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移交

就在元老議院的各項規則確定下來的同時,當選的政府主席夏博海也提交了行政院院長、副主席、以及各部委員的提名名單,行政院院長王雲鵬、副主席徐濟超、財政委員賈振召、軍事委員肖建軍、農業委員高世則、工礦能委員魯宏、建交郵委員遊明錢、商業委員葉巖福、外事委員李三傑、民事委員會張玉明、文教衛委員汪軍。

9個部委的委員基本都是原來的部長,這一方面是因爲在過去的一年時間裡,各部門的運行狀況基本良好,各部部長也都積累了相當的行政管理經驗;另一方面也是現在的華東政府裡缺乏行政管理人材,能用的人就只有這麼多,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其中只有商業委員葉巖福是原來外事部的副部長,負責對外經貿事務,因爲原來行政部的17個部門裡並沒有商業部,只是在財政部下設商業司,而對外經貿則是放在外事部下,不過華東政府成立以後,肯定是會大力的發展對內對外的商業,因此完全有必要將商業委員會設在9個大部委之列。

不過夏博海提名的11人都要在元老議院裡接受議員們的諮尋,並闡述自己的施政理念,然後甴議員投票認可,當然最終這11人都通過了議院的確認,這也就意味着華東政府的第一屆民選政府領導班子的主要成員均己經齊備,可以開好正式上任,並行駛自己的行政權力了。

而新政府領導班子上臺之後,第一件重大的事件就是向清廷交割北京,並且全面接管山東省。

在北京由李鬆晨代表華東政府和李鴻章舉行了交接儀式,正式將北京的軍事、行政、治安管理等權力全部都移交給清軍負責,在北京的只留有山東省駐北京辦事處,主任由原昆明艦的副政委鄧永儉擔任,他是隨秦錚到訪西安的副手,對清廷的官場習慣有一定的認識,並且也結識李鴻章、慶親王、榮祿、王文韶、袁世凱等一干軍政大員,有利於和清廷進行交流溝通。

另外就設立在北京的鐵路管理處,因爲京津鐵路由雙方共同經營,而現在由於清政還沒有正式回京,因此暫時仍然由華東政府單獨管理,而從李鴻章心裡來說,認爲乾脆就把京津鐵路交給海外華人經營算了,畢竟京津鐵路是關係到南方物資運到北京的一條關建的鐵路樞紐,運營絕對不能馬虎,而按照李鴻章的瞭解,海外華人顯然昊要比清廷更善於經營鐵路,把京津鐵路交給海外華人經營,不僅可以確保這條鐵路的穩定運行,而且清廷還可以減少許多麻煩,並唾手而得鐵路經營帶來的收益,何樂而不爲呢?

交接完成以後,李鬆晨和最後一批從北京撤離的人員軍隊約700餘人一起登上火車,返回天津,而李鴻章則帶領着留守北京的一干人員,將李鬆晨等人一直送上火車,並看着火車離開車站,開往天津,纔算是鬆了一口氣,總算是順利的接收了北京,其問沒有出什麼萎子,而海外華人也沒有設置什麼障礙。

李鴻章在5天以前就收到了西安發來的電報,知道慈禧、光緒已從西安啓程出發,預計將在兩個月左右以後到達北京。如果這其間再出什麼意外,可就不好辦了。

原來秦錚等一行人離開西安之後,慈禧雖然對秦錚在西安的行爲十分不滿,但又盼着秦錚回到北京之後,儘快和李鴻章達成交割北京的協議,因此才連續下旨李鴻章,要求他儘快和海外華人談好。而在穿越者和李鴻章正式簽定了移交協議以後,慈禧也十分高興,立刻下令準備移駕回京。並且以光緒的名議正式發佈了《聖駕回鑾》詔書。

和舊時空相比,庚子國變造成的後果最大的不同除了大量減少賠償和出讓主權之外,就是在庚子國變期間支持義和團力主和各國開戰的大臣們也沒有被要求清算,因爲現在各國己經沒有能力逼清廷處罰這些開戰的製造者,而穿越者更是沒有這個興趣。

其實清廷在庚子國變期間,死於戰亂中的大臣極多,戰死的有武衛前軍統領聶士誠、直隸總督裕祿、巡閱長江水師大臣李秉衡;被八國聯軍捕殺的大臣有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啓秀、刑部侍郎徐承煜;自殺的有大學士徐桐、內務府大臣景善、戶部尚書崇綺等人,還有大量的官員、宗室舉家自盡,另外在慈禧、光緒一行逃亡的途中病裡的軍機大臣、兵部尚書剛毅。

而在舊時空裡,辛丑議和之後,應各國要求處死的大臣還有莊親王載勳,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山西巡撫毓賢,戶部侍郎英年等人;被流放的還有端親王載漪、輔國公載瀾。

不過在這個時代,隨慈禧逃到西安的大臣至少是都可以保全性命,估計官職爵位也不會丟,因此在慈禧、光緒決定迴鑾返京以後,衆大臣們也都歡心鼓舞,噩運終於過去,回到北京以後,過去的生活又將開始。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大臣都能隨慈禧、光緒一起回京的,在慈禧、光緒逃亡期間,迎駕有功的大臣如甘肅藩司岑春煊、山西巡撫毓賢、西安知府胡延、懷來知縣吳永,還有貫市鎮的平民李子恆,楊巨川等人都得到不同的升賞,只是都受封的是地方官員,當然不能跟隨慈禧、光緒一起回京。而慈禧也十分大方的賞賜給他們大量的錢財物品,以示自己對他們的感激之意,畢竟這些人都是在慈禧、光緒最危難的時候幫了他們。

在起程的那天,西安城一片混亂,地方官員不但張燈結綵,而且還準備了盛大的儀仗。百姓們都出來看,跪在打掃乾淨的大街兩旁。而保護慈禧、光緒一行回京的軍隊是以董福祥的甘軍爲主、另加榮祿臨時招集編制的軍隊,共計3000餘人。雖然是在逃亡期間,但慈禧仍然靠賣官和各地官員的進奉積攢下了不少財產,而在離開西安的時候,陝西的各官員也都又送來了不少禮物,因此足足裝了近百輛大車,整個隊伍延綿達數裡之遠。

而送走了穿越者以後,李鴻章立刻在北京下令,命袁世凱立刻趕到保定,做好前站迎接太后、皇帝一行的準備,又下令在北京的大街張燈結綵,營造喜慶的氣氛,並且整理皇宮,同時還安排樂隊舞龍、舞獅等節目,因爲等太后、皇帝回到北京的時候,己差不多快到過年了,因此讓他們一進北京,就有一個好心情。另外慈禧現在還不知道海外華人把所有的宮女都虜到天津,並且把太監索賄的事情也捅出去了,在東南沿海一帶地區己經鬧得沸沸揚揚,李鴻章也希望自己的這些安排能夠沖淡慈禧得知了這兩個消息之後的不悅心情。

就在穿越者將北京移交給清廷的同時,清廷也正式將山東移交給了穿越者。

由於前任山東巡撫袁世凱和新任的山東巡撫秦錚都沒有到場,因此山東的交接,代表清廷的是徐世昌,而代表華東政府的是王勝。其實王勝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新任的濟南知府,現在前任的濟南知府己經受命離任,清廷的詔書也下到了濟南,而儘管王勝的人就在濟南,但卻沒有到知府衙門裡上任,因爲王勝一但上任濟南知府,就不能代表華東政府接管山東了。

其實這時駐守山東各地的北洋新軍都己經撤回到濟南府駐紮,而人民軍也分派兵力,進駐山東的各府州地區,因此實際上現在華東政府己經基本控制了山東全省,現在的交接儀式只不過就是一個過場,同時也是北洋新軍全體撤出山東的時候。

徐世昌代表袁世凱,將山東巡撫的官印,以及宗捲圖等檔案資料都交給王動,然後帶領剩餘的北洋軍開拔,離開了濟南府。

而接管了大印和這些資料以後,就像徵着新的山東巡撫己經上任了,而王動一面將這些資料都收好,並派遣專人管理;一面又派人以山東巡撫的名議通知山東各地的官員,要求他們維持好地方的秩序,奉公守己,並且也不用來濟南拜見新巡撫。

原來按照清廷的慣例,新巡撫上任以後,省內的府州官員都應到巡撫衙門來拜見新巡撫,當然一般還要送上來一些錢財禮物,如果有的地方官員由於政務繁多來不了,也應該打發下屬的官員帶禮物來問候。因此上任的巡撫多少都會發筆財。

但華東政府在山東的治所是設在青島,而不是濟南,而且接任山東巡撫的秦錚現在己經當選了華東政府元老議院議長,根本就沒有時間來濟南應酬這些沒有意義的官場交流往來,另外穿越者也不打算用清廷的這套行政制度來管理山東,只是要用山東巡撫這張大虎皮而己,因此山東巡撫的活實際都是由王勝一肩挑了。反正他就任濟南知府以後就近方便。

不過王勝雖然可以用山東巡撫的名議發送公文,並向下屬的官員下達命令,但卻不能以山東巡撫的身份會見山東的地方官員,就只能謝絕地方官員的拜見,既使是來了也不會見面,至於這樣做並不合乎清廷的官場規據,穿越者根本就不在乎,因爲最終是要在山東省建立穿越者自己的行政制度。而且自己首先要對付的並不是山東的地方官員,而是濟南府的中下層官吏。

處理完了山東巡撫的事務之後,王勝纔來到巡撫衙門對面的知府衙門,正式就任濟南知府。

第四二七章 進攻北京(六)第二四六章 天誅(三)第一三七章 渤海海戰(六)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二一一章 奇襲威海衛(五)第四二四章 停戰期(五)第五八零章 袁世凱來訪(四)第三五四章 徳國特使(二)第十八章 海軍編制(二)第一四四章 徳國之行(一)第四四六章 遼陽之戰(八)第三九八章 全面開戰(七)第七一六章 上海談判(三)第七章 德國策劃結盟第一三零章 外調(四)第四七八章 外交爭鬥(七)第二九二章 情報機構(下)第一八九 訪問天津(一)第三十一章 年度總結(一)第一八六 商務招標(四)第五四五章 鎮南浦登陸(五)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四五七章 山海關(三)第二三七章 遇襲(上)第六五五章 遠東遠征軍(二)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六十三章 德國使團(三)第六十章 上海新區(十三)第二九零章 仲裁結果第一八二章 軍事交流(四)第一二七章 綠林大會(下)第五三四章 第二次鴨綠江之戰(五)第七十六章 水災(一)第四十六章 天津分治(四)第五一一章 穆棱河之戰(七)第五八四章 張作霖歸附(三)第九十一章 安置營(七)第二十五章 責任問題第三六九章 軍隊整編(下)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六一二章 滿洲里戰役(五)第二十章 海軍編制(四)第七十章 工作開展第三十六章 換裝(下)第五零一章 清廷出兵(一)第三八五章 足球比賽(六)第四八八章 激烈博弈(二)第一二七章 綠林大會(下)第一五二章 上任(六)第七十二章 【協議】與【宣言】第一五四章 訪徳使團(上)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一五五章 回師(下)第二三四章 訪日艦隊(五)第二二七章 後續影響(二)第二六八章 根據地(十)第三章 收關行動(三)第六十二章 德國使團(二)第三五四章 大戰之前(一)第十九章 海軍編制(三)第三四二章 軍事計劃(上)第四四一章 進京(八)第四九四章 聯盟終結(下)第一八五章 護僑行動(七)第二八三章 會談(上)第二六零章 根據地(二)第二五四章 工作組(二)第六二三章 登陸日本(五)第二二九章 後續影響(四)第一一一章 抓捕(中)第三二三章 騎軍(七)第一六一章 農業部的運作(二)第八十四章 災民(四)第三一七章 騎軍(一)第四九四章 襲取海參崴(三)第一零三章 攔截(中)第七十四章 來訪者(二)第五五二章 接受談判(四)第四十三章 天津分治(一)第四三四章 戰爭再啓(五)第一三三章 海軍假期(四)第十二章 五年規劃(三)第三十二章 襲擊(下)第十四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一)第二七三章 陰島(四)第二零六章 艦隊出發第五零九章 清廷招撫(六)第七十四章 統計結果第二六六章 根據地(八)第六七零章 大獲全勝(一)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一四七章 徳國之行(四)第四八九章 登陸作戰(十)第一三一章 德國艦隊(三)第六十六章 德國使團(六)第六一四章 滿洲里戰役(七)第二三七章 訪日艦隊(八)第二七八章 中立(二)第五十一章 佔領大沽口(二)第三一五章 軍隊擴編計劃(三)