)第一九零章 訪問英法(一)第一五零章 徳國之行(七)第八十五章 造艦競標(二)第六七五章 大獲全勝(六)第四七五章 山海關之戰(四)第五八五章 隔空交手(一)第四一四章 北京攻略(十)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五七八章 袁世凱來訪(二)第二八五章 年終會議(一)第二九五章 開荒(三)第四七八章 山海關之戰(七)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二二四章 清廷求和(七)第二六九章 根據地(十一)第三六四章 餘波未平(一)第四五一章 遼陽之戰(十三)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三七一章 餘波未平(八)第八十章 水災(五)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四十九章 投降第二四零章 教育(上)第五百章 各方態度(三)第七章 移交第五十六章 上海新區(九)第七二六章 臺灣來客(下)第四七三章 外交爭鬥(二)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二零五章 從軍(三)第六十四章 工業(一)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七零七章 日本的選擇(一)第二三一章 訪日艦隊(二)第二二八章 後續影響(三)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六零三章 西安之行(三)第二五八章 訪問(下)第五四一章 鎮南浦登陸(一)第三七一章 德國的收穫(上)第四三二章 進攻北京(十一)第一零五章 考查(二)第一零九章 造艦(四)第六十四章 大沽口會議(五)第一二六章 天津會議(下)第八十三章 災民(三)第七一七章 上海談判(四)第三十三章 市長上任(五)第六八六章 結束戰爭(七)第六十七章 工業(四)第五零八章 清廷招撫(五)第三六五章 餘波未平(二)第六六五章 臺灣海峽之戰(六)第十四章 接管濟南(七)第五七零章 預備會議(五)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五七四章 交收東三省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